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56)
- 2023(5571)
- 2022(4674)
- 2021(4321)
- 2020(3682)
- 2019(8051)
- 2018(8207)
- 2017(14217)
- 2016(8406)
- 2015(9760)
- 2014(10239)
- 2013(9370)
- 2012(8953)
- 2011(7823)
- 2010(8035)
- 2009(7250)
- 2008(7357)
- 2007(6973)
- 2006(6096)
- 2005(5614)
- 学科
- 济(23871)
- 经济(23826)
- 管理(22252)
- 业(18263)
- 企(15307)
- 企业(15307)
- 学(11072)
- 中国(8675)
- 农(8358)
- 财(8315)
- 制(8276)
- 理论(7781)
- 方法(6932)
- 体(6797)
- 教育(6578)
- 银(6500)
- 银行(6471)
- 行(6221)
- 融(5876)
- 金融(5869)
- 业经(5820)
- 教学(5588)
- 地方(5299)
- 农业(5161)
- 务(5152)
- 财务(5125)
- 财务管理(5103)
- 数学(5034)
- 和(5010)
- 数学方法(4915)
- 机构
- 学院(114487)
- 大学(111390)
- 研究(42619)
- 济(35869)
- 经济(34591)
- 管理(34445)
- 中国(33201)
- 科学(29744)
- 理学(27875)
- 理学院(27467)
- 管理学(26635)
- 管理学院(26433)
- 农(26157)
- 京(25760)
- 所(23635)
- 研究所(21286)
- 江(21091)
- 农业(20377)
- 业大(20312)
- 财(20081)
- 中心(19937)
- 技术(17848)
- 省(16836)
- 范(16670)
- 北京(16560)
- 州(16518)
- 师范(16354)
- 院(16042)
- 财经(14583)
- 经(13047)
- 基金
- 项目(72193)
- 科学(53193)
- 研究(52269)
- 基金(47188)
- 家(43379)
- 国家(42968)
- 科学基金(34142)
- 省(30644)
- 社会(28040)
- 社会科(26114)
- 社会科学(26111)
- 划(25585)
- 教育(25180)
- 基金项目(24177)
- 编号(23237)
- 自然(22983)
- 自然科(22378)
- 自然科学(22362)
- 自然科学基金(21924)
- 成果(20305)
- 资助(20030)
- 课题(17895)
- 重点(17275)
- 发(15575)
- 年(14623)
- 计划(14603)
- 创(14536)
- 部(14193)
- 科技(13947)
- 性(13942)
共检索到1888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赵丽华 黄程鹏 王悦悦 黄张婷
为了揭示竹子植硅体表面形态和结构,探究植硅体在缓冲液浸泡后形态是否稳定,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叶片为研究材料,采用微波消解法、湿灰化法和干灰化法,提取毛竹叶片中的植硅体。对提取的植硅体经镀金膜处理,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U-8000 Hitachi)观测。结果表明:毛竹植硅体具有多种形态。微波消解法提取的毛竹植体长为12~14μm,宽为7~10μm,植硅体呈现长鞍形(竹节形),图像细节清晰,植硅体形态完整;湿灰化法和干灰化法提取的毛竹植硅体呈哑铃形,长约为12μm,连接处宽度约为4μm,两端的宽度约8μm,并且用湿灰化法提取的毛竹植硅体还可见微小突起。微波消解法是提取毛竹植硅体比较理想的方法。微波消解法提取的植硅体在p H 10的硼酸缓冲液中浸泡15 d后的微观形态可见:植硅体外表已出现溶蚀坑,表面变粗糙,可见硅质颗粒,呈现为聚集分布。说明植硅体表面已被破坏,呈现不稳定状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洪文君 阙青敏 秦新生
在环境扫描电镜下对29种及1亚种分布于中国的鹅绒藤属(Cynanchum)植物叶表皮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本研究中鹅绒藤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存在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表皮细胞轮廓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多数种类上表皮气孔不明显,下表皮除了狭叶白前(C.stenophyllum)外其他种均有气孔分布;上、下表皮均具有较厚角质层,多数种类叶上表皮有表皮毛而下表皮没有。叶表皮形态学结果支持Flora of China(Vol.16)中将木里白前(C.muliense)、卵叶白前(C.steppicolum)归并到大理白前(C.forrestii)的观点;不支持将羊角子草(C.cathayense)归并到戟叶鹅绒...
