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33)
- 2023(14846)
- 2022(12901)
- 2021(11808)
- 2020(9747)
- 2019(22297)
- 2018(22152)
- 2017(42808)
- 2016(23558)
- 2015(26193)
- 2014(26098)
- 2013(26047)
- 2012(23914)
- 2011(21766)
- 2010(21537)
- 2009(19388)
- 2008(18606)
- 2007(16426)
- 2006(14503)
- 2005(12305)
- 学科
- 济(95987)
- 经济(95891)
- 业(68119)
- 管理(62697)
- 农(48417)
- 企(46132)
- 企业(46132)
- 方法(41684)
- 数学(36778)
- 数学方法(36418)
- 农业(32215)
- 业经(24220)
- 中国(23236)
- 学(22550)
- 地方(21010)
- 财(20694)
- 环境(18484)
- 贸(17450)
- 贸易(17444)
- 易(16955)
- 制(16497)
- 技术(14982)
- 发(14244)
- 和(14094)
- 划(13496)
- 理论(13341)
- 银(12683)
- 银行(12612)
- 策(12564)
- 务(12320)
- 机构
- 学院(337201)
- 大学(335443)
- 管理(132874)
- 济(132175)
- 经济(129466)
- 理学(116857)
- 理学院(115524)
- 研究(115044)
- 管理学(113452)
- 管理学院(112880)
- 中国(83768)
- 农(81932)
- 科学(76808)
- 京(70885)
- 农业(63907)
- 业大(63791)
- 所(59556)
- 研究所(55110)
- 财(54110)
- 中心(52767)
- 江(48123)
- 财经(44572)
- 范(43912)
- 北京(43679)
- 师范(43386)
- 农业大学(41108)
- 经(40831)
- 院(40611)
- 州(38987)
- 经济学(38041)
- 基金
- 项目(242866)
- 科学(188878)
- 基金(175299)
- 研究(171596)
- 家(156275)
- 国家(154951)
- 科学基金(130945)
- 社会(107392)
- 社会科(101416)
- 社会科学(101387)
- 省(96340)
- 基金项目(94706)
- 自然(87458)
- 自然科(85353)
- 自然科学(85327)
- 自然科学基金(83780)
- 划(81096)
- 教育(76747)
- 资助(70502)
- 编号(70206)
- 成果(54712)
- 重点(54485)
- 发(52926)
- 部(52509)
- 创(50277)
- 课题(47044)
- 创新(46964)
- 科研(46957)
- 计划(46379)
- 国家社会(43913)
- 期刊
- 济(143320)
- 经济(143320)
- 研究(91228)
- 农(81280)
- 学报(64309)
- 中国(61071)
- 科学(56388)
- 农业(55407)
- 大学(47478)
- 学学(45393)
- 管理(42272)
- 财(37094)
- 教育(32232)
- 业经(29509)
- 融(27062)
- 金融(27062)
- 业(26539)
- 技术(26067)
- 经济研究(20667)
- 问题(20395)
- 财经(20162)
- 版(19079)
- 业大(19063)
- 科技(18476)
- 资源(17172)
- 经(17133)
- 图书(16461)
- 技术经济(15926)
- 农业大学(15807)
- 理论(15164)
共检索到4745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俊杰
农地生产和利用所导致碳排放大幅增加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基于农地利用的6个主要方面碳源,测算分析表明,1993-2010年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和新疆等民族地区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速分别为8.59%,4.09%,3.04%,5.48%,8.20%,2.06%,6.63%和6.95%。进一步通过LMDI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效率因素、结构因素以及人口规模因素对碳排放以抑制作用为主,但效果不明显且区域间差异较大;而农业经济水平则对农地利用碳排放具有较强推动作用,与1993年相比,1994-2010年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
关键词:
农地利用 碳排放 因素分解 LMDI模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亚红 马燕玲 陈秉谱
利用2000-2011年甘肃省农业投入的六大类碳源相关数据,对甘肃省历年农地利用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得出:从2000年起,甘肃省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以年均6.0%和5.8%的增速上升。六类碳源中,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翻耕和灌溉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8%,17.7%,7.6%,5.4%,0.3%,1.1%。运用LMDI模型对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001-2011年,由生产效率、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和劳动力规模变化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量比分别为:-15.18%、-4.46%、44.19%和0.34%。由此表明,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农地利用 碳排放 LMDI模型 因素分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独孤昌慧
基于化肥、灌溉、农药、农膜等6方面碳源测算了1990—2016年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省级农地利用碳排放量以及相关驱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处于增长状态,年均增长率为3.13%,农业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年均增长率为-1.94%。(2)各省份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产值相关,同时受制于省级碳排放强度的作用。(3)经过因素分解发现,农业就业占比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但在总量上还低于农业人均GDP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呈现增长态势。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LMDI 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钦萍 杨建州
