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89)
2023(13591)
2022(11742)
2021(11491)
2020(9336)
2019(21735)
2018(21976)
2017(40870)
2016(23271)
2015(26621)
2014(27120)
2013(26270)
2012(24197)
2011(21813)
2010(22010)
2009(19851)
2008(19248)
2007(17325)
2006(15508)
2005(13665)
作者
(65123)
(54094)
(53686)
(51235)
(34279)
(26216)
(24442)
(21270)
(20826)
(19642)
(18592)
(18113)
(17111)
(16918)
(16512)
(16434)
(16359)
(15835)
(15490)
(15282)
(13633)
(13580)
(12957)
(12679)
(12490)
(12137)
(12063)
(12019)
(10992)
(10929)
学科
(85472)
经济(85371)
(63887)
管理(55976)
(50920)
(42965)
企业(42965)
方法(35476)
农业(33853)
数学(29777)
数学方法(29338)
中国(27778)
业经(24792)
教育(24486)
(20204)
地方(19778)
(19761)
理论(17715)
(16887)
(15591)
(14538)
贸易(14531)
技术(14282)
(14119)
(13182)
(12927)
发展(12680)
农业经济(12602)
(12558)
环境(12406)
机构
大学(320682)
学院(319984)
管理(123259)
(117232)
经济(114214)
研究(109305)
理学(106632)
理学院(105314)
管理学(103297)
管理学院(102683)
中国(78145)
(70075)
科学(68668)
(67381)
(55351)
(53617)
师范(53300)
业大(52703)
(51971)
农业(51326)
中心(50584)
研究所(50161)
(49282)
北京(45080)
师范大学(42986)
教育(41434)
财经(41026)
(40318)
(38535)
(37258)
基金
项目(215536)
科学(169618)
研究(167200)
基金(151433)
(130344)
国家(128924)
科学基金(109776)
社会(101584)
社会科(95388)
社会科学(95359)
(87098)
教育(81495)
基金项目(80878)
编号(73368)
(73320)
自然(69268)
自然科(67560)
自然科学(67547)
自然科学基金(66312)
成果(62355)
资助(60881)
课题(51719)
重点(48607)
(48605)
(47473)
(44354)
项目编号(42632)
(42333)
教育部(41633)
(41281)
期刊
(137703)
经济(137703)
研究(102117)
中国(72126)
(70141)
教育(67217)
学报(51066)
农业(47859)
科学(46714)
大学(40311)
管理(40046)
(37397)
学学(36482)
技术(30482)
业经(27962)
(27942)
金融(27942)
(21933)
问题(19314)
图书(19119)
财经(18881)
(17585)
经济研究(17376)
职业(16178)
(15950)
农业经济(15309)
科技(15252)
理论(15229)
农村(15098)
(15098)
共检索到4862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邱开金  
傣族男童教育问题并非仅仅是性别范畴的问题,还与该族信教传统极为相关,因此反映了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国民学校教育普及间的张力。该传统有淡化趋势,但仍有相当影响,因此导致的"男尊女卑"现象使男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反而"处境不利";"和尚"角色与学生角色的协调问题是当地教育的最大难点;"和尚"学生制度目前面临问题,对傣族男童的成长有不良影响。因此,当地要重点解决基于社区各方力量和智慧的学校发展;难点是建设性的保护和革新当地传统,其中寺院是关键,政府协调作用是主导。最终目的是促进当地每一个儿童的健康发展,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普丽春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形成了大量独特的文化。其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民族存在的基础,既是其先民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标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教育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形式。因此,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应肩负起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朱玉福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面临困境,如何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成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难题。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学校不同程度开展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也面临不少问题。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干部群众要求将本民族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的呼声和愿望日趋强烈。学校教育作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在人口较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大有可为,相关部门尤其是学校必须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沈沫  
对2008年至2017年国内学术界有关教育视域下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状况进行反思性回顾,发现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围在10年间明显扩展,研究成果有所增加,但仍存在理论针对性综合性不足、研究方法重思辨轻实证、数据支撑力偏弱、对决策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对此,未来要以民族地区学校的语言传承、知识传承、文艺传承为重点,统筹开展基础理论研究、问题诊断研究和公共政策研究,全面揭示学校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上的作用、功能及限度,并为改进学校文化传承活动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玉菡  孙良媛  田璞玉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对留守儿童知识和道德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梅州市1327个样本,从对比的视角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进行研究后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和道德品行上的表现均不如非留守儿童。通过使用ordered logit和二值logit模型分析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影响因素后发现:监护人缺乏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社会负面价值观传播是阻碍留守儿童学习提高的重要原因。