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24)
2023(13444)
2022(11544)
2021(10936)
2020(9279)
2019(21597)
2018(21304)
2017(40834)
2016(22061)
2015(25009)
2014(25021)
2013(24712)
2012(22677)
2011(20345)
2010(20111)
2009(18789)
2008(18781)
2007(16742)
2006(14307)
2005(12682)
作者
(62950)
(52925)
(52862)
(50393)
(33506)
(25573)
(24181)
(20681)
(20067)
(18775)
(17983)
(17824)
(16815)
(16571)
(16525)
(16335)
(16116)
(15575)
(15247)
(15197)
(13067)
(12865)
(12864)
(12111)
(11934)
(11903)
(11731)
(11656)
(10614)
(10468)
学科
(90829)
经济(90695)
管理(67538)
(64652)
(51928)
企业(51928)
方法(42920)
数学(38285)
数学方法(37765)
(27455)
(27137)
中国(22131)
(20552)
地方(19875)
业经(19523)
农业(18571)
(17555)
(17172)
财务(17115)
财务管理(17068)
(16719)
贸易(16712)
(16236)
企业财务(16205)
环境(14350)
(13996)
银行(13967)
(13828)
(13641)
金融(13634)
机构
学院(315674)
大学(315656)
(129304)
经济(126631)
管理(122573)
理学(105927)
理学院(104752)
管理学(102865)
研究(102847)
管理学院(102282)
中国(77555)
(65102)
科学(62654)
(62297)
(51897)
(51210)
财经(49183)
中心(49114)
(47411)
业大(46913)
研究所(46381)
(44416)
(40790)
农业(40575)
师范(40393)
北京(40308)
经济学(40212)
(37528)
(37271)
经济学院(36486)
基金
项目(215476)
科学(169980)
基金(157226)
研究(157071)
(137088)
国家(135955)
科学基金(116790)
社会(100209)
社会科(94918)
社会科学(94893)
(83899)
基金项目(83580)
自然(75719)
自然科(73864)
自然科学(73844)
教育(73412)
自然科学基金(72498)
(71065)
编号(63946)
资助(63914)
成果(52008)
重点(48791)
(48473)
(46111)
(44746)
课题(43849)
(42821)
创新(41972)
国家社会(41767)
教育部(41746)
期刊
(138713)
经济(138713)
研究(89334)
中国(59146)
(51140)
学报(48615)
(46966)
科学(45142)
管理(43570)
大学(37377)
学学(35512)
教育(31885)
农业(31203)
技术(28149)
(27642)
金融(27642)
财经(24432)
业经(22668)
经济研究(21459)
(20886)
问题(18944)
(16537)
(15995)
技术经济(15267)
统计(15114)
理论(14665)
财会(14631)
(14584)
资源(14205)
(13841)
共检索到4578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郭佩霞  
"瞄而不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行动的固有弊病。要修正该目标瞄准偏差,需要对民族地区的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进行重构。文章在客观评价民族地区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基础上,依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地理、人文特性,提出从四个方面融合地域特性建构其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提高民族地区的贫困线标准;在穷人识别设计中引入土地指标;在穷人界定与细分标准中引入性别敏感指标;建立容纳穷人参与的穷人识别机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郭佩霞  
"瞄而不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行动的固有弊病。要修正目标瞄准偏差,需要对民族地区的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进行重构。本文在客观评价民族地区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基础上,依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地理、人文特性,提出从四个方面融合地域特性建构其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提高民族地区的贫困线标准;在穷人识别设计中引入土地指标;在穷人界定与细分标准中引入性别敏感指标;建立容纳穷人参与的穷人识别机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蓝红星  
