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24)
- 2023(4814)
- 2022(4204)
- 2021(4056)
- 2020(3263)
- 2019(7700)
- 2018(7534)
- 2017(14093)
- 2016(7719)
- 2015(9007)
- 2014(9310)
- 2013(8905)
- 2012(8238)
- 2011(7428)
- 2010(7727)
- 2009(7118)
- 2008(7226)
- 2007(6763)
- 2006(6010)
- 2005(5548)
- 学科
- 济(32322)
- 经济(32270)
- 业(22494)
- 管理(22260)
- 企(19004)
- 企业(19004)
- 方法(13512)
- 数学(11412)
- 数学方法(11313)
- 中国(9457)
- 农(8804)
- 财(8466)
- 制(7211)
- 贸(6889)
- 贸易(6881)
- 融(6633)
- 金融(6630)
- 易(6617)
- 业经(6481)
- 理论(6390)
- 银(6207)
- 银行(6196)
- 学(5933)
- 行(5921)
- 地方(5387)
- 务(5364)
- 财务(5353)
- 财务管理(5328)
- 农业(5320)
- 企业财务(5051)
- 机构
- 大学(111967)
- 学院(111825)
- 济(45547)
- 经济(44437)
- 管理(40963)
- 研究(37425)
- 理学(34067)
- 理学院(33639)
- 管理学(33026)
- 管理学院(32823)
- 中国(30756)
- 京(23802)
- 财(23730)
- 科学(20369)
- 所(18932)
- 财经(18410)
- 江(18288)
- 中心(17617)
- 经(16628)
- 研究所(16404)
- 北京(15727)
- 范(15589)
- 师范(15465)
- 农(15464)
- 州(14941)
- 经济学(14082)
- 财经大学(13675)
- 业大(13266)
- 院(13214)
- 经济学院(12564)
- 基金
- 项目(65112)
- 研究(50777)
- 科学(50776)
- 基金(46349)
- 家(40554)
- 国家(39686)
- 科学基金(33463)
- 社会(31358)
- 社会科(29489)
- 社会科学(29478)
- 教育(24749)
- 省(24452)
- 基金项目(23880)
- 编号(21886)
- 自然(20754)
- 划(20595)
- 自然科(20251)
- 自然科学(20245)
- 自然科学基金(19925)
- 资助(19568)
- 成果(19172)
- 课题(15322)
- 部(14766)
- 重点(14377)
- 性(14128)
- 发(13507)
- 创(13435)
- 大学(13406)
- 项目编号(13397)
- 教育部(13142)
共检索到1860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侯力强 戴月明
国际关系究竟有没有一个外部环境?这是每个国际关系研究者所必须回答的问题.以往学者大多注重于对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即民族国家的研究,内容涉及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对外关系、军事战略、均势理论等,把国际体系当作包罗万象的独立系统.他们认为,国际体系已遍及全球,囊括世界各国,在此之外还能存在什么外部环境呢?然而,历史的发展表明,国际关系确实存在一个外部环境,即世界市场,民族国家和世界市场已从内外两方面成为决定国际关系发展的两大力量.本文试从民族国家和主权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经济动因着手,就民族国家和世界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一些探索.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许纪霖
本文对晚清以来中国思想家对民族国家认同的观点作了历史的评述。文章认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文化事件之一,是传统中华文明帝国的瓦解,中国面临着共同体认同的危机,即存在着是政治认同还是文化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文章认为,在共和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并非没有结合的可能。现代民族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与政治的结合,是在民族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共同体。
关键词:
现代中国 文化认同 政治认同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刘飞涛
全球化和民族国家主权间的关系既是当前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的内涵出发 ,具体探讨了全球化对国家主权构成冲击的范围和层次 ,揭示了现阶段二者之间相互制约而又相互促动的特殊关系。
关键词:
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民族国家 国家主权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学军
既有的解释我国学校教育制度产生原因的分析视角,或淡化了世界因素的影响,或未能深入地回答"为什么晚清政府选择教育作为回应挑战的重要手段"、"为什么模仿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等问题。它们倾向于将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理解为政治自觉的结果。然而,表面上的政治自觉,实则根源于意识不及的文化-认知因素,它与晚清时期世界观的转变深深勾连,正是新的世界观合法化了民族国家模式。而支撑民族国家模式的各种信念又使晚清士大夫相信,建立学校教育制度是造就政治人才,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亭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处于从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时期;与此同时,各界人士传统的天下观逐渐转向现代民族国家观。知识精英与政治精英利用西方现代政治概念和理论,重塑中国传统的"天下""民族""国家"等观念,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思想。这一思想转变先后经历了传统社会"天下观"消解和朝贡体系解体,到"中华民族"概念和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初步形成几个阶段。
关键词:
天下观 中华民族 民族国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郑崧
本文尝试对教育世俗化的概念进行初步的分析,并从民族国家与教育制度世俗化的关系入手来看教育世俗化发生的机制和性质。作者认为,教育世俗化的根本是实现教育制度的世俗化,它是从教育的国家化开始的,但它并不意味着教育的非宗教化,而是要确立一个在宗教上保持中立的教育体制。
关键词:
