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651)
2023(18568)
2022(15779)
2021(14742)
2020(12289)
2019(28288)
2018(28150)
2017(53867)
2016(29018)
2015(32710)
2014(32932)
2013(32597)
2012(30198)
2011(27476)
2010(28098)
2009(26096)
2008(24557)
2007(21634)
2006(19347)
2005(17585)
作者
(84682)
(70167)
(69808)
(66470)
(44915)
(33860)
(31795)
(27255)
(26940)
(25223)
(24122)
(23871)
(22541)
(22446)
(21894)
(21709)
(20697)
(20350)
(20182)
(20171)
(17765)
(17446)
(17082)
(16220)
(15898)
(15688)
(15635)
(15373)
(14280)
(13824)
学科
(133197)
经济(133072)
管理(79094)
(75814)
(61862)
企业(61862)
方法(52639)
数学(45360)
数学方法(44630)
中国(39051)
地方(33721)
(32577)
(29181)
金融(29177)
业经(28839)
(28057)
(28056)
银行(28010)
(27813)
(27078)
(24037)
农业(22492)
理论(21575)
(20546)
贸易(20525)
(19769)
环境(18811)
(18772)
技术(17982)
地方经济(17937)
机构
学院(411494)
大学(410698)
(168097)
经济(164347)
管理(157692)
研究(144336)
理学(134707)
理学院(133122)
管理学(130585)
管理学院(129844)
中国(113003)
科学(89244)
(89228)
(76429)
(73602)
研究所(66792)
(66152)
中心(65623)
(62291)
财经(60162)
业大(59148)
北京(57463)
(56326)
师范(55783)
(54380)
(52582)
农业(51249)
(51012)
经济学(50784)
经济学院(45283)
基金
项目(272592)
科学(213038)
研究(199771)
基金(194977)
(169935)
国家(168493)
科学基金(143918)
社会(124745)
社会科(118220)
社会科学(118187)
(107383)
基金项目(102978)
自然(93052)
教育(91735)
自然科(90849)
自然科学(90830)
(90131)
自然科学基金(89142)
资助(81900)
编号(81814)
成果(66737)
(61581)
重点(61327)
(59072)
课题(57535)
(56095)
创新(52306)
科研(51591)
国家社会(50699)
教育部(50566)
期刊
(194373)
经济(194373)
研究(126548)
中国(85270)
学报(63314)
(60324)
管理(60167)
科学(59515)
(57251)
教育(48159)
(47872)
金融(47872)
大学(47799)
学学(44858)
农业(41109)
技术(38053)
经济研究(31371)
业经(30929)
财经(29507)
(25376)
问题(24729)
图书(21858)
(21799)
技术经济(20991)
理论(19615)
统计(19300)
科技(18963)
资源(18575)
现代(18546)
商业(18327)
共检索到6335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海胜  
民俗节庆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品牌、艺术、审美、体验价值,在塑造和加强区域旅游形象,拉长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旅游娱乐和旅游购物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三清山板灯节是三清山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板灯节作为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是重点开发项目之一,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但是从目前的保护现状来看,仍存在诸如传承人缺乏、保护不力、缺乏知名度等问题。有鉴于此,三清山板灯节的发展应在新型管理体制、节庆产品创新、品牌共建推广、区域旅游合作四个方面寻求重点突破。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春发  
以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为视角,在晓起村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表明,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晓起古村落社区及其村民利用传统文化作为素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创造,从而实现了文化的再生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杰   杨绍骏   谭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高质量融合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为了助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必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本文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乡村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利用价值,最后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融入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路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宜聪  张捷  刘泽华  吴佳临  熊杰  
居民是旅游利益相关者的重要一方,居民的地方感、对获取利益和付出成本的感知将影响居民的满意度,进而影响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以三清山景区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借鉴已有文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①通过因子分析可将旅游影响感知分为成本感知、情感性获益感知和物质性获益感知,情感性获益感知对居民地方感、满意度中介影响最为显著;②地方感与旅游影响感知存在相互影响,成本感知与地方感相互作用不显著,获益感知与地方感显著正向相关,其中情感性获益感知相对物质性获益感知与地方感相互作用更明显;③居民情感性获益感知与物质性获益感知相互作用显著;④原住民相对于非原住民地方感更强,情感性获益感知更高,对旅游成本感知更敏感,对物质性获益感知部分低于非原住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扬  石培基  夏冰  
