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90)
2023(6892)
2022(5786)
2021(5163)
2020(4000)
2019(8889)
2018(8595)
2017(16117)
2016(8544)
2015(9688)
2014(9935)
2013(10036)
2012(10091)
2011(9767)
2010(10162)
2009(9880)
2008(9442)
2007(9001)
2006(8587)
2005(7538)
作者
(27463)
(23367)
(23339)
(22291)
(14773)
(11284)
(10480)
(9043)
(8892)
(8500)
(8158)
(7793)
(7627)
(7483)
(7199)
(7037)
(6734)
(6680)
(6553)
(6474)
(6164)
(5688)
(5637)
(5426)
(5357)
(5284)
(5040)
(4931)
(4913)
(4660)
学科
(66259)
经济(66206)
(25257)
(21420)
地方(20712)
管理(20084)
农业(17309)
方法(17063)
数学(15104)
数学方法(14935)
中国(14515)
业经(14285)
地方经济(13282)
(11632)
企业(11632)
(11599)
(9676)
(9658)
(8843)
农业经济(7915)
(7905)
金融(7904)
发展(7729)
(7718)
经济学(7598)
环境(7354)
(7047)
(7033)
及其(7017)
(7008)
机构
学院(142652)
大学(140615)
(69592)
经济(68162)
研究(54950)
管理(48111)
中国(41793)
理学(40363)
理学院(39806)
管理学(39027)
管理学院(38748)
科学(31616)
(29459)
(29065)
(28272)
(27519)
研究所(25252)
中心(24861)
经济学(23212)
(22801)
财经(22577)
(20525)
经济学院(20500)
师范(20380)
(20171)
农业(20085)
业大(19622)
北京(18806)
(18532)
(18201)
基金
项目(86007)
科学(67047)
研究(64654)
基金(61966)
(53329)
国家(52816)
社会(44386)
科学基金(44176)
社会科(41654)
社会科学(41645)
(33315)
基金项目(32206)
教育(27719)
(26911)
编号(25834)
资助(25150)
自然(24695)
自然科(24075)
自然科学(24070)
自然科学基金(23606)
成果(22242)
(21395)
重点(19243)
国家社会(18999)
(18829)
课题(18265)
发展(18120)
(17882)
(16703)
(16278)
期刊
(96148)
经济(96148)
研究(48367)
(32769)
中国(31290)
学报(22426)
科学(21476)
农业(21184)
(21076)
管理(18106)
大学(17968)
学学(17234)
(15735)
金融(15735)
业经(15660)
经济研究(14797)
财经(12532)
问题(12069)
技术(11958)
教育(11729)
(11094)
农业经济(8833)
技术经济(8808)
农村(8799)
(8799)
世界(8707)
经济问题(8337)
统计(8290)
(8287)
(7831)
共检索到2347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继平  
湘中为湖南乡村主要农业区域,进入民国以后,湘中乡村经济恶化。土地兼并继续发展,地权变更频繁,呈现向大地主集中的趋势,中小地主数量下降,佃农增加;赋税加重,特别是地方政府附税大幅加征,超过国民政府规定的限额,导致农民生活贫困,农户负债率提高,生活水平下降,离村率倍增;家庭手工业作为家庭经济的主要补充普遍存在,成为老人、妇女和小孩的经济来源;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粮、棉、苎麻成为湖南乡村主要的输出农产品。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峥  宋永忠  
民国时期,华南民族地区乡村中借贷情况较为普遍,借贷种类呈现多样化,利率逐渐升高。债户以中下层农户为主,主要用于衣食、婚丧、宗族活动等消费途径,多属短期借贷,需要抵押。民族之间的高利贷对民族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利利  李占萍  
民国时期的乡村职业教育发展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文章以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为个案,展现其独特的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社会影响及作用,为当今职教改革提供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崔军伟  王瑞香  
时下学界对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认识存在误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对其进行再认识。这场运动首先是一场区域现代化的实验运动,也是一场教育革新运动,还为中国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为中国知识分子留下了"民间性"的优良传统。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理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益镜鉴。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邬璐阳  胡成功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农村建设运动,呈现出文化改良、乡村再造、民族复兴等建设特点,对于探索我国农村发展历程和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成就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对民国时期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的特点及其取得的成就进行探析。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成功  牟建勋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农村建设中的文化改良、乡村再造、民族复兴等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然有借鉴意义。本文对民国时期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的特点及其建设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邹平乡村建设的启示与影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成功  牟建勋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农村建设中的文化改良、乡村再造、民族复兴等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然有借鉴意义。本文对民国时期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的特点及其建设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邹平乡村建设的启示与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林源西  
