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30)
- 2023(11329)
- 2022(8569)
- 2021(8021)
- 2020(6200)
- 2019(14076)
- 2018(13876)
- 2017(24017)
- 2016(14117)
- 2015(15814)
- 2014(16017)
- 2013(14658)
- 2012(13226)
- 2011(12137)
- 2010(12393)
- 2009(11079)
- 2008(10861)
- 2007(10351)
- 2006(9530)
- 2005(8587)
- 学科
- 济(43490)
- 经济(43432)
- 管理(30670)
- 业(26099)
- 中国(23489)
- 教育(22602)
- 企(18876)
- 企业(18876)
- 农(18571)
- 业经(13288)
- 学(13147)
- 理论(12945)
- 农业(12541)
- 地方(11904)
- 制(11007)
- 发(10827)
- 财(10599)
- 方法(10314)
- 教学(9831)
- 发展(9363)
- 展(9238)
- 体(9186)
- 银(8354)
- 银行(8335)
- 行(8086)
- 融(8085)
- 金融(8078)
- 数学(7704)
- 数学方法(7464)
- 技术(7268)
- 机构
- 大学(183320)
- 学院(180858)
- 研究(70419)
- 济(60267)
- 经济(58415)
- 管理(55921)
- 中国(47190)
- 理学(46325)
- 理学院(45596)
- 管理学(44305)
- 管理学院(43932)
- 科学(42291)
- 京(42208)
- 范(37393)
- 师范(37054)
- 教育(36169)
- 所(35171)
- 研究所(31739)
- 江(31708)
- 中心(30880)
- 农(30824)
- 财(30744)
- 师范大学(30000)
- 北京(27774)
- 技术(26793)
- 院(26106)
- 业大(25101)
- 州(24984)
- 农业(23693)
- 职业(23420)
- 基金
- 项目(115711)
- 研究(95975)
- 科学(90889)
- 基金(76526)
- 家(66280)
- 国家(65467)
- 社会(56742)
- 科学基金(54067)
- 社会科(53018)
- 社会科学(53006)
- 教育(51671)
- 省(48250)
- 编号(43424)
- 划(41982)
- 成果(39938)
- 基金项目(38325)
- 课题(34877)
- 自然(30356)
- 年(29891)
- 自然科(29600)
- 自然科学(29590)
- 资助(29242)
- 自然科学基金(29000)
- 重点(28224)
- 发(27716)
- 项目编号(25720)
- 部(25702)
- 性(25328)
- 规划(25321)
- 创(23957)
- 期刊
- 济(77562)
- 经济(77562)
- 研究(67599)
- 教育(64249)
- 中国(56367)
- 农(31045)
- 学报(29687)
- 科学(25383)
- 大学(24041)
- 财(23654)
- 管理(21797)
- 技术(20969)
- 农业(20791)
- 学学(20394)
- 职业(17303)
- 融(16173)
- 金融(16173)
- 业经(14242)
- 图书(12487)
- 经济研究(12071)
- 技术教育(11321)
- 职业技术(11321)
- 职业技术教育(11321)
- 财经(11240)
- 坛(11163)
- 论坛(11163)
- 业(10326)
- 发(9998)
- 经(9914)
- 问题(9826)
共检索到3052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田琳 王浩
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民族大中小学校落实民族工作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教育要从培养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知、形成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促进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行为自觉三个内容维度实现横向贯通与纵向衔接。然而,当下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的实践存在教育目标“碎片化”、教育内容“散点化”、教育方式“无序化”等现实困境。在实践路径中,民族学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序进阶”的目标体系、“多元统整”的课程体系、“一点多维”的教育方式,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格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学敏 李雪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课程一体化建设是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抓手。基于“泰勒原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维度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一体化具有连续性、衔接性和融合性的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为兼顾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集体发展的课程目标、注重差异性与共同性辩证统一的课程内容、融合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式的课程实施、实现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课程评价。在实践路径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应以知情意行为纲要,形成螺旋递进的一体化课程目标;以“四个共同”为主线,构建包容开放的一体化课程内容;以知行合一为引领,制定全面多元的一体化课程实施方案;以家校社协同为基点,创设协同联动的一体化课程评价。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芳
构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机制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理念的具象化与操作化。本研究借助S-CAD主观性政策框架,提出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参与者特性、权责特性、事项特性、时空特性政策要素及“主体—价值—政策”逻辑一致性要素关系。基于此,结合对5省(自治区、直辖市)43所大中小学调研,剖析“一体化”实践的主要做法及堵点。研究发现,“一体化”实践多以校长领导力为驱动,尚未形成规范的机制;构建“一体化”机制面临价值认识不一致、主体职责不匹配、课程体系衔接不足、育人情境适切性不够等制度障碍。为此提出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建议,一是组建以受教育者成长为价值旨归、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的育人共同体,达成“主体—目标”共识;二是建立责权分配机制,实现“主体—政策”对等;三是以大思政观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保证“目标—政策”协同系统;四是完善阶梯式实践育人机制,增强“政策—目标”成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芳
构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机制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理念的具象化与操作化。本研究借助S-CAD主观性政策框架,提出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参与者特性、权责特性、事项特性、时空特性政策要素及“主体—价值—政策”逻辑一致性要素关系。基于此,结合对5省(自治区、直辖市)43所大中小学调研,剖析“一体化”实践的主要做法及堵点。研究发现,“一体化”实践多以校长领导力为驱动,尚未形成规范的机制;构建“一体化”机制面临价值认识不一致、主体职责不匹配、课程体系衔接不足、育人情境适切性不够等制度障碍。为此提出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建议,一是组建以受教育者成长为价值旨归、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的育人共同体,达成“主体—目标”共识;二是建立责权分配机制,实现“主体—政策”对等;三是以大思政观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保证“目标—政策”协同系统;四是完善阶梯式实践育人机制,增强“政策—目标”成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茂庆 周驰亮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空间在场的历时性工程。空间是分析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的基本维度,运用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将学校空间视为社会空间的组成单元,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三个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场域的生成与发展。通过阐释物质空间对学生感知的影响,分析精神空间对学生认同的作用,探讨生活空间对学生行为形塑的价值,进而理清学校空间凝聚学生价值共识的逻辑层次。基于此,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聚焦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的学校空间布局、“五个认同”的价值观教育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的身心融合教育,以空间整合、空间内聚、空间形塑的实践路径,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感知、情感认同与实践内化。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洪修 刘燕群
