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44)
- 2023(12400)
- 2022(10422)
- 2021(9490)
- 2020(7600)
- 2019(16707)
- 2018(16777)
- 2017(30431)
- 2016(16467)
- 2015(18346)
- 2014(18394)
- 2013(17873)
- 2012(16797)
- 2011(15452)
- 2010(16060)
- 2009(14964)
- 2008(14516)
- 2007(13118)
- 2006(12044)
- 2005(11335)
- 学科
- 济(84861)
- 经济(84790)
- 管理(42903)
- 业(37018)
- 企(28981)
- 企业(28981)
- 地方(26990)
- 中国(25410)
- 方法(22292)
- 农(21271)
- 业经(19700)
- 数学(17402)
- 数学方法(17194)
- 学(17187)
- 地方经济(16136)
- 环境(15566)
- 农业(14718)
- 财(13726)
- 发(13452)
- 理论(13420)
- 制(13391)
- 融(13166)
- 金融(13161)
- 银(12901)
- 银行(12886)
- 和(12586)
- 行(12573)
- 贸(12367)
- 贸易(12355)
- 易(11777)
- 机构
- 学院(236029)
- 大学(229242)
- 济(99349)
- 经济(97080)
- 研究(87310)
- 管理(80194)
- 中国(66912)
- 理学(66290)
- 理学院(65396)
- 管理学(64150)
- 管理学院(63705)
- 科学(51945)
- 京(49948)
- 财(45114)
- 所(44746)
- 研究所(39742)
- 江(39248)
- 中心(39046)
- 农(35820)
- 范(35755)
- 师范(35440)
- 财经(34147)
- 北京(32696)
- 州(32003)
- 院(31657)
- 经济学(30655)
- 经(30513)
- 业大(30243)
- 师范大学(27883)
- 省(27767)
- 基金
- 项目(143059)
- 研究(111628)
- 科学(111096)
- 基金(97944)
- 家(84239)
- 国家(83426)
- 科学基金(70265)
- 社会(69966)
- 社会科(66084)
- 社会科学(66074)
- 省(58995)
- 教育(51060)
- 基金项目(50718)
- 划(48016)
- 编号(47772)
- 自然(40964)
- 成果(39984)
- 自然科(39813)
- 自然科学(39805)
- 资助(39258)
- 自然科学基金(39029)
- 发(37968)
- 课题(34805)
- 重点(33207)
- 发展(31143)
- 展(30614)
- 创(29642)
- 部(29618)
- 年(29596)
- 性(28423)
- 期刊
- 济(133258)
- 经济(133258)
- 研究(79516)
- 中国(56793)
- 教育(35989)
- 农(35245)
- 财(34901)
- 管理(33077)
- 学报(32390)
- 科学(31159)
- 融(25070)
- 金融(25070)
- 大学(24835)
- 农业(24117)
- 学学(22991)
- 技术(22760)
- 业经(22628)
- 经济研究(21343)
- 财经(17251)
- 问题(16211)
- 经(15168)
- 图书(13343)
- 业(12673)
- 贸(12571)
- 坛(12076)
- 论坛(12076)
- 技术经济(11995)
- 商业(11993)
- 世界(11689)
- 现代(11445)
共检索到3909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于坤 王美婧
在当前寻求东北经济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巨大的冲击,但东北经济的增长决不能以牺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代价来获取,而要力图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实现共赢的局面。民族文化生态是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它与东北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协调发展,让寻求东北少数民族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可能。本文提出要在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健全政策法规、培养独立创新精神等方面,加快东北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
关键词:
民族文化生态 东北少数民族 特色经济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雷鸣
<正>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已经取得成效,不少地区针对本区域本民族特点开展了一系列促进保护和发展的工作。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从法律保护的视角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由杜承秀等撰写的专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立法问题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创新性地从立法保护维度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进行剖析,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立法实践进行了全新解析。总览全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和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庆行 曾智 刘燕
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来源于其对生存环境的差异性适应。如今,各民族之间最主要的区别不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是经济上的,而是文化层面上的区别。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与环境的共生让寻求少数民族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可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魏曙光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我国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共同发展,是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研究的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研究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对策建议,从国家层面上讲,应该制定和适时调整相应的政策、法规,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加强对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的支持;从地方政府层面讲,也应制定和修改相应政策、规定,并强化行政管理,为少数民族特色产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企业层面讲,应加强制度管理,增强企业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厍玉霞 刘霞 郑雅维
全球化背景给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正趋向流失,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阵地应成为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领头羊和排头军。因此,提出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四种途径:利用各种媒体传播平台弘扬民族文化,以民族舆论鼓舞人;构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内容体系,以课堂教育引导人;发挥高校学生民族社团的引领作用,以民族活动感染人;加强高校校园民族文化环境建设,以民族环境熏陶人。
关键词:
全球化 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教育 高校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姝
