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20)
- 2023(3125)
- 2022(2342)
- 2021(2535)
- 2020(1768)
- 2019(4137)
- 2018(4151)
- 2017(5773)
- 2016(4467)
- 2015(5110)
- 2014(5334)
- 2013(4393)
- 2012(4216)
- 2011(4085)
- 2010(4473)
- 2009(3914)
- 2008(3864)
- 2007(3745)
- 2006(3530)
- 2005(3391)
- 学科
- 教育(18995)
- 中国(10162)
- 济(8394)
- 经济(8386)
- 理论(7400)
- 管理(6413)
- 教学(5905)
- 学(5500)
- 业(4664)
- 发(3941)
- 企(3862)
- 企业(3862)
- 发展(3743)
- 展(3620)
- 思想(3505)
- 革(3499)
- 研究(3363)
- 政治(3350)
- 高等(3262)
- 改革(3207)
- 农(3126)
- 思想政治(3092)
- 政治教育(3092)
- 治教(3092)
- 德育(3065)
- 学校(2855)
- 教育改革(2806)
- 学法(2732)
- 教学法(2732)
- 技术(2538)
- 机构
- 大学(64136)
- 学院(57716)
- 教育(27086)
- 研究(23742)
- 范(21006)
- 师范(20974)
- 师范大学(17438)
- 京(15249)
- 济(13551)
- 科学(13032)
- 经济(12942)
- 管理(12404)
- 所(11666)
- 职业(11233)
- 北京(10818)
- 江(10809)
- 中国(10740)
- 教育学(10684)
- 研究所(10464)
- 技术(9970)
- 理学(9818)
- 理学院(9536)
- 管理学(9178)
- 管理学院(9018)
- 中心(8801)
- 州(8738)
- 财(8657)
- 院(8133)
- 教育学院(7876)
- 职业技术(7653)
共检索到1042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韦兰明
民族团结教育逻辑包括认知逻辑、过程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从认知逻辑层面上看,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本质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教育。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逻辑起点是单一民族文化认同,进而拓展为区域民族文化认同,进一步升华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过程逻辑。交往主要是人员交往,交流主要是情感交流,交融主要是文化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种递进逻辑关系,人员交往是情感交流的基础,情感交流的积累奠定文化交融的根基,文化交融牢固民族关系,民族团结的认知逻辑和过程逻辑生发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逻辑。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应该以民族文化交融为逻辑主线,从心理、教育、管理维度构架民族团结教育运行机制,打通课程整合、资源整合、师资整合和方法整合等"四项整合"的实践路径,构建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
关键词:
民族团结教育 逻辑 认知 过程 实践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青觉
现代化进程中,共同体的脆弱性意味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需要持续开展。在中国百余年的现代化进程中,面对不同阶段的共同体脆弱问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一直致力于培育和铸牢国民共同体意识,从以国聚族到以族兴邦,从反抗侵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阶级联合革命,到带动民族地区建设、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改革,党和国家对民族团结进步的追求一直贯穿始终。这些努力不仅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由此奠定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进一步"强起来"的政治经济基础。沿着聚族兴邦的实践轨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得以深化的基本路向,就是要突破对象范畴的狭窄性、教育方式的宣教性以及团结进步的物化性,在全民性、生活性和意义性上加以完善。以此为基础,方可更好地满足全国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子云 潘贝
民族团结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促进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作为民族研究的特色话语,伴随民族话语的变迁,历经从“阶级话语”到“关系话语”、“话语依附”到“话语融合”、“话语本土化”到“话语特色化”等三重样态,话语的转型确证了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流变性和可超越性。新时代基于“民族团结教育的概念、常态化机制、方式和效果”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主流话语,意味着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话语重心发生了时代转向,即从基于“民族关系改进”的“策略性建构”研究,转向基于“民族认同自觉”的“主体性生成”研究,为阐释民族团结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范式。
关键词:
民族团结教育 话语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龙红芝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学校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抓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首要的是打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础条件,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学前儿童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也是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过程,要把学前推普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从理论逻辑上,民族地区学前阶段推广普通话能够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奠定语言基础、认知基础、情感基础和行为基础;从实践路径上,须着力于合理开发幼儿园课程、有效开展语言活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共创语言生态环境。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志达 黎贵优 穆智 范强
第三方评估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考核机制,有助于各地区相关部门反思、完善和落实决策,提高民族工作的绩效,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科学的智力支持,弥补决策和实践中的不足。目前,关于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第三方评估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非常薄弱,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第三方评估体系,确立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非常必要。"五位一体"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第三方评估的主要方法,可以促进民族工作的规范化和精细化,全面督促民族工作的落实,推进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欧阳常青
