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65)
- 2023(8796)
- 2022(7474)
- 2021(6674)
- 2020(5269)
- 2019(11954)
- 2018(11744)
- 2017(22102)
- 2016(12422)
- 2015(13759)
- 2014(13561)
- 2013(13467)
- 2012(13198)
- 2011(12222)
- 2010(12784)
- 2009(11942)
- 2008(11763)
- 2007(10919)
- 2006(10075)
- 2005(9581)
- 学科
- 济(53736)
- 经济(53689)
- 业(33977)
- 管理(32323)
- 企(25900)
- 企业(25900)
- 中国(20016)
- 地方(18431)
- 农(17994)
- 业经(14123)
- 方法(13737)
- 农业(12235)
- 策(12147)
- 财(11476)
- 制(11256)
- 银(11185)
- 数学(11148)
- 银行(11147)
- 数学方法(10931)
- 行(10904)
- 贸(10865)
- 贸易(10853)
- 融(10603)
- 金融(10601)
- 学(10480)
- 易(10476)
- 发(10081)
- 地方经济(10059)
- 环境(8873)
- 及其(8465)
- 机构
- 学院(180263)
- 大学(176272)
- 济(75053)
- 经济(73241)
- 研究(71704)
- 管理(64491)
- 中国(54365)
- 理学(53386)
- 理学院(52658)
- 管理学(51689)
- 管理学院(51315)
- 科学(43163)
- 京(40083)
- 所(37854)
- 财(35516)
- 研究所(34009)
- 农(33010)
- 中心(31547)
- 江(30732)
- 院(26519)
- 北京(26476)
- 财经(26369)
- 范(26191)
- 业大(26128)
- 师范(25987)
- 农业(25162)
- 州(24366)
- 省(23917)
- 经(23685)
- 经济学(21816)
- 基金
- 项目(111039)
- 科学(86705)
- 研究(84012)
- 基金(76872)
- 家(67659)
- 国家(66978)
- 科学基金(55820)
- 社会(51266)
- 社会科(48529)
- 社会科学(48517)
- 省(45047)
- 基金项目(38784)
- 教育(37947)
- 划(37755)
- 编号(35064)
- 自然(34731)
- 自然科(33879)
- 自然科学(33872)
- 自然科学基金(33275)
- 资助(32123)
- 成果(30545)
- 发(29463)
- 课题(26653)
- 重点(25802)
- 发展(24572)
- 展(24189)
- 部(23566)
- 创(22830)
- 性(21737)
- 年(21484)
共检索到3007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广路 范少辉 唐晓鹿 刘希珍
【目的】揭示毛竹和杉木叶功能性状变化规律,探索毛竹林扩展过程中毛竹和杉木叶片的适应特性和生存对策,为毛竹林合理调控与生态经营提供依据。【方法】沿毛竹向杉木林扩展方向设置3个10 m×50 m调查样带,每一样带平均划分为10个5 m×10 m样方,在每个样方内选取不同年龄的标准毛竹和杉木,选取叶片测定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及叶片中碳(C)、氮(N)、磷(P)含量,并计算其比值。【结果】1)毛竹与杉木比叶面积(除Ⅰ度竹)与毛竹比例呈负相关关系,干物质含量与毛竹比例呈正相关关系。Ⅰ、Ⅱ、Ⅲ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希珍 封焕英 蔡春菊 范少辉 刘广路
为探明毛竹在异质生境下的适应特性和生存对策,开展毛竹向阔叶林扩展过程(1号样方为毛竹纯林,2号样方为毛竹占优势的竹阔混交林,3号样方为阔叶林占优势的混交林,4号样方为阔叶纯林)叶功能性状特性研究,并探讨不同年龄(Ⅰ~Ⅳ度)毛竹的叶功能性状在扩展方向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扩展样方间的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C含量(C)、叶N:P比(N:P)差异显著,其中2号样方内LDMC显著高于4号样方,1号样方内C含量显著低于3号和4号样方,1号和2号样方内N∶P显著高于3号和4号样方。比叶面积(SLA)、叶N含量(N)、叶磷含量(P)及叶C∶N比(C∶N)在不同样方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毛竹对不同生...
