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56)
2023(15536)
2022(12924)
2021(11917)
2020(9729)
2019(21887)
2018(21326)
2017(40320)
2016(22191)
2015(24741)
2014(24430)
2013(23245)
2012(21126)
2011(18740)
2010(18226)
2009(16378)
2008(15064)
2007(13092)
2006(11050)
2005(9122)
作者
(63244)
(53036)
(52510)
(49920)
(33328)
(25595)
(23889)
(20891)
(20299)
(18605)
(17981)
(17849)
(16698)
(16311)
(16273)
(16179)
(16140)
(15633)
(15127)
(15124)
(13180)
(12753)
(12725)
(12117)
(12006)
(11640)
(11559)
(11427)
(10791)
(10617)
学科
(83058)
经济(82965)
管理(60166)
(59114)
(47121)
企业(47121)
方法(38523)
数学(34780)
数学方法(34255)
(26380)
中国(22189)
(21979)
地方(20349)
业经(19321)
农业(18127)
(17317)
(15538)
(15229)
贸易(15223)
(14782)
技术(13715)
(13634)
财务(13584)
财务管理(13558)
环境(13553)
企业财务(12898)
理论(12744)
(12106)
银行(12049)
(11975)
机构
学院(299176)
大学(295529)
(115902)
管理(113646)
经济(113515)
理学(99962)
理学院(98774)
研究(98225)
管理学(96731)
管理学院(96197)
中国(70946)
科学(64377)
(60096)
(59007)
业大(51400)
(50752)
(49047)
中心(47397)
农业(46670)
研究所(45380)
(44864)
财经(41488)
(40536)
师范(39951)
(37903)
(36137)
北京(35931)
(35424)
经济学(35352)
技术(34340)
基金
项目(220544)
科学(173173)
基金(158547)
研究(157257)
(140884)
国家(139664)
科学基金(119295)
社会(99945)
社会科(94569)
社会科学(94545)
(90477)
基金项目(84741)
自然(78592)
自然科(76806)
自然科学(76780)
自然科学基金(75373)
(75116)
教育(74255)
编号(63141)
资助(62851)
重点(50426)
成果(49527)
(48165)
(47489)
(46943)
课题(44769)
创新(43748)
科研(43087)
计划(42176)
国家社会(41357)
期刊
(118318)
经济(118318)
研究(78442)
中国(58609)
学报(55239)
(53416)
科学(47618)
大学(41399)
学学(39481)
管理(39252)
(38589)
教育(38314)
农业(36259)
技术(26620)
(23645)
金融(23645)
业经(21942)
财经(19523)
经济研究(18882)
(18818)
(16839)
(16344)
问题(15962)
科技(15260)
业大(15240)
资源(13898)
统计(13764)
技术经济(13205)
(13046)
农业大学(12977)
共检索到4215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周琴  邓庭艳  
基于心理学的意识理论,从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维度对云贵川渝6786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以期对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所启示。研究发现,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体表现良好,但认知、意志维度的水平略低于父母,其内部呈现出显著性的性别、学段、民族、学校城乡属性、家庭SES等群体差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作为外源性因素,家庭功能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最为显著,学校环境次之,社区支持相对较弱;民族认同作为内生性因素,在家庭、学校、社会三项外源性因素和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为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多维一体的教育体系,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提高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普及质量。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易  陈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安全稳定的威胁和破坏,民族地区本身还存在着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消极思想残余,加之地域差异性与文化多元性的客观影响,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通过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力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推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等路径来应对现实困境,从而实现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程志杰  黄泰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需从中华文化认知、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传承四个维度入手。文化认知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认同是文化认知的理性升华,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情感体验,文化传承是前三者发展的旨归,同时,四者又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脉所在。民族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应立足文化认知这个起点,抓住文化认同这个关键,围绕文化自信这个重点,筑好文化传承这条主线。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黄健毅  
厘清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科学态度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是提升民族地区科学教育质量的关键。通过对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的调查发现:影响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科学态度的因素主要有人文环境与学校教育;人文环境的影响作用主要指向"科学的态度",学校教育的影响作用主要指向"对科学的态度";学校教育的影响作用具有更强的主动性。而在具有独特人文环境的民族地区,学校科学教育应呼唤教育之"人"性与科学之"文化"性的回归,关注学生的文化背景。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阮朝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办好高水平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使命。民族地区高校要自觉主动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从政治保障、价值引领、文化浸润、知行合一、研究创新等多维进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根铸魂,使各民族师生自觉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纪   黄泰博  
当前,着力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是民族中学牢固树立各民族青少年学生“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的核心任务。基于北京、上海、天津三地调研数据,从课程体系设置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文化课教学、实践课教学等方面考察民族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教育基本状况。研究表明:构建思政课程教育体系缺乏统筹规划,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资源保障薄弱,文化课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条件不够,社会实践课和专题教育的多方支持乏力等,成为民族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教育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教育对策建议如下:(1)着力从统筹规划层面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2)逐步建成一支承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高质量师资队伍;(3)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4)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社会实践和专题教育。这为现阶段各民族青少年增进“五个认同”及树立正确的“五观”等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包银山  王奇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当前民族工作的重心,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意义重大。民族地区高校是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传播民族团结知识,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手段和方法,全面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民族地区高校应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别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讲清讲透为何、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组织领导、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各民族学生嵌入式交往的校园环境等路径,有效铸牢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徐亮   崔英锦  