民国时期两湖地区乡村的地权较为不均,无地户和少地户占很高的比例,有地户之间的地权分配亦很不平均,大量的农户仅占有不到10亩的耕地。湘鄂两省的地权分配不均度上较为接近,湖南省的地权集中程度并不比湖北高出许多,但湖南的公田比例要比湖北高出很多。湘鄂两省内部私有耕地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分配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从经济地理上说,湖南省的核心农业区地权集中,湖北省的核心农业区地权分散。湖南省的核心农业区在近代涌现了一大批高级别的军政官员,造就了相当数量的官僚大地主,这是湖南核心农业区地权集中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艺英  宋健  
乡村建设作为应对国内外危机及回应“三农”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的实践,一直内嵌于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而如何构建支撑“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理论并充分诠释其话语体系,需要深化对历史时期乡村建设的认识。本文以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用于乡村建设的资源来源的角度,将该时期的乡村建设实践分为四种路径,分别为利用农业剩余、工业剩余、组织化收益和外部援助来开展乡村建设并促进区域发展的方式。通过对这四种路径的分析,提出构建符合在地条件的“区域社会经济体系”,不仅是民国时期也是当代“乡村建设行动”成功的关键所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艺英  宋健  
乡村建设作为应对国内外危机及回应“三农”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的实践,一直内嵌于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而如何构建支撑“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理论并充分诠释其话语体系,需要深化对历史时期乡村建设的认识。本文以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用于乡村建设的资源来源的角度,将该时期的乡村建设实践分为四种路径,分别为利用农业剩余、工业剩余、组织化收益和外部援助来开展乡村建设并促进区域发展的方式。通过对这四种路径的分析,提出构建符合在地条件的“区域社会经济体系”,不仅是民国时期也是当代“乡村建设行动”成功的关键所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秉福  
晏阳初创造的“平民教育——乡村科学化”模式、梁漱溟创造的“文化复兴——乡村学校化”模式和卢作孚创造的“实业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为民国时期的三大乡村建设模式。三位先生的生平及文化思想背景不同,其有关乡村建设的使命、步骤、内容及动力的基本理论和主张也各具特色。但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都为解决当代中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方健  
民国时期的经济研究刘方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中国向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变中旧伦理秩序的失范,大量的西学被先进的中国人介绍到了中国,形成一场新的文化运动。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人们逐渐开始了用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探讨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问题、本文拟...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永华  
本文以土改档案与口述资料为基础,以闽西四保的个案研究为中心,着重考察了明清时期华南地区族田的形成和发展与乡村社会变迁的关系。自明末开始,四保地区经历了土地共有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大约一半左右的私人土地逐渐转化为团体共有的族田。这一过程不仅对乡村的阶级关系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区关系。一方面,私人地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团体地主所取代;另一方面,由于族田经营的特殊性,当地出现了与“阶级分化”、“人口分化”都不尽相同的“共同体分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小军  
乡村师范作为民国时期江西省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为当时江西省乡村师资的培养和乡村建设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跟其他省份相比,江西省的乡村师范建设模式有着比较明显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在:办学主体上以省立为主地方联立为辅;办学目标上既注重培养乡村教育师资又注重推广乡村建设;建校形式上采用创建与改建并举;办学层次上既涵盖乡村师范又包含简易师范;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教育和农技培训的平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苏新留  
河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是中国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该省的大部分地区自古至今都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以洛阳为中心的大河南北地区是中国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起源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时期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很多的利益,但同时也给沿河居民带来了不少的灾难。民国时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河灾害严重,给河南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