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46)
2023(15338)
2022(13043)
2021(12163)
2020(9999)
2019(22969)
2018(22894)
2017(43324)
2016(23533)
2015(26509)
2014(26791)
2013(26630)
2012(24722)
2011(22438)
2010(22659)
2009(20601)
2008(20078)
2007(17854)
2006(16037)
2005(14043)
作者
(69398)
(57439)
(57197)
(54152)
(36455)
(27599)
(25920)
(22549)
(21846)
(20776)
(19768)
(19330)
(18448)
(18175)
(17672)
(17592)
(16985)
(16895)
(16519)
(16256)
(14364)
(14299)
(13972)
(13101)
(12878)
(12834)
(12814)
(12761)
(11621)
(11386)
学科
(102682)
经济(102594)
管理(64298)
(60626)
(48059)
企业(48059)
方法(39761)
数学(33079)
数学方法(32723)
中国(30157)
地方(29744)
(29233)
业经(24772)
(21879)
农业(19954)
(19885)
环境(18756)
(17115)
贸易(17099)
(16785)
理论(16640)
(16597)
(16466)
技术(16335)
地方经济(15855)
(15568)
(15234)
银行(15194)
(15101)
金融(15096)
机构
学院(334370)
大学(333093)
管理(130949)
(130733)
经济(127698)
研究(117704)
理学(112063)
理学院(110684)
管理学(108844)
管理学院(108234)
中国(86975)
科学(74185)
(73583)
(59364)
(57957)
(54734)
研究所(53973)
中心(52870)
(50765)
业大(49691)
(48430)
师范(47978)
北京(47405)
财经(45636)
(43347)
农业(42289)
(41917)
(41322)
师范大学(38765)
经济学(37734)
基金
项目(227594)
科学(178220)
研究(169378)
基金(161442)
(140553)
国家(139330)
科学基金(118971)
社会(104960)
社会科(99318)
社会科学(99295)
(90653)
基金项目(86531)
教育(76858)
自然(76233)
(75917)
自然科(74321)
自然科学(74307)
自然科学基金(72935)
编号(70259)
资助(65823)
成果(57102)
(53496)
重点(51292)
课题(49356)
(48892)
(47179)
创新(43936)
发展(42893)
科研(42692)
项目编号(42401)
期刊
(153094)
经济(153094)
研究(101003)
中国(70995)
学报(51350)
(50693)
管理(48931)
科学(48917)
教育(44120)
(40684)
大学(38594)
学学(35801)
农业(35699)
技术(30374)
(28807)
金融(28807)
业经(27243)
经济研究(23045)
财经(21042)
图书(20714)
问题(20015)
(18449)
(18066)
科技(17247)
资源(16906)
技术经济(16097)
理论(15750)
现代(15476)
商业(15271)
(14731)
共检索到5077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燕玲   张强   罗盛锋   
厘清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和驱动力,对促进当地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例,在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借助Lotka-Volterra模型分析两者的相互作用和共生协调状况,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两者协调度的驱动力。实证发现:近十年来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在地理空间具有"两头高、中部低"的特征,生态文明建设在西部民族8省份中有7个省(区)发展水平较低,小于0.5,呈现分化的态势。2009—2013年,共生协调度最高为云南,最低为贵州,2014—2018年,广西最高,西藏最低;广西始终为互利共生关系,内蒙古和青海一直为偏利共生关系,宁夏和新疆由竞争关系转化为互利共生关系。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水平渐趋为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主导驱动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燕玲   张强   罗盛锋   
厘清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和驱动力,对促进当地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例,在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借助Lotka-Volterra模型分析两者的相互作用和共生协调状况,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两者协调度的驱动力。实证发现:近十年来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在地理空间具有"两头高、中部低"的特征,生态文明建设在西部民族8省份中有7个省(区)发展水平较低,小于0.5,呈现分化的态势。2009—2013年,共生协调度最高为云南,最低为贵州,2014—2018年,广西最高,西藏最低;广西始终为互利共生关系,内蒙古和青海一直为偏利共生关系,宁夏和新疆由竞争关系转化为互利共生关系。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水平渐趋为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主导驱动力。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星明  覃小华  陈伟  方世巧  
通过构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测算2009、2012、2015和2018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数,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模型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①研究期内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区域差异明显,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东部、南部高于其他地区的差异特征,不平衡问题突出;②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总体水平还处于濒临失调阶段,旅游业发展还需要更长时间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磨合;③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处于边缘省区的协调发展水平易出现极化的现象,未来应重视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质量的提高,促进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优质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北明   邱雪梅  
旅游产业韧性与高质量发展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探究二者关系对于地区旅游产业快速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以西部民族地区7个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对2012—2022年旅游产业韧性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以及灰色关联度等方法探究二者关系。结果表明:7省区旅游产业韧性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呈现“西北低,西南高”的空间分异格局;耦合协调状态皆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下降与回升,且在研究末期更多地表现为产业韧性受阻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滞后;旅游产业韧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两个系统各级指标的灰色关联系数都大于0.35,处于较好关联状态,其互动关系较为明显。论文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对旅游产业韧性与旅游高质量发展共进治理格局构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北明   邱雪梅  
旅游产业韧性与高质量发展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探究二者关系对于地区旅游产业快速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以西部民族地区7个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对2012—2022年旅游产业韧性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以及灰色关联度等方法探究二者关系。结果表明:7省区旅游产业韧性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呈现“西北低,西南高”的空间分异格局;耦合协调状态皆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下降与回升,且在研究末期更多地表现为产业韧性受阻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滞后;旅游产业韧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两个系统各级指标的灰色关联系数都大于0.35,处于较好关联状态,其互动关系较为明显。论文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对旅游产业韧性与旅游高质量发展共进治理格局构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世巧  熊静  滕容梅  欧开航  杨昕  
