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98)
2023(11367)
2022(9755)
2021(9208)
2020(7765)
2019(18270)
2018(17977)
2017(34553)
2016(19077)
2015(21603)
2014(21896)
2013(22021)
2012(20828)
2011(18962)
2010(19065)
2009(17856)
2008(17771)
2007(16402)
2006(14472)
2005(12765)
作者
(57346)
(48916)
(48137)
(45996)
(30355)
(23797)
(22009)
(19100)
(18202)
(17372)
(16514)
(16494)
(15432)
(15204)
(15091)
(14929)
(14882)
(14230)
(13906)
(13787)
(12262)
(12135)
(11779)
(11355)
(11163)
(11009)
(10983)
(10547)
(10050)
(9968)
学科
(85055)
经济(84912)
(53995)
(51567)
管理(44105)
方法(34520)
农业(34231)
(31899)
企业(31899)
数学(29834)
数学方法(29518)
业经(22405)
地方(22117)
中国(20736)
(17670)
(16984)
(15639)
(14854)
贸易(14844)
(14370)
(13658)
农业经济(12864)
环境(11924)
理论(11511)
(11505)
(11205)
(10939)
银行(10907)
发展(10822)
(10799)
机构
学院(280051)
大学(274777)
(110648)
经济(108019)
管理(105235)
研究(97468)
理学(90176)
理学院(89048)
管理学(87421)
管理学院(86895)
中国(74159)
(70242)
科学(63440)
(58829)
农业(53873)
(50707)
业大(49888)
(48262)
中心(46739)
研究所(46127)
(45011)
(40210)
师范(39871)
财经(37668)
北京(36729)
(35432)
(34312)
(34130)
(33954)
农业大学(33403)
基金
项目(186389)
科学(144221)
研究(136848)
基金(131329)
(115303)
国家(114211)
科学基金(95580)
社会(85048)
社会科(79887)
社会科学(79857)
(76114)
基金项目(71049)
(62751)
自然(60698)
教育(60599)
自然科(59061)
自然科学(59040)
编号(58161)
自然科学基金(57909)
资助(52686)
成果(46794)
(42755)
重点(41958)
(40232)
课题(39559)
(38159)
(37417)
科研(35565)
创新(34915)
国家社会(34419)
期刊
(131865)
经济(131865)
研究(77283)
(72932)
中国(57642)
农业(49223)
学报(47552)
科学(44479)
(36172)
大学(35691)
学学(33840)
管理(30611)
业经(28523)
教育(27469)
(25546)
金融(25546)
(24373)
技术(23301)
问题(19500)
经济研究(17380)
(17325)
财经(17177)
资源(16514)
农村(15783)
(15783)
农业经济(15578)
(14800)
技术经济(14121)
世界(13673)
经济问题(13655)
共检索到4196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吉林   肖玉春   刘水良   左金友   尹宁玲   谢文海  
生计恢复力能够评估农户应对乡村旅游等外部冲击时的适应能力,是当前乡村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基于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转型能力3个维度构建了民族旅游乡村农户生计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湘鄂武陵山片区10个民族旅游乡村480户农户为研究对象,划分其生计恢复力类型,定量评价生计恢复力指数,并分析生计恢复力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农户生计恢复力可分为文化传承型、生计多样型、政策扶持型和传统生计型4种类型。(2)4种类型农户的生计恢复力指数分别为0.4562、0.3865、0.2022和0.1964,文化传承型农户的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转型能力均最高,生计多样型次之,政策扶持型的转型能力最低,传统生计型农户的缓冲能力和适应能力均最低。(3)家庭成员参与旅游人数、获得专业技能培训机会、家庭核心成员受教育程度、家庭能够获得救助补贴种类等4项指标是不同类型农户生计恢复力的最主要障碍因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谭佳欣   王凯  
以“要素→结构→功能”为逻辑主线探讨和美乡村建设与旅游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机理,采用改进的耦合协调模型、基尼系数、Tapio脱钩指数及障碍度模型,分析2002—2021年武陵山区5个中心城市和美乡村建设与旅游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水平、区域差异及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武陵山区和美乡村建设水平与旅游城镇化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旅游城镇化增速低于和美乡村建设;区域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张家界市旅游城镇化水平居于首位,铜仁市和美乡村建设水平最高。(2)和美乡村建设与旅游城镇化呈现耦合互馈特征,实现从基本协调到中度协调的类型转换,空间差异先缩小后扩大,2018—2019年协调状态稳定性较强,但短期内难以跃迁至优质协调阶段;各市州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一致,呈现“怀化市>张家界市>恩施州>湘西州>铜仁市”的态势。(3)和美乡村建设与旅游城镇化之间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脱钩类型以扩张性负脱钩和弱脱钩为主。文化振兴与社会福利是制约武陵山区和美乡村建设与旅游城镇化协调关系的主要障碍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孔祥智  钟真  原梅生  
从乡村旅游和农户生计的概念出发,以山西的后沟古村、乔家大院、晋祠三个景区为例,详细分析了乡村旅游业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从不同方面对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储量和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各大资本之间也不断地相互转化与组合,共同促进农户生计的发展。分析表明,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户生计资本的积累和提升,但要进一步改善景区农户的生计还需要获得多方面的外部干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梦瑶   唐健雄  