如何减少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日益引发关注,作为农业的参与主体农户,无疑会对碳排放量的产生造成影响。因此,从碳排放视角出发研究农户农地利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决策单位,采集福建9个县市257份调查数据,测算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灌溉和翻耕六种碳源的排放量。结果表明,户均碳排放量的地区差异和农户间差距都较大,而产生碳排放的最主要行为是农户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为探究农户农地利用主要碳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运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这两个行为的各个显著因素,发现对这两个行为的影响因素虽有不同,但经营者状况、农业政策与服务则是共同、主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农户农地利用行为 影响因素 福建省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闫庆武 陈宇涵 移明昊 张定祥
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分布、交通路网等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方法,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10—202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净碳排放量为1.07×10~8t、1.13×10~8t、1.37×10~8t,排放量随着时间推移明显增加。(2)土地利用类型极大地影响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碳排放,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的土地,碳排放量明显高于主要地类为非耕地的相同面积土地;耕地中,旱地的碳排放程度高于水田和水浇地。(3)研究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作用复杂。自然因素中,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起巨大的主导作用;其次为表层土壤泥沙含量、高程等;交通因素反映人类活动,其对碳排放起正向作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直接影响着区域碳效应,采取相关举措进行碳减排、碳增汇,是推动东北地区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地理加权回归 东北地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洪凯 朱子玉
农地利用碳排放加速了农地污染。从化肥、农药、农膜、农机、灌溉、翻耕等六方面测算并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珠三角)1996—2014年农地利用碳排放量、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珠三角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均处于阶段性上涨态势,各地区之间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均差异悬殊,农业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增长产生正效应,农地利用效率和农业劳动力则对碳减排具有推动作用。降低农地利用碳排放,需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创新生产方式与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梁青青
以1995~2014年农业能源消耗为基础数据,利用碳排放估算公式对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规模、强度和结构进行测算。基于改进的Kaya等式与LMDI分解法,结合计量模型,对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碳排放量逐年增加,1995年为3882.8293万吨,2014年达到8385.9491万吨,年均增长4.15%。农药、化肥等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随着经济增长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农业人均碳排放总量、单位耕地面积碳排放量不断递增。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与农业碳排放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
关键词:
农地资源 碳排放 强度 结构 因素分解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梁青青
以19952014年农业能源消耗为基础数据,利用碳排放估算公式对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规模、强度和结构进行测算。基于改进的Kaya等式与LMDI分解法,结合计量模型,对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碳排放量逐年增加,1995年为3882.8293万吨,2014年达到8385.9491万吨,年均增长4.15%。农药、化肥等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随着经济增长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农业人均碳排放总量、单位耕地面积碳排放量不断递增。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与农业碳排放量之间存在
关键词:
农地资源 碳排放 强度 结构 因素分解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胡剑波 桂姗姗
准确识别与评估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确立正确的减排方向十分重要,而地处民族地区的贵州,集欠发达与生态脆弱于一体,影响碳排放的因素更为复杂,这为其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本文基于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贵州投入产出表,构建起LMDI模型,把影响贵州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实证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从总体上来看,规模效应对隐含碳排放增长起着明显的正向作用,碳排放强度和产业结构对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从27个产业部门来看,所有部门规模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胡剑波 桂姗姗
