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70)
2023(5962)
2022(4967)
2021(4977)
2020(3900)
2019(9261)
2018(8507)
2017(15881)
2016(8307)
2015(9253)
2014(8696)
2013(8692)
2012(8369)
2011(7758)
2010(7515)
2009(6964)
2008(6850)
2007(5680)
2006(5058)
2005(4751)
作者
(21591)
(18287)
(18265)
(17474)
(11688)
(8817)
(8235)
(7109)
(7001)
(6396)
(6343)
(6082)
(5953)
(5933)
(5744)
(5577)
(5408)
(5325)
(5118)
(4828)
(4546)
(4444)
(4325)
(4136)
(4125)
(4039)
(3942)
(3736)
(3674)
(3654)
学科
(40045)
经济(39999)
(22136)
管理(21048)
方法(16655)
数学(15502)
数学方法(15448)
中国(14230)
(13998)
(13927)
企业(13927)
农业(10059)
(9882)
贸易(9876)
(9710)
(9474)
(7931)
地方(7662)
环境(7494)
业经(7246)
收入(6816)
(6317)
金融(6313)
(6130)
(6106)
银行(6105)
(6020)
(5988)
关系(5860)
(5828)
机构
大学(121135)
学院(117896)
(62231)
经济(61577)
研究(48807)
管理(43342)
中国(38688)
理学(37635)
理学院(37169)
管理学(36838)
管理学院(36607)
(27077)
(26022)
科学(25007)
(23441)
财经(22025)
经济学(21845)
研究所(21384)
中心(21184)
(20493)
经济学院(19815)
(17392)
北京(17234)
(16987)
财经大学(16828)
(15567)
师范(15494)
科学院(15175)
研究中心(14732)
社会(14063)
基金
项目(81149)
科学(65750)
基金(63510)
研究(61701)
(56103)
国家(55704)
科学基金(46913)
社会(44236)
社会科(42008)
社会科学(42000)
基金项目(32449)
教育(27214)
自然(26792)
自然科(26163)
自然科学(26155)
自然科学基金(25756)
资助(25685)
(25497)
(23603)
编号(22408)
国家社会(20900)
(20822)
中国(20542)
成果(19345)
重点(18845)
(18503)
教育部(18381)
人文(16858)
(16726)
(16638)
期刊
(64441)
经济(64441)
研究(41006)
中国(23138)
(19356)
科学(17586)
(17073)
学报(16603)
管理(15393)
大学(13613)
学学(12863)
农业(12140)
(11971)
金融(11971)
经济研究(11809)
财经(11772)
(10338)
教育(10233)
世界(10119)
(9972)
问题(9233)
国际(9110)
业经(7611)
技术(7357)
(7260)
资源(5786)
社会(5600)
技术经济(5573)
经济问题(5540)
(5376)
共检索到1786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郑岩  孙一平  
民族地区减贫治理是贯彻处理民族关系三大原则,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减贫治理历经初步探索、深入开展和攻坚决胜三个阶段。回溯民族地区减贫治理的伟大历程,呈现出民族地区减贫治理与民族工作内在统一、民族地区减贫治理凸显民族地区差异性、民族地区减贫治理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等鲜明特点;积累了党的领导是民族地区减贫治理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制度是民族地区减贫治理的制度支撑;外援帮扶与内生发展相结合是民族地区减贫治理的动力源泉;精准扶贫是民族地区减贫治理的最佳策略等宝贵经验。新时代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贫困治理面临新的态势,充分总结特点和经验,有助于民族地区适时调整贫困治理战略,从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和全面振兴。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东坤  尹忠明  
基于西部民族8省区2000—2015年数据,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城镇减贫效应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提升将显著降低城镇贫困发生强度,且在收入差距较大的地区,其减贫效应越大;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推进有助于降低城镇贫困发生率和贫困深度,但本地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将阻碍其效应发挥。从行业层面看,住宿和餐饮业的适度发展在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同时将显著降低城镇贫困发生率;采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城镇减贫效应在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的地区较大;房地产业的城镇减贫效应则与本地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呈正比。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展望  李钢  
本文利用200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系统GMM和PVAR等方法对中国减贫进程进行了分阶段的多因素量化分解。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是中国减贫的主要驱动因素,但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趋于消失且市场化的益贫性效应下降;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在现阶段的贫困治理中由于瞄准失误和精英俘获等问题而并未发挥其应有的兜底功能和再分配效应;减贫战略对贫困形势演变的适应性调整则是升级贫困治理体系、提升贫困治理效率的必要因素。本文总结了中国减贫的成功经验并指出其现存问题,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应对相对贫困、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启示。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董玉峰  
发展普惠金融已成为促进民族地区减贫、振兴乡村产业、发展地区经济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与非民族地区差距显著,基本呈现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区域性特征,且民族地区内部各省区亦呈现显著的非均衡状态。民族地区普惠金融减贫存在门槛特征,民族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在跨越门槛前后均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但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特征。建议按照动态发展的原则,根据民族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阶段,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并合理配置资源。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景福  董帮国  
民族地区整体贫困的普遍性、特定族群贫困的深度性仍然十分突出,在"后脱贫时代"应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减贫"的原则。政府绿色治理的制度设计、产业循环体系以及公众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共同构成了绿色发展的"三方主体"行为框架,共同构建了"三位一体、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与减贫路径和对策包括各类生态资源"三权分置"的制度创新,弘扬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态伦理文化及提升生态文化自觉意识,以生态资源、生态资本和文化资本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培育以生态资源为基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第六产业"增长极,持续实施和完善生态移民、生态修复、生态补偿,以及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开发和应用清洁能源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永红  
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四川省在扶贫开发中就采取了扶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责任制、自我脱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经济扶贫与科教扶贫相结合、救济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等有效措施 ,提出了小额信贷扶贫模式、企业扶贫模式、参与式扶贫模式等具体扶贫模式 ,以此减少建卡贫困人口 ,提高民族地区的扶贫效率 ,推进四川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姜锡明  
