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58)
- 2023(3567)
- 2022(3136)
- 2021(2849)
- 2020(2441)
- 2019(5515)
- 2018(5323)
- 2017(10210)
- 2016(5757)
- 2015(6317)
- 2014(6045)
- 2013(6077)
- 2012(5707)
- 2011(5145)
- 2010(5084)
- 2009(4395)
- 2008(4175)
- 2007(3531)
- 2006(3244)
- 2005(2711)
- 学科
- 济(23911)
- 经济(23902)
- 业(12005)
- 管理(11784)
- 方法(9765)
- 农(9662)
- 数学(9011)
- 数学方法(8945)
- 地方(8737)
- 企(7261)
- 企业(7261)
- 农业(6983)
- 业经(5666)
- 中国(5350)
- 学(5090)
- 环境(4344)
- 地方经济(3969)
- 财(3655)
- 贸(3386)
- 贸易(3382)
- 法(3328)
- 制(3302)
- 易(3232)
- 技术(3061)
- 融(3041)
- 金融(3041)
- 发(3034)
- 资源(3018)
- 农业经济(2869)
- 划(2837)
- 机构
- 学院(77687)
- 大学(76661)
- 济(29997)
- 经济(29338)
- 管理(28280)
- 研究(27867)
- 理学(24864)
- 理学院(24499)
- 管理学(24027)
- 管理学院(23885)
- 农(19855)
- 科学(19570)
- 中国(19312)
- 业大(15847)
- 农业(15679)
- 京(15295)
- 所(14895)
- 研究所(13702)
- 中心(13128)
- 江(13107)
- 省(12672)
- 范(11899)
- 财(11796)
- 师范(11779)
- 农业大学(10890)
- 院(9691)
- 州(9607)
- 财经(9578)
- 师范大学(9500)
- 科学院(9171)
- 基金
- 项目(57625)
- 科学(45058)
- 基金(40684)
- 研究(40550)
- 家(36215)
- 国家(35898)
- 科学基金(30347)
- 省(26879)
- 社会(25659)
- 社会科(24345)
- 社会科学(24334)
- 基金项目(22754)
- 划(20328)
- 自然(20140)
- 自然科(19628)
- 自然科学(19622)
- 自然科学基金(19274)
- 教育(18240)
- 编号(16093)
- 资助(15375)
- 发(13489)
- 重点(13401)
- 成果(12316)
- 部(12067)
- 创(12025)
- 课题(11688)
- 计划(11678)
- 创新(11276)
- 科研(11159)
- 科技(10724)
共检索到1128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闫晋博 张涛 龚胜生
基于疫灾史料和环境资料,采用时空分析方法、地理加权回归及地理探测器,分析民国时期四川省霍乱的时空分布规律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民国时期四川省的霍乱疫情在波动中发展,出现1916年、1920年、1939年、1945年四个明显高峰,高发于夏秋两季。2)霍乱疫情波及范围呈现扩大趋势,由早期的斑块分散状到中后期逐渐集中连片扩展,四川中部是霍乱爆发的集聚区。3)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交织推动霍乱的出现和发展,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皆呈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人口数量、洪涝灾害因素具有正向影响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研究可为烈性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历史经验。
关键词:
霍乱 时空规律 影响因素 四川 民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涂建华 李媛 廖华明 徐兴全 陈斌
经大量调查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 四川小麦白粉病初侵染源有三种情况:一是川西北盆缘完全越夏区, 初侵染源为当地越夏的子囊壳和紧邻高原春麦上的分生孢子及山区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 二是川南部分越夏区, 小麦白粉病初侵染源,主要来自800m 海拔以上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三是盆地中部非越夏区,初侵染源完全依赖盆地周缘秋苗上的分生孢子。2. 西北气流、西南气流和西北偏北气流是盆周缘菌源向盆地内扩散的重要途径。3. 四川白粉病流行激增期均在3 月中旬~4 月下旬。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初侵染源 流行规律 四川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曾圣丰 杨帆 杜兴端
本文以四川省21个市州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减贫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2012年四川省21个市州基本公共服务减贫质量进行测度,并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研究发现:从基本公共服务减贫质量排序来看,由高到低依次是攀枝花市(一类);阿坝州、凉山州、成都市(二类);雅安市、达州市、广元市(三类);德阳市、巴中市、乐山市、内江市(四类);泸州市、绵阳市、广安市、宜宾市、眉山市、自贡市、甘孜州、遂宁市、南充市、资阳市(五类)。从空间格局特征来看,总体上盆周山区市州基本公共服务减贫质量高于盆中平原地区市州。从驱动因素来看,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地区人均GDP、贫困人口人均扶贫财政资金投入等因素均与基本公共服务减贫质量高度关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曾圣丰 杨帆 杜兴端
本文以四川省21个市州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减贫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2012年四川省21个市州基本公共服务减贫质量进行测度,并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研究发现:从基本公共服务减贫质量排序来看,由高到低依次是攀枝花市(一类);阿坝州、凉山州、成都市(二类);雅安市、达州市、广元市(三类);德阳市、巴中市、乐山市、内江市(四类);泸州市、绵阳市、广安市、宜宾市、眉山市、自贡市、甘孜州、遂宁市、南充市、资阳市(五类)。从空间格局特征来看,总体上盆周山区市州基本公共服务减贫质量高于盆中平原地区市州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炼
