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48)
2023(3799)
2022(3085)
2021(3219)
2020(2505)
2019(5928)
2018(5949)
2017(9212)
2016(6478)
2015(7473)
2014(7791)
2013(6796)
2012(6590)
2011(5998)
2010(6396)
2009(5708)
2008(5822)
2007(5540)
2006(5037)
2005(4702)
作者
(16622)
(13807)
(13605)
(13242)
(8689)
(6818)
(6545)
(5507)
(5340)
(5188)
(4877)
(4521)
(4414)
(4396)
(4388)
(4384)
(4282)
(4190)
(4105)
(4062)
(3815)
(3481)
(3416)
(3370)
(3212)
(3161)
(3045)
(2987)
(2919)
(2891)
学科
教育(18926)
(15413)
经济(15386)
管理(12116)
中国(11394)
(10203)
(8713)
企业(8713)
理论(7563)
方法(7309)
(7048)
教学(6712)
数学(6136)
数学方法(5932)
(4763)
(4332)
(4324)
(4154)
发展(3962)
(3839)
研究(3605)
技术(3602)
思想(3363)
(3359)
(3285)
政治(3265)
改革(3195)
高等(3158)
学法(3142)
教学法(3142)
机构
大学(88290)
学院(81829)
研究(32260)
教育(27779)
(22863)
师范(22694)
管理(21797)
(21597)
(20841)
经济(20730)
科学(19745)
师范大学(18799)
理学(18205)
理学院(17826)
中国(17797)
管理学(17071)
管理学院(16883)
(16552)
研究所(14925)
(14612)
北京(14190)
技术(14021)
中心(13892)
职业(12663)
(11903)
(11767)
(11540)
(11466)
教育学(10718)
业大(10456)
基金
项目(48504)
研究(41445)
科学(38526)
基金(30924)
教育(28646)
(26596)
国家(26170)
社会(22841)
社会科(21198)
社会科学(21194)
科学基金(21034)
成果(20118)
(19775)
编号(19771)
(19184)
课题(17243)
(15157)
基金项目(14843)
资助(13350)
(12528)
重点(12525)
规划(12430)
项目编号(12212)
自然(12197)
自然科(11938)
自然科学(11935)
(11763)
自然科学基金(11702)
教育部(11328)
(11024)
期刊
教育(47505)
研究(35420)
中国(28349)
(25622)
经济(25622)
学报(14643)
大学(12194)
技术(11351)
科学(11282)
职业(11201)
(10757)
(9645)
学学(9567)
管理(8437)
农业(7471)
技术教育(7294)
职业技术(7294)
职业技术教育(7294)
图书(5937)
(5896)
论坛(5896)
高等(5320)
(5127)
成人(5061)
成人教育(5061)
财经(4997)
(4892)
金融(4892)
高等教育(4709)
(4540)
共检索到1408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达万吉  
在突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教育史蕴藉着与多学科共同论证“中华民族”叙事、共同构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使命。现有民族教育史书写方案中的“中华民族”叙事包含中国教育史中的中华“一体”叙事、族别教育史和区域民族教育史中的“多元”中华叙事,以及民族教育通史中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叙事。这三种叙事取向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学科视野下叙述“中华民族”的不同侧重面,同时也蕴含共同的自觉意识和价值关怀,即如何在历史书写中建构“中华民族”。迈向“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民族教育史书写,应以中华多民族教育史观更新价值信念,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构概念工具,通过多学科协力拓展知识视野,努力在各民族教育历史中再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有机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供给学术智慧。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连婉廷   洪晓楠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性和反思性超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全新的文明逻辑变革并定向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路向,创造出体现中华文明特色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蕴中华文明基因、富含范式变革禀赋、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笃行包容互鉴和平发展,创造出具有内生性、创新性、主体性、共生性以及世界性的文明形态。在借鉴西方文明的基础上,也对西方现代的断裂性、帝国性、抽象性、对立性以及排他性文明实现了全面超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打通传统与现代之间区隔的文明图景和哲学叙事,为推进中华民族文明进程指明了方向,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力量。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云芳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巩固的历史进程为根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中的若干问题链条,用有形有感有效的大量鲜活历史史料,让学生认识到,在历史的主动选择过程中,狭隘的民族观一步步被抵制和消解,最终从统治者到民众产生了更为集中、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这种历史主动选择的共同体叙事逻辑不仅科学揭示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而且大力宣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连锋  孙振东  
在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教育研究在处理民族性时尚存在以下问题:在教育内容上,未能处理好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在双语教学问题上,未能处理好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的关系;在对学生学业成就状况归因分析时,未能处理好文化因素与其它因素的关系。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研究者对有关民族教育政策的误读和对民族教育"特色"的误解;二是后现代思潮在民族教育研究中的滥觞。充分认识民族文化传承的社会制约性,树立国家认同的高层次性观念,注重在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中思考民族性,坚持发展理念,合理定位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民族教育研究处理民族性的恰当思路。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达万吉  