世俗化 教育世俗化 民族国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洪敏 陈崇仁
民族国家的构建与王朝国家对经济的整合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王朝国家对经济的不断整合,使得民族这种新的共同体逐渐凸显。当民族国家这种政治形式从欧洲向全世界推广时,带来的是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发展。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民族国家这种政治形式必须与市场经济进行整合,尤其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更需要市场的运作方式来整合国际、国内的资源和利益。国家间关系的日益复杂和国际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将使得国际政治与经济不断融合。这一系列的现代化变革都需要民族国家处理好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维护民族国家的利益。
[期刊] 求索
[作者]
欧美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向外学习样态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领域从物质、制度延伸到思想,方式由在国内被动接受到走出国门汲取,渠道从"西洋"转向"东洋"。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思想时,日本借用了许多古汉语中的词汇形式并赋予它们新的含义,由此创造出许多新的思想学术术语,由"国民"衍生而来的"民族""民族主义"以及"民族国家"等即是如此。中国人在消化吸收这些术语和思想后,又将它们"反借"回来并尝试与自己的历史文化进行对接,从而形成了改造国家与社会的思想理论武器。
关键词:
清末 国民 民族 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夏桂霞
世界多民族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本国青少年进行国家意识认同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在世界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中,应该重视公民国家意识认同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当代青少年的国家意识认同教育。
关键词:
多民族国家 国家意识认同 青少年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欧以克 刘妍
促进民族团结是多民族国家教育的重要功能,这种功能主要通过培养民族治理人才、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倡导主流的民族价值观、增强"五个认同"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民族间"三交"等方面来体现。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扶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推进多元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有效地发挥了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独特功能。广西的实践探索表明:扶持民族教育是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保障,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是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核心内容,推进多元文化教育是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郝时远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安北江
西方民族理论体系的形成早于且成熟于中国,中国在民族国家理论构建中,借鉴并吸收了西方相关民族理论。西方民族理论主要有两大体系:一种是崇尚个人意志的自由主义派提倡的政治民主主义,追求“民族”与“国家”合一的最高政治目标,即国家共同体民族,实现单一民族国家形态,自由成为共识;另一种是以文化血缘为纽带,以族群集体为核心的文化民族主义,即民族共同体民族,实现多民族国家形态,文化属性成为共识。因中西方社会演进历程以及国家构建路径不同,民族理论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所给出的解释也不尽相同。盲目尊崇极端民族主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国家建构与国家认同带来阻力,甚至造成民族分裂,引起政治动荡。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能够为进一步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矛盾提供理论依据;对比分析中西方民族理论逻辑,能够阐释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特殊性与内在合理性。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赵明玉 范微微
公民认同教育是现代国家主权在教育领域中的渗透与维系,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内容。从理论层面来看,新自由主义主张通过社会正义原则促成公民认同的形成;共和主义强调公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社群主义认为公民认同应在社区实践中逐步形成;多元文化主义则因关注少数族群权利而非常强调公民认同形成过程中的公共理性与批判能力。从实践层面来看,各国公民认同教育的主要途径包括:公民科或社会科的教学,民族语言与历史等学科教学,学校课程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张燕军
公元7世纪以后的中东政治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教的烙印。在现代中东政治中,伊斯兰教构成了影响中东民族国家构建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两者间存在的不协调,使伊斯兰教对中东民族国家构建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存。这一特性在沙特阿拉伯的民族国家构建进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伊斯兰教在塑造沙特国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沙特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滞后。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既有历史传统的影响,也与伊斯兰教的某些内生性特征与社会发展不适应密切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