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61)
2023(2038)
2022(1902)
2021(1762)
2020(1502)
2019(3362)
2018(3348)
2017(6075)
2016(3307)
2015(3907)
2014(4002)
2013(3820)
2012(3777)
2011(3530)
2010(3847)
2009(3579)
2008(3687)
2007(3348)
2006(3280)
2005(3188)
作者
(9453)
(7886)
(7796)
(7550)
(5064)
(3816)
(3747)
(3060)
(2913)
(2912)
(2665)
(2639)
(2600)
(2578)
(2468)
(2466)
(2455)
(2351)
(2341)
(2336)
(2146)
(1945)
(1929)
(1869)
(1821)
(1796)
(1776)
(1661)
(1658)
(1591)
学科
(15638)
贸易(15628)
(15170)
(13348)
经济(13328)
管理(8017)
(6322)
(5504)
方法(5149)
(5033)
出口(5032)
出口贸易(5032)
(4952)
企业(4952)
关系(4900)
中国(4318)
(4286)
地方(4128)
数学(3789)
(3745)
数学方法(3727)
贸易关系(3497)
国际(3462)
概况(3211)
各国(3151)
进出(3150)
进出口(3150)
进出口贸易(3150)
国贸(3019)
(3000)
机构
大学(48301)
学院(48074)
(23677)
经济(23205)
研究(17694)
管理(15184)
中国(14030)
理学(12019)
理学院(11901)
管理学(11723)
管理学院(11633)
(10949)
(10170)
(9558)
(9033)
(8776)
科学(8608)
中心(8432)
财经(8150)
研究所(7565)
经济学(7470)
(7380)
(7177)
(6997)
(6843)
经济学院(6835)
师范(6792)
(6643)
北京(6532)
(6335)
基金
项目(25723)
研究(21142)
科学(19211)
基金(17794)
(14860)
国家(14722)
社会(13100)
社会科(12475)
社会科学(12475)
科学基金(11745)
教育(9747)
(9573)
编号(9230)
成果(8628)
基金项目(8498)
资助(7997)
(7863)
课题(6634)
自然(6219)
自然科(6071)
自然科学(6070)
(6069)
(5975)
自然科学基金(5953)
(5875)
重点(5837)
(5831)
中国(5666)
社科(5664)
教育部(5376)
期刊
(29001)
经济(29001)
研究(18993)
中国(11374)
(10291)
国际(9065)
(8146)
教育(7111)
(6772)
(6654)
金融(6654)
学报(6530)
管理(6119)
经济研究(5671)
问题(5478)
(5360)
贸易(5360)
大学(5300)
业经(5054)
科学(4794)
国际贸易(4685)
学学(4589)
图书(4463)
农业(4264)
财经(3960)
经贸(3872)
世界(3863)
书馆(3778)
图书馆(3778)
技术(3673)
共检索到895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耿达  
书籍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书籍贸易反映了文化知识的流向。民国时期中国书籍进出口贸易呈现出逐年增长态势,但出口额远远少于进口额,一直处于入超地位。在中国对外国际书籍贸易中,书籍出口地域主要是古代"汉字文化圈"影响的范畴,多为华人聚集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书籍进口的主要来源是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作为国际贸易的中转站,在中国内地书籍进出口贸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国时期中国书籍国际贸易状况,反映出当时中国处于文化的"低洼地带",引进新知、向西方学习成为国家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动力。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朱华雄  孔捷  
保险是一种补偿与分摊意外损失的工具。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保险业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至民国时期,中国保险业和保险思想均有相当的发展。学者们在借鉴西方保险理论、结合该时期保险业实践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民国时期人寿保险、社会保险、农业合作保险、战时兵险等险种的基本原理和运营方式,并深入探讨了保险立法的选择问题。通过对民国时期保险思想的主体内容的探究,一方面,可以构建更加完善的民国时期的金融思想研究体系;另一方面以史为鉴,可以为我国现代保险事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启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彦台  
1912—1937年,河北省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牙税的政策法规,先后采取了牙税盈余和牙帖税并征制度,牙税等级征收制度,牙税包商征收制度,牙税自征、代征与包征制度和牙行营业税征收制度,促进了牙税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随着牙税制度的嬗变,牙税的性质不断变化、反复,课税的主体和客体亦随之改变、反复。民国时期牙税制度既有可圈可点之处,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反映了政府税收理念的理解和实践。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侯怀银  郭建斌  
教育研究方法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民国时期教育研究方法研究的范围和领域主要有:何谓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如何分类;不同教育研究方法的使用范围和限度;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殊性。民国时期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取得的成就主要有:引进和移植了研究方法;既重视哲学的研究方法,又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并逐步发展成学科;注重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研究。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周建明  
民国时期中德贸易是典型的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的贸易。易货贸易、军火贸易是民国时期中德贸易的重要内容。易货贸易采取了“补偿贸易”和“ASKI”马克两种类型的贸易形式。民国时期的中德贸易呈上升趋势。从中国与英美日德贸易指数看,中德贸易表现出发展的后劲。中德贸易收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对外贸易收支中的地位在上升。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昉  张铎  