旅游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之中的一个新范式、新类型,对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武陵山片区71个县(市、区)为例,构建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anel smooth transition model,PSTR)探究2015—2020年旅游城镇化对山地片区乡村振兴的非线性影响效应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山地片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水平超前于乡村振兴,旅游城镇化高水平发展的山地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大、面对外部环境冲击的抵御能力最强,乡村振兴发展步伐缓慢、任务依然艰巨。(2)山地片区旅游城镇化空间极化现象严重,存在旅游城镇化发展水平高值区锁定效应;乡村振兴空间集聚效应显著,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小。二者重心逐渐向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和交通互补性较强的山地城市转移。(3)旅游城镇化是推动山地片区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旅游城镇化阈值2.490是旅游城镇化驱动山地片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完全越过阈值点后,旅游城镇化的非线性驱动作用持续增强。(4)旅游城镇化对山地片区乡村振兴的非线性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旅游城镇化阈值效应是非线性影响效应存在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山地片区未来应分阶段、差异化、高质量推动旅游城镇化发展,走一条以政府为主导,以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为驱动,乡村居民、外来游客、旅游企业等多主体参与的乡村振兴道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梁入月  
[目的]分析研究重庆市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减贫成效的评估体系,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决策信息,为地区减贫提供方法理论。[方法]文章基于云模型理论,综合考虑社会和经济因素等影响因素,构建4级9项指标的乡村旅游发展绩效评估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乡村旅游发展绩效评估的综合定度,来分析重庆市武陵山片区的绿色减贫指数。[结果](1)黔江县旅游经济发展成效评价为"好"级别,且其绿色减贫排名为第一。(2)彭水县旅游经济发展成效评价为"差"级别,且其绿色减贫排名为总排名中的最后。[结论](1)重庆市武陵山片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贫困地区减贫,但减贫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推进。(2)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导致各片区减贫水平存在差距,黔江县旅游经济发展成效评价为"好"级别,且其绿色减贫排名为第一,减贫效果最佳。(3)彭水县绿色减贫效果欠佳,因此需要加强各区域间的沟通协调,促进整体的推进。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从武  谢正发  
民族特色村镇旅游扶贫效果的好坏,最为关键的就是旅游协同发展机制的建立与否。文章以旅游协同发展机制的构建为线索,分析了武陵山片区跨省边缘民族特色村镇:重庆市秀山县洪安镇和湖南省花垣县茶洞镇旅游扶贫与协同发展的条件与障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镇旅游扶贫与协同发展相关问题,并从四个方面构建了旅游开发与旅游扶贫的协同机制,以期为民族跨界地区特色村镇的旅游扶贫协同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苏洁  李军  
随着旅游收入的稳定增长,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文章立足于武陵山片区区域主要旅游资源发展现状与分类,分别应用"三三六"评价法和模糊综合法对该区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但发展并不均衡,旅游资源及产品同质性大、重复开发较多,同质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多于合作。该文针对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加强人文旅游资源竞争力的深度开发、提升自然旅游资源合力的整体开发、改善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系统外部环境和利用"旅游扶贫"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对策措施,以期对该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现实指导作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鑫  杨新军  陈佳  吴文恒  
为探讨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转型及能源消费模式产生的影响,论文借鉴可持续生计理论,以陕南金丝峡乡村旅游地为例,通过入户调查与访谈,构建能源消费-生计多样性模型对农户分类,基于用能多样性矩阵与效益评估法,分析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用能结构及其综合效益,继而依据灰色关联分析,识别影响农户能源消费的主要生计资本因子,并总结农户能源消费模式转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参与旅游经营与不参与旅游经营的两大类农户中,农户用能多样性水平随生计多样性水平的提高而上升;2与非旅游经营户相比,旅游经营户商品能源消费大幅增加,新型能源迅速推广,传统能源消费有所降低,能源消费模式向优质化和商品化发展;3不同类型农户用能综合效...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志标  李丹丹  
[目的]分析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的现状,对旅游扶贫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为提高区域旅游扶贫效果提供参考,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方法]利用武陵山片区县域的相关数据,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建立了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利用LINGO编程测算了各个县域旅游扶贫效率和相对有效性,之后进行了投影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结果]武陵山片区整体的旅游扶贫效率为0.550,处于中等水平;对于黔江区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来说模型的最优解为1,这表明黔江区和务川县是DEA有效的,同时是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其他县域模型的最优解均小于1,为非DEA有效;相对于现有的产出指标水平, 2016年武陵山片区大部分县域旅游业的投入冗余额均小于0。[结论]武陵山片区县域的旅游扶贫发展不均衡,大部分县域旅游业处于投入过量阶段。应提高资源配置合理化程度,因地制宜开展旅游扶贫工作,加强旅游扶贫与市场需求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合理有效的旅游扶贫链,使旅游能够真正成为群众脱贫的利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超群  胡伏湘  
通过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可持续生计的森林公园边缘型乡村旅游扶贫绩效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熵值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并构建了乡村旅游扶贫绩效加权平均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改模型对武陵源区的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武陵源区乡村旅游扶贫绩效综合评价值为0.817 6,扶贫绩效成果显著;生计资本是武陵源区乡村旅游扶贫绩效的核心评价指标;不同类型脱贫农户家庭的生计资本结构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对不同类型的脱贫农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可持续生计资本支持、推行"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的防返贫模式、多途径保护好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等,有利于巩固森林公园边缘型乡村旅游扶贫绩效,可实现已脱贫农户的可持续生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成军  李晓琴  程远泽  
