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69)
- 2023(16049)
- 2022(13927)
- 2021(12736)
- 2020(10666)
- 2019(24271)
- 2018(23807)
- 2017(45672)
- 2016(24954)
- 2015(27490)
- 2014(27320)
- 2013(27255)
- 2012(25078)
- 2011(22910)
- 2010(22781)
- 2009(20853)
- 2008(19964)
- 2007(17529)
- 2006(15324)
- 2005(13400)
- 学科
- 济(115240)
- 经济(115132)
- 管理(68618)
- 业(64589)
- 企(52385)
- 企业(52385)
- 方法(47668)
- 数学(41708)
- 数学方法(41299)
- 农(26947)
- 学(26595)
- 中国(26076)
- 地方(25829)
- 财(23761)
- 业经(23177)
- 农业(18728)
- 贸(18083)
- 贸易(18075)
- 易(17470)
- 制(17316)
- 环境(16964)
- 理论(16043)
- 和(15846)
- 地方经济(15531)
- 技术(15409)
- 融(14709)
- 金融(14704)
- 务(14697)
- 财务(14635)
- 财务管理(14612)
- 机构
- 大学(364095)
- 学院(361352)
- 济(148967)
- 经济(145994)
- 管理(138676)
- 研究(128443)
- 理学(121293)
- 理学院(119817)
- 管理学(117630)
- 管理学院(116993)
- 中国(91165)
- 科学(83455)
- 京(76851)
- 农(67745)
- 所(66539)
- 财(63446)
- 研究所(61527)
- 业大(60037)
- 中心(56316)
- 农业(53757)
- 财经(52099)
- 江(51115)
- 北京(47966)
- 经(47444)
- 范(47328)
- 师范(46744)
- 院(45935)
- 经济学(45653)
- 州(41438)
- 经济学院(40984)
- 基金
- 项目(254956)
- 科学(198885)
- 基金(185529)
- 研究(177428)
- 家(165943)
- 国家(164639)
- 科学基金(139074)
- 社会(112909)
- 社会科(107041)
- 社会科学(107011)
- 基金项目(99146)
- 省(99028)
- 自然(92935)
- 自然科(90763)
- 自然科学(90736)
- 自然科学基金(89124)
- 划(84492)
- 教育(80403)
- 资助(75831)
- 编号(69722)
- 重点(57785)
- 成果(55548)
- 部(55246)
- 发(54943)
- 创(52574)
- 科研(49376)
- 创新(49212)
- 计划(48755)
- 课题(48204)
- 国家社会(46962)
- 期刊
- 济(161691)
- 经济(161691)
- 研究(104956)
- 学报(67832)
- 中国(62996)
- 农(60683)
- 科学(59464)
- 大学(49593)
- 管理(49342)
- 学学(47380)
- 财(46191)
- 农业(41763)
- 教育(34166)
- 技术(28624)
- 融(27631)
- 金融(27631)
- 经济研究(27276)
- 财经(25971)
- 业经(24763)
- 经(22347)
- 业(21288)
- 问题(20935)
- 科技(18475)
- 技术经济(18291)
- 版(18097)
- 业大(17980)
- 资源(16504)
- 图书(16465)
- 理论(16174)
- 商业(15792)
共检索到5160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琼慧 钟慧欣 田雨柔
民族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阵地,提升民族地区经济韧性对于补齐我国经济建设短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熵权法对民族地区9省(自治区)2011—2020年的经济韧性水平进行测算,并借助时间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民族地区经济韧性水平较低,呈现出在波动中上升的变动趋势、“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经济韧性区域差异有所改善;空间溢出效应显现;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能力、经济活力及创新能力能显著提升经济韧性;产业结构水平与对外贸易不能显著提升民族地区经济韧性。
关键词:
经济韧性 空间杜宾模型 民族地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剑霆 谭晶荣 陈林
本文基于客观权重赋值法,综合区域经济的抵御冲击能力、冲击恢复能力、适应新环境能力、区域经济路径创造能力,构建区域经济韧性指标体系,实证测算了2002~2017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经济韧性,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的结构性影响因素和区域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韧性在稳定区间内波动,经济韧性水平表现出东强西弱的东西部差异且差异正在缩小;行业平均上游度、行业中心强度、行业中心熵均表现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应充分发挥上述因素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积极影响,大力发展上游产业、实体经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
经济韧性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空间计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蔡咏梅 李新英 孟令伟
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是新时期应对复杂国内外局势的必然要求。本文从风险、稳定、流通和创新四个维度构建经济韧性评价体系,对我国2007-2020年31个省市的经济韧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韧性较为强劲,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中部和西部滞后于东部地区;直辖市、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陕西经济韧性水平提升较快;经济系统风险性、稳定性持续增强,流通性小幅波动,创新趋势向好;产业结构多样化、人力资本、创新投入、企业家精神以及消费能力对经济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应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拓展地区内外协同合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改善营商环境,提高我国省域经济韧性。
关键词:
经济韧性 产业结构 人力资本 创新投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文显
