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44)
2023(8437)
2022(6728)
2021(6510)
2020(4984)
2019(11284)
2018(10986)
2017(20063)
2016(11011)
2015(12357)
2014(12365)
2013(11999)
2012(11213)
2011(10171)
2010(10770)
2009(10077)
2008(9904)
2007(9122)
2006(8425)
2005(7191)
作者
(32226)
(27304)
(27058)
(26044)
(16981)
(13353)
(12010)
(10526)
(10165)
(9773)
(9354)
(9180)
(8788)
(8589)
(8390)
(8290)
(8239)
(8043)
(7895)
(7823)
(6946)
(6739)
(6600)
(6328)
(6236)
(6177)
(6099)
(5887)
(5596)
(5565)
学科
(43177)
经济(43113)
(29149)
(29093)
管理(23607)
农业(19963)
(15843)
企业(15843)
方法(14720)
业经(13594)
中国(12601)
数学(11360)
数学方法(11113)
地方(10926)
理论(9549)
(9466)
(8973)
(8551)
农业经济(8038)
教学(7659)
教育(7145)
发展(7057)
(7043)
(6949)
(6787)
收入(6421)
环境(6316)
(6302)
贸易(6291)
(6277)
机构
学院(160960)
大学(155855)
(56626)
管理(55634)
研究(55051)
经济(54959)
理学(46966)
理学院(46269)
管理学(45141)
管理学院(44849)
中国(41937)
科学(35706)
(34284)
(33582)
(27287)
(27184)
师范(26907)
中心(26623)
(26502)
农业(25453)
(25245)
业大(25156)
研究所(24714)
(21839)
师范大学(21497)
北京(21053)
财经(19656)
(19634)
技术(18944)
(18642)
基金
项目(105038)
科学(81558)
研究(79593)
基金(73119)
(64102)
国家(63472)
科学基金(53565)
社会(49618)
社会科(46517)
社会科学(46506)
(43224)
基金项目(39070)
教育(37222)
(35196)
编号(34457)
自然(32914)
自然科(32115)
自然科学(32110)
自然科学基金(31486)
资助(29248)
成果(28299)
课题(24494)
(24386)
重点(23671)
(21797)
(21322)
(20650)
国家社会(20408)
创新(19885)
(19821)
期刊
(76095)
经济(76095)
研究(45619)
(38369)
中国(38171)
学报(25932)
农业(25799)
教育(25668)
科学(25350)
大学(20588)
学学(19189)
管理(19069)
(17958)
业经(16586)
技术(15464)
(13818)
金融(13818)
(11428)
(10558)
问题(10017)
农业经济(9470)
经济研究(9380)
农村(9090)
(9090)
财经(8994)
图书(8521)
资源(8515)
(8180)
社会(8131)
(7936)
共检索到2477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郭文  杨桂华  
文章采用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法对翁丁佤寨仪式实践演变中的神圣空间生产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翁丁佤寨传统仪式实践的神圣空间形态具有多维一体的属性结构,村民的自然生态观体现在生态亲和中的自然敬畏并形成仪式惯习,政治生活观体现在以老人集团为符号的村寨仪式治理形态中,日常生活体现了人神对话的仪式化交往,在人观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神共融共存的哲学理念。(2)旅游介入后,传统仪式实践和现代性进行了协商,不可化约的神圣性逐步趋向世俗化,传统政治治理形式遭到消解,并出现结构性张力,资本带动日常空间更迭,并使地方空间发生转向,因失去价值而走下神坛的传统仪式实践被村民当作赚钱和娱乐的工具被大肆利用,带来了社区同共体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分化与隔离。(3)消费主义时代资本正以自身的逻辑重构着地方,相比于传统人神系统中的心态平和,村民宁静的心态被旅游发展打破,昭示着村民思维方式、心理内在感知以及多元地方感的空间生产。研究呼吁国家在引领地方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有必要对象征民族风俗习惯的各类仪式加以引导,并选择性地吸纳在以旅游扶贫为意义符号的仪轨和村寨自身文化自觉建构过程中,寻求传统与现代文化生态的结构性平衡。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何健薇   徐虹   笪玲  
民族村寨是乡土文化的聚宝盆,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文化振兴是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文章探讨以文化为导向的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生产与价值生成,以岜沙苗寨为案例,实证分析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的文化价值生成过程。结果表明:(1)资本与权力是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生产及再生产的重要动力;(2)民族村寨旅游空间呈文化属性,以文化为目标导向的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生产,在本质上是一场文化与空间相互赋予的空间生产实践;(3)文化建构下的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生产实现了文化认同,增强了文化自觉。文章在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生产与文化价值二者间架起一座联结的桥梁,凸显了村民主体价值,为提升村民文化自觉提供思路,利于乡村文化振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燕   胡书玲   王坤   刘彩清   刘大均   周骁  
民族村寨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和乡村振兴的主要阵地。文章解析肇兴侗寨2000、2009和2020年三生空间演变及机制。研究发现:(1)肇兴侗寨已由传统农耕型聚落转变为旅游+农耕多功能民族村寨,呈现出新型复合空间态势:生产—生活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生活空间持续扩大,生产空间持续缩小,生态空间占绝对主体地位,但呈波动变化。(2)肇兴侗寨国土空间结构相互转换剧烈,生活空间、生产—生活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的单一动态度指数均为正值,生产空间为负值;除2000—2009年生活空间外,所有空间类型的单一动态度均远小于综合动态度。(3)肇兴侗寨以生态空间为基质的景观特征,生活空间景观变化最为明显,其中2009—2020年表现最为突出,表明受到人类活动干扰,景观破碎化加剧。(4)自然地理环境约束民族旅游村寨三生空间演变,旅游市场需求、政府监督治理、微观利益主体和侗族文化是民族旅游村寨三生空间演变的主要因素。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志永  王化伟  毛进  