借鉴国外慢性贫困最新研究理论,提出了一个分析贫困代际传递的框架,并以四川大小凉山彝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父辈贫困的家庭,陷入慢性贫困的概率大大增加;而父辈不贫困时,即使家庭现在已经陷入贫困,这些贫困往往属于暂时性贫困或者短期贫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来缓解慢性贫困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曼琳  陈中伟  
民族地区贫困呈现历史性、复杂性、脆弱性及敏感性特征。从扶贫目标精准化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核心、扶贫目标分批分类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基础及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目标确定需要机制化三方面分析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目标瞄准机制构建成因。文章提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线标准、在穷人识别设计中引入土地指标、在穷人界定与细分标准中引入性别敏感指标及建立容纳穷人参与的穷人识别机制四大对策,促进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目标瞄准机制的构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谢楠  张磊  伏绍宏  
基于凉山彝区812户农户的调查,分析脱贫户的生计资本及风险。结果发现:精准扶贫促进了脱贫户居住水平的提升,但其人力资本、金融资本、自然资本等因素水平仍较低;部分脱贫户仍面临大病致贫、环境致贫、习俗支出致贫和市场冲击致贫等风险冲击。政府应重点对生计不稳定脱贫户实施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方面的追踪支持,同时不断加强村级公共服务建设、拓展非农生计策略,以提升农户的风险抵御能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蓝红星  胡原  
[目的]基于四川省及各市州统计年鉴数据,对大小凉山彝区的绿色减贫绩效进行评估,以期为我国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通过对绿色减贫的双向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基于经合组织绿色增长测度指标体系和中国绿色减贫指数指标体系,确定绿色减贫绩效的4项指数18个指标,构建民族地区绿色减贫指标评价体系,对大小凉山彝区的绿色减贫绩效进行定量评价。4项主要指标包括绿色经济增长指数、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指数、社会发展指数和扶贫开发减贫指数。[结果]大小凉山彝区各县的绿色减贫指数均显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越西县和美姑县的绿色减贫指数最低,均小于0. 1;盐源县最高,两年均高于0. 35;该片区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绩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大小凉山彝区绿色减贫指数空间上差异明显,呈片区外围地区优于中部地区的特点;大凉山与小凉山绿色减贫绩效差距悬殊,小凉山彝区的绿色减贫绩效高于大凉山彝区。[结论]深度贫困地区要摆脱贫困陷阱,必须处理好绿色发展与脱贫攻坚之间的关系,大小凉山彝区应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大脱贫攻坚投入,摆脱贫困陷阱;以大小凉山彝区为代表的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的绿色减贫水平提升潜力很大,绿色减贫是其提高脱贫质量实现稳定性脱贫的重要路径;绿色减贫能有助于精准脱贫攻坚战与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步推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高杰  
凉山彝区具有特殊的贫困表现形式和致贫机理,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面临着区域贫困整体性与扶贫资源向贫困户集中、贫困主体发展能力有限与扶贫合作机制缺失、致贫原因交互性与外部帮扶资源单一化大幅增长、民族文化独特性与脱贫路径现代化等一系列矛盾。凉山州喜德县立足彝区独特的经济社会基础,创新精准扶贫实施路径,为破解彝区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经验。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高杰  
凉山彝区具有特殊的贫困表现形式和致贫机理,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面临着区域贫困整体性与扶贫资源向贫困户集中、贫困主体发展能力有限与扶贫合作机制缺失、致贫原因交互性与外部帮扶资源单一化大幅增长、民族文化独特性与脱贫路径现代化等一系列矛盾。凉山州喜德县立足彝区独特的经济社会基础,创新精准扶贫实施路径,为破解彝区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经验。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冬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已经成为中国反贫困战略的突出特色 ,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反贫困行动瞄准的直接对象不是贫困人口 ,而是贫困地区 ,即贫困县。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将结束的最后关头 ,中国的贫困状况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 ,有必要对目前以县为单位的扶贫瞄准目标进行调整 ,以期提高下一阶段扶贫的目标瞄准率 ,加大扶贫资金对真正穷人的投入力度 ,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本文立足于这一点对中国二十一世纪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进一步构建问题进行探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佩霞  
