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60)
- 2023(13043)
- 2022(11547)
- 2021(11012)
- 2020(9053)
- 2019(20777)
- 2018(20811)
- 2017(39413)
- 2016(21572)
- 2015(24386)
- 2014(24531)
- 2013(24237)
- 2012(22453)
- 2011(20099)
- 2010(19907)
- 2009(18386)
- 2008(17667)
- 2007(15382)
- 2006(13513)
- 2005(11251)
- 学科
- 济(84319)
- 经济(84136)
- 业(55717)
- 管理(55271)
- 企(43764)
- 企业(43764)
- 方法(37938)
- 农(33202)
- 数学(30185)
- 数学方法(29813)
- 业经(22773)
- 中国(22752)
- 农业(22245)
- 地方(20446)
- 学(20124)
- 财(18525)
- 理论(17061)
- 和(15608)
- 制(14832)
- 教育(13244)
- 环境(12902)
- 贸(12783)
- 贸易(12775)
- 易(12281)
- 技术(11858)
- 发(11463)
- 务(11040)
- 财务(10978)
- 财务管理(10954)
- 策(10859)
- 机构
- 学院(301634)
- 大学(300944)
- 管理(119864)
- 济(110040)
- 经济(107258)
- 理学(104015)
- 理学院(102758)
- 管理学(100928)
- 研究(100522)
- 管理学院(100380)
- 中国(73158)
- 科学(65472)
- 京(64632)
- 农(53495)
- 所(50018)
- 财(49457)
- 业大(47072)
- 中心(45938)
- 研究所(45908)
- 范(44755)
- 江(44499)
- 师范(44407)
- 农业(40800)
- 北京(40637)
- 财经(39845)
- 州(36596)
- 院(36572)
- 经(36056)
- 师范大学(35973)
- 技术(31470)
- 基金
- 项目(211403)
- 科学(165281)
- 研究(156811)
- 基金(151147)
- 家(131440)
- 国家(130223)
- 科学基金(111276)
- 社会(98044)
- 社会科(91750)
- 社会科学(91724)
- 省(83619)
- 基金项目(81953)
- 自然(72042)
- 教育(71397)
- 自然科(70261)
- 自然科学(70247)
- 划(70153)
- 自然科学基金(68951)
- 编号(66214)
- 资助(60476)
- 成果(53922)
- 重点(46864)
- 部(45774)
- 发(45503)
- 课题(45015)
- 创(43335)
- 创新(40184)
- 科研(39853)
- 项目编号(39620)
- 大学(39089)
共检索到4362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阚如良 史亚萍 Hsiang-te Kung 周宜君
妇女是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地的主要参与者,其社会角色变迁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该研究以三峡步步升文化村为案例,通过田野调查和定量分析,从经济收入、家庭地位、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妇女参与旅游活动后的社会角色变迁,揭示了旅游业影响妇女社会角色变迁的规律。研究表明,发展民族文化遗产旅游为妇女创造了本土就业机会,增加了更为直接的显性收入,进而提升了妇女在家庭的劳动地位和决策地位,引发了妇女消费观念、职业理念以及生活方式、社会互动模式的变化,妇女社会角色变迁为更为复杂的社会身份,但新的社会角色只是妇女原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谢婷 刘爱利
本文以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周口店遗址为案例点,将行为意向细化为忠诚度和支付意愿,对影响消费者忠诚度和支付意愿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构方程分析表明,消费者感知游览质量对感知价值和忠诚度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旅游过程中的感知游览质量和感知价值对满意度也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消费者满意度对忠诚度和支付意愿既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也作为中介变量对后两者产生影响。整体看来,消费者的经济水平和满意度是影响支付意愿额度的最主要因素,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和支付意愿最根本的途径是提升服务质量。
关键词:
行为意向 文化遗产地 支付意愿 北京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曹诗图 胡绍华 查俊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有着很大开发前途。三峡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对三峡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概括,即多元性与丰富性,原生性与原创性,群众性和参与性,文化艺术价值高,濒危程度高。针对性地提出了旅游开发对策,即科学指导,持续发展;全面普查,筛选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利用;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整合资源,创新开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伽红凯 吴嘉玲 卢勇