文章以黄河流域的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定量分析了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34个城市的经济韧性整体偏弱且空间分异明显,存在典型的“高-高”和“低-低”集聚效应;34个城市经济韧性的方向性越来越弱,而向心力先增强后减弱,重心移动的主要方向是东南和西北;黄河流域的经济韧性发展经历了从“第三产业结构素质与产业竞争力共同推动型”到“第二、三产业结构素质推动型”再到“第一、二产业结构素质与产业竞争力共同推动型”的演变;影响黄河流域经济韧性的主导因素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进出口总额,2022年人均财政预算收入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交互作用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经济韧性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琳 朱玉春
文章从权力韧性、资本韧性、技术韧性和利益韧性4个维度构建数字乡村治理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201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字乡村治理韧性,并考察其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数字乡村治理韧性综合水平较低,但总体呈上升趋势。(2)东部地区的数字乡村治理韧性整体高于中部、西部地区。(3)具体而言,权力韧性、资本韧性、技术韧性和利益韧性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且逐年均衡发展。(4)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正向影响数字乡村治理韧性,地形起伏度和自然灾害负向影响数字乡村治理韧性,且在不同时间阶段、农业功能区与韧性水平上存在差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翀 陈梦雨 王强 张梦洁 林樱子
经济韧性是指城市与区域在遭受冲击时,快速吸收、恢复并保持经济正常运行的能力,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从冲击周期出发,将区域经济韧性划分为长周期经济韧性和短周期经济韧性,分别对长江中游城市群长短周期经济韧性水平进行测度,从时序演变特征、空间演变格局两方面分析其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长短周期经济韧性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2)短周期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随冲击类型与发展阶段的差异而不同,其中政府治理能力对经济韧性具有持久正向促进作用;(3)长周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创新能力、劳动力状况始终是影响经济韧性的核心要素,经济发展基础、外贸情况以及政府治理能力等因素对区域经济韧性也起到重要影响作用。以期为把握经济韧性发展规律,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粼彤 孟霏 田启波
为促进区域经济韧性协调发展,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Theil指数、ESDA等方法解析中国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特征,并通过SPDM模型识别影响经济韧性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讨论不同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1)经济韧性整体呈波动上扬态势,东部地区经济韧性水平最高。(2)经济韧性呈愈发均等化发展态势,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差异较大。(3)经济韧性水平大致呈“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特征,强韧性省(市)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弱韧性省(市)多位于西部内陆地区,且空间关联模式主要表现为H-H型和L-L型。(4)数字金融对经济韧性发挥显著促进效果,且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5)在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单一门槛效应下,数字金融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边际递增态势,即当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时,数字金融才能够对区域经济韧性发挥显著促进效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思思 马晓钰 崔琪
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24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韧性水平,采用改进的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和SDM模型系统考察了中国城市韧性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11—2020年各城市的韧性水平均有一定提升,空间上城市韧性水平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分异规律。总体上,在2017年之前,区域间差异主要由超变密度构成,而2017年之后,区域间差异主要是由区域之间的净差异构成。城市韧性逐年上升且分布越来越发散、城市韧性较高的城市与全国平均值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且全样本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城市韧性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由空间溢出性分析可知,邻近城市环境压力和人力资本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本市的城市韧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外向性、政府科教重视程度、人口集聚程度和城市发展类型均会分别对本市和邻近城市的韧性水平产生影响。
关键词:
城市韧性 时空差异 动态演变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华桂宏 陈雨佳
本文基于2006—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数据,从人口、资本视角出发探究要素城乡结构与地区经济韧性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口和金融城乡结构均与地区经济韧性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表明持续推动人口或金融资源的城镇集聚,并不能持续增强经济韧性。而两者的协同度对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即跟随城镇化步伐合理发展城乡金融,能有效克服经济脆弱性。异质性研究发现:最优人口城乡结构呈现“东>中>西”的现象,金融城乡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不显著,协调度对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协同度是通过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来增强经济韧性的。据此建议,合理规划城乡发展需要均衡要素间的城乡结构,以保证经济系统健康平稳。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代敏 王鹏 李豫新
