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63)
2023(4787)
2022(4159)
2021(4281)
2020(3565)
2019(8136)
2018(8090)
2017(15212)
2016(8531)
2015(9591)
2014(9480)
2013(9301)
2012(8906)
2011(7996)
2010(8042)
2009(7455)
2008(7252)
2007(6648)
2006(6036)
2005(5252)
作者
(23817)
(20007)
(19941)
(18843)
(12950)
(10080)
(8972)
(7656)
(7642)
(7253)
(7230)
(6621)
(6610)
(6272)
(6227)
(6194)
(6064)
(6035)
(5819)
(5727)
(5106)
(4897)
(4880)
(4720)
(4714)
(4517)
(4437)
(4417)
(4180)
(4151)
学科
(31535)
经济(31501)
管理(21477)
(17923)
(14016)
企业(14016)
地方(12020)
方法(11578)
(10922)
(8634)
数学(8143)
数学方法(7938)
农业(7891)
业经(7759)
中国(7732)
理论(7336)
(7328)
(5844)
(5285)
技术(5225)
地方经济(4863)
(4451)
环境(4383)
(4380)
贸易(4375)
工作(4336)
教育(4299)
教学(4195)
(4155)
(4154)
机构
学院(116326)
大学(115482)
管理(42086)
研究(39537)
(37134)
经济(35954)
理学(35472)
理学院(34929)
管理学(34085)
管理学院(33854)
中国(29932)
科学(27184)
(25527)
(20617)
师范(20439)
(19967)
(19733)
(19447)
(19296)
中心(19268)
研究所(18025)
业大(16726)
师范大学(16462)
(16073)
北京(15927)
农业(15348)
财经(14412)
(14307)
(13771)
技术(12799)
基金
项目(76660)
科学(59354)
研究(57268)
基金(53547)
(46720)
国家(46260)
科学基金(39163)
社会(34653)
社会科(32587)
社会科学(32579)
(30930)
基金项目(29610)
教育(26139)
(25623)
自然(25239)
编号(24820)
自然科(24569)
自然科学(24563)
自然科学基金(24105)
资助(21639)
成果(21416)
(17303)
课题(16792)
重点(16695)
(15598)
(15206)
项目编号(15007)
科研(14313)
(14303)
创新(14175)
期刊
(49502)
经济(49502)
研究(34230)
中国(25723)
学报(19229)
(18885)
科学(18685)
教育(16656)
(15146)
大学(14230)
管理(13872)
学学(13007)
农业(12887)
技术(9491)
图书(9480)
(8754)
金融(8754)
业经(8449)
(7811)
资源(7420)
(6813)
(6745)
(6691)
旅游(6691)
(6691)
问题(6666)
(6626)
书馆(6607)
图书馆(6607)
财经(6596)
共检索到1813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瑾  
文章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县黄洛瑶寨的田野观察,审视红瑶的地方性知识在旅游语境中如何被转化为旅游产品,并影响妇女的生计变迁及其发展。文章阐述了生计变迁的主要表现,进一步分析了变迁发生的动因。研究表明,地方性知识在旅游语境中的再生产是少数民族文化调适于新的社会环境的路径之一,而案例地的红瑶妇女成功地实现了这种调适,由地方性知识转化而来的新生计手段为她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与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絮颖  
在新经济形势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关键。广西桂北山区生态资源丰富,保护和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是新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广西桂北山区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多重角色,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的一只生力军和主力军。本文以"民俗生态旅游业"为研究平台,力图在互联网时代拓宽少数民族农村妇女的视野和思维,培养各项现代劳动技能和创业技能,提高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林  
很多地方之所以成为旅游目的地,是与游客对其"真实"与"想象"的体验交织在一起的。在民族文化传承、演变、重构过程中,"发髻"的文化内涵在于它对民族历史记忆和对族群凝聚的形塑。广西黄洛瑶寨在"文化碎片化"过程中以"天下第一长发村"构建了最令游客直观感觉的"柔""情""爱""婚恋"的地方形象;贵州岜沙苗寨以独特"户棍"发髻、舞台化的成年仪式以及衍生出来的精神深层次的"树"崇拜和生死轮回的观念,建构了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原始而又神秘"的地方形象。黄洛瑶寨和岜沙苗寨利用"发髻"这一容易被认知、接受和解读的文化符号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范香花  刘沛林  黄静波  蔡溢  王晖  
旅游地居民主观幸福感对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涉及旅游发展对地方微观个体的影响,也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文章以民族旅游地西江苗寨景区为案例研究地,从旅游影响感知视角出发,基于SEM和fsQCA方法,综合分析民族旅游地妇女旅游影响感知对其主观幸福感的线性影响与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生活幸福与人际关系和谐是妇女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维度;积极影响感知可显著提升妇女主观幸福感水平,消极影响感知对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直接影响为主;消极影响感知、物质需求满足、身心整体健康对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主观幸福感的形成是多因素联动的结果,且存在多种路径可以实现民族旅游地妇女高主观幸福感的形成。研究结果为全面理解旅游发展与目的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有效提升民族旅游地妇女主观幸福感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江晓云  
文章以临桂东宅江村瑶寨为例,对少数民族村寨如何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以瑶寨为研究对象,从旅游发展优势、市场定位、产品策划、旅游形象设计、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及相关管理措施等方面,对具有资源优势而又处于贫困之中的少数民族村寨如何开发生态旅游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阚如良  史亚萍  Hsiang-te Kung  周宜君  