引导居民实施环境责任行为是推进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生态文明建设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推手。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刺激—机体—反应理论,构建纳入旅游影响感知和生活质量的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理论分析框架,选择东部地区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和中部地区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作为案例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及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积极旅游影响感知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责任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消极旅游影响感知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责任行为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第二,生活质量对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在居民积极旅游影响感知和消极旅游影响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第三,基于多群组分析,区域变量在不同群组间的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更为显著。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卢松 张捷 唐文跃 杨效忠 蒋志杰
古村落旅游开发成功与否与接待地社区居民的感知与态度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识别社区中具有不同特征的群体,最小化潜在的消极影响和最大化全体村民的支持程度。本文以皖南古村落为案例,在调查居民旅游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将皖南古村落旅游地居民划分为热爱者、矛盾支持者、理性支持者、中立者和反对者五种类型。与国内已有的居民类型结果相比,本研究结果中理性支持者由2003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30%,并出现了6.2%的反对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从开始的狂热冲动逐渐向理性、成熟转化,当地社区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力逐步凸显,可以看出当地居民中"社区导向"的趋势日益显现。
关键词:
居民感知 聚类分析 皖南古村落 社区导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范香花 刘沛林 黄静波 蔡溢 王晖
旅游地居民主观幸福感对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涉及旅游发展对地方微观个体的影响,也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文章以民族旅游地西江苗寨景区为案例研究地,从旅游影响感知视角出发,基于SEM和fsQCA方法,综合分析民族旅游地妇女旅游影响感知对其主观幸福感的线性影响与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生活幸福与人际关系和谐是妇女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维度;积极影响感知可显著提升妇女主观幸福感水平,消极影响感知对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直接影响为主;消极影响感知、物质需求满足、身心整体健康对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主观幸福感的形成是多因素联动的结果,且存在多种路径可以实现民族旅游地妇女高主观幸福感的形成。研究结果为全面理解旅游发展与目的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有效提升民族旅游地妇女主观幸福感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阚如良 杨小平 郑宇飞 黄进
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是休闲农业规划与开发的基础工作,目前国内对该课题的研究较少关注。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休闲农业景观质量、休闲农业资源环境质量及休闲农业资源开发条件三个方面,制定休闲农业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三峡步步升文化村个案研究进行验证。
关键词: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资源 评价体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庄晓平 尹书华 孙艺萌
政府信任是政治学、社会学新兴的研究领域,旅游研究对此鲜有涉及。文章以旅游地居民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为研究目标,借鉴了西方学者的研究范式,从政府信任的制度理论、文化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的3种理论视角,构建了6个理论假设维度。以广东省开平市自力村、马降龙村、锦江里村3个村落为研究案例地,展开实证调研,运用SmartPLS 3.0软件分析相关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绩效、居民决策权、人际信任、文化价值观和感知利益对政府信任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成本对政府信任影响不显著;且政府绩效与人际信任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文化价值观,最后是居民决策权和感知利益。研究为旅游地政府的善政良治提供理论支持,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旅游地居民 政府信任 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宋振春 朱冠梅
本文以旅游者问卷调查为基础,对曲阜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深度开发进行了研究。认为文化遗产旅游的深度开发应该有两个纬度的内容基于遗产特性的产品体系的深化与扩展以及旅游产品质量的提升。用因子聚类归纳了曲阜文化遗产内涵的产品表现形式,分析了产品体系开发的路径;通过满意度分析,明确了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的对策,进而提出了文化遗产旅游深度开发的基本框架模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小艳 刘英
