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40)
2023(9134)
2022(8280)
2021(7838)
2020(6465)
2019(15377)
2018(15409)
2017(29544)
2016(16346)
2015(18334)
2014(18400)
2013(18240)
2012(16700)
2011(14870)
2010(14651)
2009(13181)
2008(12582)
2007(10611)
2006(9161)
2005(7712)
作者
(47292)
(38991)
(38831)
(36860)
(25180)
(18904)
(17605)
(15502)
(15194)
(14091)
(13840)
(13055)
(12434)
(12375)
(12099)
(11932)
(11916)
(11642)
(11331)
(11268)
(9793)
(9490)
(9435)
(9008)
(8822)
(8712)
(8708)
(8674)
(7901)
(7773)
学科
(62456)
经济(62391)
管理(45077)
(42765)
(35729)
企业(35729)
方法(30476)
数学(26423)
数学方法(26139)
(16583)
地方(15401)
(15319)
中国(14992)
(14422)
业经(13694)
农业(11252)
(10720)
理论(10590)
环境(10487)
(10462)
贸易(10457)
(10088)
技术(10041)
(9484)
(9437)
财务(9427)
财务管理(9411)
企业财务(8917)
教育(8876)
(8812)
机构
大学(225883)
学院(224344)
管理(93072)
(82492)
理学(81683)
理学院(80768)
经济(80583)
管理学(79333)
管理学院(78955)
研究(73924)
中国(52176)
科学(49551)
(48934)
(38028)
(37255)
业大(37139)
(36946)
(35844)
研究所(34577)
中心(33350)
(30202)
师范(29881)
农业(29836)
北京(29811)
财经(29497)
(27306)
(26792)
(26318)
技术(24348)
师范大学(24319)
基金
项目(163804)
科学(127870)
研究(118107)
基金(117796)
(103223)
国家(102376)
科学基金(87715)
社会(71649)
社会科(67732)
社会科学(67712)
(65705)
基金项目(64097)
自然(59527)
自然科(58068)
自然科学(58052)
自然科学基金(56969)
(54668)
教育(53560)
编号(48723)
资助(48351)
成果(38650)
重点(36569)
(35287)
(34536)
(33992)
课题(33282)
科研(31638)
创新(31635)
计划(30220)
大学(30011)
期刊
(87812)
经济(87812)
研究(62553)
中国(38637)
学报(38601)
科学(34972)
(33536)
管理(32676)
大学(28267)
学学(26604)
(25391)
教育(24939)
农业(23872)
技术(19111)
(15390)
金融(15390)
业经(15141)
图书(13741)
财经(13167)
经济研究(12958)
科技(12176)
(12072)
理论(11875)
资源(11411)
问题(11290)
实践(11233)
(11233)
(10931)
林业(10581)
技术经济(10574)
共检索到3130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顾小平  吴晓丽  
对毛竹和浙江淡竹利用N2回充法测定根系固氮活性,分别可达9.9和2.1nmolC2H4/(g干根·h);用半固体培养基富集后的根系固氮活性范围在20~100nmolC2H4/(g鲜根·h)的占40%以上。对浙江淡竹根际各部位固氮菌数采用乙炔还原-MPN法计测结果是根际土壤3.4×105菌数/g干土;根表、根内分别为2.2×105、3.0×104菌数/g干根。采用划线法在浙江淡竹根际分离到3株具较高活性的固氮菌,经鉴定G-4属肺炎克雷伯氏菌。G-7和G-12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相同,目前尚未确定种属。对G-4和G-7的固氮特性研究表明:培养18~24h后固氮酶活性最高;从pH4.5~9.2固氮酶活...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顾小平  吴晓丽  
对从毛竹根际分离到的菌号为GW-1、GW-5、GW-10、GW-16的4株菌进行鉴定和固氮特性研究,从其菌体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确定为多粘芽孢杆菌。它们固氮的最适温度:GW-1为30~35℃,GW-5、GW-16为30℃,GW-10为35℃,最适固氮pHGW-1、GW-10为7.5左右,GW-5为7.0左右,GW-16为6.0~7.5之间。4株菌都可利用多种碳源固氮,但以葡萄糖、蔗糖、苹果酸3种碳源混合时固氮活性最大。4株菌的最高固氮能力GW-1、GW-5培养96h时分别为156.90、89.37nmol(C2H4)/(h·瓶),GW-10、GW-6培养72h时分别为56.63、83.64nmo...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顾小平  吴晓丽  汪阳东  