【目的】探索植被时空演化规律和机理,为揭示区域环境变化奠定基础。【方法】利用SPOT/VEGETATION 数据,辅以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回归分析以及残差分析等方法,探索2000—2018 年四川省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并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近二十年四川省植被覆盖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速为6.4%/10a,其中2006—2012年植被覆盖呈波动趋势;植被覆盖空间格局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城镇化进程和高海拔地区气候对植被覆盖有剧烈干扰;四川省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的面积比例为72.45%,呈减少趋势的面积占比27.55%,植被状况改善较显著。四川省18个地级市中,雅安市、乐山市、攀枝花市、达州市、宜宾市、巴中市和广元市的植被改善状态较好。四川省海拔0~1000、1000~3000 m是植被恢复最显著的区域。【结论】通过剥离自然、人类活动因素发现,人类活动是导致四川省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气候因素是影响四川省植被覆盖变化的次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四川省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科学布局提供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涤非 王明玉 司莉青 赵凤君 李威 李伟克 舒立福
【目的】研究四川省雷击火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影响雷击火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四川省雷击火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以四川省2001—2021年雷击火历史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省雷击火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使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雷击火的空间分布状况与格局;利用地理信息技术、SPSS统计软件等工具,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林地资源数据等进行处理,分析了地形、气象、植被等因素对四川省雷击火的影响。【结果】2001—2021年四川省共发生雷击火72起,多发生于3—6月,其中4月是集中高发期;主要发生时段为14:00—18:00,其中15:00—16:00是雷击火最易发生的时间段。雷击火主要集中在川西南的凉山州、攀枝花市以及川西的甘孜州,尤以雅砻江流域最为集中。降水量、相对湿度是影响四川省雷击火发生次数的主要气象因子,气温、风速影响不显著。除气象因子外,雷击火受地形、植被类型影响明显,雷击火主要发生在海拔2 500~4 000 m范围内、坡度26°~45°之间、以及半阳坡或半阴坡。最易发生雷击火的林分类型是高山松林,其次为云南松林。【结论】四川省雷击火在月、日2个时间尺度下分布规律明显,多发生于夏季的下午时段;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性特征,主要聚集在甘孜州、凉山州,尤其是雅砻江中下游区域;雷击火发生受降水量、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影响显著,且在特定地形条件和植被类型中具有易发性。
关键词:
四川 雷击火 时空分布 森林火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卢奕亨 田云 周丽丽
[目的]推动农业碳减排既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方法]基于三大类碳源测算2005—2020年四川省农业碳排放量,进一步分析其时空特征与动态演变趋势,理清地区差异;构建面板Tobit模型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探讨其影响因素并通过相对重要性分析诠释不同因素的贡献程度。[结果]四川省农业碳排放量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其时间演变轨迹可大致归为“波动下降、持续上升、快速下降、回升”等四个阶段,农业碳排放强度逐年递减;各市州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出明显的“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全省、川西地区、成都平原地区、川东地区农业碳排放强度均呈现递减态势,空间差异缩小,但各自存在一定区别;农业发展水平与农业碳排放呈“倒U型”关系,农业产业结构、产业集聚水平、城镇化水平、农地规模经营对农业碳排放均具有正向影响,机械化水平、农业财政支持则表现出负向影响;相较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因素对农业碳排放的贡献程度更大,其中机械化水平、农业财政支持、农业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程度依次居于前四,其解释力合计达到了80.03%。[结论]研究四川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影响各市州农业碳排放变化的关键因素,相关结论能为四川省乃至全国农业碳减排规划和精准施策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静怡 卢晓宁 洪佳 孟成真
论文研究四川省2000—2014年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演变趋势,并综合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从区域尺度上对四川省气溶胶光学厚度演变的驱动力进行定量研究,更进一步从像元尺度上分析驱动力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四川省以中部盆地为气溶胶光学厚度高值中心区且增长趋势最为明显,川东平行岭谷值较小且有轻度减少趋势,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值最小,但有轻度增长趋势;2)区域尺度上,对气溶胶光学厚度驱动力主导因子进行定量研究,建立了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与GNP、降水量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多元回归模型,即AOD=0.849+0.567×GNP-0.909×降水量-0.077×归一化植被指数,该模型较好地体现了在...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任家乐 姚乐野