增权是旅游目的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鲜有研究从定量方法入手,探讨增权在旅游目的地空间不均衡问题。本文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样本地,借鉴雅克松关于旅游者罩空间划分的标准,将样本地划分为核心区、过渡区和外围区,分别发放居民对旅游经济增权感知的调查问卷,以此进行旅游经济增权的空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民族村寨旅游经济增权在空间上呈现出依次递减的分异特征,符合地域衰减规律。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唐明贵  黎洪  胡静  
民族村寨是延续乡愁记忆的文化空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场域,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目前旅游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文化生态系统失衡已成为民族村寨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深层次挑战。本文以贵州西江苗寨和肇兴侗寨为例,基于空间生产视角,提供新的分析框架:新的利益主体,由政府、企业、村民三要素转变为政府、企业、村民、旅游者、NGO和旅游资源六要素,形成权益均衡的六螺旋结构;新的空间生产模式,构建出“点—轴—圈—面”模式、“三生空间”全域旅游模式、“前台—中台—后台”模式、产业链模式和利益相关者共建共治共享模式;新的实现路径,包括民族村寨空间表征、全域发展、IP生产、产业集成和空间体验。因此,应理顺利益主体的结构关系、创新旅游空间生产机制、搭建数字空间生产平台,促进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明庆忠   韩璐  
旅游价值共创能有效推动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发展。文章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对旅游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分析,以云南多案例剖析旅游多主体间价值共创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1)“主体间整体性”是旅游价值共创与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关系的“系统性基础”;2)共享“资源”基础、共通“互动”本质、共推“价值”协同、共契“因果”链条是旅游价值共创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3)旅游者资源主导、外来旅游经营者资源带动、村寨旅游精英协同村民推动、跨村村民间协同、政府与村寨协同、村寨集体经济跨产业价值协同是旅游主体间价值共创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主要实践路径;4)旅游主体间依据各自价值主张进行资源匹配,从操作性资源到对象性资源的整合中实现服务交换,资源流动、整合中推动现代化要素的在地村寨融入和适应性演化是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直接动力。研究为推动民族村寨旅游与乡村现代化可持续融合、发展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理解旅游推动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内在价值和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军辉  李同昇  徐冬平  
民族文化补偿是以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有效传承与创新为目的,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调节民族文化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而居民认知则是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的重要依据和实施的关键因素。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依据与村寨民族文化的关系将受访居民分为局内人与局外人,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获取局内人与局外人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信息,进而探究居民民族文化补偿认知在不同区域间的分异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民族旅游村寨中,居民文化补偿认知的空间分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完全遵从"核心—边缘"规律;村寨居民文化补偿认知的空间分异是文化距离、利益关系、旅游干扰强度和传统价值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结论对民族旅游村寨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曹端波  刘希磊  
民族村寨旅游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问题、文化保护问题、经济效益问题、利益分配问题、民族发展问题等。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型应实施整体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模式,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应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同时旅游的发展应注重社区的权益,为当地居民脱贫解困,真正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贵州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应坚持社区生态旅游,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瑞  殷红梅  