中国的文化旅游资源向来是吸引海外游客的一大特色。而民俗节庆以其具有开发成本低、市场带动效应高等特点成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文章通过对现阶段民俗节庆旅游资源分析,将民俗节庆分为现代民俗节庆和传统民俗节庆,对两者不同的节庆类型的供需情况进行研究,以青岛民俗节庆旅游自身资源条件分析为例,设计出一个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民俗节庆旅游资源分析的框架。旨在通过系统的、宏观的对民俗节庆旅游进行分析和研究后对现阶段和未来的节庆旅游开发及深入开发提供一定的线索,为民俗旅游在城市旅游的定位等研究做一定的铺垫。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广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俗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创造了条件。在民俗生态旅游快速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愈加重要的背景下,本文深入探讨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渝东南地区为例,分析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发展路径,提出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宇  
深化高校产教融合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旅游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不仅是政策要求更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文章针对一直以来旅游本科教学校企合作的问题,结合实践探索和国家政策精神,提出旅游本科院校"校企合作集团化、实习实训实业化、创新创业产业化"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为进一步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海滔  陈雪  雷诚  
本文通过回顾苏南城镇发展,总结"产镇"要素经历了"产镇无序——产镇分离——产镇磨合——产镇融合"四个发展阶段,深入剖析当前多数城镇面临的"产镇"要素失调困境。建构产镇融合的理论框架,提出"产业发展、城镇空间、人居生活"三者构成了产镇融合的核心要素,确立"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城镇空间为载体,以人居生活为核心"的产镇融合发展内涵及模式,并以昆山市千灯镇产镇融合实践为例,开展产镇融合策略的应用研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海滔  陈雪  雷诚  
本文通过回顾苏南城镇发展,总结"产镇"要素经历了"产镇无序——产镇分离——产镇磨合——产镇融合"四个发展阶段,深入剖析当前多数城镇面临的"产镇"要素失调困境。建构产镇融合的理论框架,提出"产业发展、城镇空间、人居生活"三者构成了产镇融合的核心要素,确立"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城镇空间为载体,以人居生活为核心"的产镇融合发展内涵及模式,并以昆山市千灯镇产镇融合实践为例,开展产镇融合策略的应用研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文凌云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绿色共享发展成为时代趋势的背景之下,促进民俗文化、乡村旅游以及生态农业的融合发展,能够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的群聚效应、增加农村各类产业的综合收益。因此,应当因地制宜地推动民俗文化传承、乡村旅游革新以及生态农业推广,强化多个产业之间的合作互补、协同共进,从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驱动农村社会长效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皮楠楠  郭良文  
基于文化空间理论,采用地理定位研究、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方法,以“端午节—西塞神舟会”民俗节庆活动为案例,以宗教文化场所为考察标志,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研究表明,依托黄石市的佛道宗教文化场所,与民俗结合产生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端午节的西塞神舟会,体现了文化空间生产理论的生动实践;西塞神舟会在1 000多年发展演化中,体现了不同宗教文化主导与变迁,至今在一定区域的文化场域中仍然能够保持活性。研究认为,节庆活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既要保护其一定物质基础,也要对区域的传统文化有包容与保留。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邢志勤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其中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大亮点。各个地方将文化作为旅游的一部分,既鲜明地体现了区域特色,又能将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传承下去,为提升人才素质和发展区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国家也大力提倡将文化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尤其以民俗文化旅游最有代表性,民俗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享受生活的新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星  张捷  张宏磊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情境下的主客交往方式愈发多元和复杂。现阶段旅游地主客交往的研究较多关注当地居民,而从游客视角深入研究旅游动机、主客交往意愿和旅游体验的相互影响机制较少。本文选取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为案例地,以实地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主客交往意愿角度切入,构建了观光型旅游地游客视角的MCE(动机—交往意愿—体验质量)模型,并运用多群组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恒等性检验。结果表明:(1)三清山游客的旅游动机可以划分为体验生活、刺激/冒险、放松/逃避和社交/求知4种类型,主客交往意愿则划分为适度交往和密切交往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田世政  杨桂华  
社区参与是社区发展和景区发展的双向需要,社区参与下景区发展模式问题需要深入的案例研究和经验总结。九寨沟在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景区与社区在地域关系、资源权益分配、经营项目、就业机会等方面融合与共享的"景(区)社(区)一体"发展模式,并产生了积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实现了保景与富民的兼顾和景区的和谐发展。本文结合九寨沟的经验并参照国内其他景区的情况,依据我国自然遗产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等,提出社区参与下自然遗产型景区发展的五点建议:留驻与外迁结合,社区外迁遵循引导与自愿原则;将景区内社区的行政管辖权授予景区管理机构;保障社区林权参与景区资源性收益...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胜利  顾韬  
民俗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一大潮流,陕北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为陕北发展民俗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探讨了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和主要可开发内容,分析了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重点研究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