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53)
2023(15828)
2022(12663)
2021(11647)
2020(9506)
2019(21695)
2018(20934)
2017(40461)
2016(21166)
2015(23641)
2014(23242)
2013(22482)
2012(20224)
2011(17779)
2010(17790)
2009(16465)
2008(15058)
2007(13251)
2006(11585)
2005(10169)
作者
(56946)
(47325)
(46983)
(44877)
(29840)
(22554)
(21504)
(18391)
(18255)
(16570)
(16193)
(16071)
(14945)
(14853)
(14733)
(14417)
(13969)
(13620)
(13565)
(13364)
(11760)
(11585)
(11286)
(10984)
(10791)
(10655)
(10265)
(10252)
(9466)
(9323)
学科
(86620)
经济(86536)
(57752)
管理(56776)
(47362)
企业(47362)
方法(38087)
数学(32420)
中国(32246)
数学方法(31978)
(27186)
金融(27184)
(26863)
(25100)
银行(25080)
(24203)
(23576)
业经(22406)
地方(20762)
(20650)
农业(18707)
理论(16705)
(16053)
(15125)
财务(15065)
财务管理(15039)
企业财务(14440)
(14175)
贸易(14162)
产业(13849)
机构
大学(287992)
学院(286958)
(119291)
经济(116652)
管理(109460)
理学(94636)
研究(94010)
理学院(93640)
管理学(91777)
管理学院(91241)
中国(75383)
(59449)
(55956)
科学(53801)
中心(45703)
财经(44921)
(43582)
(42928)
(42807)
(41033)
研究所(39575)
业大(39512)
经济学(38991)
(38988)
师范(38570)
北京(36583)
经济学院(35230)
(34979)
(34676)
财经大学(33746)
基金
项目(197869)
科学(157524)
研究(149282)
基金(144055)
(124044)
国家(122938)
科学基金(107297)
社会(97189)
社会科(92215)
社会科学(92196)
(77962)
基金项目(75577)
教育(70061)
自然(66428)
自然科(64936)
自然科学(64923)
(64638)
自然科学基金(63757)
编号(60729)
资助(57665)
成果(48988)
重点(45321)
(43883)
(43601)
课题(42454)
(42048)
国家社会(41026)
创新(39231)
教育部(38699)
大学(37964)
期刊
(129519)
经济(129519)
研究(86609)
中国(59272)
(43503)
学报(41344)
管理(40749)
(40234)
科学(38915)
(38400)
金融(38400)
教育(37470)
大学(33850)
学学(31644)
技术(26640)
农业(26430)
财经(22762)
业经(21371)
经济研究(20558)
(19698)
问题(17239)
(13635)
图书(13508)
(13189)
技术经济(12981)
理论(12977)
统计(12509)
现代(12470)
商业(12253)
(12052)
共检索到4268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于志勇  魏姝  
城镇面貌和品位的趋同在于缺少文化精神内涵。发挥传统民俗文化的治理性是破解城镇趋同病的路径之一。在论证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民俗文化与城镇关系的合理性基础上,利用结构二重性理论框架分析民俗文化与城镇融合的内生困境与动力逻辑。城镇治理的公共性、弘扬的现代性、尊崇的经济技术理性及所依赖的效率价值,与民俗文化所内含的私性、内生的传统性、尊崇的社会理性及传播手段的非市场性,存在结构性冲突与约束。但基于结构二重性的转化,在时空结合、系统整合与变迁及实践性三个维度,存在把民俗文化与城镇建设整合的可能。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程明   方青   吴波  
共同富裕内蕴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双重目标,是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整体性富裕”社会形态。城乡发展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首要制约因素。城乡融合发展旨在解决共同富裕中“城兴乡衰”、城乡失衡等结构性困境,从而突破西方“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的资本主义制度定律。文章廓清了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目标的逻辑关联,基于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共治视角阐释了城乡融合发展赋能共同富裕的机理脉络,将共同富裕解构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爱社会协同共治的渐进式过程。城乡融合发展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在于:加快城乡产业深度融合,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加快城乡要素畅通流动,激发共同富裕内在动能;加快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确保共同富裕起点公平;加快城乡生态共保共享,拓展共同富裕时代内涵。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黄丽静   朱敬  
