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56)
2023(10659)
2022(8722)
2021(8179)
2020(6845)
2019(15466)
2018(15050)
2017(29731)
2016(15336)
2015(17046)
2014(16717)
2013(16085)
2012(14345)
2011(12474)
2010(11866)
2009(10494)
2008(9891)
2007(7984)
2006(6543)
2005(5290)
作者
(38262)
(32056)
(31824)
(30327)
(20284)
(15370)
(14465)
(12419)
(12052)
(11085)
(11012)
(10670)
(9916)
(9835)
(9578)
(9527)
(9508)
(9405)
(9258)
(8950)
(7550)
(7522)
(7467)
(7413)
(7268)
(7192)
(6829)
(6709)
(6269)
(6264)
学科
(62096)
经济(62023)
管理(41561)
(39557)
(33761)
企业(33761)
方法(32741)
数学(26782)
数学方法(26402)
(16177)
(15815)
业经(15550)
中国(14948)
理论(13253)
农业(11338)
地方(11033)
(10903)
(10188)
(10009)
贸易(10007)
(9742)
(9687)
(9507)
财务(9476)
财务管理(9459)
企业财务(8993)
产业(8974)
环境(8950)
技术(8784)
(8128)
机构
学院(207366)
大学(205946)
管理(85175)
(83805)
经济(82200)
理学(75132)
理学院(74367)
管理学(73065)
管理学院(72645)
研究(59840)
中国(44038)
(40370)
(38596)
科学(34912)
财经(32075)
(29831)
师范(29603)
(29391)
中心(29208)
(27929)
经济学(27042)
业大(26329)
(25751)
经济学院(24502)
(24458)
财经大学(24304)
北京(24295)
师范大学(24189)
研究所(23729)
商学(22887)
基金
项目(149633)
科学(120975)
研究(112894)
基金(111451)
(95449)
国家(94603)
科学基金(83840)
社会(75767)
社会科(71857)
社会科学(71839)
基金项目(59736)
(57707)
教育(52955)
自然(52346)
自然科(51148)
自然科学(51138)
自然科学基金(50225)
(48369)
编号(45860)
资助(43834)
成果(35519)
(33823)
重点(33387)
(32557)
国家社会(32162)
(31917)
教育部(30305)
人文(30245)
课题(30056)
创新(29603)
期刊
(84985)
经济(84985)
研究(55612)
中国(31372)
管理(29601)
(29411)
科学(26859)
学报(26379)
教育(23050)
大学(21885)
(21185)
学学(20671)
技术(17719)
财经(15599)
业经(15169)
农业(14757)
(13824)
金融(13824)
经济研究(13748)
(13553)
问题(11615)
商业(10156)
(9956)
(9382)
理论(8969)
技术经济(8927)
图书(8760)
资源(8723)
统计(8713)
科技(8453)
共检索到2775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相军  孙九霞  
近年来,旅游与生计方式的话题受到学者关注,但较少从"人"的角度关注旅游社区的生计方式转型。文章结合个人建构和文化适应理论视角,运用积贮网格分析方法,以雨崩藏族村寨为案例地,构建了"宗教信仰-传统规则-日常生活"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究民族旅游社区居民在生计方式转型中的传统文化适应。研究发现:(1)相比现代旅游业,传统农牧业生计方式与神山信仰亲和度高,本地人内心更加安定。(2)传统规则在传统农牧业生计方式下对社区治理成效显著,但在旅游治理中失灵,当地人为此焦虑但却无能为力。(3)旅游社区日常生活失去了农牧业时期的节律性,闲暇时间被挤压。这一系列文化不适与族群"文化恢复力"的强弱和旅游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文章最后还探讨引入"文化资本"以完善旅游可持续生计框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高艳  赵振斌  
文章以郎木寺为调研区域,采用相片引导的半结构化访谈方式获取调查数据。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10.0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依据特征将地方划分为11种类目,并构建8大类及39小类地方意义类目。研究结果显示:自然景点、佛教寺院、丧葬地点、清真寺、食宿地点和村子家乡是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地方;"地方特色"、"精神性"、"群体联系"及"情感与体验"构成了受访者地方意义的主体;不同人群对郎木寺地方意义的表征各有侧重,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当地居民(藏族与回族)依靠宗教和社区生活形成地方感,而外来者(游客与经营者)则主要依靠原生态文化和生计形成地方感;以游客为代表的外来者和以藏族居民为代表的当地居民对地方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饶品样  耿亚新  张雅  
