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45)
2023(14663)
2022(12096)
2021(11181)
2020(9118)
2019(20617)
2018(20310)
2017(38344)
2016(20731)
2015(23499)
2014(23489)
2013(23499)
2012(22010)
2011(20187)
2010(20655)
2009(19215)
2008(19397)
2007(17823)
2006(16180)
2005(15052)
作者
(59418)
(49744)
(49682)
(46750)
(31744)
(23918)
(22399)
(19384)
(19095)
(18039)
(17103)
(16712)
(16113)
(16059)
(15557)
(15058)
(14635)
(14426)
(14408)
(14359)
(12693)
(12353)
(12047)
(11634)
(11370)
(11132)
(11087)
(11069)
(10092)
(10054)
学科
(99040)
经济(98919)
(89267)
(70753)
企业(70753)
管理(68156)
(47601)
方法(35006)
业经(32279)
农业(31832)
中国(31138)
(27695)
数学(26595)
数学方法(26446)
地方(22529)
(21530)
(19462)
贸易(19442)
(19139)
财务(19115)
财务管理(19082)
(18935)
技术(18911)
企业财务(17984)
(17109)
(16557)
(16062)
(16008)
银行(15993)
(15799)
机构
学院(307576)
大学(298869)
(137969)
经济(135473)
管理(118574)
研究(105844)
理学(99896)
理学院(98871)
管理学(97771)
管理学院(97176)
中国(87345)
(64121)
(62812)
(60013)
科学(59400)
(53439)
(49719)
财经(48712)
中心(48667)
研究所(47308)
农业(45332)
业大(44218)
(44142)
经济学(41549)
北京(41203)
(39171)
(38766)
师范(38456)
经济学院(37437)
(37309)
基金
项目(189343)
科学(150632)
研究(146600)
基金(136979)
(117155)
国家(115931)
科学基金(100341)
社会(96267)
社会科(90939)
社会科学(90918)
(74926)
基金项目(71739)
教育(65018)
编号(60950)
(60577)
自然(59966)
自然科(58573)
自然科学(58561)
自然科学基金(57588)
资助(54932)
成果(49095)
(46603)
(42902)
重点(42023)
(41875)
课题(41633)
(40615)
国家社会(40216)
发展(38920)
(38394)
期刊
(171366)
经济(171366)
研究(96961)
中国(70422)
(62314)
(50791)
管理(47353)
科学(42130)
农业(41935)
学报(41275)
(35556)
金融(35556)
业经(33303)
大学(33117)
教育(32941)
学学(31086)
技术(28904)
经济研究(25590)
财经(24912)
问题(22766)
(22372)
(21670)
世界(18574)
(18130)
技术经济(17758)
国际(15957)
农村(15504)
(15504)
经济问题(15445)
现代(15153)
共检索到4944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秦宏毅  
毛泽东从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对新中国农业发展规律进行了可贵地探索。他提出了变革是农业发展的动力、必须以集体化带动机械化、农民是农业建设的主体力量、农业必须为工业服务的观点,反映了新中国农业建设的起点和环境条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蔡克文  王善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统筹兼顾、两条腿走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综合平衡、波浪式前进、人类本身的生产要与社会生产相适应和维护生态平衡等思想,集中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
[期刊] 求索  [作者] 乔惠波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制定的新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是以战略目标、战略安排和战略措施为主体的战略体系。这一发展战略实现了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是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带有赶超性质的现代化战略。毛泽东现代化发展战略是我国总体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处于总体发展战略中的探索和起步阶段,为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丁丹丹  吕文林  齐爱兰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农业基础论"。这是对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建国以来四次国民经济调整即充分印证了其理论的正确性。新时期,经济形势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已不能反映"农业基础论"的全部面貌。须建立起与现代化相统一的"农业基础论",实现其在新起点上的"复归"。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曹晓丽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条曲折的历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其中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失误,但他仍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闪光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邓小平和毛泽东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关系。我们在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回顾毛泽东的艰辛探索,必将促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敏昌  刘明君  
新中国成立后走什么样的农村发展道路 ,在此问题上 ,毛泽东同志主要强调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 ,提出了要将农民组织起来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及坚持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但同时 ,由于毛泽东同志较多地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出发来研究农村社会发展问题 ,导致了他忽视农民利益和农村自身发展 ,致使其在农村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偏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毛泽东农村社会发展思想给我们的启迪在于 :必须将农民和农村社会发展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来考察 ,解决农村社会发展应更多地从维护农民自身利益出发来制定方针和政策。
[期刊] 求索  [作者] 罗嗣亮  
新中国成立后,在实现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毛泽东开始思考和探索如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他认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认识到中外文化在价值上的完全平等和在现实上的发展差距,树立健全的文化心态,并从国力、内容、人才、组织等方面完善相关条件;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中国文艺精品、中国文化知识和技艺等为主要传播内容;需坚持“自己讲”和“别人讲”相结合,不“强加于人”,实事求是宣介中国文化,讲清楚民族特色背后的共通道理等基本原则。毛泽东致力于探索一种文化传播与政治宣传相结合、兼具和平性和人民性的对外文化工作模式,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今天留下了诸多启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吴学海   毛亦兵   吕广厚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经过打击投机资本的斗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胜利,在我国以公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社会和以统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经营管理机制被确立下来。但是,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党所面临的全新课题。由于所有制改造没有经验,遗留两个基本问题,还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解决。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是不是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式?还可以不可以保留和发展一部分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二是,全部社会经济生活是否都在计划体制下生产和消费?还需要不需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如果说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程崇仁  