关键词:
毛竹 叶功能性状 扩展 异质生境 年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闵鹏 齐代华 贺丽 唐元会 周旭
设置纯竹林、竹阔林、纯阔林3种毛竹干扰程度的样地,对其内四川山矾幼树叶功能性状的响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随着毛竹干扰程度的增加,四川山矾幼树比叶面积(SLA)减小,且均达到极显著的水平。从叶片氮(LNC)、磷(LPC)含量来看,随着干扰程度的增加LNC增加,LPC与LNC:LPC总体无显著差异。对叶绿素a(Chla)和叶绿素b(Chlb)的研究表明:随着干扰程度的增加Chla与Chlb减小,Chla/Chlb比值却增加。表明四川山矾幼树叶片功能性状对于毛竹干扰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从各功能性状间的相关关系来看,毛竹不同干扰程度的样地内Chla与Chlb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Chlb和总叶绿素含...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罗忠 党浩轩 梁李欣 熊子倩 段丁毓 孙嘉伟 文仕知
【目的】研究闽楠林不同演替时期的叶功能性状特征及其变异,揭示闽楠在演替过程中调整适应环境的机制以及对生存资源的利用方式。【方法】以闽楠演替过程的4个阶段为研究对象,测定叶长(LL)、叶宽(LW)、叶面积(LS)、比叶面积(SLA)、叶厚度(LT)、叶片含水率(LWC)、叶主脉直径(MVD)、叶初级脉密度(PPD)、叶碳含量(LCC)、叶氮含量(LNC)、叶磷含量(LPC)、叶钾含量(LK)、叶钙含量(LCa)、叶镁含量(LMg)等14个功能性状指标在演替中的变化规律和变异特征,分析叶功能性状间相互关系和主成分。【结果】LL、LW、LA、LP、MVD的可塑性指数均演替阶段Ⅲ最大,LT可塑性指数在演替阶段II表现为最大,SLA、PPD则在演替IV阶段最大,闽楠叶结构功能性状可塑性指数整体表现为叶形态性状大于叶脉功能性状。各闽楠叶结构性状变异系数CV表现为LA> LT> SLA> LW> PPD> LL> MVD> LWC,闽楠叶可塑性指数PI值表现为LA> LT=SLA> LW> LL> PPD> LWC> MVD。【结论】闽楠在幼苗期间叶片薄、比叶面积大等特征,获得更强捕获光能力,相对生长速率高和养分资源获取等能力,有利于演替初期提升生长速率和资源获取能力。随着闽楠演替过程第Ⅲ和IV阶段,闽楠在群落中占据更多的资源与优势,叶片长度变短,叶厚变厚,比叶片面积变大,这些闽楠叶片功能性状变异,表明随着演替阶段的深入,性状变异从种间竞争的作用转变到将碳水化合物用于提升养分储存效率以获得竞争优势。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震凯 吴君 荣俊冬 陈礼光 李士坤 郑郁善
【目的】探究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下毛竹叶片功能性状对立竹密度的响应及在不同发笋期的变化,并筛选出适宜的经营密度。【方法】以漳平市长周期母竹留养经营模式下笋用毛竹林为研究对象,设置(1 350±100)、(1 950±100)、(2 550±100)、(3 150±100)株·hm~(-2) 4个不同立竹密度处理组,选用传统经营模式下生产效益较优的笋用毛竹林作为对照组,分析立竹密度对不同发笋期毛竹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毛竹林的叶面积指数、叶平均倾角、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在立竹密度为(2 550±100)株·hm~(-2)时达到最高,且不同处理组间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组的叶面积指数、叶平均倾角及全氮含量均在发笋前期达到最高,冠层开度和叶绿素含量在发笋盛期达到最高,全磷和全钾含量则在发笋后期达到最高;毛竹叶片各功能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在长周期母竹留养经营模式下,当立竹密度为(2 550±100)株·hm~(-2)时,毛竹林的冠层结构得到显著改善,叶片的空间分布更加合理,且叶片养分及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郑郁善 陈礼光 洪伟
对杉木纯林 (1 9年生 )、毛竹纯林、6种毛竹杉木混交林 (杉木 1 9年生 )的生长状况、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孔隙状况、水分特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土壤渗透性能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混交林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高林地土壤肥力 ,在混交林的各种模式中 ,以杉木密度 1 350株 /hm2 的混交林对土壤肥力改良效果最佳 ,生长量较大 ,经济效益较高。毛竹杉木混交林可作为我国南方改良林地土壤肥力、防止杉木多代连栽引起地力衰退的有效生物措施之一 ,能充分发挥地力、提高林地利用率。
关键词:
杉木 毛竹 混交林 土壤肥力 效应评价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玉友 陈双林 郭子武 张玮 汪舍平
