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44)
2023(10311)
2022(8504)
2021(8274)
2020(6676)
2019(15457)
2018(15260)
2017(27829)
2016(15432)
2015(17417)
2014(17115)
2013(15641)
2012(13846)
2011(12013)
2010(11808)
2009(9850)
2008(8961)
2007(7247)
2006(5801)
2005(4684)
作者
(35632)
(29681)
(29477)
(28272)
(18842)
(14213)
(13676)
(11716)
(11635)
(10304)
(10222)
(9780)
(9442)
(9120)
(9023)
(8911)
(8899)
(8783)
(8555)
(8527)
(7211)
(7064)
(7049)
(6978)
(6674)
(6659)
(6511)
(6372)
(5892)
(5859)
学科
(49270)
经济(49218)
管理(38517)
(35074)
(29190)
企业(29190)
方法(26923)
数学(24384)
数学方法(23976)
教育(20373)
中国(18625)
(13830)
(13769)
理论(12698)
业经(10814)
技术(10084)
教学(10073)
(9902)
农业(9243)
(8865)
财务(8834)
财务管理(8818)
地方(8684)
(8376)
贸易(8367)
企业财务(8350)
(8169)
(7890)
环境(7465)
(7444)
机构
大学(191066)
学院(187518)
管理(72663)
(69659)
经济(68149)
理学(64388)
理学院(63702)
管理学(62450)
管理学院(62062)
研究(57651)
(38741)
中国(37445)
(34118)
师范(33894)
科学(32330)
教育(32329)
(31128)
中心(28391)
师范大学(28028)
(27060)
财经(25995)
(24501)
业大(24397)
(24032)
北京(24013)
技术(23736)
研究所(22606)
经济学(22103)
(21914)
(21703)
基金
项目(137396)
科学(111782)
研究(110129)
基金(98666)
(83941)
国家(83099)
科学基金(73362)
社会(69323)
社会科(65540)
社会科学(65525)
教育(60076)
(54416)
基金项目(52147)
(47568)
编号(47078)
自然(45255)
自然科(44268)
自然科学(44258)
自然科学基金(43443)
成果(38810)
资助(38347)
课题(34149)
(33028)
重点(32160)
(30224)
教育部(30141)
(30072)
项目编号(29126)
(28838)
人文(28391)
期刊
(64391)
经济(64391)
研究(59794)
教育(55792)
中国(40760)
管理(25407)
(24513)
技术(23457)
学报(22794)
科学(22303)
大学(20460)
(18446)
学学(17619)
职业(15149)
农业(13157)
财经(12316)
(12178)
金融(12178)
业经(11294)
(10665)
经济研究(10455)
技术教育(10188)
职业技术(10188)
职业技术教育(10188)
(9095)
(8969)
论坛(8969)
图书(8761)
问题(8516)
(8007)
共检索到2634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庆文   韦兰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推动着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不断聚焦。基于“层递交往”的相关理论,从空间维度、主体维度、形式维度梳理了党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取得的经验。一是通过布局建校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空间向度;二是通过机会均等增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体的交流机会;三是通过办民族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式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促进各民族的深度“三交”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常态化机制,该机制以“分层互动、逐层递进”为价值导向。要实现“层递交往”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就需打开“微观”主体交往新视界:搭建“三交”平台,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网络基础;加强深层互动,形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贴近生活世界,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青觉  
现代化进程中,共同体的脆弱性意味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需要持续开展。在中国百余年的现代化进程中,面对不同阶段的共同体脆弱问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一直致力于培育和铸牢国民共同体意识,从以国聚族到以族兴邦,从反抗侵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阶级联合革命,到带动民族地区建设、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改革,党和国家对民族团结进步的追求一直贯穿始终。这些努力不仅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由此奠定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进一步"强起来"的政治经济基础。沿着聚族兴邦的实践轨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得以深化的基本路向,就是要突破对象范畴的狭窄性、教育方式的宣教性以及团结进步的物化性,在全民性、生活性和意义性上加以完善。以此为基础,方可更好地满足全国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严庆  梅丽  李志刚  
经历了从美学到心理学的理论化进程之后,共情理论逐步被运用于包括人际关系交往在内的多个领域。共情由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构成。立足于族际关系的定位,共情理论能为促进民族团结提供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支持。认知共情可以使不同民族成员了解对方以形成共识,情感共情可以使不同民族成员形成情感上的联通共振。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分为教育引导与悟得生成两条路径,教育引导路径侧重于教育主体的作用,需要强化认知共情;悟得生成侧重于主客体互动,符合情感共情的作用规律。创设共情、激发共情是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在要求,因而需要通过"想象接触"创设认知共情场域,需要通过教育的日常化、通常化、平常化引生情感共情。认知共情讲求"知"的深,情感共情讲求"情"的深,教育成效在"知"深、"情"深的基础上才会化为民族团结行动的自觉。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伟  熊国刘  缪志鹏  姜佩琳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的指导之下,民族团结进步由最初的"活动"上升为"工作",标志着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升到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地位。当前,全国范围内正在大规模的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云南省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契机,通过区域联动探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新路径——以行政接边地区为辐射中心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这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的实践范本。以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为研究内容,探讨其成立背景、政策渊源、内在动因以及面临的问题,并对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工作水平提出对策建议,这些对策建议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周涵  
加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需要遵循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力的目标逻辑、"三全育人"的教育逻辑、因时而新的创新逻辑三者相统一的原则。河南省C大学结合自身生源特点与高校教育要求,以"凝"与"适"为核心理念,以网络思政、榜样引领、团结小家、课外趣拓、结伴成长、国语桥梁"六大计划"为主线,创设出"石榴树"工程这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综合实践模式。本研究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我国的民族政策持支持态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高校教育者仍需进一步开拓新的教育模式、扩展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同时,"石榴树"工程的品牌性、项目化建设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龙红芝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学校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抓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首要的是打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础条件,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学前儿童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也是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过程,要把学前推普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从理论逻辑上,民族地区学前阶段推广普通话能够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奠定语言基础、认知基础、情感基础和行为基础;从实践路径上,须着力于合理开发幼儿园课程、有效开展语言活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共创语言生态环境。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欧阳常青  