综观近10年来(1999—2008年)中国旅游学研究领域,发现自2003年起,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文献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民族村寨旅游已成为今后我国旅游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检索来源,尝试采用主观筛选法和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法相结合,对近10年来(1999-2008年)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的12篇硕、博论文和81篇重要文献进行科学综述。通过分析发现以下特点:①研究文献来源于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数量较少;②研究文献主要发表在高校学报类、民族类和经济类期刊上,在社科类、旅游类、地理类和农业类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文献数量也占有一定比例;③研究文献中案例研究为主导且所涉及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湖南、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和自治区,理论研究文献较少;④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发展、开发、社区参与、市场化、产权、文化、定量和其他领域且各自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其中发展和开发研究文献占主体地位;⑤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等。最后,基于本文综述研究和笔者长期深入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实地调研,初步展望今后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8个重要研究动向,以期引起学者们的共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建春  吴建国  
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作为理论指导,以Logistic曲线模型作为数学模型支撑,选择朗德上寨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民族旅游村寨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演化进行研究,以期促进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的协同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军辉  
旅游村寨民族文化的开发使用权与传承、保护权的分离,致使民族文化"公地悲剧"效应显现,危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村寨的和谐与稳定及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迫切需要对民族文化的天然产权人实施文化补偿。文章在民族文化补偿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民族旅游村寨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着重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与补偿方案等内容,解决了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中的"为什么补、谁补给谁、补多少、如何补"等关键问题,以期促进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尽快付诸实践。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尹秋花  
在当今社会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因此对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措施也在不断地进行改进。民族村寨这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独特文化形式,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为了更好的保护与发展民族村寨的旅游业,需要按照历史文化的保护相关制度的要求大力发展新农村,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真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军辉  
旅游村寨民族文化的开发使用权与传承、保护权的分离,致使民族文化“公地悲剧”效应显现,危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村寨的和谐与稳定及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迫切需要对民族文化的天然产权人实施文化补偿。文章在民族文化补偿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民族旅游村寨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着重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与补偿方案等内容,解决了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中的“为什么补、谁补给谁、补多少、如何补”等关键问题,以期促进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尽快付诸实践。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中奎  
民族村寨的"双预"问题指的是旅游预开发民族村寨的文化保护预警问题。分析总结旅游预开发民族村寨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可以建立起文化保护的若干预警原则。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这些原则将有助于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军辉  
旅游村寨民族文化的开发使用权与传承、保护权的分离,致使民族文化"公地悲剧"效应显现,危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村寨的和谐与稳定及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迫切需要对民族文化的天然产权人实施文化补偿。文章在民族文化补偿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民族旅游村寨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着重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与补偿方案等内容,解决了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中的"为什么补、谁补给谁、补多少、如何补"等关键问题,以期促进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尽快付诸实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