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83)
2023(11735)
2022(9891)
2021(9293)
2020(7816)
2019(18556)
2018(18511)
2017(34895)
2016(19241)
2015(22340)
2014(22861)
2013(22562)
2012(21300)
2011(19321)
2010(19981)
2009(18510)
2008(18533)
2007(17239)
2006(15097)
2005(13291)
作者
(57809)
(48155)
(47881)
(45890)
(30593)
(23274)
(22065)
(18805)
(18283)
(17813)
(16688)
(16348)
(15535)
(15171)
(15070)
(14950)
(14874)
(14070)
(14041)
(13950)
(12204)
(12093)
(11852)
(11245)
(11028)
(10947)
(10879)
(10737)
(9903)
(9806)
学科
(83591)
经济(83519)
(50080)
管理(49416)
方法(37663)
(36166)
企业(36166)
(34818)
数学(33635)
数学方法(33020)
农业(23085)
中国(22949)
地方(22226)
业经(19711)
(19618)
(16799)
(16104)
(13826)
贸易(13815)
理论(13610)
(13318)
(12502)
银行(12478)
(12247)
(11823)
金融(11821)
(11818)
(11497)
环境(11494)
(10504)
机构
学院(279953)
大学(274902)
(107763)
经济(104962)
管理(104114)
研究(92268)
理学(88394)
理学院(87338)
管理学(85344)
管理学院(84831)
中国(71378)
科学(58929)
(58815)
(54139)
(50274)
(49691)
(47790)
中心(44973)
业大(43975)
研究所(42965)
农业(41387)
(39632)
师范(39223)
财经(38548)
(37446)
北京(36497)
(34540)
(34531)
(32730)
技术(32435)
基金
项目(179842)
科学(139016)
研究(134081)
基金(124871)
(107826)
国家(106813)
科学基金(90651)
社会(81271)
社会科(76477)
社会科学(76451)
(76104)
基金项目(65871)
教育(63139)
(60929)
编号(58225)
自然(57854)
自然科(56402)
自然科学(56388)
自然科学基金(55299)
资助(52100)
成果(47850)
课题(41364)
重点(40899)
(39957)
(38652)
(36505)
科研(34321)
创新(34081)
大学(33434)
(33384)
期刊
(129623)
经济(129623)
研究(80022)
中国(63243)
(53998)
学报(44414)
(40116)
科学(39958)
教育(37089)
农业(35710)
管理(35620)
大学(33706)
学学(31254)
技术(28262)
(26919)
金融(26919)
业经(25387)
经济研究(18639)
财经(18380)
(17260)
问题(16970)
图书(16773)
(15746)
(15724)
统计(15652)
技术经济(14462)
资源(14204)
(14140)
商业(13213)
决策(12924)
共检索到4300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小军  
乡村师范作为民国时期江西省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为当时江西省乡村师资的培养和乡村建设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跟其他省份相比,江西省的乡村师范建设模式有着比较明显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在:办学主体上以省立为主地方联立为辅;办学目标上既注重培养乡村教育师资又注重推广乡村建设;建校形式上采用创建与改建并举;办学层次上既涵盖乡村师范又包含简易师范;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教育和农技培训的平衡。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秉福  
晏阳初创造的“平民教育——乡村科学化”模式、梁漱溟创造的“文化复兴——乡村学校化”模式和卢作孚创造的“实业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为民国时期的三大乡村建设模式。三位先生的生平及文化思想背景不同,其有关乡村建设的使命、步骤、内容及动力的基本理论和主张也各具特色。但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都为解决当代中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旭辉  
江西生态环境优美,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期的休假制度调整必然会改变我国城市居民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偏好,引致我国旅游消费形式的转变,主导旅游消费形式将由传统景点观光旅游转为短期休闲度假旅游。这将为江西省乡村旅游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乡村旅游有望成为拉动江西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又好又快发展江西省乡村旅游要做好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强化服务、塑造品牌、市场开拓、综合开发、人才培训、创新模式、开展合作、组建协会等。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龚汝富  李岩  
民国时期,本着改善单位员工福利、提供价廉物美货物、改良员工经济状况的初衷,在各级政府、学校、企业甚至军队内部纷纷举办员工消费合作社。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根据司法行政部要求,江西司法界大力推行员工消费合作社运动。但在困辱员工生计的司法体制下,要把平等互惠的员工消费合作机制引入司法机关,不仅没有达到改善员工福利的预期效果,反而成为少数人利用权力寻租的绝好借口。适逢战时物资匮乏,加之通货膨胀日益恶化,消费合作社被扭曲蜕变为损害员工福利的机构,加剧了司法机关内部人员离心离德的瓦解进程,从司法体制层面显示了国民政府彻底崩溃的败象。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龚汝富  
地方共有款产是中国传统社会由官方或民间组织创办的用以满足特定目的的公益性祠庙堂会款产。在清末民初庙产兴学思潮的影响下,将地方共有款产提拨公用也成为大势所趋,民国时期,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清查提拨公产运动,由此引发了大量的款产纠纷。江西作为历史上族权、绅权、神权统治的重镇,庞大的共有款产所引发的权属纠纷更为复杂,但最终都无法逃避提拨公产的制度安排。提拨公产使乡村社会各种共有款产摆脱旧势力控制,逐步融入近代地方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中,蜕变为近代国家在基层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一部分。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利利  李占萍  
民国时期的乡村职业教育发展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文章以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为个案,展现其独特的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社会影响及作用,为当今职教改革提供借鉴。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陈绵水  
开放模式:江西省的选择陈绵水江西的对外开放,是我国沿海地区开放政策向内地推广的自然延伸。由于地理、资源因素及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内陆省的对外开放与沿海地区相比应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正是这些特点构成了全省外向带动战略的基础,也决定了选择的开放模式。开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宁亮   彭媛  
