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63)
2023(10371)
2022(8939)
2021(8444)
2020(7356)
2019(16705)
2018(16421)
2017(31399)
2016(16872)
2015(19051)
2014(18850)
2013(18171)
2012(16683)
2011(14665)
2010(14625)
2009(13132)
2008(12771)
2007(10721)
2006(9153)
2005(7864)
作者
(45188)
(38051)
(37778)
(35780)
(24347)
(18218)
(17137)
(14685)
(14592)
(13511)
(13156)
(12899)
(11987)
(11788)
(11641)
(11530)
(11221)
(11200)
(10929)
(10841)
(9382)
(9193)
(9159)
(8867)
(8606)
(8564)
(8381)
(8189)
(7568)
(7501)
学科
(66756)
经济(66663)
管理(47522)
(46368)
(39835)
企业(39835)
方法(34525)
数学(29834)
数学方法(29352)
(17667)
中国(17645)
(17531)
业经(14569)
(13753)
地方(12727)
理论(11888)
(11823)
农业(11661)
(11532)
贸易(11524)
(11167)
(11021)
财务(10982)
财务管理(10955)
(10774)
企业财务(10447)
技术(10115)
(9662)
银行(9637)
(9478)
机构
大学(232936)
学院(229397)
管理(91712)
(91043)
经济(89251)
理学(80218)
理学院(79264)
管理学(77700)
管理学院(77248)
研究(72385)
中国(54022)
(47118)
科学(43884)
(43171)
财经(35165)
中心(35022)
(34412)
(34165)
(34079)
业大(32607)
(32506)
师范(32200)
(32161)
研究所(31398)
北京(28768)
经济学(28296)
(26819)
农业(26718)
财经大学(26516)
(26331)
基金
项目(162598)
科学(130055)
基金(120940)
研究(118650)
(105945)
国家(104711)
科学基金(90789)
社会(77238)
社会科(73171)
社会科学(73151)
基金项目(64147)
(61867)
自然(59254)
自然科(57971)
自然科学(57950)
自然科学基金(56941)
教育(56563)
(53013)
资助(48841)
编号(47198)
成果(38783)
(36979)
重点(36624)
(34156)
(33852)
教育部(32480)
国家社会(32384)
课题(31973)
科研(31885)
创新(31780)
期刊
(94067)
经济(94067)
研究(65386)
中国(43080)
学报(36042)
管理(34174)
(33950)
科学(33890)
(30124)
大学(28599)
教育(28250)
学学(26710)
农业(20343)
技术(20315)
(18744)
金融(18744)
财经(17414)
(14963)
业经(14957)
经济研究(14136)
问题(12821)
图书(12594)
(12242)
(11093)
统计(10444)
理论(10408)
技术经济(10401)
科技(10234)
资源(9955)
(9824)
共检索到3311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惠  
文章基于清代八旗世家的典型代表阿桂家族的汉人塾师的考察,探讨清代满汉师生关系及其影响。首先考订阿桂家族的塾师大多为江南有科举功名的汉人教师;进而讨论阿桂家族与汉人塾师已超越了基本师生关系,形成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双方在日常生活、文化交流、政治官场等活动中进行了内容丰富的民族互动;最后分析汉人塾师对阿桂家族崇尚儒学、世代举业及"尊师重教"等思想产生的影响,而密切的满汉民族互动也减少了双方的文化隔阂和种族之见。阿桂家族与汉人塾师以儒学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建立的良性关系,促进了满汉民族互动和文化认同的发展,对当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有积极意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惠  
以阿桂家族私学教育为考察个案,梳理分析清代满族精英私学教育的内容、特点、作用及影响等问题,探讨满族精英的文化选择,为丰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成果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定历史借鉴。满族精英私学内容注重儒学科举教育、伦理道德传承和"国语骑射"教育;私学特点呈现出重视程度高、教育内容多元及儒学文化与满族文化并重;私学作用体现在促进家族发展、清代"大一统"格局的构建及民族融合等方面;私学教育影响满族精英形成对儒学文化及本民族文化的双重认同。私学教育问题实际反映出清代满族精英的文化选择,即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主动融入中华大家庭的文化。这表明满族在实现文化自觉的过程中,不仅继承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符号特质,而且增添了鲜活生动的文化元素,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交融发展和民族文化向心力的形成。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凌一鸣  