本文辨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教育的价值立场和文化范式,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意识形态、意识生态、意识心态层面对民族教育的意义指向,提出新时代民族教育的发展实践应体现其共同体立场,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形成"意识三态"的互动联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凝练各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体现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场,培养兼具"公民意识"和"文化身份"的意识心态。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育荣   沈昭林  
道南学派是程朱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朱熹编纂《二程外书》率先使用“吾道南矣”对杨时进行刻画,在程朱理学权威确立后,形成杨时传罗从彦,再传李侗,终传朱熹的典范叙事。道南话语最初作为朱熹对学术师承的追溯,是其建构出的道统之传;程朱后学秉持朱子学立场,以认可道南学派对道统的传承为前提,将学术师承转化为道统谱系,赋予其卫道护统意义。伴随士人民间化的扩展与儒学道统之争的激化,道南学派也被学者缔造为地域文化的代表,从承洛启闽的学术桥梁演变为闽学开山。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先军  
受微观史学、心态史学、人类学等影响,20世纪70、80年代新叙事史学产生。新叙事史学有着与传统叙事史学、科学化史学以及新史学不同的特点。它更关注具体个人的生存意义,注重微观的历史叙事,重视研究者主体性的发挥。在历史研究中,叙事有着独特的价值。叙事有利于人的身份建构,知识的合法性来自叙事,历史需要通过叙事来表现。新叙事史学对教育史研究的借鉴意义在于,加深对人受教育过程的理解,促进现实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升研究者的反省意识。教育史研究者运用历史叙事时,应关注历史中"人"的生存境遇,进行差异叙事与批判性的反思。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向伟  钱民辉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在我国兴起的历史基础,其研究范式已从单一的政策研究逐步走向多元化的主题。梳理民族教育研究者的历年成果,可以提炼出双语教育、族群认同、文化变迁与社会平等四个重要主题,其内在的学理联系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框架得以系统性地展开。深化这一认识,有助于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未来进展与国家建设及转型实现更好的结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娟  
<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民族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形象也愈发受到关注。在这一背景下,由龙运荣撰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的《大众传媒与民族文化变迁(基于湘西南侗族地区的调查研究)》一书对大众传媒与民族文化变迁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传播与保护具有重要价值。全书共分为九个章节:
关键词: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龙  
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教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与我国发达地区教育相比依然较为落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转移,大大带动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关于少数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历程与演变过程研究,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教育史蕴涵着丰富的研究意蕴,拥有着其它教育史领域不可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徐福增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中国佬》,将华裔族群从美国历史的边缘位置推到了主体地位,主要方式并不是通过对抗/屈从主流话语的权威,将话语作为商品展示给西方读者,而是以边际性身份展开创作,试图在文化、性别、历史之间游走,由此完成其个人化的华裔叙事:东西方经典的改写,体现对文化归属的思考;男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折射出强烈的女性关怀;自传体式的族群书写,使个人叙事上升为民族寓言。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晨  
从叶小鸾等明清才女的成仙叙事中,可窥见这一女性类型被不断重构的过程,其中包含文人对历史女性的追忆,融入了他们对才女的期待与憧憬。与奇异仙踪、启示性的梦境、扶乩活动相关的文学想象和创作是才女仙化的重要途径。才女的成仙想象不仅传达出女性自身脱离现世伦理关系羁绊、保存个体精神生命的意愿,也显示出明清文人对才女的审美与死亡观照,映射出其时女性生存与创作的真实处境。“无叶堂”等异界仙境的建构,投射了才女理想化的生存和创作状态,同时也承载着男性审视的目光与梦幻遐想。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喻永庆  孟立军  
我国民族教育史研究起源于改革开放之后,迄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期间,一大批有关民族教育史研究成果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民族教育史研究的繁荣。然而,在繁荣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为了推动民族教育史研究工作,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加快民族教育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在学科性质、功能与价值、历史分期、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罗绍良  
校本教研是提高民族贫困地区民族中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解决民族贫困地区民族中学教育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问题的一种有效尝试。研究表明:目前民族地区民族中学校本教研现状令人担忧,存在着诸如教研动机不强、研究主体缺位、研究意识淡薄、功利性明显、形式主义泛滥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强化"教研强校"的观念,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调动教师教研内需,促使校本教研主体回归,强化教研过程管理,切实保障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