关键词:
萝藦科 鹅绒藤属 叶表皮 环境扫描电镜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玉凤 张轲 王文元 曲波 王均喜
为了丰富鸢尾属植物的分类和杂交育种理论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 L.)、马蔺[I.lacteal var.chinensis(Fisch.)Koidz.]、溪荪(I.sanguinea Donn ex Horn.)、北陵鸢尾(I.typhifolia Kitagawa.)、紫花鸢尾(I.ensata var.ensataThunb.)、黄菖蒲(I.pseudoacorus L.)、西伯利亚鸢尾(I.sibirica L.)、单花鸢尾(I.uniflora Pall.)和山鸢尾(I.setosa Pall.)共9种鸢尾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德国...
关键词:
鸢尾 扫描电镜 花粉 纹饰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琦 丁志彬 王丽萍 祝遵凌
为了明确鹅耳枥属部分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验证花粉形态在鹅耳枥属植物种间鉴定应用中的可行性,从而为该属植物的分类鉴定、遗传变异及系统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扫描电镜技术(SEM)对7种鹅耳枥属的植物花粉形态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7种鹅耳枥属植物花粉为单粒花粉,等极,近球形;花粉的极面观为近圆状,赤道面观为椭圆状;几种鹅耳枥的极轴长和赤道轴长差异显著,极轴长度为22.60030.884μm,赤道轴长度为21.26930.001μm,“帚状”欧洲鹅耳枥为花粉体积相对最大的种,而鹅耳枥为花粉体积相
关键词:
鹅耳枥属 花粉 扫描电镜 形态特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惠蓉 陈志远
泡桐(属)是原产中国的著名速生树种,有关这一属植物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学者在研究中都注意到了不同的种在叶表皮毛特征上的差异,包括毛的有无、疏密及是否粘手等等。但叶片被毛的类型与疏密因苗期叶与大树叶、幼叶与成熟叶、小枝下部叶与上部叶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以大树上小枝中上部的成熟叶被毛类型最为稳定,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严格采用这一部位的泡桐叶进行系统研究;其次,在方法上,以前的观察基本限于光学显微镜甚至扩大镜。Theobald对玄参科的叶表毛状体扫描电镜观察只注意到腺毛的有无,《植物学实验图说》上也只是刊出几幅泡桐叶表毛状体的图像,均未作扫描电镜下的系统研究;同时,由于对毛状体没有采用统...
关键词:
泡桐属 叶表 毛状体 形态 扫描电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梁慧 陈保平 付新华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端黑萤(Luciola praeusta Kiesenwetter)成虫及幼虫头部的形态,结果表明:端黑萤成虫复眼发达,但口器退化,仅由上唇、1对上颚、1对下颚须及下唇组成;幼虫有1对不发达的侧单眼,1对发达的、左右对称的3节触角,其口器非常发达,具有1对锋利的、中空的镰刀状上颚,1对下颚须,1对下唇须和1对内颚叶。端黑萤幼虫口器的典型特征为上颚近1/2处向内侧弯曲成1个齿状突起。
关键词:
端黑萤 头部 形态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向明 丁雪娟
扫描电镜观察平微杯虫(Microcotyle sebastisciYamaguti,1958)显示:该虫中型个体,具口吸盘1对,口吸盘之间可见口孔,具横隔。口孔正下方为一圆形生殖孔,卵纺锤形具双极丝。后吸器鸡冠状,上面对称排列着两行无柄微杯型吸铗,吸铗形状、大小相近。体表具横向皱褶,背面体表具乳头状乳突,腹面体表密披杆状纤毛。[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11-516]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洪晓月 王荫长 尤子平
