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34)
2023(4688)
2022(3704)
2021(3633)
2020(2797)
2019(6323)
2018(6080)
2017(10908)
2016(6227)
2015(7296)
2014(7480)
2013(7121)
2012(7219)
2011(6339)
2010(6583)
2009(6138)
2008(6382)
2007(6262)
2006(5660)
2005(4916)
作者
(18713)
(15661)
(15382)
(14683)
(9946)
(7595)
(7181)
(6013)
(5919)
(5897)
(5426)
(5237)
(5016)
(4909)
(4908)
(4649)
(4618)
(4605)
(4580)
(4349)
(4038)
(3914)
(3853)
(3640)
(3597)
(3537)
(3482)
(3437)
(3272)
(3229)
学科
(24778)
经济(24753)
管理(15707)
(12019)
(9949)
企业(9949)
地方(9484)
中国(9332)
(8667)
方法(8171)
业经(6874)
教育(6432)
理论(6179)
(6022)
农业(5819)
数学(5581)
数学方法(5402)
(4997)
(4768)
(4746)
地方经济(4395)
(3992)
教学(3978)
产业(3810)
文化(3803)
(3649)
贸易(3643)
环境(3602)
(3582)
金融(3578)
机构
大学(90077)
学院(88798)
研究(33172)
(28899)
管理(28136)
经济(27935)
中国(24379)
理学(23000)
理学院(22539)
管理学(21864)
管理学院(21652)
科学(21339)
(21137)
(17098)
(17005)
师范(16856)
中心(15799)
(15492)
(15314)
研究所(15258)
(14513)
北京(13659)
师范大学(13537)
(12998)
教育(12722)
业大(12450)
(11928)
农业(11821)
技术(11615)
(11318)
基金
项目(55429)
研究(43922)
科学(42040)
基金(36596)
(32135)
国家(31734)
社会(25930)
科学基金(25694)
社会科(24113)
社会科学(24108)
(21787)
教育(21547)
编号(19590)
(18873)
基金项目(18613)
成果(18544)
自然(14926)
课题(14821)
资助(14607)
自然科(14525)
自然科学(14522)
自然科学基金(14228)
重点(13016)
(12909)
(12814)
项目编号(11851)
(11844)
(11429)
规划(10740)
(10708)
期刊
(41040)
经济(41040)
研究(30373)
中国(25662)
教育(22886)
学报(16478)
(15759)
科学(14246)
大学(12913)
管理(11800)
(11622)
学学(11393)
农业(10668)
技术(9689)
图书(8624)
(7574)
金融(7574)
书馆(6845)
图书馆(6845)
业经(6356)
职业(6122)
(5950)
财经(5780)
(5555)
论坛(5555)
(5504)
问题(5218)
(5173)
(5136)
经济研究(5094)
共检索到1527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继富   黄小娜   邵泽斌  
惯习属于典型的学校文化场域的一种性情系统,对该场域的行动人员的思维、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它的产生是多元的、复杂的主客体相互之间的作用过程,具有难改变属性,对学校文化场域的形成、文化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将惯习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对其内涵进行学理性审思,认为惯习重塑:利于共同愿景形成,制度文化建设,主动权的掌控,资源重新分配,并提出明确办学理念,惯习重塑全员参与;找准定位,进行惯习特色深化;发挥专家引领作用,惯习重塑赢在起点;深挖掘民族元素,传承民族惯习;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实践中惯习重塑等路径是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仲敏  
民族地区一直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和"洼地",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战略选择和应有之义。教育精准扶贫有双重内涵:"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在实践中,对于这两种内涵的发展逻辑,应针对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或需求,在各自的扶贫模式、路径上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围绕内在逻辑的意蕴,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双重内涵的侧重点、精准度的把握和民族特色的结合三个方面。唯有牢牢把握"精准"这一核心要义,切中贫困要害,回归教育本源,有针对性地突出"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的侧重点,加强政策、理念和推进方式的精准度,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精髓,以精神文化扶贫带动教育扶贫,才能通过有限的教育供给,获得最大化的边际效益。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彭钢  
在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因发生变化的状况下,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一种学校生存与发展战略,学校主体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不断增强。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品质,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与核心。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形成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着眼于课程与教学特色的形成,其实就是在建构学校文化的软实力。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商兆奎   谢佳丽  
基于脱贫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所处的战略意境、风险环境和问题情境,以生计韧性、产业韧性、生态韧性、文化韧性、组织韧性五大要素构建韧性乡村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2011—2020年大湘西地区韧性乡村建设水平进行综合测度。研究发现:样本地区韧性乡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并呈现阶段性特征,“十三五”时期提升幅度较为显著;各维度韧性贡献力呈不均衡发展趋势且建设水平差异明显,文化韧性、生计韧性和产业韧性是推动韧性乡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的主要动力源泉;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总体呈现出以“芷江侗族自治县-中方县-溆浦县”一线为分界线且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脱贫民族地区应厚植内生性韧性治理理念,构筑高质量韧性乡村要素体系,完善多元化韧性乡村系统功能,打造一体化韧性乡村空间协同机制,促进韧性乡村建设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盛小平  刘振华  王月娥  
