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04)
2023(7858)
2022(6230)
2021(5955)
2020(4794)
2019(10932)
2018(10797)
2017(20425)
2016(11057)
2015(12828)
2014(12547)
2013(12299)
2012(11253)
2011(10385)
2010(10167)
2009(9512)
2008(9442)
2007(8197)
2006(7569)
2005(7098)
作者
(32041)
(27087)
(26753)
(25705)
(16953)
(12812)
(12065)
(10781)
(10265)
(9480)
(9379)
(8901)
(8881)
(8725)
(8606)
(8297)
(7947)
(7730)
(7688)
(7404)
(6928)
(6724)
(6569)
(6064)
(6057)
(6046)
(5786)
(5685)
(5464)
(5364)
学科
(55508)
经济(55459)
(27324)
管理(27091)
(22334)
企业(22334)
方法(21158)
数学(18938)
数学方法(18859)
中国(18695)
(14874)
业经(13585)
(11478)
贸易(11469)
(11234)
(11059)
(10563)
(10287)
农业(9762)
地方(9123)
(8605)
(8347)
银行(8333)
(8167)
(8098)
(7765)
金融(7764)
关系(7652)
环境(7309)
发展(6992)
机构
大学(165087)
学院(160786)
(77623)
经济(76539)
研究(65311)
管理(58558)
中国(51018)
理学(49951)
理学院(49319)
管理学(48566)
管理学院(48279)
科学(37656)
(36912)
(33265)
(33073)
研究所(30530)
(27943)
中心(27248)
财经(26673)
经济学(26006)
(24638)
北京(24521)
(24167)
业大(23940)
经济学院(23409)
(22383)
(21590)
师范(21444)
农业(21289)
科学院(20089)
基金
项目(107917)
科学(86165)
基金(82021)
研究(77901)
(73564)
国家(73043)
科学基金(61000)
社会(53253)
社会科(50524)
社会科学(50512)
基金项目(42602)
自然(37737)
(37084)
自然科(36870)
自然科学(36862)
自然科学基金(36285)
教育(34522)
资助(33432)
(33003)
编号(28629)
(25555)
重点(25059)
中国(24142)
国家社会(23951)
(23754)
成果(23505)
教育部(22001)
(21300)
科研(20580)
人文(20393)
期刊
(85975)
经济(85975)
研究(52795)
中国(33666)
科学(27568)
学报(27322)
(25557)
(23901)
管理(22348)
大学(21451)
学学(20239)
农业(17203)
(15409)
金融(15409)
经济研究(15160)
财经(14384)
教育(14058)
业经(13010)
(12664)
问题(12629)
(11668)
技术(11464)
世界(11363)
国际(10637)
(10444)
林业(9203)
资源(8290)
技术经济(7823)
经济问题(7699)
(7435)
共检索到2489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池翔  
清末民初,在内忧外患的情境下,中国朝野逐渐认识到“森林国有”的重要性。北京政府将东北的天然森林划为国有,并设东三省林务局进行统一管理,希望以此强化边疆控制并重建中央权威。然而,中央直辖林务局的设置遭到东三省地方军政实力集团的抵抗,进而引发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围绕国有林管理权和收益权的纠纷,以及林、矿部门间关于国有林采伐权的争夺。本文利用东三省档案馆的林务局档案,考察民国时期内忧外患情形下“森林国有”理念在中国东北的落地和纠葛。这一时期,北京政府和东三省地方实力派围绕国有森林的管理权展开博弈,既有合作又有冲突,从而引发了从中央到地方层面政治和经济治理结构的变化,深刻影响了东北边疆森林的管理体系和空间秩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长松   段蕴歆   张莉金  
通达性是度量交通网络结构的有效指标,但较少被用于民国时期铁路交通的研究。通过将民国时期铁路线路图数字化,结合铁路旅行时间、客货运输量等数据,分析民国时期中国铁路交通网络通达性变迁。结果表明:铁路建设以北京为中心,华北地区成为全国的通达性中心区;东北和华北地区的铁路客运、货运量大于其他地区,随着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华东和华南地区铁路客运、货运量明显增大,东西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增强;铁路客货运量与铁路沿线城市人口数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铁路运输促进城市规模的增长。民国时期中国铁路在路权、路政和技术等方面都存在复杂性问题,铁路交通呈现出区域通达性较好,全国通达性差的特征。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喻梅  
通过研究发现,民国时期政府与注册会计师职业群体的互动始于北洋政府时期,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互动达到了顶峰;随后由于政府完全主导了制度走向,扼杀了互动关系的深入。与互动关系变化趋势高度相关,注册会计师入行资格总体经历了快速提高又逐步降低的过程。本文认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只有依靠国家与注册会计师职业团体卓有成效地互动,畅通职业团体表达意愿的渠道,才能在两者的互动中逐渐建立适合当前经济环境的入行资格。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孙建华  
交易所的公司化、上市及并购是全球交易所竞争发展的趋势之一。其实,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我国东北及关内主要地区的部分物券交易所基于特定原因就已经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并购重组活动,而这些交易所并购重组的起因、形式、结局和影响不尽相同。20世纪20年代初东北日资取引所率先在华开展交易所合并活动1920年世界经济出现大萧条,在中国东北地区活动的日本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孙建华  
交易所的公司化、上市及并购是全球交易所竞争发展的趋势之一。其实,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我国东北及关内主要地区的部分物券交易所基于特定原因就已经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并购重组活动,而这些交易所并购重组的起因、形式、结局和影响不尽相同。20世纪20年代初东北日资取引所率先在华开展交易所合并活动1920年世界经济出现大萧条,在中国东北地区活动的日本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孙智君  
