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3177)
2022(2820)
2021(2764)
2020(2362)
2019(5314)
2018(5295)
2017(10534)
2016(5966)
2015(6995)
2014(7203)
2013(7090)
2012(6935)
2011(6174)
2010(6617)
2009(6334)
2008(6775)
2007(6637)
2006(6076)
2005(6007)
2004(5464)
作者
(17506)
(14432)
(14170)
(13699)
(9378)
(7038)
(6533)
(5526)
(5390)
(5334)
(5020)
(4843)
(4836)
(4795)
(4592)
(4302)
(4228)
(4191)
(4132)
(4069)
(3804)
(3540)
(3504)
(3457)
(3335)
(3285)
(3212)
(3169)
(2895)
(2865)
学科
(23351)
经济(23314)
(20266)
管理(19842)
(19050)
企业(19050)
中国(8545)
(7701)
业经(7641)
理论(7242)
(7200)
(6833)
方法(6740)
教育(6386)
地方(6092)
(5728)
(5433)
(5340)
(5166)
银行(5166)
(4962)
农业(4959)
贸易(4956)
(4916)
(4799)
(4489)
(4430)
(4167)
财务(4138)
财务管理(4123)
机构
学院(93530)
大学(93330)
(33991)
经济(32982)
管理(32427)
研究(31165)
理学(25840)
理学院(25467)
管理学(24975)
中国(24950)
管理学院(24752)
(20476)
(19418)
科学(17481)
(16709)
(16375)
师范(16338)
(16230)
财经(14346)
(14266)
中心(13849)
研究所(13843)
北京(13837)
师范大学(12743)
(12478)
教育(10877)
(10856)
(10520)
(10439)
(10256)
基金
项目(46700)
研究(39572)
科学(36066)
基金(31177)
(25499)
国家(25165)
社会(23739)
社会科(22276)
社会科学(22267)
科学基金(20940)
教育(19253)
(18508)
编号(18474)
成果(18348)
(15621)
基金项目(15389)
课题(13694)
资助(13085)
(11918)
项目编号(11665)
(11445)
自然(11383)
自然科(11079)
自然科学(11079)
自然科学基金(10879)
重点(10677)
(10635)
(10263)
规划(10216)
(10177)
期刊
(50987)
经济(50987)
研究(36193)
中国(21348)
教育(19149)
(16718)
管理(15187)
学报(12016)
科学(11681)
(11459)
(11234)
金融(11234)
大学(9679)
财经(8835)
业经(8781)
学学(8506)
技术(8172)
图书(7901)
(7695)
问题(7141)
农业(7123)
(6421)
经济研究(6369)
书馆(6365)
图书馆(6365)
(5942)
论坛(5942)
国际(5396)
现代(5072)
改革(4864)
共检索到1644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井祥贵  
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链接民族心理变迁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促进民族教育改革及拉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以民族学校为中心,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为两翼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互补机制乃当务之急。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袁凤琴  胡美玲  李欢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而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则是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重要举措和保障。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经历了恢复重建、起步探索、初步发展、深化完善四个阶段,其演进特征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政策类型由综合性向专项性转变,政策举措由宏观指导向具体细化转变,政策体系层次性不断加强,政策逐步向法制化发展。为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的实效性,应以主体性思维深化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内涵、以整合式逻辑构建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层级体系、以保障性措施规范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的执行,促使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由"外部回应"型向"内部整合"型转变。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瑜  陈晓琪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文化自信的新阐释以及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论述,文化自信包含着传统文化积淀的自信、近代文化认同的自信以及现代文化交融的自信三层内涵。基于此,"文化自信"观照下的民族文化进校园应具有三种文化内涵及实施路径,即培养乡土情怀、增强民族认同的中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理性、增强国家认同的中华民族近现代革命文化;培养国际视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的世界各民族先进文化。这三种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教育目的与内容并非相互孤立的存在,而是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三个层面构建一个相互关联、层次分明、系统发展的教育实施体系。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晓蓉  张诗亚  
运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贵州省"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管理、科研工作、发展规划等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分析了实施历程中的成效与问题。借此论证了其在保持民族文化的延续性与连带性、实现多元文化和谐共生方面的教育价值与社会文化意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丽萍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受教育者求学的动机、受教育目的的实现。壮族聚居的广西武鸣县在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面临多重阻力,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民族教育,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传承,同时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确保民族教育和文化传承的互补和共赢。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肖绍菊  罗永超  张和平  杨晓珍  肖玲  
为了让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对学习数学不陌生不害怕,可通过对苗族侗族数学文化的挖掘来开发数学课程资源,并把它们引进学校进行运用。在数学活动中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内容是有趣的、现实的、有意义的,这样将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地的民族数学文化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夏艳  
本文结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发展实际情况,从社团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学生社团的育人功效、当前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等几个方面做初步探讨。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朱萍  
文化育人与技术技能育人是高职院校育人的两个方面。受以就业为导向的绝对强势的高职育人理念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实施的其实是偏执的技术技能教育,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学生的文化培育效果也不够理想,因而提出作家进校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举措,这种与学生面对面的、更加直接的文化育人方式,至少可以为高职学生普及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学知识,提高学生文学艺术实践活动的学习效果,使包括自然科学类在内的全体教师熟悉、了解、研究地方传统文化,使教师在育人中努力做到文化育人与技术技能育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江舒  魏德胜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培育"崇廉尚洁"的社会风尚,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的标志,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如何使廉政文化进校园,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廉政文化建设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推进作用,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建设,促进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赵映振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的血脉,是师生的精神家园。高校要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魂,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文化对师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感化作用。校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张翔  唐建国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提出:"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马雯  
非遗融入学校教育不仅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还能够在新生代的薪火相传中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本研究以地方性知识的理论视角,对宁夏L县非遗进校园活动考察发现,非遗文化的“地方性”与学校教育的文化模式在相融过程中存在文化阻抗的现实困境:文化主体身份的双重局外、文化传承空间的机械耦合及文化生成情境的相互抵牾。究其原因,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文化主体、文化空间及文化情境在认识论、知识论及方法论方面深受地方性知识的制约。对此,提出的优化路径为:文化主体身份应从局外人转变为局内人,增进文化持有者的相互理解;文化空间与学校场所应迈向和谐共生,促进知识形态的活态扩展;文化情境应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唤起文化主体的主动自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马雯  
非遗融入学校教育不仅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还能够在新生代的薪火相传中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本研究以地方性知识的理论视角,对宁夏L县非遗进校园活动考察发现,非遗与学校教育的文化模式在相融过程中存在文化阻抗的现实困境:文化主体身份的双重局外、文化传承空间的机械耦合及文化生成情境的相互抵牾。究其原因,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文化主体、文化空间及文化情境在认识论、知识论及方法论方面深受地方性知识的制约。对此,提出的优化路径为:文化主体身份应从局外人转变为局内人,增进文化持有者的相互理解;文化空间与学校场所应迈向和谐共生,促进知识形态的活态扩展;文化情境应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唤起文化主体的主动自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宋永利  赵本立  
高职院校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阵地,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平台;以开发课程为突破口,为民族文化传承奠定基础;以艺术教育为主线,创设向真向美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实践活动为引擎,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师资建设为保障,为民族文化传承保驾护航;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积极拓展保护及传承途径;以政企校合力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廖女男  娄坤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运用促进了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深刻影响。高校新闻网是高校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形象展示窗口,宣传引导平台和文化传承载体。当前,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理论的制高点,营造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促进校园主流文化的引导与传播,是高校新闻网建设肩负的重要任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