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27)
- 2023(6480)
- 2022(4848)
- 2021(4431)
- 2020(3463)
- 2019(7753)
- 2018(7868)
- 2017(14963)
- 2016(8507)
- 2015(9472)
- 2014(9434)
- 2013(9062)
- 2012(7969)
- 2011(6927)
- 2010(6845)
- 2009(6179)
- 2008(6047)
- 2007(5257)
- 2006(4883)
- 2005(4400)
- 学科
- 济(32251)
- 经济(32214)
- 业(19357)
- 管理(17397)
- 农(14106)
- 企(12291)
- 企业(12291)
- 中国(11874)
- 农业(10665)
- 地方(10412)
- 方法(9881)
- 业经(9602)
- 数学(7249)
- 数学方法(7158)
- 发(6092)
- 理论(6069)
- 劳(5898)
- 劳动(5881)
- 学(5818)
- 财(5238)
- 产业(5180)
- 制(5063)
- 发展(5035)
- 展(5028)
- 环境(4669)
- 和(4499)
- 人口(4399)
- 体(4266)
- 信息(4241)
- 贸(4151)
- 机构
- 学院(114201)
- 大学(111109)
- 济(39844)
- 研究(39725)
- 管理(39172)
- 经济(38846)
- 理学(33352)
- 理学院(32839)
- 管理学(32082)
- 管理学院(31869)
- 中国(28978)
- 科学(26691)
- 京(24446)
- 农(21952)
- 所(19812)
- 范(19585)
- 师范(19417)
- 中心(18414)
- 江(18261)
- 研究所(18141)
- 财(17863)
- 业大(17274)
- 农业(16992)
- 师范大学(15661)
- 北京(15220)
- 州(15154)
- 财经(14356)
- 院(14287)
- 省(13072)
- 经(12846)
- 基金
- 项目(77893)
- 科学(60808)
- 研究(57981)
- 基金(54755)
- 家(48482)
- 国家(47951)
- 科学基金(40356)
- 社会(36521)
- 社会科(34357)
- 社会科学(34348)
- 省(31932)
- 基金项目(29987)
- 划(26506)
- 教育(25845)
- 自然(25374)
- 自然科(24697)
- 自然科学(24690)
- 编号(24595)
- 自然科学基金(24239)
- 资助(20996)
- 成果(19826)
- 发(18760)
- 重点(17555)
- 课题(17135)
- 部(15676)
- 创(15436)
- 国家社会(15031)
- 发展(14948)
- 展(14727)
- 创新(14408)
共检索到1701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志扬
去那些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迥异的民族地区旅游,体验别样的民族风情和自然景观,亲身参与、感受和体验异文化风情,成为现代都市人放松身心、增长见识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过去那些偏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唐仲霞 向程 刘梦琳 薛华菊
[目的]民族文化是一座丰厚的文化宝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在民族地区,旅游治理不仅与各利益主体有关,还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紧密相关,不同主体和谐共生是民族地区旅游治理的首要前提,民族旅游社区治理中不同主体之间关系和模式一直难以量化。[方法]基于共生理论视角,选择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地为案例地,定量分析了政府、居民、游客和旅游企业等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和模式。[结果](1)各主体间的特征共生度δM≥0. 87>0,说明不同主体之间存在共生关系且为正向共生关系;(2)共生系数0. 43≤θM≤0. 53,说明各主体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基本相同;(3)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4个共生主体相互之间的行为模式为政府主导、居民推进、企业协助、游客参与的正向互惠共生模式。[结论]在民族地区旅游治理与政府、社区居民、企业和游客等多个主体存在关系,参与民族地区旅游治理活动的不同主体都不可能独自掌控和解决所有问题,各主体间应该是相互依赖,相互共生。
关键词:
旅游治理 民族地区 多主体 共生 社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杨星 黄毅
乡村旅游扶贫在自然资源丰富多彩的西部民族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有助于带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又有助于贫困地区农户实现脱贫奔康。本文选择典型的民族贫困地区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在分析和总结阿坝州的贫困现状及致贫原因,以及该州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探索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机理及路径选择。本文认为,在路径选择上,西部民族地区依托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需要融合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增强民族文化主体的保护以及通过人才的培育提高社区参与度。
关键词:
西部民族地区 乡村旅游 扶贫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钟洁
四川省民族地区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吸引力强,既是四川省旅游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又是四川省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场。本文选择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基于对其旅游客源市场特征的调查,深入分析其旅游客源市场开发优势条件,并提出了甘孜州旅游市场开发战略构想,以期推动整个四川省民族地区乃至全国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客源市场 开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兰英
4·14地震以后,将玉树建设成为全新的高原生态旅游城市,具备一定的内部优势和良好的外部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动力,自身特殊丰富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国家对地区发展的大力支持等有利条件都利于玉树向一座全新的高原生态旅游城市转变。但是玉树区位条件差、气候恶劣、城市核心竞争力差、旅游产业整体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也制约着玉树快速成为一个成功的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步伐。所以,在玉树建设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生态先行的原则,协调城市发展与地区生态保护;挖掘生态文化内涵,树立鲜明的高原生态旅游城市新形象;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生态旅游综合服务水平;重视对外宣传,加强生态旅游城市区域合作。
关键词:
高原生态旅游城市 玉树 青藏高原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怡然 龚贤
藏区农牧民持续增收是精准脱贫的重要考量指标,旅游扶贫是藏区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基于旅游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现实情况,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旅游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旅游发展对农牧民收入增长存在正向影响,农牧民收入增长水平取决于旅游者数量而非旅游总收入。针对结论,文章从加大宣传、深度挖掘文化和产品、增强农牧民参与能力和大力发展大众旅游增加游客数量等方面提出了通过旅游扶贫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建议。
关键词:
农牧民增收 旅游扶贫 藏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曹兴华