促进国家、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是民族团结教育应有的价值追求。民族团结教育是一种融文化性、综合性和常态性于一体的实践活动,它以民族文化为切入点,以民族文化的交融为主线,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位以及课外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也体现于校外同样具有育人功能的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中。对民族团结教育文化性、综合性和常态性属性的理解愈是深刻,愈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在价值。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整合、师资整合、资源整合以及方法整合,是实现民族团结教育价值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民族团结教育 价值 属性 实践路径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韦铨 田钒平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是新时代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之一,有利于将景区塑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教育阵地和宣介窗口。景区创建的开展不仅在理论上为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思路,也是增进共同性开展实践工作中的新方法,成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升级的新成效。云南的具体实践表明,景区创建能够在一定范畴中重释景观文化意象、重塑景区体验空间、激发景区聚集效应,促推景区成为各民族感受祖国山河之美、文化之魅的平台,通过以旅为媒、以文化人,深化各族人民情系山河的情感和“五个认同”的认知,有力推动各族人民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来仪
"民族团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高扬的一面旗帜。我国民族高校是各民族人才、多元文化汇集之地,让学生们拥有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成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接班人,一直都是党和政府、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60多年来,通过专门的课程设置、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去实现这一目标已经成为民族高校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传统路径。当前,进一步提升这种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民族高校在新的历史阶段必须直面的问题。
关键词:
民族高校 大学生 民族观 民族团结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严庆 梅丽 李志刚
经历了从美学到心理学的理论化进程之后,共情理论逐步被运用于包括人际关系交往在内的多个领域。共情由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构成。立足于族际关系的定位,共情理论能为促进民族团结提供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支持。认知共情可以使不同民族成员了解对方以形成共识,情感共情可以使不同民族成员形成情感上的联通共振。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分为教育引导与悟得生成两条路径,教育引导路径侧重于教育主体的作用,需要强化认知共情;悟得生成侧重于主客体互动,符合情感共情的作用规律。创设共情、激发共情是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在要求,因而需要通过"想象接触"创设认知共情场域,需要通过教育的日常化、通常化、平常化引生情感共情。认知共情讲求"知"的深,情感共情讲求"情"的深,教育成效在"知"深、"情"深的基础上才会化为民族团结行动的自觉。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孙晓倩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美术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积极践行素质教育,通过美术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构建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提升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感知能力、创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应该从实际教学出发,充分利用小学美术教学的特点,从美术课程教学实践内容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和巧妙构思,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美术教学课程中。在艺术教育中,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动手动脑操作,有效提升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 民族团结教育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岳涵
文章致力于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与就业优先政策相结合,梳理回顾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构建的学术研究背景,阐释民族团结教育体系与就业优先政策结合的重要意义,论述结合就业优先政策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构建内容,对新时代就业优先政策下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构建提出了部分可行性的路径。
关键词:
民族团结 就业优先 各民族大学生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伍淑花
民族团结是我国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和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是新时期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民族高等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杰远
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认同是重点与难点;认同逻辑作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心理基础,其主旨在于对人心进行导引,使不同族群的人对文化、民族、政治和国家产生认同。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认同逻辑与结构中,文化认同是逻辑起点,民族认同是主体自觉,政治认同是信任基石,国家认同是精神导向。教育在促成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对应价值分别在于建构治理的民族文化心理场、夯实治理的民族融合基础、优化治理的公共权力服务和凝聚治理的集体精神力量,建构从"乡土"到"天下"的治理逻辑链条。
关键词:
社会治理 民族地区 认同逻辑 教育支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青觉 谭刚
从教育领域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揭示的一个关键教育命题就是培育和践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从存在论的角度看,解析该问题的关键是系统分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的基本逻辑。首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何以需要存在?本文试图廓清其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而言的必要性,从增强文明自觉、提升文明素养、指引文明走向来论证其存在的价值逻辑。其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需要以何存在?本文尝试从文明本质理解、文明特性把握以及文明知识传授方面思考其生成逻辑。最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如何实现存在?本文认为需要依托价值逻辑,紧扣生成逻辑,找准实践抓手,在对话交往的生活教育、传承发展的历史教育、开放包容的通识教育中守正创新,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的实践落地。由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的基本逻辑得以明晰,从而有助于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文明意义上的复兴提供学理支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毅 王艳
在正式课程之外,能使学习者获取非预期、非计划中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活动,即隐性课程。民族高校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的重要方式和基础,是国家以及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民族团结教育涉及学校的各个层面,民族团结教育必须纳入课程建设范畴。民族团结教育隐性课程建设必须突出民族高校民族特征、团结特征、高校特征。根据隐性课程的基本内容,结合民族高校的特点,民族团结隐性课程建设体系应该包括教师、学生、管理三个层面。
关键词:
民族高校 民族团结 隐性课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