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79)
- 2023(12745)
- 2022(11062)
- 2021(10751)
- 2020(8692)
- 2019(20520)
- 2018(20871)
- 2017(38244)
- 2016(21511)
- 2015(24229)
- 2014(24627)
- 2013(23407)
- 2012(21330)
- 2011(19381)
- 2010(19515)
- 2009(17511)
- 2008(17068)
- 2007(14674)
- 2006(13133)
- 2005(11781)
- 学科
- 济(77815)
- 经济(77719)
- 管理(55019)
- 业(49998)
- 企(42919)
- 企业(42919)
- 方法(34721)
- 数学(29104)
- 数学方法(28710)
- 中国(25695)
- 教育(23453)
- 学(20303)
- 农(20141)
- 财(19193)
- 理论(18921)
- 业经(18097)
- 制(16022)
- 地方(15535)
- 和(13744)
- 农业(13261)
- 技术(13031)
- 贸(12847)
- 贸易(12842)
- 易(12416)
- 银(12013)
- 银行(11980)
- 融(11929)
- 金融(11924)
- 教学(11731)
- 体(11728)
- 机构
- 大学(298328)
- 学院(291052)
- 管理(111427)
- 济(108227)
- 经济(105567)
- 研究(101163)
- 理学(96400)
- 理学院(95228)
- 管理学(93501)
- 管理学院(92939)
- 中国(69339)
- 京(65480)
- 科学(61613)
- 财(50829)
- 所(50185)
- 范(49172)
- 师范(48885)
- 研究所(45712)
- 中心(43715)
- 江(42668)
- 北京(42588)
- 农(40314)
- 财经(40192)
- 师范大学(40154)
- 业大(40117)
- 教育(39505)
- 院(36685)
- 经(36533)
- 州(34878)
- 技术(33314)
- 基金
- 项目(195413)
- 科学(154045)
- 研究(152075)
- 基金(137899)
- 家(118426)
- 国家(117276)
- 科学基金(100128)
- 社会(91946)
- 社会科(86690)
- 社会科学(86669)
- 省(76299)
- 教育(76086)
- 基金项目(72984)
- 划(66000)
- 编号(65541)
- 自然(63167)
- 自然科(61609)
- 自然科学(61595)
- 自然科学基金(60456)
- 成果(56487)
- 资助(56007)
- 课题(47091)
- 部(44484)
- 重点(44449)
- 发(42141)
- 项目编号(40641)
- 创(40567)
- 教育部(39065)
- 年(38855)
- 大学(37825)
- 期刊
- 济(121140)
- 经济(121140)
- 研究(98316)
- 教育(65524)
- 中国(62520)
- 学报(43396)
- 管理(40507)
- 科学(39765)
- 财(37070)
- 农(36271)
- 大学(34020)
- 学学(29823)
- 技术(28228)
- 农业(25513)
- 融(21944)
- 金融(21944)
- 图书(19936)
- 财经(19364)
- 业经(19016)
- 经济研究(19014)
- 经(16518)
- 职业(15817)
- 问题(15073)
- 理论(14775)
- 坛(13792)
- 论坛(13792)
- 书馆(13627)
- 图书馆(13627)
- 科技(13620)
- 实践(13526)
共检索到4372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徐欣顺
作为一项实践色彩突出的公共事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实践相比,学界的基础理论研究不仅滞后,而且较为单薄。对近四十年相关研究文献展开系统性的回顾可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历经实务工作与舆论话语阶段(1980年—2003年)、专业介入与系统梳理阶段(2004年—2009年),现在已经进入多元理论与散化研究阶段(2010年—2019年),具备了前期研究基础,并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背景下,提供解读阐释、国家建构、能动结构、文化心理、课程教育等相对聚类的研究范式,从而形成当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的主要理论视界。虽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献数量较为丰富、理论图景有所呈现,但究其学理性来说,仍然存在研究概念不清、研究理论匮乏、研究内容缺失、研究话语非学术化等问题,从而影响认知的持续性与深刻性。因此,就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反思与展望而言,提炼概念的本土意涵、尝试理论范式的整合、引入他者视域的对应内容以及实现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将成为未来研究的基本趋势和着力点。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秀玲 魏功祥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性工程。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动能。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理念革新、主体协同、方法拓展、评价改革等方面呈现出全新发展态势,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但相关制度和数据标准欠缺、技术至上、智能素养缺乏、数据主义弊端、伦理抉择模糊等问题给人工智能赋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带来了一定隐忧,影响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为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应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在制度保障、价值引领、素养培育、数据治理、伦理嵌入等方面加以改革,进而不断延展和深化传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视野和实践视域,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严庆 梅丽 李志刚
经历了从美学到心理学的理论化进程之后,共情理论逐步被运用于包括人际关系交往在内的多个领域。共情由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构成。立足于族际关系的定位,共情理论能为促进民族团结提供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支持。认知共情可以使不同民族成员了解对方以形成共识,情感共情可以使不同民族成员形成情感上的联通共振。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分为教育引导与悟得生成两条路径,教育引导路径侧重于教育主体的作用,需要强化认知共情;悟得生成侧重于主客体互动,符合情感共情的作用规律。创设共情、激发共情是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在要求,因而需要通过"想象接触"创设认知共情场域,需要通过教育的日常化、通常化、平常化引生情感共情。认知共情讲求"知"的深,情感共情讲求"情"的深,教育成效在"知"深、"情"深的基础上才会化为民族团结行动的自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金志远 郑亚力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团结和睦至关重要。把握生活世界理论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理论前提;反思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非日常生活世界化是改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需要;日常生活化是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必要补充;确立从非日常生活的学校范式转向日常生活范式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念为避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非日常生活化提供了可能;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各司其职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非日常生活世界走入日常生活世界提供可行的路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青觉
现代化进程中,共同体的脆弱性意味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需要持续开展。在中国百余年的现代化进程中,面对不同阶段的共同体脆弱问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一直致力于培育和铸牢国民共同体意识,从以国聚族到以族兴邦,从反抗侵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阶级联合革命,到带动民族地区建设、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改革,党和国家对民族团结进步的追求一直贯穿始终。这些努力不仅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由此奠定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进一步"强起来"的政治经济基础。沿着聚族兴邦的实践轨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得以深化的基本路向,就是要突破对象范畴的狭窄性、教育方式的宣教性以及团结进步的物化性,在全民性、生活性和意义性上加以完善。以此为基础,方可更好地满足全国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严庆 梅丽
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特征。步入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民族团结朝向中华民族凝聚力、包容力的提升,民族进步朝向各民族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者相辅相成,团结是进步的保证,进步是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进步,在新世纪新阶段体现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在新时代成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写照。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明确指向,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求"目标—任务—内容"的具象化,要求"区域—学段"覆盖的完整性,要求"实施途径—组织保障"的操作性。贯穿于全部学段的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严庆