为探明毛竹由集约经营转为弃管后的适应特性和生存对策,以不同弃管年限(0、8、20 a)毛竹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立竹叶片功能性状及其关系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弃管年限的延长,毛竹林立竹叶片形态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叶长、叶宽、叶周长、叶面积和叶干重及比叶面积总体呈减小趋势;而叶组织密度则相反,叶长宽比、叶厚呈倒"V"形变化;叶片形态性状总体上变化并不显著.(2)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总叶绿素[Chl(a+b)]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随弃管年限的延长先降后升,弃管20 a毛竹林显著高于弃管8 a毛竹林;而花青素(Ant)和色素比值总体上变化不明显.说明随着群落正向演替的进行,毛竹叶光合色素功能与水平得到恢复和增强.(3)毛竹林立竹叶片Chla、Chlb、Chl(a+b)、Car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光合色素各组分具有较好的协同性,而Ant与叶形、光合色素性状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弃管年限延长提高了竹叶光合色素含量,同时叶形性状与光合色素间的相关关系总体上也随之增强.表明光合色素是反映毛竹适应生境变化的主要叶性状指标,随着弃管年限的延长,毛竹林立竹叶片功能性状间的权衡关系及生存策略会发生适应性调节,碳同化及营养存储能力增强,以适应不断加剧的种间竞争.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刘烁 周国模 白尚斌
为分析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蔓延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的影响,采用手持照度计测定了毛竹纯林边缘3种林分类型内的光照强度,并测定了毛竹、杉木及其幼苗的光补偿点。结果表明:①3种林分内光照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毛竹林、针阔-毛竹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分别较空旷处下降了49.31%,55.91%和85.70%,说明毛竹的扩散,使毛竹纯林内光照强度大于毛竹-针阔叶混交林和针阔叶混交林;3种林分内光照强度(I)关系式为:I针阔=0.027 3I针阔-毛竹+0.032 0I毛竹+2.297 0。②在光补偿点方面,毛竹最高,杉木、杉木幼苗次之,分别为19....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运 宋崇林 陈健 史作民 肖文发 赵广东 袁小平 吴建国
[目的]揭示10年生杉木人工林叶片、细根功能性状对土壤磷添加的响应,为提高杉木人工林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10年生杉木人工林中设置P_0(对照)、P_1、P_2、P_3、P_4、P_5共6个处理,土壤施磷量分别为0、60、120、180、240、300 kg·hm~(-2)·a~(-1),进行了3年模拟磷沉降控制试验,分析了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叶组织密度(LTD)、叶干物质含量(LDMC)、比根长(SRL)、比根表面积(SRA)、根组织密度(RTD)、可塑性指数(P_I)的响应及功能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土壤磷缺乏情况下,随着施磷浓度程度的增加,杉木的LA、SLA、SRL、SRA均先增加后降低,LTD、LDMC、RTD均先减小后增加。在不同施磷处理下,杉木叶片、细根功能性状的PI平均值分别为0.21、0.16,CV的范围为3.9%~15.9%,属于较弱变异。杉木叶功能性状LTD与LA、SLA在P_0、P_2处理下呈显著(P <0.01)负相关。[结论]杉木通过协调叶片和细根功能性状的耦合关系响应不同梯度的土壤磷添加,进而形成应对土壤磷含量变化的生存策略。本研究表明,适当的磷添加(P_2、P_3)有利于10年生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养分吸收和生长。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珺 张庆晓 顾娇 王楠 朱向涛 白尚斌
在浙江省临安区於潜镇南山村实验林场,设置毛竹林、6年生毛竹萌芽杉木混交林(简称竹杉混交林)、毛竹萌芽杉木混交林去除毛竹后形成的杉木林(简称去竹杉木林)、萌芽杉木林(简称杉木林)4种林分试验林,探究毛竹入侵及去除对杉木林林分结构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初期影响.结果表明:(1)竹杉混交林中树高H>3 m以及胸径D>7.5 cm的杉木比例显著低于杉木林中的杉木比例,去竹杉木林中杉木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都大于混交林,但小于杉木林.(2)去除毛竹1 a后,杉木林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和优势度都显著增加,而草本层的物种数量和优势度都显著降低,但去除毛竹对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均匀度未产生明显影响.