少数民族文化在产业现状、产业属性和外部环境方面具有独特之处,融资支持不足一直是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基础性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和融资不足,从自身因素、基础因素和政策扶持角度进行剖析,从四个层面提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支持的建议,对文化产业融资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微观层面助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宏观层面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整体升级,带动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文化产业 融资支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博文
旅游、教育与文化的互动发展日益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从挖掘、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入手,建设旅游文化学科专业,促进旅游、教育与文化的互动发展,从而突出旅游教育的民族文化特色,是高等旅游教育特色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办学战略创新的突破口。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金志远
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国家层面的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8次。总体上来说,前7次课程改革过于注重传承主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相对忽略。这次新课程改革,找到了实现这两种文化传承有机整合的途径和机制。在课程改革的文化观上,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并存;在课程改革的方法论上,处理好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动关系。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丽芳 董蕾
乡村振兴战略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二者协同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面临着乡村文化娱乐消费不足、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等困境。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产业的"民族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明确地区资源优势;抓住高新技术的机遇,为文化产业赋能;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深入开发和打造文化IP。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民族地区 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桂英
在经济双循环的新格局背景下,少数民族乡村充分发挥本地尚有大量自在自然和清洁的人化自然的独特优良环境的先天优势,探索出全主体之间围绕生态生产自觉分工合作、全过程清洁种植生产、全场域的区域协同,产业融合,多级循环等主要路径的全生态农业发展道路,生产出市场需求量大且附加值高的全生态农产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这对于有效衔接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格局 少数民族 乡村 全生态农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唐艳军
乡村振兴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的乡村的全面振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振兴以产业发展为保障。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通过依托民族和区域特色资源发展支柱产业,注重培育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构建多主体参与的产业合作模式等,在乡村振兴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不足、民族特色支柱产业不强、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大、产业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够、产业发展互动性和协作性不强等问题。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要:创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和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模式,建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帮扶机制和专业化指导机制。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耿才华 拉格
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现代教育技术对双语教育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也是解决双语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网络教育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学习方式灵活、教学形式个性化,以及高效率、低费用的特点,为提高双语教育成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促进双语教育发展必须注重双语教育网络资源的建设,加大双语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的构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京钟 吕庆华
为研究财税政策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激励作用,采用比较分析和理论论证对现行财税政策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进行定性研究,对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保护的现状以及财税政策对民族文化保护与建设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财税政策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具有紧密的相关性。运用财税政策杠杆调节工具,构建具有中国国情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财税政策激励体系,有效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保护 财税政策 激励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邱仁富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共生发展的传统模式主要包括:地缘共生模式、血缘共生模式、信仰共生模式等,地缘共生模式是以地缘为场域的文化共生模式;血缘共生模式是以民族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共生模式;信仰共生是以多民族的共同信仰为精神纽带的文化共生模式,这三种模式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到不同的作用,新时期,透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共生发展模式,在这个基础上,总结经验,对今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一、历史的回顾 凤凰县地处湘西南部,与贵州接壤,面积1758平方公里,人口32.5万,以苗族为主,12个民族聚居,是一个山多耕地少、人多收入少、劳多素质低的山区贫困县。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生产靠贷款、吃饭靠返销、困难靠救济、财政靠补贴”。198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只有6512万元,人均水平比全省低51%,县财政收入只有2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67元.比全省低69.5%,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县级单位中倒数第1—3位。1982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