贫困问题是始终困扰政府的一个难题,反贫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方面我国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区。本文以对新阶段政府对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政策支持和西部开发式扶贫的效果以及当前反贫困过程中尚存的问题等几方面的分析为基础得出一些启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蓝红星  胡原  
[目的]基于四川省及各市州统计年鉴数据,对大小凉山彝区的绿色减贫绩效进行评估,以期为我国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通过对绿色减贫的双向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基于经合组织绿色增长测度指标体系和中国绿色减贫指数指标体系,确定绿色减贫绩效的4项指数18个指标,构建民族地区绿色减贫指标评价体系,对大小凉山彝区的绿色减贫绩效进行定量评价。4项主要指标包括绿色经济增长指数、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指数、社会发展指数和扶贫开发减贫指数。[结果]大小凉山彝区各县的绿色减贫指数均显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越西县和美姑县的绿色减贫指数最低,均小于0. 1;盐源县最高,两年均高于0. 35;该片区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绩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大小凉山彝区绿色减贫指数空间上差异明显,呈片区外围地区优于中部地区的特点;大凉山与小凉山绿色减贫绩效差距悬殊,小凉山彝区的绿色减贫绩效高于大凉山彝区。[结论]深度贫困地区要摆脱贫困陷阱,必须处理好绿色发展与脱贫攻坚之间的关系,大小凉山彝区应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大脱贫攻坚投入,摆脱贫困陷阱;以大小凉山彝区为代表的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的绿色减贫水平提升潜力很大,绿色减贫是其提高脱贫质量实现稳定性脱贫的重要路径;绿色减贫能有助于精准脱贫攻坚战与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步推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渊基  熊曦  
以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和居民减贫的关联为研究对象,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和居民减贫的现实情况,建立Panel Data模型,利用民族八省区2001~2016年的数据,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和居民减贫的关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特别是旅游收入增加对居民减贫具有正向作用,旅游业完成投资、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旅游从业人员的比重、国内游客年均增长比率、国内游客总花费增长比率对贫困发生率有负向影响。发展旅游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减贫,应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旅游投资并提高投资效率;提升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城镇就业承载力;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程度转变;重视当地贫困人口的参与性和受益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忠斌  
民族地区科技扶贫任重而道远李忠斌中南民族学院科研处落后与贫困的根源是生产力落后,特别是科技生产力的落后。民族地区要摆脱贫困,科技扶贫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扶贫工作。大力支持贫...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左停  李卓  赵梦媛  
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致贫因素多元复杂,表现形式特殊多样,内生动力不足已成为制约脱贫攻坚进程的关键问题。研究结果认为,在减贫与发展实践中纳入文化视角,可以帮助贫困人口树立发展自信,重塑发展文化和探寻新的发展路径。有鉴于此,文化基础上的减贫与发展,应该着重挖掘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为发展所用;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文化,为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提供催化剂;搭建发展的平台与空间,为激发贫困人口的发展自信创造条件,以促进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范霁雯  范建华  
中国地理空间和历史原因是造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贫困状况的根本原因,而地区差异、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仍是造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直接原因。在推动脱贫的历史进程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难点、焦点、关键点,突出表现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比例最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脱贫,一方面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外在的帮助,更需要自身的内在突破。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是西部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精准扶贫目标的根本所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特色文化资源最为富集的地方。西部丰富而优质的特色文化资源,是做大做强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物质基础;西部众多的优秀特色文化传承人是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人才资本;而人类异文化消费需求,是西部特色文化产业走向东部、走向世界的市场条件。在脱贫的过程中,西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异军突起,需要其最大价值的充分发挥,在困境中突围,在突围中脱变,在脱变中重生。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郭文富  
助力高质量减贫是职业教育的本质使然,也是职业教育的实践表现,更是重要的政策导向。西藏职业教育通过布局职业院校、发挥教育功能,专业对接产业、推动产教融合,促进技能提升、传承民族技艺等方式助力减贫。从未来发展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助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减贫还要进一步彰显自身优势,育训并重加快完善适应减贫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产教融合更好地助力民族特色产业发展,德技并修更大地激发相对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唐曼萍  李后建  
本文利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数据,在区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基础上,检验了普通话技能的农户减贫效应。结果表明,普通话口语沟通能力和中文读写能力能够在西部民族地区发挥农户减贫效应。不过这种减贫效应因地区差异而有明显的异质性:相较于汉族地区,普通话技能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挥的农户减贫效应更大。进一步地,我们识别出了普通话技能对农户减贫的作用机制,即普通话技能有助于农户提高本地非农务工的概率,增加信息搜寻的渠道,从而促进减贫效应的发挥。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仍然稳健。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大鹏  王巧巧  涂精华  李亚娟  
已有民族旅游减贫文献主要探讨绝对贫困问题,鲜有兼顾相对贫困是否减轻的研究。文章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构建一个整合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的旅游减贫分析框架,并利用2007—2019年我国75个民族自治县的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减贫效应。结果表明,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发展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民族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绝对贫困减缓效应明显;同时,相对贫困程度较深的县域旅游发展具有较好的包容性特征,对相对低收入居民的带动作用更大,有利于减轻相对贫困。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汉族居民,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居民收入的增长效应偏低,表明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减贫效应中存在明显的族群差异。文章为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包容性旅游减贫提供了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