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35)
- 2023(10304)
- 2022(8309)
- 2021(8091)
- 2020(6196)
- 2019(14280)
- 2018(13599)
- 2017(24730)
- 2016(14121)
- 2015(15811)
- 2014(15662)
- 2013(14628)
- 2012(13470)
- 2011(12134)
- 2010(12422)
- 2009(11324)
- 2008(9785)
- 2007(8863)
- 2006(7948)
- 2005(7185)
- 学科
- 济(42556)
- 经济(42512)
- 管理(28119)
- 业(28083)
- 中国(26785)
- 融(25005)
- 金融(25000)
- 银(22412)
- 银行(22401)
- 行(21804)
- 教育(21456)
- 企(21454)
- 企业(21454)
- 地方(17819)
- 农(16805)
- 方法(13695)
- 财(13006)
- 理论(12416)
- 业经(12380)
- 农业(12297)
- 制(11801)
- 数学(11339)
- 数学方法(11051)
- 中国金融(10948)
- 学(10079)
- 教学(8562)
- 发(8240)
- 务(7918)
- 财务(7883)
- 财务管理(7872)
- 机构
- 大学(173590)
- 学院(172987)
- 研究(63089)
- 济(58492)
- 经济(56647)
- 管理(54370)
- 中国(47722)
- 理学(46055)
- 理学院(45267)
- 管理学(44194)
- 管理学院(43810)
- 京(38527)
- 科学(37473)
- 范(36405)
- 师范(36214)
- 教育(33628)
- 中心(30632)
- 所(30632)
- 师范大学(29724)
- 财(29466)
- 江(28422)
- 研究所(27908)
- 农(26437)
- 北京(25201)
- 州(23953)
- 院(23022)
- 财经(22764)
- 技术(22609)
- 业大(22436)
- 职业(21289)
- 基金
- 项目(114451)
- 研究(94752)
- 科学(90283)
- 基金(76733)
- 家(65532)
- 国家(64693)
- 社会(56716)
- 科学基金(54177)
- 社会科(53350)
- 社会科学(53338)
- 教育(50342)
- 省(48105)
- 编号(42750)
- 划(41885)
- 基金项目(39926)
- 成果(38009)
- 课题(33219)
- 自然(31241)
- 自然科(30428)
- 自然科学(30423)
- 资助(29896)
- 自然科学基金(29849)
- 年(28923)
- 发(28344)
- 重点(27445)
- 部(25597)
- 规划(25399)
- 性(25374)
- 项目编号(25330)
- 创(24537)
共检索到2821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马雯
非遗融入学校教育不仅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还能够在新生代的薪火相传中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本研究以地方性知识的理论视角,对宁夏L县非遗进校园活动考察发现,非遗文化的“地方性”与学校教育的文化模式在相融过程中存在文化阻抗的现实困境:文化主体身份的双重局外、文化传承空间的机械耦合及文化生成情境的相互抵牾。究其原因,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文化主体、文化空间及文化情境在认识论、知识论及方法论方面深受地方性知识的制约。对此,提出的优化路径为:文化主体身份应从局外人转变为局内人,增进文化持有者的相互理解;文化空间与学校场所应迈向和谐共生,促进知识形态的活态扩展;文化情境应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唤起文化主体的主动自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马雯
非遗融入学校教育不仅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还能够在新生代的薪火相传中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本研究以地方性知识的理论视角,对宁夏L县非遗进校园活动考察发现,非遗与学校教育的文化模式在相融过程中存在文化阻抗的现实困境:文化主体身份的双重局外、文化传承空间的机械耦合及文化生成情境的相互抵牾。究其原因,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文化主体、文化空间及文化情境在认识论、知识论及方法论方面深受地方性知识的制约。对此,提出的优化路径为:文化主体身份应从局外人转变为局内人,增进文化持有者的相互理解;文化空间与学校场所应迈向和谐共生,促进知识形态的活态扩展;文化情境应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唤起文化主体的主动自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胡迪雅 李雪婷 仲丹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文化战略为文化传承与教育指明了方向。学校以创造和创新的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提高文化传承的水平与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基于“两创”视角,非遗教育面临文化选择标准模糊、创造创新方式不明、课程建设能力不足、创新型专业师资匮乏和数字化建设滞后等现实困境。其优化路径主要包括:以学术研究、团队合作和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等方式明确“两创”非遗教育的文化选择标准;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案例库建设、教学技术手段运用和教学评价细则制订等方面纳入“两创”维度以优化“两创”非遗教育的教学设计;通过打造核心课程与示范课程、开发在线课程和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来提升“两创”非遗教育的课程建设能力;通过师范教育改革、地方与校本师资培训和非遗传承人申请教师资格等加强“两创”非遗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数字化赋能“两创”非遗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军
本研究以我国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术教育工作的精神与要求为切入点,分析民族地区传统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局限性,探讨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育的实施路径及价值取向。首先,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从多重视角剖析本土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其次,以民族地区美术教育的文化多元性与实践方式的交互性为依托,立足传统文化的语义特质与学校美术教育实施路径建构两个维度,剖析民族地区学校美术教育的方向性及宏观架构,以及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特质与新时代美术教育互鉴融合的学理体系。本研究基于以美术教育为切入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的研究范式,在拓展民族地区美术教育实施路径与文化内涵,持续推进民族地区美育发展中体现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陆阁丽 陆厦伟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的改变及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民间文化及技艺传承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校园传承在时间、空间等方面比传统的师徒传承更有优势,宁夏回族自治区经过6年校园传承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宁夏回族自治区 民间文化 学校 调查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宋永利 赵本立
高职院校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阵地,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平台;以开发课程为突破口,为民族文化传承奠定基础;以艺术教育为主线,创设向真向美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实践活动为引擎,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师资建设为保障,为民族文化传承保驾护航;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积极拓展保护及传承途径;以政企校合力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
