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94)
2023(7890)
2022(6462)
2021(6191)
2020(4901)
2019(11114)
2018(10698)
2017(18250)
2016(11542)
2015(12747)
2014(12501)
2013(11271)
2012(10393)
2011(9701)
2010(9820)
2009(8289)
2008(8251)
2007(7260)
2006(6479)
2005(5685)
作者
(32395)
(27028)
(26894)
(25465)
(17215)
(13042)
(12146)
(10650)
(10572)
(9652)
(9320)
(9073)
(8810)
(8714)
(8474)
(8463)
(8395)
(8068)
(7912)
(7857)
(7074)
(6841)
(6531)
(6306)
(6143)
(6143)
(6046)
(5983)
(5538)
(5525)
学科
(31980)
经济(31936)
管理(24720)
(23126)
教育(19679)
(17634)
企业(17634)
中国(15814)
方法(14836)
数学(13057)
数学方法(12872)
(11642)
(10381)
理论(9508)
(8976)
(7590)
贸易(7589)
技术(7442)
(7399)
业经(7355)
农业(7092)
教学(6819)
(6153)
(5529)
环境(5467)
发展(5233)
(5111)
(5099)
财务(5095)
财务管理(5088)
机构
大学(157306)
学院(152447)
研究(57952)
(50881)
经济(49715)
管理(48982)
理学(43564)
理学院(42869)
管理学(41776)
管理学院(41484)
科学(38248)
(34425)
中国(34273)
教育(32386)
(32290)
(31231)
师范(30892)
(30585)
研究所(28614)
业大(26888)
农业(25969)
师范大学(25678)
中心(23929)
(23815)
(22370)
技术(21961)
北京(21890)
(20526)
财经(18631)
(18148)
基金
项目(106820)
科学(84902)
研究(78269)
基金(74925)
(68170)
国家(67429)
科学基金(55383)
社会(47534)
教育(45277)
社会科(44702)
社会科学(44691)
(43432)
(40095)
基金项目(39589)
自然(36739)
自然科(35919)
自然科学(35901)
自然科学基金(35293)
编号(32701)
资助(29064)
成果(27699)
课题(26596)
重点(26408)
(25109)
(23793)
(22850)
教育部(21604)
(21513)
创新(21065)
规划(20884)
期刊
教育(51376)
(49855)
经济(49855)
研究(49798)
中国(37852)
学报(31720)
(27696)
科学(26300)
大学(23797)
学学(21160)
农业(18889)
技术(16014)
(15728)
管理(15224)
职业(13951)
(10261)
技术教育(9469)
职业技术(9469)
职业技术教育(9469)
财经(9063)
业大(8922)
(8782)
经济研究(8571)
(8540)
金融(8540)
(8321)
论坛(8321)
业经(8172)
(7786)
农业大学(7664)
共检索到2221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曾艳  谢长法  
民国初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职业补习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从西方引入我国,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二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是西方先进职业补习教育的驱使。鉴于此,一批知识分子、报刊机构、社会团体及地方教育机关等充当了引进与传播的主体,通过出国考察、译介书籍、著书发文、报告演讲等形式进行传播和推广,并努力在各地试行。在此过程中,显现出主体多层次、信息单向性、内容多样化、传播形式以有组织引进与分散传播相结合的特点,这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补习教育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杨智  何光全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职业补习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传入我国,经过职业教育提倡者的探索,渐渐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补习教育制度,文章从职业补习教育内涵、制度、类型、课程、编制、管理和师资等几方面对民国时期职业补习教育的基本情况和相关问题进行了评述,以期能对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艳莉  李妍  
民国时期,西方职业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1912-1915年传播的起步阶段,1916-1926年传播的繁荣阶段,1927-1949年传播的变通阶段。民国时期,西方职业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职业教育学的萌生、开阔了中国职业教育学人的国际视野、丰富了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促进了中国职业教育实践的改革。反思民国时期西方职业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发展路径为:加强原创,自觉建设中国职业教育学;立足本土,扎根中国实际传播西方职业教育学;扩展领域,多维途径传播西方职业教育学;理性思考,批判分析西方职业教育学的传播。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朱鸿翔  
民国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在大批有识之士的推动下获得了长足发展,这种发展受到了西方职业教育思想的很大影响。传播者中很多人兼具中西学背景,他们以自己的学识和体验推动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转型,钟道赞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凭借良好的西方职业教育背景,积极投身西方职业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活动。他所撰写的大量专业论著不仅丰富了国内的职教理论,更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实践提出了极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对策,这些对策思路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方晓田  谢德新  
杨卫玉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先驱,他分别对职业补习教育的定义、目的、需要、功能、范围、设施原则、设科、师资、教材和教学进行了阐述:职业补习教育要以国计民生为旨归,设施要以社会需要为原则,设科要因地制宜,教师要兼具学识和经验,教材要注重实践技能,教学要考虑学生的特殊性。杨卫玉在职业补习教育方面的独到见解,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职业补习教育思想体系,在当时的职业补习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仍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延强  
