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42)
- 2023(6933)
- 2022(6020)
- 2021(5444)
- 2020(4426)
- 2019(9851)
- 2018(9618)
- 2017(18894)
- 2016(9768)
- 2015(10644)
- 2014(10524)
- 2013(10509)
- 2012(10149)
- 2011(9619)
- 2010(9991)
- 2009(9448)
- 2008(8893)
- 2007(8191)
- 2006(7859)
- 2005(7084)
- 学科
- 济(69165)
- 经济(69026)
- 管理(29450)
- 业(22446)
- 方法(21331)
- 地方(20057)
- 企(18469)
- 企业(18469)
- 数学(16905)
- 数学方法(16818)
- 环境(16622)
- 中国(14469)
- 学(14205)
- 农(14049)
- 地方经济(14035)
- 业经(13655)
- 和(10769)
- 财(10434)
- 划(9598)
- 农业(9504)
- 制(8855)
- 生态(8559)
- 资源(8499)
- 理论(8281)
- 产业(8250)
- 发(8180)
- 经济学(8090)
- 体(7722)
- 融(7403)
- 金融(7401)
- 机构
- 学院(153200)
- 大学(152838)
- 济(76621)
- 经济(75335)
- 研究(59016)
- 管理(55358)
- 理学(47540)
- 理学院(46907)
- 管理学(46189)
- 管理学院(45902)
- 中国(42636)
- 科学(34360)
- 京(31901)
- 财(31802)
- 所(29952)
- 研究所(27175)
- 财经(25618)
- 经济学(25469)
- 中心(25064)
- 经(23001)
- 江(22834)
- 经济学院(22595)
- 农(21989)
- 范(21132)
- 师范(20977)
- 院(20854)
- 北京(20376)
- 业大(19513)
- 财经大学(18651)
- 科学院(18549)
- 基金
- 项目(99755)
- 科学(79538)
- 基金(73949)
- 研究(73488)
- 家(64190)
- 国家(63692)
- 科学基金(54430)
- 社会(52707)
- 社会科(48863)
- 社会科学(48845)
- 基金项目(39256)
- 省(37790)
- 自然(32145)
- 教育(31487)
- 划(31419)
- 自然科(31223)
- 自然科学(31215)
- 自然科学基金(30670)
- 资助(29475)
- 编号(27520)
- 发(23932)
- 重点(23099)
- 成果(22473)
- 国家社会(22422)
- 部(22252)
- 发展(19883)
- 展(19617)
- 创(19586)
- 课题(19359)
- 教育部(19288)
共检索到2367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郑磊
本文以 1 92 8— 1 930年西北大旱灾前后的陕西关中地区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由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变迁对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影响。笔者认为正是因为近现代以来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而非其它原因 ,才造就了关中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特殊表现形式 ,即频繁的灾荒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 ,使关中地区的人地关系出现了恶性宽松的局面 ,直接导致了关中地区的自耕农社会。这也是作者所理解的所谓“关中模式”理论的真正本质。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 关中地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朝尊
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一切社会形态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经济基础,经济增长理论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曹新的《社会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齐明珠 王亚
文章利用2015和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流动人口内部结构性分化特征,从公共服务获得度、经济地位和社会声望3个维度构建社会经济分层框架,并结合2019年北京市调研数据,分析中国流动人口分层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及演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在中国流动人口社会经济分层体系中,公共服务获得度的影响最大,而以往研究中常用的职业声望差异较小。(2)中国流动人口按资本、专业、蓝领、弱势四组分层,呈现两端收缩、重心偏下的结构,中层及以上发育不足,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其演进提升。(3)流动人口分层结构处于上移的趋势中。(4)城—城流动人口的分层结构更优,但未形成"橄榄"形,在"本地化"工作中需要"分层推进,分类指导"。(5)教育是造成分层差异的根本原因,提升教育水平是未来形成健康稳定分层结构的基础。文章提出完善社会培训体系、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等促进流动人口人力资本优化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玲,C.Cindy Fan
通过我国城镇就业人员结构的变化,分析了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劳动市场的变化,以在广州所作的1516份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户口迁移、非户口迁移、常住人口等不同居住身份、业主与非业主的不同就业身份、不同业主类型和非业主的就业单位类型、不同文化程度就业者转换工作的频率,选择和转换工作时的影响因素,收入的变化、目前的收入差异等,初步揭示了不同类型就业者的行为特征和差异。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季昆
在对当前农村居民生活支出中占主导地位的食品消费水平和结构变动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需求函数的经济计量模型对现阶段农村居民需求行为做出实证性研究、研究发现粮食消费的商品化程度显著地影响着主食消费数量及支出并与其成负相关,但它对食品总支出水平影响不大,说明它是解释食品内部消费结构变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农业生产经营的多样化和家庭规模的变动不但影响着主食消费数量和支出,而且也影响着食品总支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海兵 鞠正山 张凤荣
研究目的: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国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方法:采用典型多元相关分析与二元相关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1991—2001年间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建设用地比重与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呈正比,与人均粮食和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成反比;耕地比重与人均粮食和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正比;牧草地比重与经济密度和人均粮食成反比,上述相关性均达到了显著甚至极显著水平。研究结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利用这种相关关系,有助于加强土地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丰雷 蒋妍 黄晓宇