民国时期是中国铁路建设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产生了诸多如何发展铁路的讨论与思考。其中,如何规制铁路以促进铁路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1912-1927年间,学者们在西方铁路建设经验的影响下,基于规制公共利益论和部门利益论,围绕政府是否应该进行直接规制,分为"国营论"和"民营论"两种意见,但这两种观点均无法解决铁路公益性与发展速度之间的内在矛盾。1927-1937年形成了"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并行的思想,通过"国有为主、民有为辅"的铁路政策,试图解决铁路发展的现实性约束并实现公益性。本文考察民国时期铁路规制思想的演进历程,通过对铁路政策变迁的梳理,期望分析政策思想演变背后的逻辑,并深入地理解政府在近代铁路发展中所起作用,也为当前铁路进一步改革提供历史镜鉴。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褚欣桐   吴永贵  
民国时期,读书指导类书籍在知识转型的背景下建构起了一套理想化的阅读实践方式。时间脉络上,读书指导类书籍的生产与出版业的发展、读书运动的开展等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呈现出彼此促进、同频共振的互动关系。出版主体上,各方力量在商业利益、启蒙理想、政治意图等因素驱动下,擘画其各异的理想阅读方式。图书内容上,社会转型与思潮迭变之下,读书指导类书籍针对特定读物与读者提出了新阅读方法,亦重新构拟了阅读行为的价值指向。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明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书院成为中国现代文化教育机构改革特别是现代学校改革的重要制度和思想资源,书院史研究也随之兴起。这股"书院热"的社会背景是西式学校制度弊病的凸显及其引起的批判和反思,思想背景在于道尔顿制、导师制等西方教育理论的传入,这两方面共同形塑了新的书院概念;同时展开的书院史研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暂时弥合了新书院概念与书院历史实践之间的割裂,并为新书院概念贡献了历史依据。这一重塑的书院概念成为中国教育史及教育理论中的重要典范,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彭嗣禹  陈润好  
民国时期广州红色图书是广州出版的重要红色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文章系统收集整理了广州红色图书目录及其相关出版史料,指出民国时期广州红色图书出版经历了1921-1927、1937-1938两大高潮,主要出版了马列主义相关著作、工农运动相关图书、抗日救亡相关图书等红色图书。研究认为,广州红色图书具有注重马列主义思想的大众化传播、着重反映实地调查研究结果、紧密结合社会时局发展变化等鲜明内容特色。这批红色图书为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革命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对于当今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广州革命史研究的拓展和深入有着突出的时代价值。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程斯辉  江俊伟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虽历经种种困境与干扰,但从整体上来讲较好地处理了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与联动的关系。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一般以政府为宏观管理主体,以高等学校为自主办学主体,以政府、学校、社会为多元评价主体;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以宏观管理为主,高等学校的"办"主要体现为学校拥有相对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多元参与之"评"涉及政府督导、校内评议、第三方评价等多种形式;高等教育的"管"、"办"、"评"呈现为主体相对分离与效能积极联动的状态。这可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提供历史镜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梦竹  李莉  
湖南是我国主要木材产地之一,境内河道密布,木材运销以水运为主,因此木材市场分布于各林木产区和江河交通枢纽处。民国时期,由于城市的发展和近代工业的兴建对木材的需求量激增,促使湖南木材贸易兴盛,带动了商业城镇的兴起和繁荣,但过度采伐林木,导致湖南森林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失调。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回望和总结,可以给我国当前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勉卫忠  
民国时期,河湟回藏贸易这种特殊的地方民族商品流通模式迎来了它的黄金季节,其表现形式就是集市的出现,这是外国资本主义进入,青海封闭保守的自然经济解体,回藏贸易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集市发展特点是集市数目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商品结构和流通范围发生变化,功能的完善,集市在繁荣地方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于新娟  
民初以来长江三角洲棉花对外贸易日趋活跃,既有一定数量的棉花输出,也有相当数量的棉花输入,乃至发生严重入超现象。棉花对外贸易态势,不仅反映区域内植棉业状况,对外棉排挤土棉给予数量上的判断,也是区域经济的一个缩影。本文拟从棉花进出口贸易的数量、价值变化以及出入超状况方面,考察1912—1936年长江三角洲棉花对外贸易态势。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胡孝德  
本文从清代(1644—1840)输入日本汉籍的渠道、数量、价格和利润等方面考察了中日书籍贸易的情况。本文认为清朝时期中国书籍输入日本的数量较以往朝代更大,种类更多,其原因不仅在于日本各阶层的需求大大增加,书籍的巨大利润也是重要的因素。输入日本的汉籍除了传统的文化交流外,作为贸易商品的特点突显出来,书籍的价格在原产地中国与在销售地日本相比,差距很大,商人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输入日本汉籍的渠道也由僧侣携带为主变成由商人携带为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柳燕  
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真正迈入近代化轨道是在民国时期,其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背景。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建设历程大体分为实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阶段(1912-1921年)、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初创阶段(1922-1926年)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调整阶段(1927-1949年)。这个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各级各类学校职业教育、职业指导和职业补习教育的发展;同时,制度在实施中也引发了诸如与本土实际发生冲突、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等一些问题。鉴于此,对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重视制度的本土化问题是改革的基础,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核心,职业教育办学的准确定位是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