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15)
2023(6937)
2022(5700)
2021(5439)
2020(4517)
2019(10410)
2018(10066)
2017(20254)
2016(10384)
2015(11199)
2014(10746)
2013(10944)
2012(9942)
2011(9052)
2010(9133)
2009(8708)
2008(8320)
2007(7351)
2006(6872)
2005(6091)
作者
(27771)
(24453)
(23263)
(22464)
(14802)
(11456)
(10576)
(9329)
(9127)
(8397)
(8241)
(8016)
(7512)
(7480)
(7254)
(7094)
(6932)
(6821)
(6701)
(6604)
(5912)
(5836)
(5834)
(5754)
(5394)
(5368)
(5201)
(5096)
(4893)
(4701)
学科
(47035)
经济(46993)
(45221)
(34883)
农业(30072)
管理(20982)
业经(14813)
(14529)
企业(14529)
方法(12584)
土地(12274)
中国(11863)
数学(10736)
数学方法(10604)
农业经济(10156)
(10084)
(9971)
地方(9695)
(9504)
(9220)
农村(9211)
(8829)
(8105)
贸易(8099)
(7993)
(7934)
(7632)
发展(7535)
(7520)
收入(7225)
机构
学院(142873)
大学(138657)
(63217)
经济(62114)
管理(55270)
研究(50494)
理学(47551)
(47265)
理学院(47070)
管理学(46359)
管理学院(46110)
中国(43218)
农业(35828)
科学(29704)
(29368)
业大(28705)
(27114)
中心(25342)
(25246)
(23062)
研究所(22643)
农业大学(21923)
财经(21213)
(19442)
(19092)
师范(19000)
经济学(18666)
经济管理(18033)
(17901)
北京(17704)
基金
项目(96506)
科学(76878)
研究(74438)
基金(70976)
(61851)
国家(61210)
科学基金(52280)
社会(49144)
社会科(46153)
社会科学(46142)
基金项目(38124)
(37816)
教育(31690)
自然(31649)
编号(31391)
(31015)
自然科(30850)
自然科学(30843)
自然科学基金(30256)
(28100)
资助(26651)
成果(24463)
(22440)
(22407)
重点(21359)
国家社会(20903)
(20515)
课题(20318)
(20297)
(19334)
期刊
(77515)
经济(77515)
(53103)
研究(42913)
中国(35643)
农业(35373)
科学(22652)
学报(22205)
(21046)
金融(21046)
业经(19851)
(18833)
大学(18140)
学学(17218)
(16481)
管理(15293)
农村(14404)
(14404)
农业经济(13679)
教育(13045)
问题(11738)
技术(10365)
财经(10012)
世界(9810)
经济研究(9646)
农村经济(9181)
(9122)
资源(9102)
经济问题(8944)
(8653)
共检索到2241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健  袁士超  
民国时期我国农地信贷市场是一个传统与现代、民间与官方并存的市场,其对农村土地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农地信贷与地权关系角度的研究发现,民国时期的农地信贷市场高利贷盛行,农地信贷的初衷是辅助生产,但是高息效应下挤压了小农获利空间,造成了土地兼并集中的现象。“地主、商人与高利贷者”兼于一身,最终通过此方式大量攫取了小农的土地,而小农从自身角度来看,从每年偿付利息转变为每年交付租金,并没有很大差别。以农地为抵押品的传统农地信贷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农地具有金融“蓄水池”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农的经济困境。银行等官办农地信贷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小农回购土地,降低小农租佃比例,扶持农业生产经营,但由于民国时期通货膨胀等因素,其实际作用有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健  袁士超  
民国时期我国农地信贷市场是一个传统与现代、民间与官方并存的市场,其对农村土地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农地信贷与地权关系角度的研究发现,民国时期的农地信贷市场高利贷盛行,农地信贷的初衷是辅助生产,但是高息效应下挤压了小农获利空间,造成了土地兼并集中的现象。“地主、商人与高利贷者”兼于一身,最终通过此方式大量攫取了小农的土地,而小农从自身角度来看,从每年偿付利息转变为每年交付租金,并没有很大差别。以农地为抵押品的传统农地信贷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农地具有金融“蓄水池”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农的经济困境。银行等官办农地信贷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小农回购土地,降低小农租佃比例,扶持农业生产经营,但由于民国时期通货膨胀等因素,其实际作用有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鸿渊  陈怡男  
农地流转既是农业生产的土地要素配置方式的改变,也是农村社会利益关系的重新建构。农地流转必将导致农村出现新的利益关系,形成新的利益相关者集合。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去审视农地流转过程中的不同利益关系、利益主体策略行为,以期深化人们对农地流转与农民土地财产收入关系的认识,并有利于农地流转相关公共政策的制订和绩效评价。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杨栋  李四新  
现阶段,农村信贷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三农"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长期视角梳理了小农资金需求和正规信贷供给之间的差异,得出了以下结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小农最大的资金压力始终来自于子女婚嫁等生存需要,但农村金融机构并未对其给予充分关注。这一问题产生的制度性成因在于,小农生产的目的在于规避风险,而农村金融机构要谋求利润最大化。要解决这一问题,应针对小农融资需求设计信贷产品,引导资金流向生产领域。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海滨  方达  
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路径,保障小农户的合理利益诉求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小农户与规模经营主体两类主体的农业资本积累模型,讨论"三权分置"背景下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调发展问题。理论模型与实际案例分析得到两点主要结论:第一,保障小农户的合理利益诉求意义不仅在于确保农村社会公平,而且对于提升农业部门总体生产效率也具有积极意义。第二,在实现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土地价值体现和技术水平差异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也是当前主要的现实问题所在。针对研究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同情况,要兼顾政策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许恒周  郭忠兴  肖屹  
在城市中的国有产权土地消耗殆尽的状态下,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就维系在农村集体产权的建设用地上,城市的扩张和工业的发展使得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势在必行。同时,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后存在着巨大的增值空间。本文基于供需原理,从土地市场演进的角度分析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后对国家垄断的土地一级市场的影响,旨在为农地的入市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于干千  
