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31)
2023(7655)
2022(6182)
2021(5970)
2020(4636)
2019(10662)
2018(10068)
2017(18220)
2016(9405)
2015(10813)
2014(10391)
2013(10576)
2012(10038)
2011(9575)
2010(9577)
2009(8914)
2008(8714)
2007(7866)
2006(7141)
2005(6148)
作者
(25971)
(22098)
(22039)
(21057)
(14002)
(10517)
(9870)
(8468)
(8452)
(7793)
(7607)
(7268)
(7029)
(6978)
(6780)
(6687)
(6361)
(6277)
(6208)
(5970)
(5663)
(5222)
(5145)
(5112)
(4961)
(4953)
(4678)
(4568)
(4522)
(4419)
学科
(48844)
经济(48688)
(26767)
(25857)
管理(21843)
方法(19854)
中国(18392)
(17519)
企业(17519)
农业(17088)
数学(16474)
数学方法(16433)
业经(14365)
(11773)
(10686)
(10041)
贸易(10034)
(9910)
(8991)
地方(8113)
(7988)
银行(7987)
(7865)
发展(7864)
金融(7862)
(7854)
(7797)
农业经济(7490)
(7260)
(7201)
机构
大学(144787)
学院(143350)
(71407)
经济(70301)
研究(54612)
管理(52881)
理学(45443)
理学院(44929)
管理学(44445)
管理学院(44163)
中国(43730)
(31585)
(30303)
科学(28437)
(26080)
财经(25278)
(25008)
经济学(24406)
中心(24188)
研究所(23608)
(23338)
经济学院(21968)
北京(19826)
(19539)
师范(19452)
(19332)
财经大学(18794)
(18765)
业大(18016)
农业(17994)
基金
项目(93612)
科学(75804)
研究(72673)
基金(72039)
(61996)
国家(61433)
社会(53210)
科学基金(52527)
社会科(49228)
社会科学(49218)
基金项目(37191)
(32204)
教育(31977)
自然(29140)
资助(28726)
自然科(28511)
自然科学(28506)
自然科学基金(28060)
编号(27952)
(27745)
成果(23942)
国家社会(23522)
(23259)
中国(21758)
(20934)
重点(20870)
教育部(20647)
人文(19636)
(19358)
社科(19220)
期刊
(83730)
经济(83730)
研究(47905)
中国(31083)
(30137)
(22906)
科学(21550)
学报(20368)
农业(19965)
管理(17934)
大学(17265)
(16430)
金融(16430)
学学(16314)
业经(14545)
财经(13878)
经济研究(13851)
教育(13013)
(12124)
问题(11462)
世界(10725)
(9982)
技术(8950)
国际(8659)
农业经济(8401)
农村(8305)
(8305)
(8284)
社会(8086)
(7721)
共检索到2220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宇征  
传统中国,国家政权无力深入乡村,农民以家庭、宗族为合作单位的乡族式社会资本占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手段对传统乡村社会资本进行改造,以期达到农民与国家协同行动、互惠合作的目的。然而,在打破农村传统社会资本的同时,政权并没有代之以行之有效的现代社会资本。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敏昌  刘明君  
新中国成立后走什么样的农村发展道路 ,在此问题上 ,毛泽东同志主要强调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 ,提出了要将农民组织起来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及坚持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但同时 ,由于毛泽东同志较多地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出发来研究农村社会发展问题 ,导致了他忽视农民利益和农村自身发展 ,致使其在农村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偏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毛泽东农村社会发展思想给我们的启迪在于 :必须将农民和农村社会发展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来考察 ,解决农村社会发展应更多地从维护农民自身利益出发来制定方针和政策。
[期刊] 求索  [作者] 何绍辉  
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开展了独特的社会治理实践,形成了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这一思想以土地革命、社会组织、社会关系和社会风气作为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石、纽带、关键和重点,虽因历史条件的限制存在一定局限,但这一思想反映和体现了最广大农民的期盼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理论孕育的基础,指导了各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农村道路探索,对当前我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有重要借鉴价值。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杜晓燕  李景平  尚虎平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龚育之  
19世纪是中华民族衰落的世纪,20世纪是中华民族奋起斗争、走向振兴的世纪。有三个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在20世纪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其目的,一是要推翻腐败的社会制度,二是要改变落后的经济技术状况。前者是政治和经济制度的革命,后者是产业和科学技术的革命。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取得了推翻封建帝制的胜利,但是没有能够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所以后来他同共产党合作,转向新三民主义,要走这条新路来取得革命胜利。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宏伟壮丽,令人神往。他想要中国补上西欧把世界其他部分甩到后面的产业革命这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何东昌  
十四大比较系统地初步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并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论述,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理论上的成熟是党成熟的一个标志。对于一个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党,在对建设的客观规律的掌握上,有了空前的成熟,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对教育来讲,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们的教育能够真正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永进  
毛泽东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起到了开创性和奠基性作用。他在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实现了话语体系的创新性构建;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作用,明确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推动了学术体系的方向性发展;参与制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指导设立相关研究机构,支持图书报刊的编辑出版,促进了学科体系的时代性完善。考察毛泽东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历史经验,对于繁荣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曹晓丽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条曲折的历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其中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失误,但他仍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闪光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邓小平和毛泽东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关系。我们在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回顾毛泽东的艰辛探索,必将促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畏  李正心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是毛泽东提出的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也是对待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原则。作为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如何教导我们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教育,这些思想对当前和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建设有什么启示和指导意义?本文拟作初步探讨。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佑新  
毛泽东对印度的认识,对中印关系影响深远。青年毛泽东在关注世界形势的过程中认识、了解印度;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充分肯定了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帮助、两国之间形成的深厚友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毛泽东认为印度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毛泽东的印度观,是毛泽东对印度的总体性认知,是毛泽东处理两国关系的方式表现,是毛泽东高超的外交艺术、战略智慧的展现。从毛泽东的印度观中汲取智慧,对维护两国友好关系有重要价值。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谭安洛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情报的作用,其理论与实践都渗透、包含着深刻而全面的情报思想。一、关于情报的基础作用情报是认识、决策、科研等方面的基础,毛泽东的思想和行为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1.决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这是人所共知的名言,它道出了情报以及准确、全面、客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秦仁山  
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方面,如何看待“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这是人口学界几年来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我认为不应该贬低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口思想上的历史地位,不能抹煞“毛泽东人口思想”(泛指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伟大贡献。以下从历史、理论两方面作些初步说明。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灿全  贺岩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民生思想的核心,具体内容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对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马燕君  
毛泽东与茅盾──摘自《作家文摘》1993年12月24日原作:马燕君1949年9月23日,正忙于筹办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文学刊物《人民文学》创刊号的茅盾收到了一个牛皮纸的大信封。打开信封,从里面落下两张纸,那字迹正是茅盾已十分熟悉了的毛泽东的笔体。茅盾细细...
[期刊] 求索  [作者] 吴起民  
认识和革新乡村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之一。在进入陕甘宁边区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持续系统地探索。战争环境下的文化动员政策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文化建设的失衡问题,更难以实现革命文化扎根于乡土的目标。为应对这一问题,毛泽东力图通过群众路线实现中国共产党与乡村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强知识群体与基层群众的联系,提高中国共产党对乡村文化的整合效能,推进新文化扎根于乡村社会。这些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对于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