乡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过程中形塑出乡村教师“共生共荣”的文化性格,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表现为“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彰显了价值指南、“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给予了情感支撑、“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成为行动纲要、“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昭示了符号标识。然而,面对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重战略耦合的格局,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价值尚不够彰显,如“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有所削弱、“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陷入窘境、“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遭遇阻碍、“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面临消解等。基于此,需澄明价值定位,哺育“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夯实情感基础,涵养“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坚守实践准则,秉持“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树立典范榜样,重塑“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进而实现文化性格对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价值。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茂庆  周驰亮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空间在场的历时性工程。空间是分析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的基本维度,运用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将学校空间视为社会空间的组成单元,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三个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场域的生成与发展。通过阐释物质空间对学生感知的影响,分析精神空间对学生认同的作用,探讨生活空间对学生行为形塑的价值,进而理清学校空间凝聚学生价值共识的逻辑层次。基于此,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聚焦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的学校空间布局、“五个认同”的价值观教育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的身心融合教育,以空间整合、空间内聚、空间形塑的实践路径,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感知、情感认同与实践内化。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林笑夷  崔延强  
中国特色教育帮扶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一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待加强,二是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协同性仍需提高,三是教育资源的充足性和稳定性亟须保障。教育帮扶不仅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增强困难群体的幸福感和认同感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还有效改善了西部地区教育基本面貌,有助于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面向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涉及改善硬件条件和丰富软件资源的帮扶政策先后出台和贯彻执行,为破解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提供重要思路。教育帮扶视角下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完善与优化,应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根本,完善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补充教育资源,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抓实做细,做到有形、有感和有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月刚   杨诗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锋阵地和优势场域,对于促进各族师生在空间、文化、心理、情感等各方面深度互动交融作用深远。学生社团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推动学生社会化、公民化的关键通道,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场所。民族高校学生社团对浸润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四个自信”和增进“五个认同”价值共识,促进各族青年学子从思维、情感和实践解答好时代和社会“应用题”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当前民族高校学生社团在党建引领、聚焦主线、理论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应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与“势”,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纽带作用、阵地作用和传导作用,聚焦主线统筹加强顶层设计与项目牵引、完善组织管理与把关考核、促进资源整合与实践创新,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学校与社会相互补充、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得益彰的目标,真正释放学生社团效能,引导各族学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认同者、坚定捍卫者、积极宣传者和主动实践者。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月刚   杨诗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锋阵地和优势场域,对于促进各族师生在空间、文化、心理、情感等各方面深度互动交融作用深远。学生社团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推动学生社会化、公民化的关键通道,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场所。民族高校学生社团对浸润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四个自信”和增进“五个认同”价值共识,促进各族青年学子从思维、情感和实践解答好时代和社会“应用题”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当前民族高校学生社团在党建引领、聚焦主线、理论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应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与“势”,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纽带作用、阵地作用和传导作用,聚焦主线统筹加强顶层设计与项目牵引、完善组织管理与把关考核、促进资源整合与实践创新,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学校与社会相互补充、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得益彰的目标,真正释放学生社团效能,引导各族学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认同者、坚定捍卫者、积极宣传者和主动实践者。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郑翔予   夏仕武  
作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标识性原创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民族地区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具体实践中呈现同构互促关系。同构性体现在二者均以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均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主体、均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均以立足中国国情为行动基础、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互促性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民族地区现代化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物质支撑。在民族地区的工作中进一步推动二者的同构互促,需加强党的领导以集聚多方力量;进行多主体宣传教育以营造良好氛围;持续推动改革创新以提供发展内生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