倡导与推广阅读是公共图书馆的天职。公共图书馆既是最佳的社会阅读场所和永恒的社会阅读服务机构,也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阅读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主要阵地、资源与设施保障。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文化建设中具有阅读宣传与推广、提供阅读服务、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文化和开展社会教育等主要作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茂庆   苏天一   周驰亮  
优秀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儿童价值观教育遵循必要的逻辑进路,其逻辑起点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目标,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本质要求,以准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优秀文化关系为关键基点,促进民族地区儿童形成价值共识。优秀民族文化贯穿于民族地区儿童的日常生活,其价值逻辑体现为传承文化基因,推进以文化人;挖掘文化价值,深化以文育人;促进文化共生,实现以文成人。基于此,深化教育主体的优秀民族文化认知,科学挖掘优秀民族文化资源,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是优秀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儿童价值观教育的应然选择。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杰远  
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认同是重点与难点;认同逻辑作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心理基础,其主旨在于对人心进行导引,使不同族群的人对文化、民族、政治和国家产生认同。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认同逻辑与结构中,文化认同是逻辑起点,民族认同是主体自觉,政治认同是信任基石,国家认同是精神导向。教育在促成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对应价值分别在于建构治理的民族文化心理场、夯实治理的民族融合基础、优化治理的公共权力服务和凝聚治理的集体精神力量,建构从"乡土"到"天下"的治理逻辑链条。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晓华  桂还官尚  张琼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高校行动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助力“反贫困”、推动“产业升级”和践行“教育公平”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的逻辑下,对口支援民族地区高校需要激活支援政策储能蓄力的支撑力、区域协调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和内涵式发展的内在源动力。通过升级对口支援的纵横层次,构建“省—校”合作战略联盟;下沉对口支援的合作向度,形成基于学科组织的支援体系;建立多元化的监督评估机制,提升对口支援的政策效应等方式,深化实现新时代对口支援民族地区高校行动的改革,助力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卢德生  
不论从世界社区教育发展的特点还是从民族村寨发展的需要来看,民族村寨需要带有本土性的社区教育。文化是民族村寨社区教育的立足点,建立文化中心是民族文化与村寨双向滋养的社区教育的可行模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保林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民族地区的行政文化建设不断改善。但是,从目前来看,民族地区仍然是中国最后进、最贫穷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无论是在行政理念、行政制度、科学决策、公共服务、行政心理等方面都还有明显的差距。当前影响我国民族地区行政文化建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影响最为突出的可谓经济因素。主要有经济地理因素、贫困面积大、民族优惠经济政策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农产品流通体制不畅、民族干部文化素质低等。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利用民族优势,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应用政策的水平,扩大经济行政文化沟通、交流学习的平台,加大民...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月娥  郑英杰  
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作为该区域开放的知识和信息中心,在大力推进西部民族地区阅读文化建设中有着独特的文化建构能力。本文从物态、制度、行为和心态四个文化层面论述了西部民族地区阅读文化建设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阅读文化建设的措施。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向帮华  姚佳胜  
基于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相应省区及学校校园文化的调研实际,儿童受教育权利真正实现关键在于相对方义务的履行程度。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及相应受教育权利的实现,特别是对民族地区相应的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学生的归属感和民族认同等影响较大。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特点,坚持以人为本、艺术与实用相结合、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把民族学校建设成适合各民族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应该在政策法规机制建设等方面予以积极保障。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永庆  
当前乡村文化多从文化的表象层面进行建设,一是相对现代文化或主流文化的认识,针对贫穷与落后的现状而采取的一系列改造建设工程;二是从文化多样性原则出发,针对快速消失和同质化现状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工程。这忽略了文化空间及其整体性的内在关联。透过文化政策实现乡村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自觉,社区营造作为一种强调社区自主的文化重构过程,对建立以民族村寨为社区平台的乡村文化建设机制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永庆  
当前乡村文化多从文化的表象层面进行建设,一是相对现代文化或主流文化的认识,针对贫穷与落后的现状而采取的一系列改造建设工程;二是从文化多样性原则出发,针对快速消失和同质化现状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工程。这忽略了文化空间及其整体性的内在关联。透过文化政策实现乡村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自觉,社区营造作为一种强调社区自主的文化重构过程,对建立以民族村寨为社区平台的乡村文化建设机制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永庆  
当前乡村文化多从文化的表象层面进行建设,一是相对现代文化或主流文化的认识,针对贫穷与落后的现状而采取的一系列改造建设工程;二是从文化多样性原则出发,针对快速消失和同质化现状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工程。这忽略了文化空间及其整体性的内在关联。透过文化政策实现乡村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自觉,社区营造作为一种强调社区自主的文化重构过程,对建立以民族村寨为社区平台的乡村文化建设机制具有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