促进国家、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是民族团结教育应有的价值追求。民族团结教育是一种融文化性、综合性和常态性于一体的实践活动,它以民族文化为切入点,以民族文化的交融为主线,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位以及课外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也体现于校外同样具有育人功能的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中。对民族团结教育文化性、综合性和常态性属性的理解愈是深刻,愈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在价值。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整合、师资整合、资源整合以及方法整合,是实现民族团结教育价值的有效路径。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志达  黎贵优  穆智  范强  
第三方评估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考核机制,有助于各地区相关部门反思、完善和落实决策,提高民族工作的绩效,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科学的智力支持,弥补决策和实践中的不足。目前,关于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第三方评估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非常薄弱,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第三方评估体系,确立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非常必要。"五位一体"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第三方评估的主要方法,可以促进民族工作的规范化和精细化,全面督促民族工作的落实,推进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新国  毛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云南省推进民族团结工作成就斐然,形成民族团结"云南现象""云南经验",不仅得到了党中央的充分肯定,而且被明确要求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区。新时代,为进一步促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采取了创新政策举措、创新规划指导、创新示范机制、创新示范工程等独创性的重大政策和举措,不仅增进了民族团结,而且加快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欧以克  刘妍  
促进民族团结是多民族国家教育的重要功能,这种功能主要通过培养民族治理人才、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倡导主流的民族价值观、增强"五个认同"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民族间"三交"等方面来体现。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扶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推进多元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有效地发挥了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独特功能。广西的实践探索表明:扶持民族教育是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保障,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是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核心内容,推进多元文化教育是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蒋士会   张钰与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本质是以主体交互性、内容生活性、手段创造性和评价过程性为特征的生成性过程。运用怀特海过程哲学理论建构的“主体性-相关性-创造性-过程性”模型,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评价四个维度关照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成性过程。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基于过程逻辑,即对话性师生关系、生活性知识世界、创造性技术手段以及过程性评价标尺的逻辑层次。然而,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低质量发展呈现出学生本位的“主体建构”仍需强化、知识世界的“生活关联”相对薄弱、数字化手段推送的“共情体验”亟待深化以及质量评价的“过程生成”有待彰显的现实样态。鉴于此,提出强化主体交互、优化知识谱系、赋能数字技术平台和实化动态评价的路径重构,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质态跃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蒋士会   张钰与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本质是以主体交互性、内容生活性、手段创造性和评价过程性为特征的生成性过程。运用怀特海过程哲学理论建构而成的“主体性—相关性—创造性—过程性”模型,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评价四个维度关照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成性过程。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基于过程逻辑,即对话性师生关系、生活性知识世界、创造性技术手段以及过程性评价标尺的逻辑层次。然而,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低质量发展呈现出学生本位的“主体建构”仍需强化、知识世界的“生活关联”相对薄弱、数字化手段推送的“共情体验”亟待深化以及质量评价的“过程生成”有待彰显的现实样态。鉴于此,提出强化主体交互、优化知识谱系、赋能数字技术平台和实化动态评价的路径重构,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质态跃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尹可丽  张敏  张积家  
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是民族地区少先队组织开展的重要活动之一。本文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调查了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3个少数民族聚居地级市小学5年级至初二年级共8 483名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民族团结知识及其民族认同状况。结果发现,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团结知识记忆具有重要的影响;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通过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团结知识的掌握,间接地影响中华文化认同和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徐欣顺  
作为一项实践色彩突出的公共事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实践相比,学界的基础理论研究不仅滞后,而且较为单薄。对近四十年相关研究文献展开系统性的回顾可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历经实务工作与舆论话语阶段(1980年—2003年)、专业介入与系统梳理阶段(2004年—2009年),现在已经进入多元理论与散化研究阶段(2010年—2019年),具备了前期研究基础,并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背景下,提供解读阐释、国家建构、能动结构、文化心理、课程教育等相对聚类的研究范式,从而形成当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的主要理论视界。虽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献数量较为丰富、理论图景有所呈现,但究其学理性来说,仍然存在研究概念不清、研究理论匮乏、研究内容缺失、研究话语非学术化等问题,从而影响认知的持续性与深刻性。因此,就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反思与展望而言,提炼概念的本土意涵、尝试理论范式的整合、引入他者视域的对应内容以及实现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将成为未来研究的基本趋势和着力点。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严庆  梅丽  
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特征。步入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民族团结朝向中华民族凝聚力、包容力的提升,民族进步朝向各民族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者相辅相成,团结是进步的保证,进步是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进步,在新世纪新阶段体现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在新时代成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写照。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明确指向,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求"目标—任务—内容"的具象化,要求"区域—学段"覆盖的完整性,要求"实施途径—组织保障"的操作性。贯穿于全部学段的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