通过深入探索历史档案,厘清了民国时期四川省立成都女子职业学校高级图书管理科的办学史,发现其无论是在办学时间、毕业人数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在中国图书馆学档案学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学界几乎忽略其存在。文章研究并分析了成都女子职业学校高级图书管理科的办学史、招生、课程设置、实习等情况,并通过与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对比,揭示了两者的不同命运。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张赟玥 凌冬梅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折时期。多元文化的碰撞带来中国近代阅读文化的兴盛,诞生了读书会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四川地区以学校为主体开展的读书会在思想启蒙、理论夯实、组织建设、人才储备、武装革命等方面取得了切实的成绩,以思想武装推动了社会的整体变革与前进。文章通过梳理这一重要时期四川地区读书会的发展历程,探究特殊文化现象对于地方社会变迁的影响,深化阅读史学的研究,以实现对红色资源与传统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
读书会 民国 四川 红色文化资源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牟振宇
本文利用上海法租界地籍图资料和土地估价数据,运用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理论与方法,使用GIS技术复原了上海法租界1924、1928、1932、1934年宗地尺度的地价分布,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复原了上海法租界地价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时间序列上,1924—1934年法租界地价总体上呈持续增长趋势,该时期也是法租界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空间序列上,城市化较高地区呈现以外滩和霞飞路为中心、由内向外逐层递减的圈层结构。而在城市化较低的城郊区,呈现以道路为中心的扇形结构。本文还发现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更新和商业繁荣是地价上涨的3种主要模式。另外,人口增长是地价上涨的根本驱动力,房地产资本汇集为地价上涨的重要驱动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明富 成本喜 殷英 余垚颖 吴斌 屈健康 余祥文 王勇 罗定棋 顾会占
本文对川西、川南和川北植烟土壤氮钾养分含量和变化水平,烟叶氮钾吸收量和生物增长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和川北植烟土壤氮素供应和吸收良好,川南较差;川西和川南钾素供应和吸收良好,烟叶含钾量高,川北烟叶含钾量较低;烤烟移载后15 d左右土壤氮钾含量偏高,中期偏低,后期不足,烤烟生物量增长与氮钾供应不协调。应减少前期氮钾供应量,加大45~75 d钾素供应,保持75 d后一定量的钾素供应的同时,有效调节和改良植烟根际土壤环境,增强钾素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进一步提高烤烟生物量和烟叶含钾量。
关键词:
生态 烤烟 氮钾 吸收利用规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旭 夏先全 姚革 顾勇 杜卫民
烟草青枯病是四川烟草上的重要病害,主要分布在川东南海拔1000 m以下的烤烟区,7~8月为发病盛期,高温多雨病害严重,干旱可抑制病害的发生。对四川各地烟草青枯病的19个分离菌进行了形态、染色、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鉴定出两种生化型,即生化型III、IV。生化型III占73.7%。各生化型的分布不受地理条件限制。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各地的分离菌均为生理小种1号。烤烟品种云97、云98、RG11和RG17较抗病,红大、云85、云87较感病。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崇浩 何险峰 刘富明 熊志强
根据四川小麦赤霉病的监测资料及平行气象资料分析表明,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气象条件,主要是小麦抽穗杨花期遭遇暖湿连阴雨天气。提出了四川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暖湿连阴雨天气标准,并分析了有利于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暖湿连阴雨天气在季节内和地区的分布特点,及年际间变化规律和大气环流背景,为小麦赤霉病的预测提供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玲 李钢 薛淑艳 马雪瑶 周俊俊 徐婷婷 王皎贝
拐卖儿童犯罪给受害者带来身心创伤、给家庭带来巨大悲痛和长期困扰,已成为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该领域犯罪地理学视角的研究兴起较晚,且主要侧重宏观整体分析,当前亟需聚焦高发源地和重点人群作精细解析。为此,论文针对中国拐卖犯罪重灾源区四川省,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文本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究四川省拐卖儿童犯罪的时空演变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数量上,被拐男童明显多于女童,被拐儿童主要来自乡村,虽呈现1~6岁和14~17岁的"双峰"型特征,但整体趋向低龄化。②时间上,犯罪年际分布大致呈倒"V"型波动态势,高发期为1981—2000年;犯罪年内分布集中于夏半年,周内分布周末高发,日期分布每月1日的被拐儿童数量最多。③空间上,存在一个被拐高发区和多个被拐次高发区;县域尺度上的犯罪格局呈现"高—高"和"低—低"聚集;随着时间的变化,拐出热点区不断向南部和东部蔓延;宏观贩运路径上,向中东部地区分散拐入,华北和华南是重点拐入的"南北两汇"。④对1981—2000年犯罪高发期的原因解析发现,受教育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拐卖儿童犯罪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
拐卖儿童犯罪 四川省 犯罪地理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