协调度的评价是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关系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在PSR模型基础上构建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突变决策的熵权改进进行指标权重确定,并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和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都江堰市近6年的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12—2017年,都江堰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协调障碍因子是从经济、环境类向社会、文化和管理类转变;农村风貌改造率、乡村景观与农村建筑的协调率、村庄规划编制及执行率、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以及区域文化原真性保护投入度等是影响二者协调的重要障碍因子;二者协调度提升要通过促进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方面共同协调发展来推进。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罗文斌   楚雪莲   刘阳杰  
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是一个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其组态影响研究对于转变当前研究的简单线性思维、深化推动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组态影响理论模型,以成都市典型乡村旅游地幸福村的农户为案例,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探究复杂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组态影响,以揭示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背后更为深刻的效应机理。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受经济、社会、生态外因与内因的组态影响,单一因素难以构成影响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必要条件,内生动力、旅游产业、土地利用、政策制度、社区治理和自然环境是组态路径中的6大核心影响因素。2)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组态路径包括4类正向驱动路径和3类负向抑制路径。同向组态路径彼此等价且条件间具有互补和替代关系,异向组态路径间具有因果关系的非对称性。3)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多重并发路径的形成受旅游区位和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发现提出管理启示,旨在为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影响机制研究提供复杂组态思路和借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冯伟林  陶聪冲  
[目的]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调查对象,依据当地贫困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定量分析其旅游扶贫的经济、社会、环境绩效,以客观评价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方法]采用调查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利用长江师范学院"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课题组在重庆武陵山片区所获得的抽样调查数据,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绩效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有超过85%的受访者表示旅游扶贫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65%的受访者认为加快了脱贫致富和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有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近80%的受访者表示环境卫生得到改善。但是,也有50%的受访者认为存在飞地效应,有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造成生活成本上升,有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拉大了贫富差距。[结论]旅游扶贫对增加西南民族地区贫困农户收入有显著效应,生活及卫生环境得以较大改善,但也存在生活成本上升、飞地效应及贫富差距拉大等负面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冯伟林  陶聪冲  
[目的]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调查对象,依据当地贫困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定量分析其旅游扶贫的经济、社会、环境绩效,以客观评价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方法]采用调查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利用长江师范学院"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课题组在重庆武陵山片区所获得的抽样调查数据,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绩效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有超过85%的受访者表示旅游扶贫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65%的受访者认为加快了脱贫致富和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有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近80%的受访者表示环境卫生得到改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马长发  祝悦悦  
立足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构建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以南疆四地州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测评南疆四地州乡村振兴水平,并进一步探索影响乡村有效振兴的障碍因素。乡村振兴评价结果显示,南疆四地州2019年乡村振兴得分均处于0.4~0.6之间,属一般水平,且除了阿克苏地区之外其他3个地州各自得分均不超过5分,乡村振兴状态不太稳定,乡村振兴成果面临较大摇摆风险。阿克苏地区相比较于其他3个地区,乡村振兴效果稍好。和田地区就乡村振兴5个方面综合来看,较其他3个地区还有差距,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喀什地区乡村振兴各方面均衡,进程却较为缓慢,乡村振兴成效不明显。障碍度模型结果显示,在四地州中,最主要的共同的乡村振兴阻碍点在教育和生态上,次要障碍点在产业兴旺,且四地州均不相同,生活富裕方面基本没有太大障碍,需要设立更多高等教育学校,引进更多专业人才,划分好生活区域,减少环境污染,找准产业定位,充分衔接现代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