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实质上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探索中国的产业结构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的道路。民国时期的产业结构思想大体上经历了民国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经济学家和思想家们或通过具体的实践,或通过痛苦的思索,或通过激烈的论争,逐渐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在于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之路。民国时期的产业结构思想作为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其不少思想成果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当代产业经济的研究以及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桑宁霞  刘丽  
民国时期,成人教育学的本土化探索是当代成人教育学的灵魂源起,对当时所兴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研究,对于中国成人教育学的本土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民国时期中国成人教育学本土化探索经历了萌芽、产生和兴盛阶段,其理论构架体现为学科发展的价值诉求、理论体系、方法论3个层面,对当今我国成人教育学的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喻梅  
通过分析梳理民国时期中国注册会计师在组建行业公会、制定职业道德规范以及萌发职业尊严三方面体现出的职业化思想,研究了近代中国注册会计师群体在上述职业化思想的指导下如何完成职业化过程,形成了独特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化思想。民国时期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化思想兼有借鉴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董琳  何玉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图书馆受杜威十进制分类法的影响,在图书分类领域新说不断、百家争鸣。清华图书馆几次富有成效的新分类法的创立也都与杜威十进制分类法密切相关,经历了从登录号到新书-旧书分类法,到十进制法补编,再到八大类法的发展过程。以民国时期清华图书馆十进制分类法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分类法变革的现实意义,理清了新法创立及废弃的脉络、时间、思想精髓,探讨了分类法变革的契机和原因。论证将清华图书馆从事分类编目的开始时间从1923年提前至1916年。找到了与"补杜法"代表作《杜威书目十进法补编》(已遗失)分类思想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慧梅  
近代乡村社会改变的关键是民众认同并逐渐掌握新的现代性经济、政治和文化技能,而诸技能的全面导入、传播对于各种单设机关而言是力所不及的,需要设置综合性组织机构来承担。民众教育馆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借助行政力量掀起的民众教育运动综合机关,对当时乡村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乡村基层政治、农业生产的近代化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为强制性制度安排的产物,它更多考虑的是政府偏好和政党意愿,存在的制度缺陷和弊端妨碍了其最大绩效的发挥,最终导致整个民众教育运动走向失败。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承国  
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期货市场在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经济现代化转型的重要体现。由于国家受到帝国主义军事和经济上的侵略,期货市场赖以发展的制度基础极其薄弱。市场投机过度,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期货市场因此具有非常明显的半殖民地性和非均衡性特征。近代中国期货市场是近代中国制度变迁的产物。研究近代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特征,对于完善当代中国期货市场的制度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高振宇  
民国时期儿童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袁与当时整个社会对童年的发现袁儿童被视为建设新中国的轴心力量袁以及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推动等有密切关系遥许多代表性的组织和知识分子袁都曾参与到这场运动之中袁并诞生了一大批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遥但由于野碎片化冶的事实袁理论创造的缺乏及实践指导的不足袁这场运动并未能造成辐射全国且持久的影响力遥因此当代中国若要复兴儿童学研究运动袁就必须吸取民国时期的经验与教训袁努力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本国国情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发展之路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侯杨方  
文章搜集、整理了民国时期中国人口的死亡率资料,认为该时期粗死亡率在25‰~35‰之间,婴儿死亡率可能在170‰~200‰之间,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随着地区和时期的不同,有着较大差异,在某些地区已经超过了40岁。另外,公共卫生系统的建立对降低死亡率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家炎  
明清以及民国期间江汉平原农村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纳移民、垦垸田、输米粮,但同时也不断遭受洪涝之灾。其经济变化与环境变迁既有本地区内在的联系、也与周围地区及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其它地区的经济、环境变化有着不同的联系。文章显示江汉平原纳移民、输米粮、水灾频发既是当地次第发生的现象,也是两湖地区、特别是整个长江流域经济与环境次第变迁的一环。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龙贺兴  傅一敏  刘金龙  
全球一直在探索一条能够兼顾减少毁林、提高生计和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道路。分析了二战以来国际森林治理政府管制、森林分权改革、森林问题国际化、政治化和环境化3个阶段纷繁复杂的变迁历程和主要特点。结果表明,分权和集权共存、多中心治理、综合治理机制和工具已发展成为国际森林治理的趋势。需要在全球视野中理解中国森林治理,积极贡献于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