随着印刷出版业的发展与书籍收藏的成熟,士绅家族的藏书活动在明清时期臻于极盛。除了对书籍的喜好,地方士绅在书籍搜集和藏书累积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在扩张自己及家族的文化辐射力,并通过藏书建构博取同侪的认可,成为地方文化权威。在较为封闭的藏书保藏过程中,书籍的所有者通过制定流通、保藏与阅读秩序维系与巩固文化权威地位,并冀图以家族形式予以延续与继承,从而达到血缘、学缘、地缘的扭合与统一。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桂美  
总体来看,两汉文学家族出于关陇文化区者最多,其次是中原文化区、荆楚文化区和齐鲁文化区,幽并文化区、吴越文化区和巴蜀文化区产生的文学家族则较少。若以朝代看,西汉文学家族整体以出于关陇地区者居多,其次是齐鲁地区和中原地区;而东汉则以中原地区和关陇地区居多,其次是荆楚地区。从西汉初的东部、南部,到西汉中后期直至东汉初期的关中,再到东汉中后期的东部和南部,汉代文学家族地域分布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汉代文学发展和文化中心的变迁。由于文学家族的地缘性特点,不同地域的家族文学,又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文化特征,如齐鲁地区的家族文化多与儒学有关,荆楚地区的文学家族偏重于文学创作,关陇地区的文学家族则具有兼收并蓄、...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罗进辉  彭晨宸  
随着越来越多家族企业进入代际传承阶段,家族二代继承人,特别是不少女性二代继承人的经营表现情况,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和热议。基于此,本文以中国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性别差异视角分析并检验了家族二代继承人的经营表现。结果发现,相比女性二代继承人继任的家族企业,男性二代继承人继任的家族企业具有显著更高的经营绩效,表明男性二代继承人的经营表现要好于女性二代继承人。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工具变量两阶段回归模型等对内生性问题进行检验后,上述研究结论仍然稳健成立。本文进一步的影响机制检验发现,先天方面,由于男性相比女性具有更强的冒险倾向,使得男性二代继承人经营的家族企业具有更高的风险承担水平,即具有显著更高的研发投资水平和负债水平,从而更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表现;后天方面,由于中国“重男轻女”“传男不传女”等传统文化的影响,男性二代继承人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培养,即在企业历练的时间显著更长,更可能在本土而不是到海外积累经验和资源,从而有助于其更好地经营企业。此外,本文发现女性“贤妻良母”的社会角色是女性家族二代继承人相比男性继承人经营表现更差的另一个后天因素。本文的研究工作不仅丰富了相关文献,而且相关结论对于家族企业继承人的培养和传承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周雪香  
张士箱父子为了寻求科举进身之阶而东渡台湾,他们并非"窃取一衿,辄褰裳以归",而是积极参加台湾的文化教育与社会公益等活动,并投身于云林平原和新庄平原的拓垦,经济活动的重心逐渐向台湾转移,族人因赴台经营而定居下来者逐渐增多,反映在墓葬方面,经历了从归葬故乡到落葬台湾的转变过程。但直到日本占据台湾之前,拾骸归葬一直在持续,海峡两岸的张氏族人往来频繁。张士箱家族因赴台应试而逐渐定居的过程,对于研究清代台湾科举士人的移民模式及其对台湾开发的影响,应具有类型学意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彬  邹红娟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函颖  徐蕾  
参与科研项目是博士生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通过对M大学工科师生的质性研究发现,工科科研项目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纵向项目、横向项目和培育性项目。三类科研项目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工科博士生与导师的师生关系会因科研项目的目标、历时、经费使用、评价等类型差异在主体间性、交往内容、交往方式、主观期望匹配度等维度上呈现出不同样态。此外,工科科研项目中的博士生师生关系还受知识生产逻辑、市场逻辑、科层逻辑和伦理逻辑的共同形塑,多重逻辑之间的交互关系在M大学中趋向于“微妙的平衡”。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一彪   龙登高  
