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94)
- 2023(8540)
- 2022(7212)
- 2021(7060)
- 2020(5892)
- 2019(13610)
- 2018(13392)
- 2017(23820)
- 2016(14273)
- 2015(15881)
- 2014(16171)
- 2013(15069)
- 2012(14130)
- 2011(13062)
- 2010(13612)
- 2009(12253)
- 2008(12304)
- 2007(11103)
- 2006(9880)
- 2005(9140)
- 学科
- 济(45928)
- 经济(45825)
- 管理(32756)
- 业(32426)
- 企(26527)
- 企业(26527)
- 方法(20973)
- 教育(20183)
- 中国(18983)
- 数学(17933)
- 数学方法(17577)
- 学(15962)
- 农(13032)
- 财(12940)
- 理论(11934)
- 制(11265)
- 业经(9045)
- 融(8604)
- 金融(8599)
- 技术(8452)
- 农业(8319)
- 银(8233)
- 银行(8200)
- 贸(7961)
- 贸易(7959)
- 行(7895)
- 体(7782)
- 地方(7770)
- 易(7623)
- 发(7297)
- 机构
- 大学(205256)
- 学院(195737)
- 研究(76321)
- 济(68696)
- 经济(66985)
- 管理(64112)
- 理学(55551)
- 理学院(54615)
- 管理学(53130)
- 管理学院(52728)
- 中国(49356)
- 科学(48367)
- 京(45049)
- 所(40226)
- 范(37478)
- 师范(37179)
- 研究所(36984)
- 农(35776)
- 教育(34938)
- 财(34893)
- 中心(32081)
- 江(31187)
- 师范大学(30818)
- 业大(30334)
- 北京(29297)
- 农业(28176)
- 财经(27665)
- 院(27459)
- 经(25192)
- 州(24423)
- 基金
- 项目(130769)
- 科学(103492)
- 研究(96481)
- 基金(93438)
- 家(84640)
- 国家(83462)
- 科学基金(68320)
- 社会(59228)
- 社会科(55590)
- 社会科学(55572)
- 教育(52535)
- 省(50262)
- 基金项目(48067)
- 划(45891)
- 自然(44338)
- 自然科(43347)
- 自然科学(43326)
- 自然科学基金(42598)
- 编号(39039)
- 资助(38398)
- 成果(36279)
- 重点(31689)
- 课题(31096)
- 部(31081)
- 发(27832)
- 性(27438)
- 创(26819)
- 教育部(26781)
- 科研(25236)
- 年(25138)
共检索到3034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曾水兵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民族"与"国家"的融合体。民族意义上的国家认同和政治意义上的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认同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前者以民族历史、文化、语言认同为核心,涉及共同血缘、地域、历史等文化价值维度的认同教育,后者以宪法认同为核心,涉及人权、民主、法制等共同政治价值维度的认同教育。两者共存于国家认同教育的建构过程,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良性互动,应有机地统一起来。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走向宪法爱国是时代发展趋势,民族品格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仍然是当代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现代公民教育在两者张力之间培养既有民族品格和民族性精神,又具有现代民主意识的理性爱国公民。
关键词:
民族认同教育 宪法认同教育 理性爱国公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太平 黄岚
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行为方式、情感、习俗和思维方式,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凝聚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纽带,是各民族交流和发展的源泉,是民族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思想源泉。民族性的重要表现是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危机最根本的是文化危机。教育对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独特的价值,被视为实现国家目的的重要工具;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发挥教育的民族国家认同功能和文化认同功能,培养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坚守教育的民族性,是指在制定教育方针、教育目的设定、课程设置、课外活动组织、社会舆论营造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中要始终突出民族性,弘扬民族精神。
关键词:
民族性 民族文化 教育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汤谦繁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冲击打乱了中国社会既有的发展秩序,晚清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始发生变革。由于文化历史与传统的原因,晚清的文化变革较为缓慢并带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晚清文化民族性深刻地影响了晚清高等教育的演进。
关键词:
文化民族性 晚清高等教育 演进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俞水香 娄淑华
在多民族国家人民中,普遍同时存在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这两种认同心理。一般而言,民族认同意指不同民族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的认可和赞同,而国家认同则指公民对其所属国家的认可和赞同。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统称,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这一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有必要在思想认识上厘清、理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努力实现我国各民族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机统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舒志定
对学校教育现实性的质疑,不是为了澄清或说明学校教育是客观、真实存在的"自然事实",而是因为学校教育面临着"虚无主义"的危机。对此,运用马克思分析"现实中的个人"的思想线索,阐明理解学校教育对象的基本要求,辨析标准化、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价值,在教育历史性视域中展示教育现实性命题的内涵与要求,在此意义上论定学校教育现实性消失是一个真实的命题。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海炜 姜骞