在符号消费背景下,符号化运作是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地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在对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符号内涵解读的基础上,构建了符号化运作的模式。符号化运作过程一般有六个步骤、三个方面。六个步骤即调查了解遗产旅游者的符号价值→挖掘遗产旅游地的符号价值→耦合旅游者和旅游地的符号价值→选择合适载体展示符号价值→选择合适媒介传播符号价值→实现旅游者与旅游地的符号互动;三个方面即符号生产、符号营销、符号消费。从长远来看,这一符号化运作过程又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选择典型案例地武当山为研究对象,对符号化运作模式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探讨,可为其他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地提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唐晓云 闵庆文 吴忠军
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是典型的社区型遗产。论文以广西龙脊平安寨梯田为个案,探讨了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旅游发展的相互影响。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环境感知、关系感知、利益感知、权利感知是社区居民旅游开发后较显著的感知因子。论文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家庭情况的居民感知进行Pearson相关性、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①利益感知方面,居民对收益分配处于不满意水平;居民的经济利益满意程度对旅游总体满意度、未来旅游开发的态度显著相关;家庭旅游经营年收入越高的居民其收益分配满意度越低;②关系感知方面,居民对旅游开发后的关系感知较满意,居民的关系感知对其未来旅游发展态度显著...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爱平
农户生计多样化与维持传统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旅游发展被认为是弥合二者关系的有效路径。遗产旅游地农户生计与农地利用问题的研究,可从实践层面揭示旅游发展环境下农户生计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文章基于元阳县12个村寨401家农户的研究表明:(1)劳动力就业呈现非农化转移,农户生计由此分化形成务农主导、务工主导、均衡兼营、旅游参与、旅游主导5种发展类型;(2)非农化发展总体上对农地保护与利用形成负面影响,对旱地的利用变化主要表现在种植结构上,对水梯田的利用变化则表现在弃耕撂荒、农地流转、劳动力投入等多个方面;(3)不同类型农户的农地利用行为改变存在差异,生计旅游化转型的农户其传统农业生产维持不及留守务农农户,劳动力投入与省工性的物质要素投入行为改变明显,但在农地保有与劳动力投入方面优于外出务工农户;(4)旅游的弥合效应与遗产保护学界的理论构想存在差异,研究区弥合效应仅在旅游从业农户群体中有所体现,这类农户根据旅游从业特点、遗产保护要求形成了旅游化兼业模式,生计压力之下对家庭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促成了农户兼顾传统农业生产。遗产保护须多方审视旅游的正反向效应,在遗产保护基础和前提下,维持适度旅游发展规模以保持农户多产兼业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业臣 卢松 余伶莲 黄薇薇
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为案例地,采用因子分析及方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宏村旅游移民微观迁移动机的结构、强度及相关人群差异。研究发现:(1)宏村旅游移民男女各半,迁出地多半为省外,年龄以3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为主,文化程度较高,收入偏低,一半以上的人收入在3000元以内,迁移时间较短,迁移途径多为亲友推荐,本地归属感较低。(2)宏村旅游移民微观迁移动机由旅游地吸引、经济收益、职业避风港、社会资本、追求生活方式五种动力驱动。(3)宏村旅游移民迁移动机强度依次为旅游地吸引、经济收益、社会资本、追求生活方式、职业避风港。(4)不同性别、来源地、文化程度、职业、之前旅游次数的旅游移民迁移动机具有明显差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董鸿安 丁镭
[目的]产业融合是现今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产业融合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其价值的深度发掘。景宁是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内自然村落民间文化悠远,是畲族宝贵的财富。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构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融合发展模型,提出融合发展路径,不仅有助于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与保护,而且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集聚区域更好地抢救、保护和发展传统非遗文化提供借鉴与启示。[方法]运用文献梳理、实地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景宁县的主要少数民族自然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与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景宁县少数民族农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存在习俗、民歌、服饰濒临消失、古老建筑、仪式举办场所濒临泯灭、医术、药物、偏方面临失传和特色工艺缺乏传承艺人等问题。[结论]景宁县少数民族农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可选择渗透型融合、重组型融合和延伸型融合3种有效路径,在建立产业协调机制、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培育非遗文化载体阵地和拓展旅游开发新手段、新途径等方面下功夫,更好促进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融合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栋栋,陆林
在对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古村落型旅游地的土地利用特点,即整体性、不可变更性、总量有限性和收益较高;并分析了旅游开发前后,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予以剖析,就应该注意的问题给出对策。
关键词:
旅游地 土地利用 世界文化遗产 西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