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090)
2023(18901)
2022(15880)
2021(14713)
2020(12403)
2019(28406)
2018(27860)
2017(51152)
2016(28677)
2015(31923)
2014(31944)
2013(30800)
2012(28434)
2011(25838)
2010(25901)
2009(23835)
2008(23517)
2007(21180)
2006(18367)
2005(15844)
作者
(83699)
(70054)
(70046)
(66443)
(44372)
(33972)
(32039)
(27377)
(26791)
(25037)
(23795)
(23735)
(22353)
(21919)
(21834)
(21828)
(21796)
(20681)
(20278)
(20169)
(17674)
(17327)
(17187)
(16138)
(15946)
(15647)
(15628)
(15602)
(14228)
(14158)
学科
(112545)
经济(112417)
(75521)
管理(75026)
(57965)
企业(57965)
方法(54175)
数学(48530)
数学方法(47862)
(39620)
中国(32719)
(29803)
农业(26860)
业经(26148)
(25590)
地方(24035)
教育(22047)
(20939)
贸易(20933)
(20331)
(20025)
理论(19059)
(18155)
财务(18104)
财务管理(18059)
技术(17249)
企业财务(17179)
(16263)
(16248)
金融(16243)
机构
大学(408347)
学院(404869)
(154993)
经济(151666)
管理(150316)
研究(137810)
理学(131466)
理学院(129870)
管理学(127133)
管理学院(126368)
中国(97820)
科学(88268)
(85946)
(78313)
(70245)
(70081)
业大(66170)
研究所(64417)
中心(64189)
农业(61198)
(61100)
(60472)
师范(59778)
财经(56744)
北京(53376)
(51688)
(49060)
师范大学(48476)
(48445)
经济学(47745)
基金
项目(281087)
科学(221483)
基金(203043)
研究(201015)
(180074)
国家(178493)
科学基金(151668)
社会(126815)
社会科(119954)
社会科学(119919)
(111749)
基金项目(107291)
自然(99894)
教育(98489)
自然科(97657)
自然科学(97623)
(96066)
自然科学基金(95913)
资助(82568)
编号(81481)
成果(67322)
重点(64968)
(62439)
(61000)
(58569)
课题(58428)
科研(54714)
创新(54625)
教育部(53408)
计划(52929)
期刊
(162770)
经济(162770)
研究(115423)
中国(81926)
(74012)
学报(72824)
教育(63767)
科学(63626)
大学(55223)
(54273)
学学(51399)
管理(50875)
农业(49562)
技术(36615)
(33284)
金融(33284)
业经(29446)
财经(27523)
经济研究(25350)
(24449)
(23581)
(22473)
问题(22090)
统计(20183)
业大(19351)
科技(18891)
(18500)
技术经济(18423)
图书(18378)
资源(17310)
共检索到5862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戴妍  陈佳薇  
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的重大战略举措。以2014—2019年我国民族八省(区)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相关评价指标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两大系统之间的互动作用不断增强,耦合协调发展效应渐趋良好;在区域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异质性现象较为明显并具有一定的局部聚合性;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乡村产业建设基础、人力资源储备总量和教育资源投入数量等。在后扶贫时代,可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引导组织主体协作;坚持因地施策,推动实践空间共生;关注民生需求,促进系统功能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资源要素流通等策略,促进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的优质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薄文广   钱镱   屈建成   谭鑫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城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基于2003—2018年中国15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及其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二者的交互影响及动态关系。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但随时间呈现向更高水平的耦合协调类型稳步优化趋势,空间上则呈现沿海地区城乡耦合协调度始终高于内陆地区。(2)乡村振兴水平的提高在当期就对新型城镇化产生正向影响并且会持续较长时间;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具有时滞性和短期波动性,在长期表现为正向带动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发挥的带动作用要强于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相对于低水平发展地区,高水平发展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带动更强,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更弱。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学斌  黄胜利  
随着国家乡村建设的整体战略从精准扶贫转向乡村振兴,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工作内容等随之更迭,其区域职业教育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角色变迁看,职业教育的目标从扶贫转向促进,服务范围从帮扶个体转向支持整体,服务内容从提升生存能力转向提高发展能力,服务时段从阶段性突击转向终身支持服务。角色变迁意味着发展路径的变化,需要以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角色属性的理解、发展的逻辑基点厘定为基础,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地设计民族职业教育优化的整体路线,并根据路线完善政策供给,配合实施多角度、多层次与乡村互动的系统策略,促使乡村职业教育在"观念向农"的基础上与乡村发展融合和共进,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牛文浩  申淑虹  张蚌蚌  
[目的]定量评估乡村振兴5个维度耦合协调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2018年相关统计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各地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指数进行定量测度,并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直观展现了各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中国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指数空间分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对于5个维度各自的发展水平、综合发展指数、协调度,其空间分布呈现出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特点;而对于耦合度,其高值则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2)基于协调度划分标准,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类型进行了划分,其中濒临失调型地区5个、勉强协调型地区19个、初级协调型地区3个、中级协调型地区4个,总体来看,中国乡村振兴协调度指数偏低。(3)基于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中国乡村振兴协调指数的空间分异性是由多个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人均GDP是影响其空间分异性的核心因素。[结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既需要顶层制度的设计,也需要区域政策的创新,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空间布局的优化,同时还要关注各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好5个维度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逐步降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同时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投资力度,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基础。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养卉  刘路国  
基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对2005—2019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2005—2019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从2005年的0.126增长到2019年的0.605。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化特征,即东北地区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基于全国30个省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2005年到2012年为第一阶段,2012年到2019年为第二阶段。根据变异系数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从2005年到2019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变异系数呈现出先增加后递减的趋势,即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差异呈现出先逐渐增加后放缓的趋势。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何立华  陈沅  
基于2002-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城乡差距基本情况及其变化,并从政府、家庭及社会多个层面检验了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城镇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农村高2年左右;城镇高中及以上人口比率比农村高20个百分点;(2)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城乡差距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继而又下降这一变化过程;(3)城镇化进程以及教师质量、居民收入、少儿抚养比等城乡差异是导致民族地区城乡基础教育长期存在差距的主要因素。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熊晴  朱德全  