朱砂叶螨雌成螨表皮肤纹突起,在第I对背中毛之间为三角状,密度为8.6个/10μm;第Ⅱ、Ⅲ对背中毛之间的为串珠状.密度为3.35个/10μm;第Ⅲ、Ⅳ对背毛之间的也是串珠状,密度为7.66个/10μm;第Ⅳ对背毛之间区域为三角状,密度为7.9个/10μm.腹部和足上无任何效突.生殖区肤绽放射状,上部区域有粒点,无纹突.眼背侧区域肤纹纵向,纹突三角状,密度为8.1个/10μm.腹部区域肤纹斜向,无纹突.雄成螨末端尖,体背有3~4条深凹陷,体背腹表皮均无肤纹突起。
关键词:
朱砂叶螨 体表 超微结构 扫描电镜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崔龙波 刘传林 陆瑶华 常国全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大连湾牡蛎(OstreatalienwhanensisCrosse)鳃的组织学和表面结构。鳃丝的表面有前纤毛和侧纤毛,分别与食物的运送和水流的产生有关,但不见前侧纤毛。起连接鳃丝作用的丝间连接的上皮为扁平细胞,与普通鳃丝的扁平细胞一样为鳃的呼吸上皮,其组织学和表面结构有助于进行气体交换。大连湾牡蛎鳃的特殊结构为将每16-19根鳃丝连接成一簇的簇内连接,其作用可能与鳃充分利用外套腔的空间有关。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崔龙波 孔俊 周雪莹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蛤蜊鳃的组织学和表面结构。所有鳃丝的组织结构均相同。鳃丝上皮按结构与功能可区分为4个区带:前纤毛柱状细胞区、侧纤毛柱状细胞区、粘液细胞区和扁平细胞区。前纤毛和侧纤毛分别与食物的运送和呼吸水流的产生有关。扁平细胞为呼吸上皮,其结构有助于气体交换。相邻鳃丝通过成排的、含有血管的丝间连接连系。
关键词:
中国蛤蜊 鳃 组织学 扫描电镜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于川茗 李海霞
围绕目前大型仪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扫描电镜管理工作已有的经验出发,在基础操作、使用效率、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等方面探讨方法,挖掘扫描电镜管理的技巧和效益,使其在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科技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同时也为其他大型仪器的管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扫描电镜 大型仪器管理 全时段开放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会忠 董钧锋 宋月芹 林克剑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温室粉虱雌雄成虫的体形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雌雄成虫具有1对单眼和1对复眼,分别位于头部两侧,复眼呈哑铃型,单个复眼约有110个单眼组成;刺吸式口器具3个口针,下唇特化为喙,喙的尾端1/3处耳状膨大;线状触角共7节;翅前缘具有乳头状缘齿,缘齿上簇生鬃毛;跳跃足前跗节的2个侧爪之间具有1个发达的爪间突。产卵器具3个产卵瓣,阳茎长椎状;肛门下面的舌状突在雌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超微结构特征丰富了温室粉虱及其外类群的生物学和分类学资料。
关键词:
温室粉虱 成虫 形态特征 扫描电子显微镜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骁才 蒋辉 吴伯骥 郑国
对离体培养植物细胞(胡萝卜细胞和烟草细胞)的表面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表面细胞的表面上分布有颗粒和纤丝。颗粒的形状、大小及分布有各种各样,有些颗粒顶部凹陷成小坑。纤丝大多与颗粒相连,在有些细胞表面上纤丝交织成网络。对这些颗粒和纤丝的分泌活动及调节,以及颗粒和纤丝在细胞之间粘连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光友 沙国润
台湾次睾吸虫15日龄成虫经扫描电镜观察:虫体整个背面和腹面前4/5的体表皮层着生有鱼鳞状的簇生体棘,簇生体棘在虫体前端分布较密集,由前向后渐变稀疏。每一簇生体棘中含3~6个尖刀形棘。口吸盘上有15~18个无纤毛圆丘状乳突,腹吸盘唇部光滑无乳突分布,但在其周围可见到10余个花蕾状乳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