国民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一直被视为多民族国家内在包容力、凝聚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团结教育因而成为世界各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尽管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诸如公民团结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跨文化理解教育等方面的不同,但促进国民团结凝聚的主旨是一致的。具体就我国而言,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纵向上体现为自成体系的阶段性发展,横向上体现为与大的德育系统的嵌合,效能上反映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需求。时代性、专门性、针对性成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显著特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敏 薛二勇 皮家胜 李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有必要深入探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功能与发展路径。从内容、目标、对象三个角度,可以基本明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内涵。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包括中华各民族的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文化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包括"团结"和"进步",二者互为倚靠、不可偏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受教育者,而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受教育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当强调国家观念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不应仅仅针对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民族。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化""德化""教化"三个方面。"文化"功能是指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科学理性水平的提升;"德化"功能是指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民族情感、信念和意志的变革;"教化"功能是指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的自立自强和自我创新。随着形势的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临"文化"相对薄弱、"德化"有待加强、"教化"有待提升等挑战,应从解决语言问题、物化问题和普遍问题三方面着手和用力,有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婕 万明钢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加强各族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本要求。本文梳理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与评价体系构建的政策依据、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建立的基本环节:明确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内容与任务;丰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途径;保障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条件;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体系;持续改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体系是构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系统论述构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的目标、基本维度(思想建设、机制保障、综合条件保障、结果效益呈现)与实施路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万明钢 杨金香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国家明确规定的学校专题教育课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的实施却不尽如人意,存在形式化、以宣传和活动代替教育等困境。从核心素养的视野探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实施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为何提出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何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问题的论述,提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四个核心素养。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中华文化认同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核心素养的基础;团结信念是学校生活中各族学生交往交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庆文 韦兰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推动着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不断聚焦。基于“层递交往”的相关理论,从空间维度、主体维度、形式维度梳理了党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取得的经验。一是通过布局建校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空间向度;二是通过机会均等增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体的交流机会;三是通过办民族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式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促进各民族的深度“三交”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常态化机制,该机制以“分层互动、逐层递进”为价值导向。要实现“层递交往”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就需打开“微观”主体交往新视界:搭建“三交”平台,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网络基础;加强深层互动,形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贴近生活世界,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桂荣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我国民族院校及民族地区大专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性、政策性、现实性、知识性和导向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及当前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工作的需要,该门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体系建设方面的改革日益迫近。在所有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中,尤其要大力突出和强化民族团结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龙红芝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学校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抓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首要的是打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础条件,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学前儿童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也是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过程,要把学前推普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从理论逻辑上,民族地区学前阶段推广普通话能够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奠定语言基础、认知基础、情感基础和行为基础;从实践路径上,须着力于合理开发幼儿园课程、有效开展语言活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共创语言生态环境。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韦克平 谢俏静
采用《青少年本民族文化认同问卷》、《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问卷》和《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学校影响因素问卷》等工具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试点学校2427名学生、对照学校2287名学生进行测量,以探讨其民族团结教育场域下民族文化认同水平的差异及广西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对其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结果显示:(1)试点学校与对照学校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试点学校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水平明显高于对照学校的水平;(2)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与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相关显著;(3)广西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能显著增进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水平。
关键词:
民族团结教育 青少年 民族文化认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周涵
加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需要遵循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力的目标逻辑、"三全育人"的教育逻辑、因时而新的创新逻辑三者相统一的原则。河南省C大学结合自身生源特点与高校教育要求,以"凝"与"适"为核心理念,以网络思政、榜样引领、团结小家、课外趣拓、结伴成长、国语桥梁"六大计划"为主线,创设出"石榴树"工程这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综合实践模式。本研究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我国的民族政策持支持态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高校教育者仍需进一步开拓新的教育模式、扩展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同时,"石榴树"工程的品牌性、项目化建设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