准确识别与评估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确立正确的减排方向十分重要,而地处民族地区的贵州,集欠发达与生态脆弱于一体,影响碳排放的因素更为复杂,这为其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本文基于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贵州投入产出表,构建起LMDI模型,把影响贵州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实证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从总体上来看,规模效应对隐含碳排放增长起着明显的正向作用,碳排放强度和产业结构对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从27个产业部门来看,所有部门规模效应的贡献值均为正值,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的贡献值有正有负。从三次产业来看,规模效应的贡献值始终为正,结构效应的贡献值有正有负,除在1997—2002年所对应的碳排放强度效应为正外,其余时间段均为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祖海 匡若兰
依据2005—201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DEA模型分析民族地区的生态效率,并结合Tobit模型探讨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的生态效率呈现先缓慢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与全国的差距逐步缩小。(2)民族地区各省份的生态效率差异较为明显;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和水资源投入的较大冗余是影响生态效率未达DEA有效的主要因素。(3)地区因素、对外开放度与环境规制是阻碍生态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博华 李忠斌
本文对少数民族八省市自治区2004-2010年间的文化产业区位熵、集中值、集聚指数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民族地区7年间区位熵均值为1.7733,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年均增长率为2.26%,其中7个省市自治区处于增长状态,仅有西藏呈减少态势,总体表现为产业集聚强化。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城市化、从业人数、教育、科研、邮电业、零售业、运输业等七个变量对于文化产业集聚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人工资、地区文化消费、地方财政、上级拨款等四个变量影响不显著。最后,从产业结构、行业规划等方面提出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文化产业 集聚度 区位熵 影响因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雪琪 李波
从碳中和视角出发,考虑农地利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固”与“排”的平衡,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2005—2019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农地利用效率,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及动态演进趋势,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模型)探讨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时空异质性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农地利用效率上升至相对有效水平,其中西南地区最高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陷入“内卷化”陷阱,各地区农地利用效率的差异呈“扩大-缩小-扩大”的变化趋势;(2)相较OLS和GWR模型,GTWR模型解释力和拟合效果更好,种植结构对农地利用效率影响最大且为正向影响;(3)各影响因素对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呈时空异质性;(4)各因素对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在东西方向的变化趋势大于南北方向,城镇化的影响在东西方向上最敏感,复种指数的影响在南北方向上最敏感。最后,为因地制宜制定农地低碳高效利用政策提供启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雪琪 李波
从碳中和视角出发,考虑农地利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固”与“排”的平衡,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2005—2019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农地利用效率,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及动态演进趋势,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模型)探讨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时空异质性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农地利用效率上升至相对有效水平,其中西南地区最高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陷入“内卷化”陷阱,各地区农地利用效率的差异呈“扩大-缩小-扩大”的变化趋势;(2)相较OLS和GWR模型,GTWR模型解释力和拟合效果更好,种植结构对农地利用效率影响最大且为正向影响;(3)各影响因素对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呈时空异质性;(4)各因素对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在东西方向的变化趋势大于南北方向,城镇化的影响在东西方向上最敏感,复种指数的影响在南北方向上最敏感。最后,为因地制宜制定农地低碳高效利用政策提供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敏 杨红娟 刘海洋
家庭碳排放是构成生活消费间接碳排放的基本单位,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农户由于消费习惯不同,家庭生活消费间接碳排放特征也不同。云南是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沿。论文选择云南壮族、纳西族、哈尼族、白族、苗族、回族、黎族、佤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农户进行研究,采用PPS方法调查各少数民族农户2012-2014收入和消费数据,运用LMDI模型把户均间接碳排放增量分解为碳排放系数、消费结构、消费支出与收入的比、户均收入4个因素,分析各少数民族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得到消费支出与收入的比是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了引导少数民族农户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