应用简单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选取1999—2007年中国31个省市(除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对全国及不同用地类型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的相互影响关系显著,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相互作用,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贡献;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基于不同用地类型区域的分析有助于二者量化关系规律的进一步显化;相应的政策含义是,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应与产业政策相协调,并兼具宏观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双重特点。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永丽 张晶
本文首先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以及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为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元化扶贫模式。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晓晨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40多年,是中国社会发展天翻地覆变化的时期。在此期间,中国农村社会所发生的变化更为深刻。新中国成立40年以来,农业历经波折,既有引人瞩目的成功经验,也有必须深刻记取的惨痛教训,其中有些是以巨大代价换来的。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系统地记叙与评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其意义毋须多言。恰如上述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难度极大,前人也做了很多努力。如史敬棠的《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如王耕今等人的《乡村30年—凤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录(1949~1983)》;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的《包产到户资料选》等。一般来说,编纂史籍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与所要描述...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俊杰
土地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开发会带来这一综合体的变化,也会带来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如植树造林、地力培肥等,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良性影响;而毁林开荒、粗放野蛮耕作则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效应。这些影响分为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如旧城区改造、开垦荒地等,给环境带来的变化是明显的;而培肥地力,给生态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邱俊齐 温亚力
试论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邱俊齐@温亚力试论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邱俊齐温亚力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在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全球性空气污染造成温室效应日...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俊杰
土地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开发会带来这一综合体的变化,也会带来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如植树造林、地力培肥等,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良性影响;而毁林开荒、粗放野蛮耕作则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效应。这些影响分为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如旧城区改造、开垦荒地等,给环境带来的变化是明显的;而培肥地力,给生态环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尚季芳
民国时期,甘肃省的常川大宗财政收入主要是田赋和烟亩罚款。田赋受征收底册不一、粮差贪剥和地籍混乱等因素的影响,常年征收不足实数。斯时甘肃省军队林立,军费开支浩繁,养兵之资缺乏,于是烟亩罚款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因着毒品的厚利,政府在禁毒上首鼠两端,无彻底措施,甚而强迫民众种烟,借机征收烟亩罚款。民众在政府的高压下,不得不群趋于改种鸦片,甘肃省的鸦片种植日甚一日。不可否认,在短时期内,毒品经济刺激了产烟区的"繁荣",且对地方财政的平衡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鸦片的种植使得良田面积减少,粮食总产下降,民众体质被摧残,农民离村严重,农村经济备受打击,甘肃社会处在恶性循环当中。
关键词:
民国 甘肃 毒品经济 社会变迁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孙智君
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实质上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探索中国的产业结构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的道路。民国时期的产业结构思想大体上经历了民国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经济学家和思想家们或通过具体的实践,或通过痛苦的思索,或通过激烈的论争,逐渐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在于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之路。民国时期的产业结构思想作为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其不少思想成果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当代产业经济的研究以及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产业结构思想 变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红蕾 彭开丽 黄珂
研究目的: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进行先总后分的相关性分析,为不同区域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实行差别化管理制度提供有益借鉴。研究方法:系统聚类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典型相关分析法。研究结果: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各指标相关性显著;按土地利用结构不同划分为三个区域后,区域间二者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论:武汉城市圈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但由于内部区域之间资源禀赋不同,相关性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正确把握各区域二者相关性的差异,有助于区域的特色发展以及城市圈的综合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