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73)
2023(2974)
2022(2542)
2021(2616)
2020(2167)
2019(5150)
2018(4900)
2017(8973)
2016(4926)
2015(5320)
2014(5362)
2013(5471)
2012(5473)
2011(4791)
2010(4693)
2009(4292)
2008(4167)
2007(3797)
2006(3316)
2005(2955)
作者
(14703)
(12504)
(12296)
(11941)
(7969)
(6316)
(5548)
(4920)
(4872)
(4677)
(4394)
(4224)
(4066)
(4053)
(3873)
(3844)
(3685)
(3667)
(3549)
(3481)
(3186)
(3173)
(3085)
(2903)
(2892)
(2818)
(2724)
(2713)
(2682)
(2599)
学科
(22038)
经济(22013)
(14108)
地方(13354)
(13337)
农业(11082)
管理(9294)
方法(6502)
地方经济(6401)
数学(5984)
数学方法(5914)
收入(5641)
中国(5572)
业经(5072)
(5035)
企业(5035)
分配(4765)
(4671)
(3939)
环境(3712)
农业经济(3488)
(3458)
土地(2942)
(2922)
金融(2917)
资源(2895)
(2696)
事业(2505)
(2483)
贸易(2480)
机构
学院(66399)
大学(64619)
(26135)
研究(25798)
经济(25464)
管理(24117)
理学(20532)
理学院(20193)
管理学(19787)
管理学院(19661)
中国(18990)
(17280)
科学(16812)
中心(13565)
(13483)
(13466)
(13360)
农业(13187)
业大(12574)
研究所(12240)
(12167)
(11765)
(11513)
师范(11458)
(9720)
(9653)
师范大学(9179)
(9095)
农业大学(8706)
财经(8620)
基金
项目(49116)
科学(38101)
研究(37407)
基金(33876)
(29830)
国家(29493)
科学基金(24526)
社会(23483)
(22780)
社会科(21923)
社会科学(21915)
基金项目(18704)
(16887)
教育(16630)
编号(16030)
自然(14998)
自然科(14554)
自然科学(14549)
自然科学基金(14265)
成果(13354)
资助(12797)
(12342)
课题(11521)
重点(11288)
(10463)
发展(9981)
(9927)
(9808)
(9627)
(9556)
期刊
(32914)
经济(32914)
研究(20395)
(17332)
中国(17139)
学报(12188)
农业(11642)
科学(11122)
大学(9181)
教育(8995)
学学(8690)
(8471)
(7122)
金融(7122)
管理(6276)
业经(6263)
资源(5840)
(5789)
技术(5373)
问题(4795)
(4662)
农村(4098)
(4098)
(3817)
财经(3729)
业大(3665)
经济问题(3621)
图书(3542)
经济研究(3518)
社会(3427)
共检索到1070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瞿秋美  王万平  
消除贫困是民族地区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关系到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是一个位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深度贫困县,但是近年来在扶贫工作中重视瞄准精确、项目精准、措施精当,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取得了良好的反贫困效果。以漾濞县苍山西镇的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描述苍山西镇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位、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等方面突出精准的具体做法,总结了边疆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的实践经验。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韩锋  郝学峰  包雪梅  赵荣  
文章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和福贡县为例,分析了独龙族和怒族等极少数民族地区林业扶贫效果。通过贡山县生态护林员脱贫分析发现,选聘生态护林员不仅能有效提高森林管护水平,而且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生态扶贫长效机制;通过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林业产业扶贫分析,林业产业是福贡县发展山区经济、促进贫困人口增收的重要举措。同时研究也发现,林业精准扶贫面临着规模小、专业合作社不足、生态护林员缺乏安全保障和考核体系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韩锋  郝学峰  包雪梅  赵荣  
文章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和福贡县为例,分析了独龙族和怒族等极少数民族地区林业扶贫效果。通过贡山县生态护林员脱贫分析发现,选聘生态护林员不仅能有效提高森林管护水平,而且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生态扶贫长效机制;通过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林业产业扶贫分析,林业产业是福贡县发展山区经济、促进贫困人口增收的重要举措。同时研究也发现,林业精准扶贫面临着规模小、专业合作社不足、生态护林员缺乏安全保障和考核体系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余红红  李娅  
根据县域视角选择核桃传统生产大县、精准扶贫重点县——大理州漾濞县开展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精准扶贫效果调研工作,分析结果表明:核桃产业在提高当地贫困户经济收入与促进当地就业方面的扶贫效果明显;但在核桃产业精准扶贫过程中,政府监管不到位,技术创新滞后,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因此,应充分依托当地资源,加强政策引导,发挥市场作用,整合生产要素,促进三产融合,激发动力,提升贫困户的参与度,从而更好地发挥核桃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董晓波  王海燕  王云美  杨红钧  陈蕊  鄢文光  袁媛  李学林  
【目的】进一步找到云南省精准扶贫新动能和关键点。【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选取88个共性县(市、区)并按照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划分,对云南省精准扶贫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贫困地区资源环境是建设绿水青山的天然"本底";贫困地区农村和少数民族人口是精准脱贫的"聚焦点";贫困地区具有将优势和潜在劣势转化成经济发展后发优势的"闪光点";贫困地区农业和科技是精准脱贫的"着力点"。【结论】研究结果为云南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马文峰  亓光勇  
现阶段,全国344个深度贫困县中65. 3%的深度贫困县都属于民族自治地区,可以看出,民族地区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客观上讲,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县的贫困原因和贫困特征有其相似之处,因此,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塔城镇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发现,塔城镇以"生态"和"文化"为特色资源,以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生态保护为原则,选取了"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绿色食品开发"3种产业类型来帮助塔城镇脱贫致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同时,塔城镇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也存在政策不够完备、贫困户缺乏参与机制、企业融资难和人才匮乏等问题,因此从提高扶贫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贫困户参与机制、营造良好企业融资环境和加大培训力度与人才引进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惠仙  秦成逊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解困对我国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状况及成因,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的的机制、资金使用状况进行了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试图找出一条较为有效的解决办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杨娟丽  安定明  