[目的] 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改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提升农业效率和发展质量,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通过分析江西省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为该省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健康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选择江西省2012—2022年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然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并结合收敛性、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综合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 (1)数字乡村建设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334和0.287,并且均在0.01阈值水平显著为正,江西省数字乡村建设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结果均验证了此结论可靠性;(2)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区收敛性,发达地区水平提升速度明显弱于落后地区,区域之间整体呈均衡发展态势;(3)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发展效果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强正相关性,具体表现在数字乡村建设在经济发达区域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强,对中等区域作用较弱,对落后区域作用则不明显;(4)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自身门槛效应和经济门槛效应。[结论] 江西省应该把握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时代机遇,积极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赣北地区的联动带动作用,重点提高落后和偏远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水平,不断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要不断创新和优化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充分发挥地方农业特色产业,补齐传统产业脱节短板,促进三产融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格局,为数据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汪霖  
[目的]通过江西省乡村聚落发展及演变现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从乡村聚落发展优化的角度提出具体建议,对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方法]运用GIS10.2操作平台对江西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情况以乡村聚落密度、乡村规模以及人口密度进行空间等级划分,通过计算最临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江西省市域和县域内的乡村聚落在乡村规模、人口密度以及聚落分布密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特点,且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较高。[结论](1)江西省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以南昌市为中心,包含宜春市、萍乡市和上饶市大部分县域的北部密集区,主要为北部赣江流域下游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地区,抚州市南部和赣州市大部分区域乡村聚落分布密度较小;(2)江西省乡村聚落在空间上整体呈集聚型分布且分布不均衡的特点;(3)其乡村规模较大的聚落多分布在上饶、赣州、九江和宜春等地,反映出江西省丘陵区和山地区的乡村聚落规模较大。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曲铁华  苏刚  
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变迁影响深远,不仅推动了乡村师范教育的发展,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一是对"仪型他国"的师范教育制度的必要修正;二是义务教育普及的迫切要求;三是对乡土中国文化特质的路径依赖;四是不同权力主体博弈的结果,其对当前我国农村师资的培养及农村教育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郑玉刚  谢永建  
我国新农村建设基本上沿袭的是传统模式和思路,对农村建设涉及体制调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缺乏足够的探讨和关注。本文从立足体制机制创新出发,基于对江西省一个村镇的调研案例,就新农村建设之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制度、村民自治制度、经济合作组织机制、融资机制、农民消费模式、环境和风险保障机制,以及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模式的再创新等诸方面作了较深入探讨。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爱英  
在多年来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下,山西省乡村地区自然条件差、历史欠账多,乡村地区生态环境系统功能越来越脆弱,文章结合山西乡村发展实际,从文化传承型模式、休闲旅游型模式、环境整治型模式、工业带动型模式四个方面阐述山西省生态型美丽乡村的构建。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福林  刘瑾  
清中期臻于极盛的江西商帮组织会馆,自光绪以降,便逐渐趋于停滞,而另一种跨地域商人的行业同业组织却迅速发展起来,在某些地方甚至取代会馆。清末民国跨地域商人行业组织的兴起及江西商人的融入,表明了湖南的江西帮组织正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分化演变过程。在这过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行业竞争,江西帮的"土著化"以及晚清民国的时政导向是促使江西帮分化的主要原因。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谢乾丰  朱艳琳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新时代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发展好“三农”工作、推进“三农”工作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方面。江西省一直致力于“文化强省”建设,作为“文化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工作领域,近年来,江西省乡村文化建设步伐加快,措施得力,成效显著,为“文化强省”目标的顺利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一项特殊工程,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在充分厘清概念、消解瓶颈、科学规划、融合发展、统筹协调等多种综合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久久为功,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圣中  艾春菲  
江西省村落社区建设取得了众所周知的成就,已经在全国产生重要的影响。透视江西村落社区的变革,结合中国村落变迁历史可以看出村落在共同体和社会之间的变迁轨迹:从传统共同体到革命后的村落社会,从改革开放时代的经济社会到村落社区建设中的共同体回归。这一历史变迁中的核心变量是村落信任的变化,传统时代建立在宗族关系上的信任随着革命后的制度变迁被国家信仰替代,自由经济时代的物质崇拜也进一步替换了国家信仰,因此信任变得越来越淡薄。村落社区回归恰恰找回了村民之间的信任,因此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本,推动了乡村社区建设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