关键词:
毛竹扩张 杉木林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柯杨 卜柯丽 马元丹 栗青丽 王灵杰 高岩 高海波 张汝民
为了揭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快速生长期茎秆不同节间叶绿素荧光特征,以毛竹笋竹茎秆为材料,用YZQ-500型非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和JIP-test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茎秆不同节间光合色素质量分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随着节间的升高,毛竹笋竹茎秆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显著下降(P<0.05),表明茎秆上下部节间的生长发育存在明显差异,中下部节间PSⅡ反应中心活性较强,光能转换效率较高,能量耗散较少,生长较快;上部节间光合功能相对较弱,生长比较缓慢。研究成果对明确毛竹快速生长机制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瑞晶 胡璇 刘广路 郭雯 梁昌强 孔祥河
【目的】研究喜阳并多分布于林缘或林窗阳光充足处的无耳藤竹和较为耐荫并多分布在林下弱光环境中的响子竹,探究攀缘竹在热带低地雨林的生存策略,为攀缘竹的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19年6、9、12月和2020年3月,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海南岛甘什岭无耳藤竹和响子竹的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而后采用石蜡切片、叶表皮离析法观测叶片解剖结构,并测定单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和比叶面积。【结果】1)无耳藤竹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在6月和9月较高,12月最低;水分利用效率则相反。响子竹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在9月最高,3月和6月较低;水分利用效率在3月最高,9月最低。除12月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外,无耳藤竹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在各月均高于响子竹。2) 2种攀缘竹的叶厚、泡状细胞数量、泡状细胞截面积、二级维管束直径、二级维管束截面积、二级维管束间距和气孔器面积占比均为雨季(6、9月)高于旱季(12、3月)。无耳藤竹的叶厚、气孔宽度、单个气孔器面积、气孔器面积占比在各月均高于响子竹,但乳突厚度、上表皮厚度、二级维管束间距和气孔密度均低于响子竹。3) 2种攀缘竹的单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和比叶面积在各月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异显著(P0.05)。4)无耳藤竹的各指标可塑性总体高于响子竹,这反映了无耳藤竹的环境适应能力高于响子竹。【结论】无耳藤竹凭借其叶片较大的光合能力、叶厚、气孔和较低的单叶面积、比叶面积、二级维管束间距,能够适应林冠层强光环境、冠层水分亏缺和旱季胁迫。响子竹则以其叶片较高的单叶面积、比叶面积、上表皮厚度、乳突厚度和较薄的叶片及小而密的气孔,能够适应旱季胁迫和林下弱光环境。叶片功能性状决定了热带低地雨林2种攀缘竹的不同生存和适应策略。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青粉 王军辉 贾子瑞 齐秀兰 齐德新 侯晓柱 安三平
早在19世纪,生态学家及植物学家们即开始关注植物性状,并发现部分植物性状对环境变化具有很好的响应和适应表现。Diaz等[1]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植物功能性状的概念,且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叶片是与环境接触面积最大,且对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植物器官,在众多的植物性状中,叶片功能性状,如长度和宽度、干质量、叶片氮和叶片磷含量等是决定其在群落中地位的重要因
关键词:
丽江云杉 天然种群 针叶性状 元素 海拔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郑郁善 王舒凤
采用固定标准地法 ,对尤溪县包溪林业采育场 1 974年在阔叶树毛竹混交林皆伐迹地上营造杉木纯林后形成的杉木毛竹混交林进行地下结构的调查。结果表明 ,杉木对毛竹地下结构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毛竹竹鞭向纵深延伸、壮芽数的比例提高有促进作用。杉木密度为 90 0~ 1 3 50株 /hm2 时 ,壮龄鞭比例比较高 ,毛竹地下结构比较优化 ,更新快 ;毛竹竹鞭有 92 8%分布在 0~ 4 0cm土层中 ,其中 0~ 2 0cm土层中占 60 %以上 ,大于 4 0cm土层中仅占 7 2 % ;杉木能促进竹鞭向纵深发展 ,随杉木密度的增加 ,0~ 2 0cm层鞭根减少 ,2 0cm以上鞭根明...
关键词:
杉木 毛竹 混交林 鞭根结构 密度效应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秀云 陈晓沛 徐英武 曹友志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是中国主要的经济竹种,纤维素合成对于竹材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纤维素主要由纤维素合成酶(CesA)合成,并储存在植物的初生壁和次生壁中。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透射电镜观察以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研究了毛竹纤维素合成酶的表达和功能。共获得16个毛竹纤维素合成酶家族基因。结构域分析表明:毛竹纤维素合成酶都含有cellulose_synt结构域,N端大多有锌(Zn)指结构。毛竹韧皮部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发现:次生壁随着高的增加而加厚,次生壁的初始形成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