学前融合教育制度化是健全学前融合教育制度体系,并实现制度价值理念被普遍接受且自觉规范践行的过程。学前融合教育制度化以制度的制定为逻辑起点,以制度的有效落实为逻辑进路,以制度内化为逻辑旨归。当前,学前融合教育制度化面临着制度要素供给不足引发的“合法性”困境,普特二元教育体制形成的路径依赖困境,“理性人”利益博弈导致的集体行动困境。要突破制度化困境,推进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三方面做出努力:一是重视三大制度要素供给,增强学前融合教育合法性基础;二是突破普特并行惯性依赖,增强多元主体创新实践驱动力;三是夯实集体行动制度逻辑,优化利益分配格局。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瞿卫星  贺菲  
尽管实践研究的特殊性为教师从事研究提供了合理辩护,但无论是侧重于它与理论研究的差异比较、还是偏向于两者共同之处的科学化诉求,都可能影响实践研究的有序发展,反映出理论解释的两难境地。"教师即研究者"潜藏的技术理性观和身份认同问题使教师身处解决实践问题是迎合他人理论或服从集体规范,还是遵循自我角色认知的两难选择。同时,尽管学校作为研究场域的存在支持着科研兴校和教师即研究者的判断,但自治性主体的假设只是排除多重矛盾后对学校自主发展的孤立分析,而科研机构的假设也是忽视学校专门教育机构属性和教师实践教育者的身份后对学校科研环境的简单预期。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管煜茹  董晓林  
家庭时间配置对举家迁移农民工自身发展、城市融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透过家庭研究视角,利用结构化理论的分析框架,从“结构—行动”互构层面探索农民工时间配置的决策逻辑。基于典型案例的研究发现,举家迁移农民工家庭时间配置的优化因为家庭结构的制约而受到外部阻力,又因为夫妻间的分配与磨合而产生内部矛盾。进一步选取结构、经济和文化三重角度归纳出了困境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回不去”的农村、随迁子女人力资本投资和城市的学习效应,从政策完善和家庭应对两个方面挖掘出了可能的突围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峻  
"磨喝乐"源于古印度佛教中的"大黑天神",唐代前后随着佛教在中国大面积流布而渗入中原,并与中国的民俗文化相融合,逐渐演化成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文化模式和独特风格的民间美术样式。随着信仰观念的多元化,偶像崇拜的游戏化,"磨喝乐"的商品化等因素的产生,两宋时期非常兴盛,并且一直持续到元代晚期。其形象通常是用土、木、玉,石等材料制作的儿童模样的偶人。最初用于"七夕"节的供奉崇拜,宋以后成为玩偶和饰品。因其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及鲜明的艺术造型与审美属性,使它在民俗学、社会学、美术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中有着重要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建斌  
水权交易是近年来我国为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节约用水、严格落实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制度回应,是我国水权制度的重要创新。金融支持水权交易是水权交易市场发展和完善的重要途径,但我国水权金融发展严重滞后。本文从水权交易的资本供给、水权交易方式创新和水权交易风险规避等角度论证了金融支持水权交易的内在逻辑;从水权融资、水权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和微观水权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状况等角度阐述了金融支持水权交易的困境;文章最后从水权交易市场本身完善、金融机构参与度和金融产品创新等角度提出了金融支持水权交易的政策构想。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赵婷婷   李广平  
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影响最大的政策之一,系统研究这一政策的演进过程以及内在逻辑对“双一流”建设政策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采用政策文献计量分析和政策文本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了重点大学建设、重点学科建设“、211和985工程”建设“、双一流”建设四个政策演进阶段的政策主体、目标和内容变化,认为这一政策体现着以点带面的发展逻辑、需求导向的价值逻辑、学科核心的建设逻辑和项目牵引的管理逻辑。未来在“双一流”建设阶段的政策优化方面,应走出精英教育的思维定势、学科固化的惯性桎梏、部门管理的条块分割和项目牵引的路径依赖,真正提升政策效果,使这一政策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爱华  张珍  