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的适应性选择对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宜居的乡村建设及农户生活有着重要意义。选择伏牛山河南片区10个特色旅游乡村社区为调研地,从微观视角连接乡村旅游社区生态系统及农户生计福祉间关系,构建农户“生态依赖—生计福祉”的生计适应性响应模式,并进一步分析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生计适应性响应结果选择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打破传统固化的生计模式,农户选择高生态依赖增强自身获利能力、抗风险能力等实现生计高福祉发展;(2)人地关系改变是乡村旅游社区农户适应性响应的根本因素,农户经济及社会理性偏好是不同适应性响应选择的内部推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燕琴  
将人本主义地理学概念"地方依恋"和社区心理学概念"社区感"相结合把握居民心理变迁有利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和社区能力建设。阐述了从二者结合角度对边疆民族旅游社区心理层面进行探讨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并针对中国实际提出了"地方依恋"与"社区感"相结合进行能力社区建设的新的研究路径,构建了二者结合探索边疆民族旅游社区心理变迁和调节机制的EDCEE-M研究框架。这一探索性研究为民族旅游社区居民心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制定以人为本的边疆旅游管理政策、切实提高民族社区的发展能力提供了科学途径。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苏静  孙九霞  
文章基于游客追寻与其想象一致空间景观的研究先验,以黔东南州岜沙社区为案例,通过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了岜沙社区传统空间生产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而剖析在旅游发展之后,多元主体对岜沙社区空间想象的建构过程;最后通过对比岜沙社区传统的真实空间与其被建构的空间,发现:(1)建构空间与真实空间之间存在脱离,这会改变岜沙社区空间生产的规则,进而会改变其空间变迁的路径;(2)政府主管部门主导多元主体集体建构了岜沙社区的空间。在讨论部分,文章提出不同群体在空间生产实践过程中所遵循的生产规则值得做进一步探讨。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郭凌  王志章  
本文运用新经济社会学所创立的"制度嵌入性"分析框架,对泸沽湖民族旅游社区两个典型的社区参与制度——即"家屋制度"与"人头制度"是如何嵌入具体的社会情境中从而发挥预期作用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影响社区参与制度的构建;行动主体通过社会网络开展社会交往,构建并维系社区参与制度;行动主体在制度构建中体现出较强的能动性;社会网络受制于制度背景,两个社区构建出的社区参与制度有所差异。鉴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了从借用社区的非正式制度、重视既有的社会网络、推动民族旅游社区的精英治理、发挥行动主体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宋河有  
民族旅游社区化和民族社区旅游化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进程中呈现的客观现象与趋势。从民族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视角分析,民族旅游社区化和民族社区旅游化都具有特定的发生机理。根据民族旅游活动与民族社区的相互影响程度,民族旅游社区化可以分为零星社区化、半社区化和完全社区化三个发展阶段,民族社区旅游化可以分为零星旅游化、部分旅游化、完全旅游化和创新旅游化四个发展阶段。从民族旅游实践分析,民族旅游社区化与民族社区旅游化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共同推动着民族旅游业向纵深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仲霞  马耀峰  刘梦琳  向程  
基于共生理论,构建政府共信下的民族旅游社区多元主体共生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政府与不同治理主体间的共生关系,确定政府与居民、企业、游客间的共生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在民族旅游社区,政府与企业、居民、游客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政府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共生关联度从强到弱依次是企业、游客、居民;政府相关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分别共有5个共生因素;政府与居民之间、政府与游客之间分别共有4个共生因素。政府-政府间的共生关键因素是责任共担,政府-居民间的共生关键因素则是热诚参与,政府-企业间的共生关键因素是公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范香花  程励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而社区居民的旅游支持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基于共享视角,采用fsQCA方法构建了形成社区居民高水平旅游支持度的复杂因果模型,综合纳入了社区居民人口学特征、社区旅游参与相关变量及旅游共享感知等不同类型影响因素,以揭示社区居民产生高水平旅游支持度的前因条件组合及其结构关系。该文以成都市青杠树村乡村旅游社区为例,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对旅游社区居民的旅游支持度进行复杂性分析。研究结果支持了复杂性理论的主要准则,证实了社区居民高水平旅游支持度前因条件的异质性和复杂性,获得了能促使社区居民产生高水平旅游支持度的11种前因条件组合及其所形成的复杂因果模型。研究不仅能深化学界对各影响因素与社区居民旅游支持度之间所存在的非对称因果关系的认识,还能为预测和提升乡村旅游社区居民旅游支持度的管理实践提供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新歌  席建超  