[目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因素。文章分别构建能充分反映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10个指标,来研究农业生态旅游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方法]选取2008—2016年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10个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耦合模型,评价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业经济及其综合发展水平,最终探究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业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结果]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2008—2016年基本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综合发展水平呈现不同程度变化的态势。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业经济的耦合度从2008—2016年,经历了从严重失调到轻度失调再到濒临失调,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从低度协调到中度失调,协调作用由弱到强,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整体协调性较差。[结论]该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地区优势,积极打造当地农业生态旅游品牌,也要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优势资源的开发,改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业经济耦合协调度向更高的等级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国茜
因地制宜的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为广大农村地区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效益,其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不仅可以作为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更为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和发展,并运用发展经济学中的理论分析得出,旅游产业就是西部贫困地区最好的主导或者是优势经济产业。在此基础上,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阐明在旅游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依托旅游产业发展相关产业,是新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旅游 西部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九霞 王文慧 王钰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集体行动的积极效能需要结合乡村发展的现实进行充分探讨。通过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更需基于有效的集体行动,形成多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该文选择西藏夏乌村作为案例地,通过长期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对虫草“挖三休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轮流打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社区旅游参与实践路径的研究发现,夏乌村集体行动实践具有强烈的自发性,组织上的村民小组网格化管理模式和均质化、公平的发展理念,使得村民个体平等决策和共同参与公共事务成为可能。该文结合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生计条件和社区文化,依托夏乌村集体行动的实践方式和集体行动的制度形成过程,呈现当前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解决集体主义困境的可能路径,重点讨论少数民族旅游社区在集体行动实践中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个体行动和集体行动在过程中产生策略性互动,并为旅游发展奠定了充分的制度基础和组织基础。
关键词:
旅游发展 生计适应 藏族社区 集体行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飞雄
我国长期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簇国家。除人口最多的汉族外,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分布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民族风清纯厚朴实,绚丽多姿。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发展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不仅适应当前被人们视为高档旅游而凤靡全球的民族风情旅游发展的需要,也是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发展经济、文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鸿礼
桂林,祖国的明珠,南疆的翡翠,在这块绚丽奇特的土地上,“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那清澈萦回、令人魂牵梦绕的漓江,那拔地峭竖、林立四野的群峰,那深邃幽旷、多姿多彩的溶洞,还有那浸润着历史风雨、记载着文明结晶的人文景观……这些,构成了桂林丰富的旅游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安民 赵磊
基于效果阶层模型,构建了包括自我参照价值、群体参照价值、休闲参照价值、社区归属感、居民满意度和居民参与意愿6个概念的理论模型,以浙江莫干山镇为研究场域,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影响居民参与旅游风情小镇建设意愿的因素和路径。研究发现:(1)居民参与旅游风情小镇建设意愿受居民满意度的显著正向影响,而满意度受社区归属感的显著正向影响。自我参照价值和群体参照价值都对居民满意度和社区归属感有显著正向影响,休闲参照价值仅对居民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2)居民参与旅游风情小镇建设意愿受涉入程度的调节。自我参照价值和群体参照价值能显著增加高涉入居民满意度;社区归属感能显著提升高涉入居民满意度,促进其参与建设意愿。(3)居民参与旅游风情小镇建设意愿是"感知价值→情感→意愿"三个阶段前后推进的结果,展现为一个多阶段的供递系统。文章扩展了居民感知价值的维度,明晰了居民参与旅游风情小镇建设意愿的感知价值机制,为精准激励居民参与旅游风情小镇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巍 王祖静
首先运用GIS和GS+软件,对甘南藏族自治州优良级旅游资源的可达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和空间变差函数,找出各区域之间可达性值的内在联系,和影响旅游资源可达性的关键因素。发现高等级旅游资源的可达性明显好于低等级资源,并且相同时间内的等时圈扩散较大,主要是由于高等级旅游资源分布于高等级道路系统周边,低等级资源大多交通不便。然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蚁群算法(ACO)编程,找出各级旅游资源之间的闭合回路,按照地形交通因素提取回路的最短出行路径,以期为游客合理选择旅游景点和规划出行路线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旅游资源 可达性 GIS 甘南州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洪颖 卓玛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走进柳州,总有许多意外,许多惊喜。在全国中等工业城市中,柳州的山水更美;在全国山水秀美的中等城市中,柳州的经济实力更强。柳州又名"龙城",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市辖六县四区,总人口达360多万,聚居着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地处广西中部的柳州毗邻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共同构成享誉世界的桂柳旅游圈。2000年,柳州被评为中国优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我国藏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
藏族大学生对内地民族院校的环境适应状况及成长需求调查与思考——以中央民族大学藏族学生群体为例
内地西藏班藏族初中生应对方式研究——以江苏某西藏民族中学为例
社会及公共组织的麦当劳化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少数民族生态脆弱区城镇化问题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制度创新视角下的少数民族生态脆弱区城镇化问题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四川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社会冲突的调控机制研究——以甲居藏寨为例
对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
现代媒体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涵化功能——以青海果洛藏族学生为例
新结构经济学视野下西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动因研究——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