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56)
2023(9623)
2022(7747)
2021(7350)
2020(5931)
2019(13511)
2018(13581)
2017(25038)
2016(13950)
2015(16247)
2014(16462)
2013(15840)
2012(14718)
2011(13406)
2010(13563)
2009(12309)
2008(12450)
2007(11122)
2006(9943)
2005(9368)
作者
(39962)
(33392)
(33216)
(31746)
(21533)
(15847)
(15028)
(12980)
(12841)
(12096)
(11644)
(11360)
(11013)
(10812)
(10674)
(10302)
(9828)
(9809)
(9692)
(9612)
(8691)
(8190)
(8125)
(7821)
(7607)
(7546)
(7411)
(7389)
(6862)
(6847)
学科
(58607)
经济(58528)
管理(35056)
(33491)
(25424)
企业(25424)
方法(22085)
中国(21749)
数学(19104)
数学方法(18918)
(18231)
(14186)
业经(13491)
(13045)
贸易(13035)
(12759)
(12372)
(12019)
农业(11809)
地方(10695)
(10235)
银行(10214)
(9845)
(9832)
(9598)
金融(9594)
理论(9137)
(9013)
环境(8467)
教育(8190)
机构
大学(202524)
学院(200802)
(86513)
经济(84879)
研究(75933)
管理(68521)
中国(59303)
理学(57607)
理学院(56827)
管理学(55764)
管理学院(55388)
(44859)
科学(44677)
(40416)
(39136)
研究所(35390)
(33367)
中心(33325)
财经(31923)
(31668)
(29250)
(29247)
北京(29071)
师范(28989)
经济学(28777)
(27257)
业大(26726)
经济学院(25972)
农业(25814)
(24514)
基金
项目(127197)
科学(100180)
研究(96078)
基金(92862)
(81816)
国家(81157)
科学基金(67952)
社会(61661)
社会科(58294)
社会科学(58280)
基金项目(47692)
(46585)
教育(44931)
自然(41404)
(40632)
自然科(40460)
自然科学(40446)
自然科学基金(39771)
编号(38655)
资助(38495)
成果(33422)
重点(29775)
(29745)
(28313)
课题(28101)
国家社会(26894)
中国(26821)
(25736)
教育部(25564)
(25161)
期刊
(99948)
经济(99948)
研究(66030)
中国(46228)
(32273)
学报(32128)
(31166)
科学(29934)
教育(28248)
管理(26231)
大学(24688)
学学(22621)
农业(21940)
(20257)
金融(20257)
技术(17314)
经济研究(16787)
财经(16519)
业经(14642)
(14426)
问题(13756)
(13348)
世界(12929)
(12611)
国际(12270)
图书(11779)
(9889)
(9525)
论坛(9525)
技术经济(9101)
共检索到3181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焦晓云  
文章基于建国后毛泽东对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对"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五计划时期、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等不同时期我国城镇化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梳理,报告了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数量由69座增加到191座、城镇化率由10.64%增加到17.92%的成果。通过历史研究和归纳分析,得出只有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城镇化才是可持续的城镇化、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是客观规律等历史经验,也得出了城镇化发展遭遇挫折的主观原因是对城镇化问题不能达成共识、客观原因是不尊重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直接原因是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辜胜阻  易善策  李华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必然面临并需要科学引导与管理的重大问题。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具有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双重转型"背景;表现为人口城市化(异地转移)和农村城镇化(就地转移)"双重城镇化方向";是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双重动力驱动下的城镇化;是在制度变迁方面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和自下而上的城镇化的"双重发展模式"。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在产业转型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将人口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城镇化机制结合起来,并积极多渠道地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红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多方面的具体内容。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一具体内容来看,这一道路的探索源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这种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安排推进了低成本的工业化城镇化,产生了巨大的宏观效应。同时,土地制度创新产生了以农民工身份为标志的“第三种群体”,从而使得促进农民增收、调整城乡关系和推进共同富裕也具有“非典型性”。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视域来看,这种现代化实践既区别于欧美,也不同于日韩发展模式,而是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即第三条城镇化道路。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曹晓丽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条曲折的历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其中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失误,但他仍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闪光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邓小平和毛泽东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关系。我们在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回顾毛泽东的艰辛探索,必将促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课程涉及时段较长、理工科学生普遍缺乏历史和社会改革发展知识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探索教学方法改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思考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社会发展历程和改革前景,是普通高校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何东昌  