父母外出和乡村道德约束功能凋敝对留守儿童道德教育负面影响最大,但教师的关心和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弥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玉菡  孙良媛  田璞玉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对留守儿童知识和道德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梅州市1327个样本,从对比的视角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进行研究后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和道德品行上的表现均不如非留守儿童。通过使用ordered logit和二值logit模型分析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影响因素后发现:监护人缺乏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社会负面价值观传播是阻碍留守儿童学习提高的重要原因。父母外出和乡村道德约束功能凋敝对留守儿童道德教育负面影响最大,但教师的关心和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弥补。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顾骏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两会"上明确提出,传统文化教育要"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并把这项工作界定为"固本工程"。通过对所有学段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确保中华民族的根基永不动摇,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民族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伟大贡献,但未能避免消失于人类历史进程之中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晓巍  
尽管西双版纳的南传佛教教育以及傣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都面临着改革和扬弃的挑战,但它们并没有失去固有的社会基础。从清末至今,西双版纳的南传佛教教育历经波折,其教育目的和对象、教育内容和制度、教育方式和手段,以及教育经费和师资等方面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世俗化"倾向,然而,傣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依然离不开南传佛教教育。南传佛教教育亦是如此,一方面它的教育内容和形式等教育要素必须植根于傣族地区固有的文化资源之上,另一方面它还必须从傣族文化发展中获取自身发展的动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井祥贵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存在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疏离的问题。要从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理论构建、课程体系打造、多元文化教师培养、差异性评价的实施、完善保障体系等方面着力,构建"种子式"传承机制,促进二者的融合。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钟洁  
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存在形式单一、缺乏个性特色,难以满足游客高质量体验需求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选择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四川甲居藏寨两个典型的民族村寨为游客调查研究点,以国外游憩体验偏好量表为基础,开发设计了旨在适应中国本土化民族村寨游客游憩体验质量的测量量表,并对其加以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民族村寨游客的游憩体验质量存在"享受自然风光、新朋友的结交、心理压力缓解、民族风情氛围、民族知识学习、身体锻炼放松"6个共同因子;并根据其定量评价结果,提供了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优化策略,以期构建内涵丰富、形式多元、结构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马建武  林萍  
傣族传统文化具有佛教世俗化,民间习俗佛教化,以及神佛世界融合的特点。在这种文化影响下,傣族佛寺园林与汉传佛教的佛寺园林迥然。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园林常选址于村寨中风景最优美,地位最显要的地方。总体布局不求规整对称,佛寺中的建筑和小品造型独特,装饰材料和色彩丰富多样,热带植物和宗教文化植物姿态万千。在分析各组成元素特色的基础上,认为傣族佛寺具有风格朴实无华,建筑形式独特别致,装饰小品独树一帜,植物应用具有地域特色和小乘佛教文化特色等与众不同的园林特色。图2参12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荟  
寺庙教育是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教育形态之一。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更是文化传播和民族教育的固定场所。现代学校教育介入后,寺庙教育与学校教育始终处于对立冲突的状态之中,主要体现在生源、时间、教学内容、学生人生观、和尚生身份等方面。这是由经济优势带来的文化自信和对他文化的排斥;学校教育传承傣族文化功能的有限性;学校教育的内容脱离当地生活,致使"读书无用论"流行;寺庙教育的世俗化倾向和管理上的松散状态;相关政策向学校"一边倒"的倾向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赵凤珠  赵海艳  
通过对嘎洒镇傣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的调查,了解到嘎洒镇城镇中的傣族儿童、青少年母语使用能力呈明显下降趋势,有很大一部分傣族儿童、青少年转用了汉语;生活在村寨中的傣族儿童、青少年,汉语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产生了由母语单语人向傣汉双语人过渡的变化。傣文的习得和使用情况令人担忧,傣文水平偏低。本文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上述现状的成因。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曹能秀  孙亚娟  
为了探索以教育促进贫困农村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的方法,我们在云南省寻甸县六哨乡开展了以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为中心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探索。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的基本路径;构建了以社区教育为中心,依托学校建立社区学习中心、依托政府设立文化活动中心,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发展模式,有效地推进了当地教育与文化、社会的和谐发展。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杜亮  李卉萌  王伟剑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和梳理当前学术界对我国农村学校教育对农村学生以及农村社会的意义的三种不同解读:文化传承,文化传播,重要的文化生产场所。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农村学校借助农村教师和本土化课程稳固了农村社会,传承了农村特有文化。从现代化的角度出发,农村教育构成现代化国家建构进程的一部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学生的赋权。从文化生产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农村学生中的文化生产与社会再生产、"阶层突破"之间的内在关联。要把握当前农村教育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未来的研究应当进一步认识学校教育作为物理空间、物质空间和话语空间在农村的复杂性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