近年来,"回流式"城镇化成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新路径,其重要性日益彰显。"回流式"城镇化是解决传统农民工异地城镇化瓶颈、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实现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农民工回流既有制度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引起的被动回流,也有政策支持、中小城镇吸纳力增强等因素引起的主动回流。但目前我国"回流式"城镇化还存在着因中小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政策配套支撑不够等因素导致的回流进程缓慢、回流质量不高、回流效应未能充分发挥的困境。借鉴国外人口流动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城镇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我们认为,主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和公共资源配置、拓宽农民工中小城镇就业空间应是合理引导农民工回流、提升"回流式"城镇化质量的现实选择。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润洲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而言,经典阅读是其学术研究的根基,决定着他们在学术道路上前行的远近。对经典阅读而言,曾出现过三种阐释观,即文本中心论、作者中心论与读者中心论,三者各有其见,也各有其蔽。对于研究生而言,经典阅读是一种探寻真理的研究,其阐释逻辑是:读懂,即运用经典,诠释文本的启示;读对,即回归经典,澄明作者的意旨;读新,即反思经典,阐明自己的主张;从而实现经典阅读与学术研究的融合,达成“读本经典、写篇论文”的阐释效果。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区小兰   罗珞峻   于水  
乡村文化建设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国家推动,亦需要自下而上的村民参与。文章将格里·斯托克的参与式治理CLEAR模型引入乡村文化建设场域,分析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动态过程。研究发现,村民文化参与存在无力参与、无意参与、无视参与、无路参与、无心参与的困境,原因是文化互动社会化加剧文化决策难度、活动组织行政化压缩文化自治空间、村民角色边缘化使其产生直接躺平心理;基于“赋能—认同—组织—机制—回应”的参与路径能提升参与能力、激发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力量、拓宽参与渠道与催动参与动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孙远太  
在社会资本范式的贫困中,提升社会资本水平能够促使群体或个人摆脱贫困。在发展实践中,河南信阳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机制创新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利用社会资本理论阐释信阳经验的实践性特征,其机制创新包括投资政府社会资本和引导民间社会资本,二者共同为外出务工者构建了社会支持网。信阳地区利用社会资本实现发展的经验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胡守勇  
文章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在演化渊源、功能定位、动力机制和现实条件等方面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结合案例分析了传统文化事业体制思维惯性、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社会力量参与不足、融合发展的机制构建阙如等现实困境。笔者认为应从强化体系化的国家文化治理新理念、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筑牢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融合载体、提升促进融合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等方面整体发力,推进两者融合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尹江霞  
独立学院与高职院校的合并转设,是我国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合并转设职业本科高校有独特的逻辑起点,面临着机遇与现实困难。这类高校应有如下融合发展路径:解放思想、政府统筹,做好合并学校的实质性融合;坚持职业教育属性,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定位;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的融合发展与内涵建设;转变教育理念,促进教师融合与转型发展;推进合并学校精神文化的融合。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曹靖   尚嘉珉  
不完全契约理论视域下,契约设计明晰产教融合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权益保障、契约执行促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共赢、契约调整优化产教融合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通变达权。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中留有价值目标取向冲突、有限理性矛盾挑战及产教信息封闭阻塞的契约设计之困;显现沟通协调机制失灵、职教发展氛围失范及社会网络关系失衡的契约执行之难;存在激励制度不健全、资产专用性不坚韧及适变能力不充分的契约调整之窘。可通过优化契约设计,提升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认知;强化契约执行,增强产教融合型企业的信心;细化契约调整,通畅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运营,助推其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