对几种丛生竹种麻竹、吊丝球竹、青皮竹、粉丹竹、马甲竹、绿竹等进行根系固氮能力调查测定 ,用直接法测定 (干根样品 )前 5个种竹种的根系最高固氮酶活性分别为 2 0 .50、2 4 .81、10 .83、7.4 9、2 .4 6nmol(C2 H4 )·g- 1·h- 1,用富集培养法测定 (鲜根样品 )前 5个种竹种的根系平均固氮酶活性分别为 2 75、4 31、169、188、79nmol(C2 H4 )·g- 1·h- 1。不同生境和不同季节丛生竹根系固氮能力的调查显示 ,充足的水分供应、较高的温度及适当施用有机肥有利于竹子固氮。对几种丛生竹种根际不同部位固氮菌数调查测定显示 ,根际固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顾小平  吴晓丽  
将从毛竹根际分离的2#菌株(多粘芽孢杆菌),12#、14#菌株(地衣芽孢杆菌)和从浙江淡竹根际分离的7#菌株(未最后确定种名),分别培养制成菌悬液,回接毛竹实生苗,进行人工控制条件下的无菌盆栽(沙培)试验。结果显示接菌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毛竹幼苗成活率并促进其生长,尤其是对根鲜质量增加明显,增幅为44.1%~76.9%,分别达到显著(14#菌)和极显著(2#、12#、7#菌)水平。同时,接种联合固氮菌明显提高苗木体内的氮素含量,植株含氮量增幅达22%~38.1%。另外,统计分析表明:在无土著菌生长和竞争的条件下,幼苗期接菌处理比种子发芽期接菌处理具更显著的促进植株生长和提高植株含氮量的效果。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杨帆  汤孟平  
【目的】解析秆形结构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其主导因子,并以竹节所处高度与竹高的比值(即相对高,取值为0~1)代替实际高,分析秆形结构因子及其依赖于相对高的分布规律,可以辅助判断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生长发育状况。【方法】在浙江省不同区域共选择10个县市(区)设置毛竹林调查样地,测量样竹的竹节数、竹节长和中央直径等秆形结构因子,用抛物线和直线拟合秆形结构因子依赖于相对高在竹秆上的分布规律,通过相关性分析解析秆形结构因子之间的关系,应用因子分析解析秆形结构因子中的主要因子。【结果】毛竹竹节数集中在53~67节,符合正态分布,95%置信水平下毛竹竹节数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58.1, 60.4);竹节长和竹节中央直径依赖于相对高分布分别具有抛物线和直线分布特征。竹秆高度每增加10%,竹节中央直径约下降10%。随着径阶的增大,最长竹节长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最长竹节的相对高没有明显差异,均为0.47~0.52;胸径与竹节数、1/2高节长、最长竹节长和胸高竹节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胸高节号呈极显著负相关(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吴高洋  陈伏生  万松泽  刘仁  杨豆  胡添翼  张扬  
[目的]探究毛竹根际微生物新黑曲霉(Aspergillus neoniger)JXBR16对土壤难溶性磷酸盐的溶磷作用及对毛竹的促生效果。[方法]采用液体发酵培养法研究该菌株对Ca_3(PO_4)_2、CaHPO_4、FePO_4、AlPO_4和植酸钙等5种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能力及碳源、氮源、pH、装液量和盐离子等因素对其解磷能力的影响;并采用温室盆栽法评价该菌株对毛竹实生幼苗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新黑曲霉对5种难溶性磷酸盐均具有较好的溶解能力,其中对FePO_4、CaHPO_4的溶解能力最佳,解磷量分别达3 208.31和3 027.09 mg·L~(-1);在碳源为蔗糖或葡萄糖、氮源为硫酸铵、初始pH值3.5、装液量2/5、温度25℃和盐离子浓度为0~1.0 g·L~(-1)条件下新黑曲霉的解磷能力最佳。施用该菌株180 d后毛竹根际土壤有效磷和矿质氮分别提高37%和41%,植株根、茎和叶磷含量分别提高了95%、102%和43%;毛竹地径、苗高和生物量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了44%、47%和50%。[结论]新黑曲霉能够有效增强南方红壤区毛竹林土壤磷的供给,促进植株养分吸收利用,并提高毛竹的生长,具有应用于竹林生物菌肥研制和开发的巨大潜力。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徐秋芳  钱新标  
对浙江省临安市郊2年生毛竹根际土壤的化学性质分析表明,毛竹根际土壤酸度明显较全土弱,根际土壤交换性氢和交换性铝比全土低,比值分别为076和079;根际土壤含有较丰富的水解氮、有效磷及交换性钾、钙等;根际土壤的总碳量也稍高于全土,比值为105,但其腐殖质组成差异不大,比值为102。毛竹能使根际土壤的养分有效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顾蕾  沈振明  周宇峰  施拥军  李翠琴  Annette Partida  徐小军  