空间的浮现及课程空间的建构为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构文化符号与外部环境联动的实践空间、知识体系有机联结的认知空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体验空间。然而,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文化符号内外环境系统的空间割裂、知识体系的空间“碎片化”以及实践方式缺乏空间体验的问题。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转向应遵循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着眼完整深刻的共同体“课程绘图”,增强学校课程的空间意义;聚焦多元文化的交叠共生,提高学校课程的空间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校课程的空间体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易 陈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安全稳定的威胁和破坏,民族地区本身还存在着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消极思想残余,加之地域差异性与文化多元性的客观影响,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通过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力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推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等路径来应对现实困境,从而实现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程志杰 黄泰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需从中华文化认知、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传承四个维度入手。文化认知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认同是文化认知的理性升华,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情感体验,文化传承是前三者发展的旨归,同时,四者又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脉所在。民族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应立足文化认知这个起点,抓住文化认同这个关键,围绕文化自信这个重点,筑好文化传承这条主线。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管健 杭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实体的反映,其心理本质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为核心,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多维系统,其中认知维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系统,情感维度是感受系统,意志维度是动机系统,行为维度是执行系统。助推理论认为,可从行为选择的心理规律与本质出发改变个体的行为,将宏大的社会问题具化为微观的个体研究,近年来已经成为公共政策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情、意、行四维系统为切入点,将助推策略这一微观路径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观叙事中,有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助推 心理本质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管健 杭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实体的反映,其心理本质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为核心,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多维系统,其中认知维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系统,情感维度是感受系统,意志维度是动机系统,行为维度是执行系统。助推理论认为,可从行为选择的心理规律与本质出发改变个体的行为,将宏大的社会问题具化为微观的个体研究,近年来已经成为公共政策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情、意、行四维系统为切入点,将助推策略这一微观路径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观叙事中,有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助推 心理本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唐兴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力量范畴。从本质属性、存在价值、根本目的等维度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落点都聚焦于人的价值塑造,是通过价值塑造达成民族团结和“五个认同”旨归的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行动,必须在对象、内容、形式和空间等教育要素中,突显对“共同性”的价值观照。要牢牢把握“团结”与“认同”教育的逻辑主线,构建面向全员和促进全维发展的教育格局,坚持“意识”和“存在”互构的实践范式,统整制度性教育与非制度性教育两个场域,全面推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付艺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关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群体,高校是青年学生汇聚的主阵地,是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创新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场所。青年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要引导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在实践中不断夯实认知基础,逐步成为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时代青年。
关键词:
铸牢 高校 青年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徐亮 崔英锦
乡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过程中形塑出乡村教师“共生共荣”的文化性格,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表现为“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彰显了价值指南、“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给予了情感支撑、“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成为行动纲要、“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昭示了符号标识。然而,面对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重战略耦合的格局,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价值尚不够彰显,如“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有所削弱、“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陷入窘境、“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遭遇阻碍、“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面临消解等。基于此,需澄明价值定位,哺育“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夯实情感基础,涵养“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坚守实践准则,秉持“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树立典范榜样,重塑“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进而实现文化性格对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