中唐以后,随着唐代农业生产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与均田制相联系的土地买卖禁令屡被突破,土地兼并日益剧烈,最终使“不抑兼并”成为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制度。本文运用博弈论对“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作了分析,认为:唐中叶开始的由抑制土地兼并到不抑兼并的制度演进,实乃国家、地主和农户之间博弈的结果,并使得国家、地主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呈现出一种有效率的状态;“不抑兼并”土地制度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变迁的有效的制度安排,对唐宋农业生产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韩振华  
本文在梳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土地产权观点、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国家土地调节权的概念,并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从国家土地调节权的视角,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制度变革分为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税免除前的"两权分离"时期、农业税免除后的"两权分离"时期以及农地"三权分置"时期,具体分析每一阶段国家土地调节权的优先目标和实现形式。本文认为,随着"三权分置"改革的深化,为了防范农业补贴政策失效、"土地财政"难以持续、农地出现"非农化""非粮化"等风险,必须从五个方面重构国家土地调节权的实现机制,进一步完善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相关配套制度。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宁  何兴邦  王舒娟  
基于地权结构细分视角,本文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与改革进行了文献述评。已有研究在农地产权内涵、地权变动与农地市场发展间的关系、地权变动影响农业生产绩效的机理和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等方面,缺乏对地权结构细分特征深入且逻辑一致的探讨。为此,本文提出,可以通00利的行为特征差异角度来界定地权结构细分,并借此划分细分农地使用权、农地收益权和农地处分权三项权利的实践发展阶段。然后,可以先通过租值耗散、市场演变与结构细分的理论逻辑,来探究地权变迁呈现结构细分特征的原因;再通过分析该特征所带来的农户排斥国家和集体等其他主体干预的程度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进而影响农业发展的内在路径,探究地权结构细分影响农业生产绩效变化的内在机制。最后,在分析农地"三权分置"政策内容与地权结构细分关系的基础上,回答在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农地"三权分置"的问题。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史卫民  
加强农地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民财产收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文章阐述了农地流转视角下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护,认为农地流转中一定要让利于民,遵循平等保护和确保收益的价值理念,健全法律法规是前提,规范政府职责是核心,构建市场机制是关键,完善社保体系是保障。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明宇  芮明杰  
农民土地的直接权利只是表明了农民所拥有的土地禀赋,更重要的是考察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农民实现的土地权利。在城乡土地二元分割状态下,农民的土地发展权因市场的不平等交换而被侵蚀,但是单一市场的研究不能充分揭示这一问题。通过文献述评,可以提出基于产业链视角的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将农民土地权利的实现置于农地城市流转的纵向结构中进行考察,全面分析价格歧视、权利限制和信息不对称对农民土地权利实现的影响,才能提出保护农民土地权利的有效政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培志  杨依山  
文章基于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利益主体在被征农地增值分配中的短、中、长期博弈关系,利用讨价还价理论和动态博弈模型,对农地改变用途后增值分配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文章首先在界定企业和农民的初始禀赋、风险偏好和效用函数的基础上,求解并对比了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下企业和农民的博弈均衡解及其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福利,然后进一步分析了政府采取功利主义和平等主义原则对企业和农民的讨价还价解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最后对现有征地政策给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蔡基宏  
无论考察农地规模还是兼业程度对土地产出率的影响时,都存在着两 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与证据。本文运用农户模型,推导出在一定市场条件下,两种因 素都与土地产出率存在一种反向关系。若将两种影响综合考虑,就给出了解答这一 争议的一个新的视角。当然,更为细致的讨论还要由考虑多种影响因素的更为完善 的农户模型给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俞海  黄季焜  Scott Rozelle  Loren Brandt  张林秀  
土地使用权的稳定性、土地流转等农地产权制度对农地资源的影响一直是农村经济改革和农地制度绩效评价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建立土壤肥力变化的社会经济及政策影响因素模型 ,利用 6省 1 5县市 1 80个样本地块在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和 2 0 0 0年的土壤实验数据 ,结合同时期这些样本地块所在生产小组的社会经济调查数据 ,对于地权稳定性、农户间非正式土地流转等社会经济及政策因素如何影响农地土壤的可持续生产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模型估计结果表明 :稳定的土地使用权有助于改善农地土壤的长期肥力 ;农户之间的非正式土地流转容易造成农地土壤长期肥力的衰退 ,但对土壤的短期肥力无显著影响 ;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延廷  南佳艺  
目前我国农户的地权诉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由地权稳定、自主经营向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转化。这一变化的内在动力是农户急切希望改变承包地过于细碎化以及改善农业生产经营基本条件。考察我国农地制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基本逻辑就是农户的地权诉求决定农地制度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在当下一些地方的农地制度创新试验和经验中再次得到证明。今后我国农地制度创新必须遵循这一逻辑,根据我国农户地权诉求的变化,实施农户自愿前提下的承包地连片重划,争取国家对承包地重划制度的支持,强化农民集体民主决策制度,地方政府也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