木质林产品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生态系统三大碳库之一,对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在减缓碳排放上具有巨大贡献(Apps et al.,1999;Dias et al.,2005;白彦锋等,2009):一方面,林产品有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周国模  刘恩斌  施拥军  刘安兴  周宇峰  
以浙江省为例,提出基于最小尺度的区域生物量估算新方法,包含3方面内容:1)利用二元Weibull生存函数推导二元Weibull分布函数,并用二元Weibull分布函数估算浙江省各径阶、各龄级毛竹的总株数;2)利用已有毛竹胸径、年龄二元单株生物量模型f(D,A),计算各径阶、各龄级毛竹的生物量;3)利用公式MT=∑mi=5∑nj=1kijf(Di,Aj)实现区域尺度生物量的精确估算。用该方法估算得浙江省毛竹总生物量为1.4716×1010kg。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郑林用  张庆玉  甘炳成  
本文阐述了水稻和小麦根际的联合固氮作用的测定方法和联合固氮量。通常认为,15N示踪法是最有效的直接测定生物固氮量的方法。每季水稻根际固氮量为10kg/ha。联合固氮作用可为小麦提供所需总氮的10% 左右。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侯伟  彭桂香  许志钧  陈仕贤  谭志远  
从广东箣竹中分离、筛选得到5株固氮酶活性高且稳定、生长势强的内生固氮菌株,对其生理特性、环境适应性及其对植物的促生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氮培养、温度18~40℃时,菌株均能生长且有固氮酶活性,其最适生长及固氮的温度为26~37℃;在偏酸(pH值5.0)和偏碱(pH值8.0)的条件下,菌株均能保持较强的生长势和较高的固氮酶活性,并能通过调节自身代谢适应环境的酸、碱变化,使培养液趋近中性;培养液中NaCl浓度在0.5~2.5 g.L-1、(NH4)2SO4浓度在0.05~0.50 g.L-1时,菌株均能保持旺盛生长且有较高的固氮酶活性。接种水稻试验表明:菌株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丹  王戈  张文福  程海涛  
以毛竹圆竹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力学性能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以圆竹为测试单元毛竹各项性能测试结果不同于以竹片为测试单元测得的结果,但是毛竹圆竹的各项力学性能在竹龄、竹秆部位上的变异规律和竹片力学性能的变异规律相似。随竹秆高度的增加,其纵向抗压强度、纵向抗剪强度、抗弯强度均呈增大趋势;4年生毛竹的力学性能总体优于6年生毛竹。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施建敏  郭起荣  杨光耀  
采用L i-6400测定毛竹光合作用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同时对毛竹叶绿素含量的年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竹夏、秋季的光合日变化为双峰曲线,冬、春季的光合日变化为单峰曲线,气孔部分关闭是引起毛竹夏、秋季光合“午睡”现象的主要原因;毛竹光合年动态变化为三峰曲线,峰值分别在3月、6月和8月出现,年均值为6.03μmol.m-2.s-1;毛竹叶绿素含量年动态变化为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在2月和10月出现,年均值为2.18mg.g-1。通过综合比较本文和其他毛竹光合作用的测定结果,认为气候条件和研究方法的不一致很可能是导致众多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楼崇  刘成林  
根据毛竹笋-幼竹阶段及成竹后直至13年生的竹秆样株资料,对毛竹含水率、容重及质量的变化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毛竹的含水率和容重与年龄及部位有很密切的关系,毛竹的质量生长规律能较好地用数学关系式来模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文元  范少辉  苏文会  刘广路  周金民  
对黄山公益林场毛竹成竹期幼竹生长的根际土壤微量元素、pH值和有机质含量动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幼竹根际土壤pH值介于4.86和6.04之间,属于适合幼竹生长的pH值范围。随幼竹生长,pH值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形状,8月中旬达到最高值,为6.03;有机质含量和Cu含量分别在7月初和6月中旬达到高峰,分别为38.77和0.63,有机质含量在7月底达到最低点,而后慢慢升高,Cu含量则呈开口向下的W形状;Zn、Fe、Mn含量均在6月上旬达到高峰,而后均呈下降趋势。方差分析表明,10月幼竹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Cu、Zn、Fe、Mn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根际土壤对微量元素的溶解吸收相比非根际土壤来说,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