论毛泽东关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思想程崇仁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应怎样搞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发展经济学界从本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经历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才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在“唯工业化”论盛行的50年代,农业的重要性开始被认识,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姚士谋  候晓虹  
结合福建沿海开放区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探索了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三条基本规律:1)地区经济的定向开发与走廊式发展;2)非均衡式的协调发展;3)地区经济集聚与扩散规律的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玫  
儒家大同思想孕育出历代思想家对空想性质的农业平均主义的无限遐想,毛泽东深受农业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并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努力进行着农业平均主义的实践尝试,前者成就了其辉煌伟业,而后者铸成了其重大失误。汲取农村集体化运动失败的教训,今天我们应切实保护农民"小"与"私"的天性,真正赋予农民土地持有产权的主体地位,并继续稳定农民家庭"小"生产经营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投身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推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率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战军  张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着眼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立足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70年间,研究生教育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以寓教于研、团队培养为育人方式,将知识传承与知识创造相结合。新时期,研究生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创新引领,加快推动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转变,奋力迈出现代化建设新步伐。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胡中应  胡浩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对缓解气候变暖、保护生态环境尤为重要。本文首先指出了我国当前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匮乏、污染严重和承诺国际减排的压力,然后结合农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特征分析,指出低碳农业是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的统一,是发挥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与文化功能的统一,是保障粮食安全与履行减排责任的统一,因而是符合农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农业,要保护植物多样性发挥农业本身的固碳效应、指导农民减量使用生产资料、引导农民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以及推动农业碳汇市场及生态补偿制度。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曾福生  
探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性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文章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抑制通货膨胀、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四个方而进行了详细论述,揭示了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符合农业发展规律的必然这一客观趋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茂兴  叶琪  
研究目标: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总结取得的伟大成效,凝练蕴含其中的发展规律,进一步探究深化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研究方法: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客观评价取得的发展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运用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来展现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并通过科学抽象法、归纳演绎法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和经验进行总结。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主要聚焦于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经营方式、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业发展地位、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纵观我国农村经济70年的发展历程,它蕴含着特有的发展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规律、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从一般到特色化探索的建设规律、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规律以及动力转换升级的规律。这也启示着我国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尊重和维护农民的根本权益,巩固和加强农村政策扶持,推动产权界定清晰,激发农村科技生产力以及实现和维护公平包容的治理环境。研究创新: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系统剖析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演变的空间并存性和时间继起性,以大量翔实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并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本质特征,抽象总结出五个方面的发展规律,将历史经验、现实问题与发展趋势相结合,得出五个方面的经验启示。研究价值:厘清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脉络及取得的成效,尝试总结了中国农村经济70年发展的特征规律,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境遇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参考借鉴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