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6)
- 2023(1522)
- 2022(1344)
- 2021(1365)
- 2020(1131)
- 2019(2436)
- 2018(2237)
- 2017(4321)
- 2016(2355)
- 2015(2575)
- 2014(2771)
- 2013(2647)
- 2012(2497)
- 2011(2124)
- 2010(2131)
- 2009(2149)
- 2008(2115)
- 2007(1820)
- 2006(1652)
- 2005(1386)
- 学科
- 济(9007)
- 经济(9002)
- 方法(4627)
- 理论(3998)
- 文化(3904)
- 业经(3482)
- 农(3093)
- 经济理论(3070)
- 业(3053)
- 管理(3042)
- 企(2832)
- 企业(2832)
- 地方(2807)
- 农业(2569)
- 中国(2457)
- 产业(2426)
- 教育(2285)
- 和(2095)
- 市场(1908)
- 文化产业(1828)
- 文化市场(1828)
- 旅(1828)
- 数学(1764)
- 游(1753)
- 旅游(1729)
- 数学方法(1720)
- 学(1643)
- 农业经济(1530)
- 企业经济(1410)
- 研究(1331)
- 机构
- 学院(35740)
- 大学(33771)
- 管理(12115)
- 研究(10930)
- 理学(10231)
- 理学院(10010)
- 旅(9806)
- 游(9804)
- 管理学(9731)
- 旅游(9677)
- 管理学院(9639)
- 济(9080)
- 范(8786)
- 经济(8771)
- 师范(8733)
- 科学(7609)
- 中国(7256)
- 京(7134)
- 师范大学(7087)
- 江(5402)
- 所(4905)
- 州(4883)
- 中心(4846)
- 财(4772)
- 北京(4670)
- 研究所(4496)
- 旅游学(4294)
- 游学(4294)
- 系(4143)
- 财经(3931)
共检索到500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红梅
瓦伦·史密斯(Valene Smith)将民族旅游、文化旅游、历史旅游、环境旅游、娱乐性旅游并列在一起,视为五大旅游形式。实际上,民族、文化、历史旅游是不能截然三分的,这样的分类无疑是出于人类学家对人文知识的谙熟和偏爱。具体到民族旅游,虽然它与历史、文化、环境、娱乐旅游都有重叠或牵涉,但其作为一种旅游类型的存在却不可化约。少数民族或族群自身及其世居的环境不断成为"他者"和"异国他乡"的隐喻,"他者"是自然之子或异文化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红梅
英文文献的旅游族群性研究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自1984年皮埃尔·范登伯格(Pierre L.van den Berghe)与查利斯·凯斯(Charles F.Keyes)做出"民族旅游可以促发族群性的再创造"这一论断以来,有大量个案研究证实或补充了这一观点。20世纪90年代是旅游族群性研究的黄金岁月,有至少3本论文集和2篇综述面世,它们分别代表了当时的最高研究水平。21世纪伊始,相关的案例研究呈现出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倾向,如东道主在族群性建构中的"共谋"现象。总体上,国外旅游族群性研究可从文化差异、
关键词:
旅游族群性 民族旅游 文化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把多勋 王俊 兰海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旅游者的介入所导致的凝视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文化与旅游,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出发,以旅游凝视理论为理论支撑,从民族地区文化的遗失到其创新与传播等方面得出旅游凝视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变迁的关系所在,同时民族地区文化在被凝视的背景下自身具有强烈的生产性,可以构建旅游凝视与民族地区文化变迁的作用模型。旅游者的凝视是民族地区文化变迁的源动力。
关键词:
旅游凝视 民族地区 文化 文化变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胡潇文 王生鹏
在现代旅游开发活动介入后,民族村落文化变迁呈现出三大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文化失真、利益失调及社会结构失衡。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以当地居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开发商及从业人员主营、游客需求的满足为主线的思路,建立ESPE模式,以积极有效地减少旅游活动对当地文化的消极影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Dean MacCannell 张进福
西方休闲理论家对旅游的理解通常基于人类对乐趣、享受、消遣和逃离枯燥日常生活的需要。这可能是对度假旅游地及其大众性进行局部研究所需的全部理论,但却无法囊括旅游者丰富多样的活动类型,也无法完全解释旅游者度假或旅游时所造访的各种类型的旅游地。对于每年参观纽约曼哈顿世贸遗址、广岛核弹原爆中心和"二战"纳粹死亡集中营的数百万游客来说,旅游并无多少乐趣可言。在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朱沁夫
一、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的必然性研究旅游的学者大多或多或少地关注过旅游发展对于区域文化的影响,克瑞斯·瑞恩(Chris Ryan,2010)的《游憩旅游学》、王宁等的《旅游社会学》(2008)都对此进行了详尽的理论梳理,而李天元等《旅游学概论》的作者也几乎都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其中,旅游对于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宗晓莲
旅游产业已经蔓延到当今世界的各个角落,旅游对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带来的冲击也早已引起关注。可以说,旅游成为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不得不面对的议题,理解旅游也成为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途径。早在20世纪中期,人类学者就已经注意到旅游在自己的调查地带来的巨大影响,因此,虽然人类学者对加入旅游研究曾有过种种顾虑,自60年代开始,旅游却被纳入各时期人类学的流行议题,如涵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Noel B. Salazar 张进福 Alexis Celeste Bunten Jennifer Devine K. Thirumaran 黄宜瑜 谢素卿 林宛儒 秦宇 高科