旅游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之一,旅游城镇化过程中当地居民生计转型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为例,对1992-2012年当地居民的生计转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992-2012年,旅游度假区当地居民实现了由传统"农民"到现代"市民"的生计转变,具体表现为:生计资本总量增加,结构从原来的以耕地、林地、海上养殖场等为主的自然资本依赖转为现在的以楼房、门面店、汽车等为主的物质资本依赖;生计策略上,从纯农业型转变为其他非农型;生计结果上,生计收入和支出整体增加,结构不断优化。但是,这种生计转型本质上是旅游度假区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和强度调整的结果,而在此调整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计...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郭山  
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历史过程,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前提条件取决于其在当下的“有用性”。对这种“有用性”的最终评估并不来自研究者或政府官员,而只能来自居于该民族传统“主位”(emic)的文化持有者的认知。换言之,传统文化是不能被处于“客位”(etic)的人的“理性”行动保护下来的,文化传承的内源性动力只能源于居于该种传统文化“主位”的它的持有者群体的“文化自觉”,而这种“文化自觉”正是对其传统文化有用性的一种界定和回应。从这一点出发,研究者能做的是为“主位”者提供智力支持,政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尹秋花  
在当今社会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因此对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措施也在不断地进行改进。民族村寨这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独特文化形式,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为了更好的保护与发展民族村寨的旅游业,需要按照历史文化的保护相关制度的要求大力发展新农村,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真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志才  张凌媛  郑钟强  张补宏  廖梓维  
文章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古城为例,通过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三元一体社会理论框架,研究并解析潮州古城旅游社区空间生产与发展的阶段。研究发现,在旅游的发展和推动下,政府与规划者等主体掌握着空间表征层面的绝对话语权;在现有的管理制度、资本运作和社会关系下,加之资金、话语力量、自身精力等匮乏资源的局限,居民在权力主体"底线及规则"下表现出与政府"一致""认同"等规训与顺应的行动策略。并进一步指出:在古城旅游社区的社会关系、文化资本、日常惯习等语境下,列斐伏尔空间思想的话语内涵并非单纯从消费性、生产性主体走向他者化主体,旅游社区参与的日常生活实践超出了原有意义上的旅游空间生产逻辑,是一定意义上的批判和延伸。研究最后倡导从空间表征、日常生活实践等角度挖掘出旅游场域和生活场域的融合机制,识别出古城镇甚至旅游社区研究的更多理论线索。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朱尧  邹永广  柴寿升  陈品宇  
作为旅游冲突的表现形式之一,隐性冲突是旅游冲突爆发的“警示器”,剖析其演变路径及背后引致因素显得十分必要。该文以江西婺源县李坑村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分析方法,从社区居民视角探究乡村旅游社区隐性冲突演变机理。研究发现:(1)婺源县李坑村旅游冲突事件时有发生,旅游隐性冲突循环反复。(2)旅游社区隐性冲突历经潜在对立、认知介入、冲突意向3个阶段,当前李坑村依旧处于旅游隐性冲突阶段。(3)在旅游社区隐性冲突模型中,制度规范偏差与脱嵌是导致旅游隐性冲突持续演变重要的外在刺激源;社区居民关系型信任感丧失是导致冲突不断演变升级的内在影响因素;社区居民结构脱嵌为促进社区内部变迁提供压力。研究在理论上揭示了旅游社区隐性冲突的演变逻辑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拓展深化旅游冲突的研究领域;在实践上为旅游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卢松  张捷  
在市场需求与政府战略双重导向的推动下,古村落正日益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旅游地类型。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为案例,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采用均值分析、相关分析和矩阵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古村落居民的社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未来古村落旅游社区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分析结果表明:(1)住房条件、经济收入水平、学校教育、村民参与事务管理状况、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是古村落社区建设与发展中急需改进的因素,也是未来工作中的重点建设方向;(2)村容村貌、道路交通、村内环境卫生、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消防设施、医疗服务等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