职业教育承载多维价值,是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遵循以培养"现实的人"为价值目的、以"反贫"与阻止"返贫"为价值功能和以"扎根乡土"为价值实践的教育逻辑,并通过人存在的五种状态直接或间接服务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表现出五重向度的价值耦合。因此,要构建"五维一体"的实践联动体系,以教育扶智、技术赋能、载体创新、场域变革和秩序重构全方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构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讨二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内,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31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并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并呈现HH集聚和LL集聚;影响因素按作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基础设施水平、产业结构、经济驱动和政府调控,并且各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常文涛  杜宾彬  
在“后扶贫时代”,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01—2020年我国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结合乡村振兴的四大路径,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和因子载荷,并构建S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信息化的长期增收效应大于城市化的长期增收效应;在短期内,农村产业结构改革与农产品贸易市场化有助于农民增收;农业生产科技投入和农业信息化的长期增收效应高于短期增收效应。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艳梅  
明确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指向、价值耦合是提出实践策略的前提和基础。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跨界性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其与民族地区乡村空间、主体及要素特殊性联结的关键耦合点。特征耦合决定价值耦合,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动力系统的核心和终极旨趣在于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主体的自我价值、实践价值、精神价值、伦理价值与社会价值,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可从人的专业教育、文化自觉、育人理念、内涵发展角度出发,促进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基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经济增长质量的丰富内涵,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18年中国31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进行量化,并结合面板Tobit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1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三系统综合水平都相对较高的省区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三系统综合水平较低,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全国三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研究期内呈现缓慢上升并趋于稳定的发展趋势。从空间演变来看,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规律,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发展格局,但耦合协调度的省际差异在逐步缩小,均衡发展趋势有所显现。(3)在全国层面,政府能力、交通基础设施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增长及劳动力质量对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则不利于三系统的协调发展。(4)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文路  覃建雄  张江峰  
[目的] 通过对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乡村振兴成效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对该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在构建发展水平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评价2005—2019年三者系统的发展状况,通过耦合模型计算乡村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1)黔南州石漠化治理、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成效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三者系统发展均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强。(2)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和石漠化治理的耦合大致由低水平高速率发展阶段向高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演化。两者系统耦合协调等级由严重失调逐步发展为中间协调。(3)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成效的耦合度大致分为低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低水平高速率发展阶段和高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两者系统协调等级由中度失调逐步发展为中间协调,尚存在一定提升空间。[结论] 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助推黔南州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选之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资程  于小兵  吴雪婧  
文章采用熵值法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并进一步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来探究经济发展水平对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整体来看,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上升,但东部地区相对强势,而西部地区相对较弱。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先下降后上升,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大多数省份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2)经济发展水平对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人力资源水平、财政支出水平和农村消费水平也对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产生正向促进作用。(3)经济发展水平对本省份的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集聚效应,同时也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不同省份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宗喀·漾正冈布  王振杰  
民族杂居地区社会治理兼具乡村治理和民族事务治理的双重属性。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社会治理需要将村民组织起来再造乡村集体,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以青海民和杏儿藏族乡为例,从文化资本视域展示一个藏土汉三种语言交汇、藏汉信仰交融、半游牧与农业等多元文化共存、多民族共居的民族杂居社区是如何通过深度挖掘、整理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并进行有效融合建构出一个乡村文化振兴与社会治理的耦合文化单元的内在逻辑。针对当地村民社会治理参与度低、地方政府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缺乏深刻认识等问题,提出将文化资本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小琴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的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对其耦合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对山西省的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在0. 3~0. 7,处于中等耦合阶段,两者的发展水平进步较快;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2年为低度耦合协调水平,2013—2015年为中度耦合协调水平,在2016年达到高度耦合协调水平。[结论](1)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综合评价值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D在2016年均处于近7年最高点,但耦合度增长迟缓,今后应注重两者的融合发展,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充分挖掘乡村资源价值,以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全面协同发展;(2)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增长态势明显,耦合效应明显,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山西省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意义;(3)山西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可分为起始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耦合度从2012年起长期处于稳定的中度耦合状态,但耦合协调度增长趋势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