本文以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经济差异测度指标、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空间误差模型等研究了20042014年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绝对差异呈现持续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呈平滑扩大趋势;2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空间自相关性显著;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财政收入,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之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等变量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城镇常住人口比率的提升对缩小经济差异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代敏 王鹏 李豫新
本文以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经济差异测度指标、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空间误差模型等研究了2004~2014年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绝对差异呈现持续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呈平滑扩大趋势;2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空间自相关性显著;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财政收入,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之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等变量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城镇常住人口比率的提升对缩小经济差异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毕燕 袁东超 胡宝清
文章在综合考虑桂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内涵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进程、城镇化程度、科技化水平与信息化水平等5个方面构建了桂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对桂西民族地区30县(市、区)经济发展差异状况进行了综合测度与类型划分,并依据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与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工业化进程、城镇化程度、科技化水平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提高桂西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生产效率,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经济发展差异 影响因素 桂西民族地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毕燕 袁东超 胡宝清
文章在综合考虑桂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内涵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进程、城镇化程度、科技化水平与信息化水平等5个方面构建了桂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对桂西民族地区30县(市、区)经济发展差异状况进行了综合测度与类型划分,并依据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与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工业化进程、城镇化程度、科技化水平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提高桂西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生产效率,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经济发展差异 影响因素 桂西民族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建吉 张馨歆 王艳华 苗长虹
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时间节点,采用Martin等的测度方法,研究了中国地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韧性时空格局特征。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构建了区域经济韧性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于区域经济韧性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20年,中国区域经济韧性整体表现为中西部高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区域经济韧性水平不断提升,但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明显降低,且在2015年后最为显著。(2)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空间相关性较强,集聚类型以高—高和低—低为主,且高—高类型区逐步向黄河以南地区拓展,低—低类型区范围呈显著扩大趋势。(3)抵御期和恢复期,相关多样化和非相关多样化对中国经济韧性的影响显著为正;在调整期,专业化和相关多样化的影响显著为正。(4)对于副省级以上城市,在抵御期和恢复期相关多样化的影响显著为正;对于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在恢复期和调整期专业化的影响均显著为正,非相关多样化在恢复期和调整期的影响显著为正。对于一般城市,在抵御期专业化的影响显著为正,非相关多样化在抵御期和恢复期的影响显著为正。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霍松涛
从生态韧性、生产韧性和生活韧性维度构建中国乡村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2007—2020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结合相对化处理法和变异系数法测度乡村经济韧性。同时运用核密度函数、Dagum基尼系数、收敛模型与局域莫兰指数解析乡村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中国乡村经济韧性整体不断增强,地区方面呈梯度效应;全国总体差距呈显著增强态势,差异来源依次为地区间差距、地区内差距与超变密度;全国总体及三大地区乡村经济韧性都存在σ收敛特点,支持β收敛机制;乡村经济韧性呈现相对稳定的“L-H”抑或“L-L”地理空间聚集特点。据此,应创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提高乡村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乡村绿色发展经济体系,以此增强乡村经济韧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