妇女是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地的主要参与者,其社会角色变迁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该研究以三峡步步升文化村为案例,通过田野调查和定量分析,从经济收入、家庭地位、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妇女参与旅游活动后的社会角色变迁,揭示了旅游业影响妇女社会角色变迁的规律。研究表明,发展民族文化遗产旅游为妇女创造了本土就业机会,增加了更为直接的显性收入,进而提升了妇女在家庭的劳动地位和决策地位,引发了妇女消费观念、职业理念以及生活方式、社会互动模式的变化,妇女社会角色变迁为更为复杂的社会身份,但新的社会角色只是妇女原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陶长江  郭凌  林瑶  
关注旅游发展下客家妇女地位变迁状况,有益于深化旅游对东道主女性影响研究和客家文化变迁研究。以四川龙泉洛带古镇为例,采取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法,综合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探究旅游发展下洛带古镇客家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迁状态、变迁特点和变迁原因。研究表明,旅游发展影响洛带客家妇女地位变迁;旅游对洛带客家妇女家庭地位变迁影响强度大于社会地位变迁,且更易于被感知;旅游参与方式对洛带客家妇女地位变迁程度无明显影响;旅游影响洛带客家妇女地位变迁的原因集中表现在生计、自由空间和家庭分工的改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月玲  
县域是组成旅游区板块的基本单元,县域旅游的良性发展及与旅游区的协作发展,是形成旅游区整体形象和提高旅游区竞争力的关键。文章从县域发展旅游存在的一般障碍出发,分析了县域与区域旅游协作发展的必要性,并以桂林旅游圈龙胜县为例,提出了县域单元与旅游区协作的策略思路:采用极品带动和错位发展战略与区域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区域旅游集群外溢效益;采取多种合作内容与形式,发挥政府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文正敏  
自然旅游资源较丰富,地质构造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岩石、地貌、水文景观奇特,气候宜人,生态环境良好。人文旅游资源很丰富,木楼、风雨桥、瓦盖亭独具特色,壮、侗、苗、盘瑶、花瑶、红瑶等的婚恋习俗、服饰、歌谣舞蹈、手工艺品等各具本民族特色。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静  孙九霞  
文章从较为微观的研究视角出发,以社会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的研究方法对贵州从江县岜沙1苗寨展开个案研究。对比旅游发展前后岜沙苗寨社会关系的建立方式、主要特征方面的差异,进而回答"民族社区在旅游发展影响下,其关系的建立方式,社会关系的整体特征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研究发现旅游发展改变了外部主体与岜沙村民建立社会关系的方式,但并未改变岜沙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研究结论,实现了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对话。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静  孙九霞  
文章从较为微观的研究视角出发,以社会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的研究方法对贵州从江县岜沙1苗寨展开个案研究。对比旅游发展前后岜沙苗寨社会关系的建立方式、主要特征方面的差异,进而回答"民族社区在旅游发展影响下,其关系的建立方式,社会关系的整体特征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研究发现旅游发展改变了外部主体与岜沙村民建立社会关系的方式,但并未改变岜沙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研究结论,实现了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对话。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静  孙九霞  
文章从较为微观的研究视角出发,以社会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的研究方法对贵州从江县岜沙1苗寨展开个案研究。对比旅游发展前后岜沙苗寨社会关系的建立方式、主要特征方面的差异,进而回答"民族社区在旅游发展影响下,其关系的建立方式,社会关系的整体特征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研究发现旅游发展改变了外部主体与岜沙村民建立社会关系的方式,但并未改变岜沙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研究结论,实现了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对话。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忠军  张瑾  
文章在深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的山地少数民族村寨调研的基础上,以翔实的基础资料结合旅游人类学中相关理论,对旅游业的发展对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影响作出切合实际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善的措施与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蔡茜  殷红梅  
旅游介入促使民族村寨从传统的居住地演变成居民生活与游客旅游的叠合空间,使得村寨的空间形态、内部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等发生改变。本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结合GIS空间分析与定性分析,对2014年和2017年贵州西江苗寨旅游发展核心村寨的社会文化时空变迁进行探究。研究表明:旅游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加快了西江苗寨民族社会文化的解构;相对于2014年,2017年社会文化空间变迁整体沿羊排村和东引村向外扩张,核心区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冲击,传统生活方式日益淡化。最后提出,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提升居民增权感知能力以及保护环境等措施,能够有助于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促使村寨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韩磊  徐菲菲  李心茹  
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新时代旅游研究要求融合本土要素,探索具有时代性、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地方性知识是民族学和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初由人类学家格尔茨提出,表明了对西方传统科学价值观的反思,该视角的引入有助于理解、解构中国旅游研究的本土知识系统。研究表明,地方性知识观念形成了原初民族学意义、微观权力塑造的政治学意义到劳斯科学哲学意义的概念连续谱,旅游研究与其双向互动,可构成“描述、发掘、创新”不同内涵地方性知识的二元连续谱。文章统计和梳理了2011—2021年8本代表性中文和英文期刊的中国旅游研究文献,并结合“二元连续谱”和旅游知识论对其中与地方性知识紧密相关的591篇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归纳出18个有关的中国旅游研究版块。文章最后指出了地方性知识谱系对旅游知识论的意义及进一步研究的可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