目前,民族地区贫困日益转向自然灾害威胁下的家庭生计脆弱,这一贫困性质的变化要求政策干预转向农业保险支持。考察民族地区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普遍存在目标瞄准偏离、对三方农险主体激励不足、缺乏地域特殊性等问题。对此,基于反贫困需要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完善,需要从补贴范围、补贴力度等方面做足对农户、保险经营机构、地方政府的激励,并通过差异化的补贴标准等路径,设计具有地域特征的补贴框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解垩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基于代理工具测试模型(Proxy means testing,PMT)并结合ROC曲线方法(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研究低保的反贫困瞄准问题。结果显示:城市单个贫困指数以卫生间类型、电脑拥有情况来衡量较为有效,农村单个贫困指数则以户主年龄、冰箱拥有情况来衡量较为有效。更改贫困概率门槛值会影响公共预算转移支付贫困瞄准结果,对于一个较低的贫困概率门槛值,其对应的覆盖率(公共预算转移支付覆盖贫困人口)和漏损率(非贫困人口被纳入公共预算转移支付)都比较高。当政策制定者把对覆盖贫困人口和排除非贫困人口的目标赋予同等权重时,城乡贫困概率门槛值约为0.5左右。当贫困率较低且使用与贫困率相同的瞄准率时,基于PMT模型的贫困瞄准较差。在贫困率给定的条件下,随着受益比率(包含率)的增加,贫困瞄准的精确性在提高。使用全覆盖所需预算的百分比下降时,覆盖率和漏损率也都呈现下降态势,贫困率逐渐上升,预算中做覆盖之用的比例上升,而预算中漏损部分的比例下降。贫困线的变动会影响覆盖率、漏损率。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马文武  杜辉  
提高扶贫瞄准效率是减贫成功的必要条件,采取适应贫困实际情况的瞄准机制和瞄准方法是提高扶贫瞄准效率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反贫困实践遵循了一条合乎农村贫困变化特征、反映农村减贫规律的贫困瞄准机制演化路径。农村减贫成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在农村贫困变化的不同阶段,采取了有效率的贫困瞄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扶贫模式和调整扶贫政策。中国农村贫困瞄准机制经历了农村整体瞄准——贫困县级瞄准——贫困村级瞄准——贫困户建档立卡瞄准的历史进程,契合的正是中国农村反贫困模式不断创新、措施不断精准、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反贫困难度不断增加的历史进程。当前中国正处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阶段,必须根据新时期贫困新特征,强化瞄准精准性、措施精准性;必须前瞻性预测2020年后农村新贫困问题,不断创新适应未来农村贫困新特征的贫困瞄准机制和扶贫模式,未雨绸缪,从容应对未来新阶段的贫困新挑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肖立新  
在贫困面广和贫困程度深的情况下,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模式脱贫效率高、见效快,但是,扶贫的根本要义在于让贫困人口自身具备脱贫致富的手段、能力。为此,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建议对民族贫困地区现行两种主要扶贫模式的运行领域、运行边界作出适当的划分,以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质量。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立中  
政府在对贫困人口实施收入救助时,通常以追求目标群体贫困最小化为出发点。同时,政府常借助于贫困指数来评估贫困和反贫困政策效果。对收入相异的贫困人口而言,实际能否得到救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评估方法和约束条件。基于此,探讨了在不同约束条件下,贫困测度方法与反贫困目标瞄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效率和公平的角度看,我国应采用Fα(0<α<1)指数作为贫困评估方法,以实现Type-pr类反贫困政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成  
本文选取四川省大小凉山彝区为研究地,走访了相关部门和200位农村彝族妇女进行访谈,重点选取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中的23名彝族农村妇女作为深度访谈对象,运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23份访谈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探析影响其贫困的主客观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彝族农村贫困妇女精准脱贫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