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融共促有助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西南喀斯特地区8个省份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强,且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优化趋势,总体呈四周高、中部低,且以“U”字型由四周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差异特征;研究初期为乡村旅游滞后型,后期逐步实现同步,并向更好的协调类型发展;两大系统耦合协调是受文化作用力、经济驱动力、产业聚集力、政府推动力以及公共服务支撑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态文化的影响力最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世巧  熊静  滕容梅  欧开航  杨昕  
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融共促有助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西南喀斯特地区8个省份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强,且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优化趋势,总体呈四周高、中部低,且以“U”字型由四周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差异特征;研究初期为乡村旅游滞后型,后期逐步实现同步,并向更好的协调类型发展;两大系统耦合协调是受文化作用力、经济驱动力、产业聚集力、政府推动力以及公共服务支撑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态文化的影响力最大。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舒小林  
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综合性产业,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功能,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较多民族地区摆脱贫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首选举措。分析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具有资源、生态环境、市场需求等优势的基础上,总结1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模式可发现主要有综合型、核心景区带动型、公司集团型、特色产业带动型和特色乡村型五种。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施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加强旅游产业链建设和鼓励社区参与,以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莹  
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民族的千年发展大计出发,在党的十八大上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决策。生态文明建设,顺应当前世界发展新潮流、新趋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紧密契合,是未来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参与,这其中,我国民族地区也必然要承担重要的建设使命和发展责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莹  
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民族的千年发展大计出发,在党的十八大上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决策。生态文明建设,顺应当前世界发展新潮流、新趋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紧密契合,是未来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参与,这其中,我国民族地区也必然要承担重要的建设使命和发展责任。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冉  丁镭  董鸿安  陈宏峰  
基于生态文明城市、旅游产业的内涵及其作用机理,构建宁波市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均方差决策法和综合评价法测度其综合得分,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协调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6—2015年宁波市两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度C徘徊在0.415 50.5之间,一直处于拮抗阶段;(2)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D从2006年的0.315 2上升到2015年的0.661 6,呈现出由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到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不断优化的趋势;(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冉  丁镭  董鸿安  陈宏峰  
基于生态文明城市、旅游产业的内涵及其作用机理,构建宁波市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均方差决策法和综合评价法测度其综合得分,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协调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6—2015年宁波市两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度C徘徊在0.415 5~0.5之间,一直处于拮抗阶段;(2)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D从2006年的0.315 2上升到2015年的0.661 6,呈现出由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到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不断优化的趋势;(3)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表现为两阶段,即2006—2010年属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型和2011—2015年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滞后型。据此建议构建绿色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城市管理水平,建设美丽宁波,着力打造天蓝山青水美的旅游环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苏荣  
因为优越的自然资源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有助于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但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多位于民族地区,所以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然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基于此,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维护好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民族地区要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监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力度,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生态补偿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苏荣  
因为优越的自然资源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有助于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但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多位于民族地区,所以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然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基于此,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维护好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民族地区要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监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力度,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生态补偿机制。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先伦  金一兰  张海伟  
经济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产业方面具有独特的地理、民俗和文化等优势资源,但一些地区由于忽视经济文化建设,导致其在发展旅游产业时面临一些瓶颈制约。应进一步强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切实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