高职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普丽春
少数民族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和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过程以及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尤其是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应肩负起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玲 潘士美 刘茜
苗族刺绣是一种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然而,苗绣艺术教育却面临着学生学习、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和政府管理等诸多难题。本研究采用质化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苗绣艺术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课程选择;整合苗绣课程资源,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苗绣校本课程体系,推动课程管理和评价制度改革;加强普通中小学、职校和地方高校间合作,构建苗绣艺术人才培养和发展体系;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政府服务性职能,建立保障、协调与评价机制。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罗吉华
本文根据笔者和其他研究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笔者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田野调查资料,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困境予以分析,并提出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理念的培育,构建地方性校本课程,加强学校与地方社区的联系等教育变革的思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孟红松 吴琼 赵晓玉
新疆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又决定了新疆必须走"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发展道路,以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因此,新疆建设生态文明在理论上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生态观为指导,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及树立绿色消费意识、完善制度保障和加强法规建设等措施路径,破解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困境,同时也为我国其他民族省区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交流、互鉴做出贡献。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高岳涵 刘向梅
立足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主动寻求最为适切的产教融合建设路径,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现自我发展、激发民族地区脱贫内生动力及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选择。借鉴组织社会学的合理性分析框架,本研究发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实践中面临内在动力难以激发、价值认同缺失、法理依据不足、能力与目标双重滞后等诸多困境,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产教融合的发展空间。在产教融合进程中,应坚持“动力激发为关键”“理念更新为基础”“制度设计为核心”“能力建设为保障”的深层逻辑。基于此种逻辑提出的产教融合优化路径为:强化融合意识,以价值内化增强行动自觉;加强制度设计,以统筹规划强化组织合力;关注多元诉求,以利益共享激发融合动力;重视能力建设,以共享、互赢的有效行动积聚融合实力。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瑜 陈晓琪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文化自信的新阐释以及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论述,文化自信包含着传统文化积淀的自信、近代文化认同的自信以及现代文化交融的自信三层内涵。基于此,"文化自信"观照下的民族文化进校园应具有三种文化内涵及实施路径,即培养乡土情怀、增强民族认同的中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理性、增强国家认同的中华民族近现代革命文化;培养国际视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的世界各民族先进文化。这三种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教育目的与内容并非相互孤立的存在,而是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三个层面构建一个相互关联、层次分明、系统发展的教育实施体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昭楠 韦孟丹 刘七军 胡垚坤
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高度耦合,这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最大制约瓶颈。以宁夏为例,构建熵值TOPSIS与耦合协调度等模型,结合贫困性分析,从时空视角探讨了农户居住环境脆弱性与其贫困间的耦合协调的关联。结果显示:从时序看,农户居住环境脆弱性与其贫困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受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历经了中度耦合协调贫困滞后、高度耦合协调同步发展2种阶段和4种发展类型。从空间分布看,宁夏北部川区至南部山区的农户居住环境脆弱性与其贫困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发展类型亦从协调发展型向过度调和型转变。这意味着新时期的脱贫成果巩固拓展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
脆弱性 贫困 耦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昭楠 韦孟丹 刘七军 胡垚坤
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高度耦合,这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最大制约瓶颈。以宁夏为例,构建熵值TOPSIS与耦合协调度等模型,结合贫困性分析,从时空视角探讨了农户居住环境脆弱性与其贫困间的耦合协调的关联。结果显示:从时序看,农户居住环境脆弱性与其贫困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受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历经了中度耦合协调贫困滞后、高度耦合协调同步发展2种阶段和4种发展类型。从空间分布看,宁夏北部川区至南部山区的农户居住环境脆弱性与其贫困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发展类型亦从协调发展型向过度调和型转变。这意味着新时期的脱贫成果巩固拓展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
脆弱性 贫困 耦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意义、困境与路径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补充政策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探讨——以宁夏为例
民族地区“特岗计划”政策执行成效、困境与路径优化——基于政策网络理论视角
我国中小学学校文化评估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困境及路径研究
甘肃省民族地区小微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发展思路——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为例
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建构
后脱贫攻坚期民族地区“弱有所扶”民生建设困境及其完善路径——基于武陵山地区X县16村的调查研究
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实践路径——基于重庆民族地区的调查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