□Noel B.Salazar旅游想象的社会意涵□Alexis Celeste Bunten土著旅游与社会变迁□Jennifer Devine拉丁美洲的旅游与社会文化变迁□K.Thirumaran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原则与演化路径□黄宜瑜,谢素卿,林宛儒遗产旅游体验价值研究:以台湾新北市老街个案思考□秦宇旅游与社会散思□高科旅游视域中的宗教文化世俗化变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俭波
本文探讨的重点 ,包括以下方面 :①制约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动因在于外界旅游流对旅游地的静态平衡系统产生冲击和干扰 ,分析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 ,必须从构成“流”的要素入手 ;②旅游者及其携带而来的物能流与旅游地各主体要素 (政府机构、旅游企业、旅游地原生居民等 )的竞争与协调产生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
旅游地 社会文化环境 变迁 流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广海 高乐华
为评价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的内容、方向、程度并掌握其变迁原因,本文设计了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采用德尔菲法和AHP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对青岛啤酒文化的变迁进行了实证研究,详细说明了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量化评价的方法。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李亚娟 罗雯婷 欧阳辰星 李萍
社区精英直接决定着社区治理和旅游发展的方向和效果。文章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岗侗寨为案例地,构建基于权力“属性-结构”的民族旅游社区精英分析框架,探究社区精英的个体和群体变迁特征并归纳其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驱动下社区精英的经济资本市场化、知识资本应用化、文化资本公有化、政治资本集中化、社会资本利益化特点显著;(2)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权力作用范围扩大,知识精英权力作用转型,传统精英衰退且作用范围缩小,精英呈现家族式集聚的特征;(3)社区精英权力关系网络结构紧密且互动频率增加,政治精英的网络中心性地位凸显,精英作为中间人频次增多且角色日渐丰富;(4)社区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旅游市场需求规模化增长、特有的社会关系与民族传统、权力资本特性等因素合力推动了民族旅游社区精英权力属性和权力结构的变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阚如良 史亚萍 Hsiang-te Kung 周宜君
妇女是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地的主要参与者,其社会角色变迁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该研究以三峡步步升文化村为案例,通过田野调查和定量分析,从经济收入、家庭地位、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妇女参与旅游活动后的社会角色变迁,揭示了旅游业影响妇女社会角色变迁的规律。研究表明,发展民族文化遗产旅游为妇女创造了本土就业机会,增加了更为直接的显性收入,进而提升了妇女在家庭的劳动地位和决策地位,引发了妇女消费观念、职业理念以及生活方式、社会互动模式的变化,妇女社会角色变迁为更为复杂的社会身份,但新的社会角色只是妇女原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郭伟锋 郑向敏
本文选取武夷山茶文化为研究样本,借助质性访谈对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认知。结果表明:旅游地文化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市场因素和资本因素。本文根据影响因子的量化研究,把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影响机理概括为:文化内驱力、社会推动力、市场调控力和资本外驱力合力驱动的结果。
关键词:
旅游地 文化变迁 影响机理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蔡茜 殷红梅
旅游介入促使民族村寨从传统的居住地演变成居民生活与游客旅游的叠合空间,使得村寨的空间形态、内部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等发生改变。本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结合GIS空间分析与定性分析,对2014年和2017年贵州西江苗寨旅游发展核心村寨的社会文化时空变迁进行探究。研究表明:旅游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加快了西江苗寨民族社会文化的解构;相对于2014年,2017年社会文化空间变迁整体沿羊排村和东引村向外扩张,核心区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冲击,传统生活方式日益淡化。最后提出,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提升居民增权感知能力以及保护环境等措施,能够有助于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促使村寨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岗 黄震方
与国外相对成熟的旅游人类学相比,国内旅游文化研究的基础理论相对薄弱。这主要体现在系统要素的泛化、形成与变迁机制不明、系统结构不清晰以及对旅游文化开发指导性不强等几个方面。文化概念本身的宽泛与抽象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文章试着引入符号人类学中"意义"的概念,结合旅游利益相关者概念,确立旅游文化的二维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结论:在旅游文化演化的不同阶段,"意义的博弈"解释了旅游文化的形成与变迁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