战前的职业补习教育过于重视商业补习和学校教育形式,存在教学配套措施缺乏等问题。抗日战争期间,职业补习教育的重心发生了转变,重点实施了工农职业补习教育,针对特殊群体开展职业补习教育,成立荣誉军人职业协导会,对伤残军人进行职业补习。其启示在于: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强对特殊群体的职业培训。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葛吉霞  王志坚  
"开通商智"是近代中国商会创办的重要宗旨。兴办职业教育是近代中国商会"开通商智"的方式之一。近代常州商会创立后,采用了灵活多样的职业补习教育形式,形成了近代常州职业教育发展中教育界和工商界深度融合的特色,这一方面有助于工商群体增进工商知识,更好地推动工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教育界和工商界的沟通,进而有利于回归教育的社会导向。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谢德新  汤婷婷  
江恒源是我国近现代重要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他分别对补习教育的定义、目的、类型、功效、设科、师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补习教育的目的注重学生技能的提高,兼顾知识、道德和体格的全面发展;补习学校的门类繁多,整合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来发挥其效能;补习教育的功效显著,值得重视并加以提倡;补习教育的设科灵活机动,能兼顾个人与社会的需要;补习教育的师资紧缺,应鼓励教师义务担任,并指定相关大学来培养。江恒源关于补习教育的独到见解,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仍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鹏  
农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对象专指农民,教育内容以农业教育为主,对职业教育及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国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产生并发展于复杂社会环境,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且相对独立,并在职业教育的制度、政策建设及实践层面有较大进步,具有西化色彩浓、重视程度高、注重实践教育等特点。应吸取和借鉴民国时期农村教育的经验教训,转变发展观念,加强职业教育法制建设,注重实效,保障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促进多元办学,以推动当前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华玲  
民国政府以改善民生与维护边疆稳定作为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央政府通过将职业教育渗透于不同层级的民族教育之中、健全和强化民族职业教育管理机构、专款补助民族职业教育机构的建设与人员待遇,并因时调整政策等方式推动政策的实施。民国时期实践型的"大职教"观念,改善民生的职业教育政策意蕴"、点面结合"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相对完善的政策落实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晓东  
建教合作是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国人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文章对民国时期建教合作职业教育的产生背景、政策措施、实施途径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推行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借鉴。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峻  刘艳春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思想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起源,它坚持"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主张通过"工读结合"的方式对平民进行"实科教育"。这一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农耕经济的凋敝与社会贫困的加剧、"三民主义"思想不断深化以及西方"实用主义"职业教育思想中国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为我国职业教育的近代化与中国化奠定了基础;确定了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基本模式;为教育与社会经济的互动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谢长法  李红梅  
随着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职业教育史的研究也成为必然。民国时期的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包括中国职业教育史整体研究、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研究、女子职业教育史研究和职业指导史研究等。这些研究,是中国教育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筱宁  李忠  
劳工教育缘起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工人素质结构的要求与企业的赢利本性,旨在通过教育提高劳工智能水平、生产能力与思想觉悟,增加国民财富,使劳工成为有尊严的人。经历清末民初的发展,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劳工教育受到劳工本人、企业主、学者与政府的普遍关注,形成劳工教育思潮。劳工教育思潮影响所及,促成了劳工教育法律出台与制度形成,使劳工教育走向法制化,并对劳工教育实践产生广泛影响。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忠  
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为界,民国劳工教育可划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劳工教育无法律而有相应制度,劳工教育实施视企业主或行业负责人对劳工教育与企业发展关系的认识程度及劳工对教育的需求程度而定,带有自发性特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大批劳工教育法律、法令、实施细则,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劳工教育法律体系,并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劳工教育职能部门,承担劳工教育职责成为企业的法定责任,劳工教育带有强制性得以普遍展开,并取得一定成绩。然而,由于劳工教育法律本身及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最终使劳工教育走向自己的反面而陷于失败。民国时期劳工教育的失败,不意味着劳工教育没有成功的可能,民国时期劳工教育中积淀的思想资源和域外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