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贫困较为集中的区域,在诸多致贫因素中,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渠道滞后是民族地区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整合智慧城市中的各种资源及信息化平台、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于帮助我国民族地区实现智慧化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青海省实施的精准扶贫工作为例,分析了青海省智慧化精准扶贫的框架,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对西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推动因素,同时针对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现状,在PDCA循环圈理论指导下,对"智慧城市+精准扶贫"进行质量控制分析,并基于精准扶贫的6个精准内容和4个扶贫模块提出了5种扶贫效果,最后,总结了民族地区大数据平台构建、互联网+政务与服务、保障机制、智慧产业、智慧农业与旅游、智慧教育等有效的精准扶贫策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东萱  
对边境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个案,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分析边境民族地区贫困的表现形式,阐述与构建边境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相协调的扶贫体制机制。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胡琰  
本研究以云南省瑞丽市D傣寨为例,从空间性的视角探讨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扶贫的有效路径,强调社会文化的再生产应以主体的在场为前提,具有场域性和空间性。教育作为社会文化再生产的主要方式,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均具有特定的空间性特点。本研究中首先以传统的奘寺教育为例,阐明传统教育的实践空间具有地域性特点;其次运用数据分析,呈现瑞丽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这种不均在结果上表现为农村傣族青壮年多外出从事体力劳动并且最终返乡。教育赋予了个体实现就业流动的能力,这种赋能体现了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劳动力市场的运转逻辑和跨时空联结。学校是现代教育的实践空间,成为将社会行动从地方社会脱离出来的脱域机制,并对传统社会文化空间产生冲击。本研究还对目前教育扶贫中的行政举措和市场力量加以分析,由此强调教育扶贫需遵从场域的逻辑,重视农村社区教育的建设;村落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是有效增强内生动力的非制度化路径,儿童应成为非制度化路径中教育扶贫的重要对象。这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范振杰  何丹  李小云  
精准扶贫中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积极响应,共同助力贫困户脱贫,引致乡村关系空间在脱贫前后发生转化。论文使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从行动者网络视角重新审视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的精准扶贫,将关系空间转化划分为阶段内关系空间转化和阶段间关系空间转化,拓展了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关系空间转化的解释,发现了河边村关系空间的阶段特征与转化路径:(1)精准扶贫中河边村的关系空间存在阶段性特征,包括脱贫攻坚阶段的前关系空间(标准空间较大)和巩固脱贫成果阶段的后关系空间(协商空间较大)。(2)阶段内关系空间转化是标准空间向协商空间转化的过程。以脱贫攻坚阶段为例,“两不愁、三保障”这一明确政策目标下的标准行为构建了较大的标准空间,有利于确立强制通行点,促进阶段内关系空间转化。(3)阶段间关系空间转化是前一阶段的协商空间转化为后一阶段的标准空间的过程,脱贫攻坚阶段的前协商空间就转化成了巩固脱贫成果阶段的后标准空间。这一关系空间转化的过程可结合新标准行为的应用和空间稳定性测度进行验证。(4)关系空间转化促成了村小组和村民转变为后关系空间中的关键行动者,他们在参与改善建成环境的过程中被动员起来,通过成立合作社的形式和其他行动者结成紧密网络联盟,未来会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论文所构建的关系空间转化框架对分析和促进乡村地区的发展兼具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国华  吴晓蓉  
基于云南省Z县的调查发现,该地区的义务教育治理陷入了"有增长无发展"的内卷化困境,表现为治理的规章制度繁复与治理的形式化、治理的目标错置与异化以及治理的机构庞杂与低效化。究其原因,文化障碍是治理内卷化的根源,工具理性主导的治理方式是治理内卷化的途径,单向度的治理实践是治理内卷化的催化剂。本文提出了去内卷化的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郭东旭  
产业扶贫是当前我国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减贫、脱贫的主要方式。通过对云南省X县产业扶贫的案例研究,分析深度贫困地区进行产业扶贫的实践逻辑与作用效果。产业扶贫首先通过基层党支部带动、产业奖补政策和宣传媒介,可以有效调动广大贫困户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其内生动力。随后,通过项目制的形式将产业扶贫项目落地实施。主要包括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乡村精英为主体和以农村合作社为主体三种模式,各有优势和局限性。最后,针对扶贫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通过村民会议、监督考核和村规民约的方式进行有效化解。产业扶贫实现了脱贫意识提高、乡村产业发展、人均收入增加和基础设施改善长久脱贫的良性效果。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曼琳  陈中伟  
民族地区贫困呈现历史性、复杂性、脆弱性及敏感性特征。从扶贫目标精准化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核心、扶贫目标分批分类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基础及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目标确定需要机制化三方面分析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目标瞄准机制构建成因。文章提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线标准、在穷人识别设计中引入土地指标、在穷人界定与细分标准中引入性别敏感指标及建立容纳穷人参与的穷人识别机制四大对策,促进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目标瞄准机制的构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云霞  
本文立足于旅游扶贫的相关理论,对云南省的扶贫工作及当前形势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在阐述了云南省实施旅游扶贫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该省发展旅游扶贫的相关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