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29)
- 2023(4040)
- 2022(3324)
- 2021(3424)
- 2020(2541)
- 2019(6163)
- 2018(6060)
- 2017(9470)
- 2016(6315)
- 2015(7216)
- 2014(7248)
- 2013(6130)
- 2012(5809)
- 2011(5416)
- 2010(5828)
- 2009(4827)
- 2008(4611)
- 2007(4337)
- 2006(4095)
- 2005(3771)
- 学科
- 教育(19379)
- 济(15515)
- 经济(15491)
- 中国(12008)
- 业(8561)
- 管理(8126)
- 理论(6607)
- 农(6174)
- 教学(5998)
- 企(5710)
- 企业(5710)
- 地方(5645)
- 学(5489)
- 发(4782)
- 方法(4519)
- 发展(4249)
- 农业(4236)
- 展(4127)
- 数学(3843)
- 数学方法(3748)
- 研究(3552)
- 思想(3483)
- 革(3478)
- 技术(3476)
- 政治(3429)
- 改革(3323)
- 高等(3260)
- 地方经济(3241)
- 学校(3230)
- 业经(3203)
- 机构
- 大学(80760)
- 学院(74559)
- 研究(32807)
- 教育(29181)
- 范(24018)
- 师范(23953)
- 济(22399)
- 经济(21688)
- 师范大学(20143)
- 管理(20060)
- 京(19556)
- 科学(18486)
- 理学(17086)
- 理学院(16634)
- 管理学(16161)
- 中国(16152)
- 所(16133)
- 管理学院(15960)
- 研究所(14795)
- 北京(13561)
- 中心(13442)
- 江(12810)
- 职业(12222)
- 技术(12026)
- 院(11509)
- 教育学(11320)
- 财(10405)
- 州(10107)
- 研究院(9274)
- 农(9230)
- 基金
- 项目(48134)
- 研究(44400)
- 科学(39477)
- 基金(31094)
- 教育(29557)
- 家(27399)
- 国家(26559)
- 社会(25629)
- 社会科(23777)
- 社会科学(23770)
- 科学基金(20923)
- 编号(20796)
- 成果(20755)
- 划(19260)
- 省(19163)
- 课题(18229)
- 年(15831)
- 基金项目(15532)
- 规划(13537)
- 部(13050)
- 重点(12767)
- 性(12515)
- 发(12384)
- 项目编号(12154)
- 教育部(12037)
- 资助(11924)
- 度(11715)
- 阶(11056)
- 段(11003)
- 阶段(10978)
共检索到1279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耀武 袁同凯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是多重认同序列得以重新排列组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能够促使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在辩证统一关系中得到有益协调,进而促进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尤其是亟需凝聚共识的当下,学校教育时刻编织着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民族地区成员从相对低层次的民族认同走向高层次的国家认同的重要支撑,挖掘学校场域内有利于整合国家认同的多维面向仍需探究。就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意识建构而言,在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教育、乡土知识教育以及教学语言等应在“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中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与协调。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国家认同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昱岿
应用教育人类学方法考察分析云南彝族阿细中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结果发现:阿细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且两种认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可以和谐共生;他们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具有同构性、差异性和层次性;两种认同的基础既有共性也有差异。阿细中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共生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国土意识、共同血缘、共同历史记忆、共同的英雄人物、共同的国家象征符号等共同基础之上,而学校教育场域是构筑这些共同性基础的重要场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欧阳常青 苏德
学校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国家认同感并外化为国家认同行为的重要阵地。反思当下学校教育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微观具体价值取向的国家认同教育路径。构建基于积极体验与真实体验的国家认同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和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对国家的忠诚。
关键词:
国家认同教育 民族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曹兰胜
美国在K-12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了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课程教育体系。该课程将美国精神与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帮助公民形成美国价值理念,认同并热爱美国,缓和了种族冲突,强化了国家科学治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美国"社会研究"课程教育的经验,或许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教育,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朱玉福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面临困境,如何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成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难题。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学校不同程度开展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也面临不少问题。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干部群众要求将本民族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的呼声和愿望日趋强烈。学校教育作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在人口较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大有可为,相关部门尤其是学校必须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晓蓉
建立于民族性基础之上的教育是促进民族及其文化发展的有生命力的工具。从改进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设计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和增进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知能等角度分析,关注教育的民族性是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任勇
国家认同建设不同路径影响到国家政治发展道路。对于中国国家认同建设而言,古典意义上国家认同更多基于文化层次,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帝国体系的解体以及现代国家建设内容的展开,国家认同建设实现了现代性的转换并被赋予了新内容。此时的国家认同融合了现代化过程中各种要素,不仅体现为国家对个人和社会的深入影响,而且也体现了国家的集体意识和有机团结,具有了规范性、传统型和现实性的等特征。
关键词:
国家认同 中国逻辑 价值体系 国家建设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祁进玉
多民族国家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要求地方性知识和国家整体观念的结合培养,兼顾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现状,并进行民族历史教育,树立民族整体观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以及强化公民意识和国民身份认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夏桂霞
世界多民族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本国青少年进行国家意识认同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在世界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中,应该重视公民国家意识认同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当代青少年的国家意识认同教育。
关键词:
多民族国家 国家意识认同 青少年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志娟 塔娜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一直是我国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特纳的过程角色理论尽管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个体角色的形成机制,但对我国民族地区学校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不无启发意义。本文以特纳的角色理论为视角,探讨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通过角色认同与角色互动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
关键词:
角色理论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互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焦敏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整体观、差异观和底线思维,丰富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为新形势下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着力加强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教育,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安晓镜 杨未艳 朱姝 王晓庄
厘清少数民族初中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对多民族国家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云南省楚雄州少数民族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及自尊、多元文化意识所起到的链式中介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自尊和多元文化意识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2)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的直接效应显著,自尊、多元文化意识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出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的作用机制,应以深化少数民族学生对多民族社会文化的了解为重点,在培养学生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提升其自尊和多元文化意识水平,进而提高其国家认同的水平。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孟祥龙
学科管理特指某一学科任课教师按照学科特点及其认知规律规划教学,制定落实学生学习规范,触发、引导、监控、评价学生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收益最大化的过程及其体系,主要包括:学科规划管理、课堂管理、作业管理、考试与评价管理、学习习惯与方法管理等。这对边远或民族地区学校、薄弱学校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德 马圆圆
智能时代,民族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场域是以智能技术为基础,在师生之间形成的一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为目的的客观关系网络。其中,教育技术是基础,扩展教育空间并提升教育主体能力;教育主体是关键,通过技术和教育空间实践教育目标;教育空间是载体,通过教育技术的嵌入支持教育主体发展。然而,当前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场域重构面临学校教育空间去教育化现象、技术生态系统发展受限、教育主体技术素养与自觉传承意识薄弱等问题,需通过加强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培养师生自觉传承的责任意识、优化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空间建设等途径应对。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教育场域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罗吉华
本文根据笔者和其他研究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笔者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田野调查资料,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困境予以分析,并提出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理念的培育,构建地方性校本课程,加强学校与地方社区的联系等教育变革的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