元明时期浙江宗族的发展轨迹显著地带有国家和区域历史的烙印。宋元易代之际,金庭王氏通过依附元军、结交赵孟頫进而跻身军功家族。至明前中期,核心成员受政策影响,相继谪发卫所,旁支则通过粮长之职扩充土地,发展为士绅家族。明中叶以降,功名人数占据优势的士绅家族主导了宗族话语权。在上述过程中,明前中期与中后期的族谱编纂及祖先祭祀等方面的特征变化体现了家族权势转移与地方发展的路径关联。宗族整合的历程虽然体现出家族精英掌握着对祖先历史解释与塑造的权力,但也呈现了其深受现实背景乃至历史传统的约束。金庭王氏的案例说明,深受国家走向影响的多场家族活动持续推动着渐趋体系与规模的祖先认同与宗族祭祀的变迁,而这既促进了宗族建构的过程,同时又对宗族整合产生了难以直接逾越的路径依赖影响。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闻洁  
本文探讨了塾师整体经济待遇的种类 ,并撇开地域因素探究了其个体经济待遇存在的具体差别及其原因 ,认为私塾的级别、类别不同、塾师自身素质的不同 ,塾师的经济待遇也不同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曾煜  
塾师培训是清末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大规模的教师继续教育活动。此项工作的有效实施,不仅促进传统的民办教育向新式教育转变,而且作为现代教师培训的滥觞,其在培训组织、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均为后来的教师培训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它还为我们深入认识和把握当代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和专业自主性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重要启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申国昌  
明清塾师是一支不容忽视的活跃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师资力量,他们在接受生存挑战的艰难生活境遇中承载着为无数城乡幼童发蒙、为乡民义务服务以及传播文明与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明清塾师既是一个处于文化教育领域底层而发挥着巨大文化教育作用的阶层,也是一个生活落魄、穷困潦倒的群体。塾师的入职活动、日常生活、教学活动、业余活动呈现了明清私学教育的"原生态"。
[期刊] 档案学研究  [作者] 冯定雄  
新发现的舟山展茅史氏家族土地买卖契约,为研究清代舟山地区的土地买卖及东部海岛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民间生活提供了新的宝贵资料。这批契约文书集中反映了康、雍、乾三朝展茅的社会状况,每次买卖数量很小,属于典型的小农买卖,买卖反映出展茅农民生活困苦。契约中反映的土地价格在不同时期各不相同,很难从中找出规律性信息,但它们却能明显体现出当时的宗族文化。契约文书种类繁多,与明清时期浙江以契约方式确定土地的占有和使用及其转移的普遍盛行方式相吻合。契约文书反映出当地居民的主要生活依赖是田地和农业,反映出舟山居民的农业生活特征。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艳玲  
论文借助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身份认同类型学"理论,探讨多元文化情境中教师文化身份认同的发展过程。作者对云南4位"外来"(户籍不在当地)中学教师的追踪研究发现:这些教师的文化身份认同经历了文化心理束缚、文化身份厘清与多元文化主义三个阶段。其中,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多元文化教育信念、我国师范生就业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教师的跨文化交往经历、反思性实践以及各种途径的学习对教师的文化身份认同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发现,教师文化身份认同发展的实质是教师的"文化意识"或"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它意味着教师个体的文化身份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长吉  陶丽  
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师生关系"问题的探讨,由于根植于实体思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思维困境和实践尴尬。从机体哲学的视角去考察"师生关系",意味着要以"师生机体"概念取代"师生关系"概念,回归教师和学生发展与共生的本性。对于师生来说,强化二者之间的信任,将师生身份作为一种"天职",进行个性化的交往,创造性地对待师生冲突,把握自由与纪律的统一,是建构师生机体应有的诉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