十四大比较系统地初步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并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论述,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理论上的成熟是党成熟的一个标志。对于一个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党,在对建设的客观规律的掌握上,有了空前的成熟,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对教育来讲,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们的教育能够真正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永进  
毛泽东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起到了开创性和奠基性作用。他在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实现了话语体系的创新性构建;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作用,明确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推动了学术体系的方向性发展;参与制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指导设立相关研究机构,支持图书报刊的编辑出版,促进了学科体系的时代性完善。考察毛泽东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历史经验,对于繁荣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宁学平  
作者认为,毛泽东同志的财政思想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的财政思想得到了运用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其代表作。当前,我们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集中精力搞好财税改革:强化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税收体系;以分税制为特征,健全分级财政体制,正确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以企业所得税与税后利润分流为标志,规范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同时,要加速各部门的综合配套改革,从根本上转换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推动国民经济沿着协调发展、平稳运行、适度增长、集约经营的道路前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许伟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成部分,其理论坐标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系下的二级子目录,归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体系,与该体系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经济结构优化道路、共赢平衡高效开放道路一并形成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搭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具体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柏文  杨懿  李慧新  
从城镇化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几乎一直在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从古代的行政型城镇化道路和市镇化道路,到近代的商业城镇化道路,再到当代的乡镇工业小城镇化道路。在1000多年城镇化历史中,中国只有约138年的时间在学习西方的传统工业城镇化道路。从城镇化动力产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推动城镇化依赖众多的产业,古代主要依赖手工业和商业,近代主要依赖商业和近代工业,现代主要依赖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中国对城镇化动力产业的选择一向比较绿色环保。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产业的视角,以第三产业作为中国城镇化的动力产业将是未来中国特色城镇化的主要道路之一。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占斌  
城镇化是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和重要标志,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王牌"力量,它能够为创造巨大的内需投资提供动力和空间并更好地改善民生。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新任务,我们需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主要表现为新核心、新理念、新动力、新方式、新格局、新重点等六个"新"。走好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发展规律,结合中国城镇化的特殊性,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降低城镇化门槛,建设包容性城镇,积极完善城镇化战略格局,多渠道筹措城镇化资金,积极深化制度改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俊梁  徐敏  陈瑜  
生态文明是新形势下中国实现城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特征。中国走生态文明型城镇化道路应当借鉴国外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总结中国沿海地区城镇化发育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依靠科学规划的引领,凸现以人为本的特色,要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重要抓手,要注重发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引导的作用,实现绿色低碳的城镇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经勇  任柏强  
从十六大报告关于三农问题论述的逻辑体系看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结合繁荣农村经济的内在要求提出来的。也就是说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以逐步优化城乡人口布局 ,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必要的条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鲁德银  
中国土地城镇化道路最重要的特征是土地国有化。我国土地国有化带来诸多重大问题:私有产权保护不力损害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土地国有化与市场化的冲突;强制征收和廉价补偿妨碍和谐社会建设;导致土地过度城镇化,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完善中国特色的土地城镇化道路就是要采取"市场化+国有化"的土地城镇化道路:政府要转变观念与职能,确立科学发展观主导地位;国有与私有土地产权平等保护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征收和城镇国有土地出让中利益分配作用;健全公平和谐征收法律制度;发挥土地产权自我保护耕地的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黎明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四化"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科学推进城市群的规模和格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也要注意保障粮食安全,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