针对当前IT外包组织间关系维度结构分析及有效性测度研究的不足,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将IT外包组织间关系维度划分为关系范式维度、结构过程维度以及知识管理维度,并开发和设计了测量量表,以来自241家IT外包企业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IT外包组织间关系维度结构模型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丰富和完善了组织间关系的理论体系,为IT外包接包企业实践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姜笑梅 鲍甫成 吕建雄
详细介绍了长白鱼鳞云杉、臭冷杉木材的显微和超微构造特征及其对木材渗透性影响,两树种的心材管胞具缘纹孔膜和管胞胞壁各层纤丝中丰富的无定形物质的沉积是心材渗透性差的解剖方面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难浸注木材 显微和超微构造 渗透性
[期刊] 求索
[作者]
宋道雷
国家治理与城市是政治学、城市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对象,对两者的研究形成城市政治学这门交叉学科。现代性解释范式、发展主义解释范式、全球化解释范式,这是国内外从城市维度透视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的三大解释范式。三大解释范式分别有不同的关切角度、理论内涵与主要观点,从三大不同方面解释城市与国家治理的关系。这三大解释范式对城市中国的国家治理实践来讲,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国家治理 城市 现代性 发展主义 全球化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丽
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和经济性。该政策的实施主要是基于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考量,其旨在保障新加坡人不丧失自身的文化价值和身份认同的同时,又能使新加坡的经济在世界上立足。实践证明,新加坡的双语教育不仅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多民族的和睦共处,而且推动了该国的经济发展,双语教育的双重性得到了积极融合和有效发挥。
关键词:
新加坡 双语教育 民族教育政策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詹先友
藏区教育受自然、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重视藏区教育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藏区要在开办寄宿制学校,发展实用教育,建立激励和稳定人才的长效机制,服务民族学生、培养民族人才,开展双语教学,传承民族文化、强化民族及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突出教育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确保藏区教育的持续发展。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蒋凯
20世纪70年代末中美高等教育交流恢复以来,交流内容日益丰富,规模日益扩大,对两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透过中美高等教育交流的视角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的民族性问题,并对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中的相互性问题进行了有关评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路
中国有着丰富的基层治理资源。以往的研究在实践上侧重于汉族地区基层治理,忽视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形态。在理论上更多地从乡村自治角度来加以研究,忽略了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介入。本文基于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寨老制”相关文献资料,从国家化角度重新认识少数民族基层治理结构的内生性演化。在治理单元上,传统国家通过“改土归流”,将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封建村寨共同体转变为承担国家政治责任的村寨共同体。在治理主体上,传统国家通过“以职代役”,将村寨头人纳入国家建制体系。在治理规则上,传统国家通过“因俗而治”,将乡村习惯法融入成文法。当然,上述国家化的努力也受到村寨特有民族性的影响。在政治责任上,“田荒粮不荒”带来村寨的“越级上告”,“以职代役”的村寨头人“听调不听宣”,“以俗入法”仍难以改变“争讼不入官府”。传统国家在溶解土司制度之后,仍然需要面对“一村一寨”,而非“一家一户”,由此形成以村寨为单位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关键词:
国家化 民族性 基层治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路
中国有着丰富的基层治理资源。以往的研究在实践上侧重于汉族地区基层治理,忽视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形态。在理论上更多地从乡村自治角度来加以研究,忽略了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介入。本文基于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寨老制”相关文献资料,从国家化角度重新认识少数民族基层治理结构的内生性演化。在治理单元上,传统国家通过“改土归流”,将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封建村寨共同体转变为承担国家政治责任的村寨共同体。在治理主体上,传统国家通过“以职代役”,将村寨头人纳入国家建制体系。在治理规则上,传统国家通过“因俗而治”,将乡村习惯法融入成文法。当然,上述国家化的努力也受到村寨特有民族性的影响。在政治责任上,“田荒粮不荒”带来村寨的“越级上告”,“以职代役”的村寨头人“听调不听宣”,“以俗入法”仍难以改变“争讼不入官府”。传统国家在溶解土司制度之后,仍然需要面对“一村一寨”,而非“一家一户”,由此形成以村寨为单位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关键词:
国家化 民族性 基层治理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何韵 王海滨
国家间资源关系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国家间政治关系以及资源利益。国家间政治关系决定了相关国家在资源关系中追求权力的强烈程度。国家间资源关系也有技术方面的运行机制:相关国家资源利用的科技水平越高,资源增值能力就越强,国家间的资源合作就越容易形成。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力通常胜过技术因素的影响力。中美关系错综复杂,资源关系是两国间的重要关系之一。中美资源关系的前景具有不确定性。中美两国间竞争性的政治关系容易挑起两国间的资源冲突,两国资源增值力的提高有助于缓和它们间的资源冲突。中美资源关系的性质和走向主要由美国决定。
关键词:
资源关系 资源增值力 绝对收益 相对收益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许纪霖
nation这个西语中的概念,翻译为中文,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国家、国民和民族三种不同的译法,反映了这个概念背后的复杂意涵。国家、民族和国民,无论在欧洲还是中国,都是近代的产物,它们是同时诞生的,具有某种三位一体的性质,同时又充满了内在的冲突与紧张。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中,梁启超、张君劢和张佛泉的思想最能代表国家与国民、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紧张性,他们致力于将国家认同与公民权利、政治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整合起来的理论上的努力,是至今值得反思的思想遗产。
关键词:
国家 民族 国民 爱国 民族主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