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71)
2023(8342)
2022(7064)
2021(6562)
2020(5362)
2019(12463)
2018(12344)
2017(22659)
2016(12154)
2015(14284)
2014(14477)
2013(14589)
2012(14092)
2011(13232)
2010(13325)
2009(12410)
2008(12192)
2007(10996)
2006(10189)
2005(9587)
作者
(36113)
(30099)
(30054)
(28987)
(19422)
(14342)
(13736)
(11833)
(11543)
(10988)
(10594)
(10078)
(10003)
(9911)
(9651)
(9204)
(8935)
(8755)
(8705)
(8363)
(8015)
(7308)
(7291)
(7097)
(6799)
(6757)
(6520)
(6439)
(6122)
(5996)
学科
(77845)
经济(77772)
管理(33798)
(28466)
方法(26272)
数学(23194)
数学方法(23075)
(22459)
企业(22459)
中国(20647)
地方(17652)
(14369)
(13682)
贸易(13671)
业经(13302)
(13257)
(13127)
(13075)
地方经济(12682)
(12107)
(10296)
金融(10294)
(10162)
银行(10152)
环境(10014)
(9852)
农业(9498)
(9296)
(9243)
(9227)
机构
大学(190895)
学院(188687)
(95239)
经济(93585)
研究(72676)
管理(66268)
中国(57756)
理学(55240)
理学院(54530)
管理学(53781)
管理学院(53421)
(42327)
(41596)
科学(39136)
(36959)
财经(33171)
研究所(32888)
经济学(32059)
中心(31330)
(30183)
(28904)
经济学院(28559)
北京(27748)
(25522)
(25419)
(25209)
师范(25045)
财经大学(24437)
(22560)
科学院(22035)
基金
项目(111366)
科学(88143)
研究(84808)
基金(82404)
(71000)
国家(70425)
科学基金(59617)
社会(57197)
社会科(54271)
社会科学(54261)
基金项目(41964)
(39710)
教育(38865)
资助(35132)
自然(34670)
自然科(33867)
自然科学(33858)
(33666)
自然科学基金(33315)
编号(32776)
成果(28096)
(26511)
(25318)
重点(25232)
国家社会(25076)
中国(24784)
课题(23805)
教育部(23415)
(22247)
人文(22161)
期刊
(116334)
经济(116334)
研究(68279)
中国(41278)
(32652)
管理(27452)
科学(25134)
学报(25102)
(23502)
教育(20500)
经济研究(20251)
(19907)
金融(19907)
大学(19769)
财经(18325)
学学(18089)
技术(16982)
(16107)
农业(15689)
问题(15317)
业经(15038)
(14832)
世界(13968)
国际(13528)
技术经济(11413)
统计(10197)
经济问题(9544)
图书(9094)
(9088)
(8920)
共检索到3131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漆光瑛  
一、毛泽东思考的历史背景 要了解毛泽东关于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探索,把握他的基本思路,首先要了解他探索的特殊历史条件。毛泽东的探索是基于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市场已形成,而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这样的一个大环境。 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市场的形成,经历了很长时期,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当然,在原始社会的后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个别地区就有了部落内部和部落之间的最早的商品交换。到奴隶社会,国家形成了。部分产品作为商品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产生了最早的国际性商品交换和最早的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进入封建社会,国际性的商品交换有所发展,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扩展,尤其是东西方之间,通过海路、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寿思华  
经济发展从来是与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关于经济发展与政治的关系,毛泽东是从战略的高度上来看待和处理的,具有十分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特点,蕴含着深邃的时代发展特征。毛泽东认为,革命战争时期,进行经济建设需要有政治指导,经济工作要同政治工作结合一起做。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整个过程中,同样要有政治头脑,要坚持政治与经济的紧密的、有机的结合。毛泽东提出,领导首先是政治领导,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人民群众不断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既要坚决反对空头政治,也要反对没有坚定政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寿思华  
经济发展从来是与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关于经济发展与政治的关系,毛泽东是从战略的高度上来看待和处理的,具有十分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特点,蕴含着深邃的时代发展特征。毛泽东认为,革命战争时期,进行经济建设需要有政治指导,经济工作要同政治工作结合一起做。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整个过程中,同样要有政治头脑,要坚持政治与经济的紧密的、有机的结合。毛泽东提出,领导首先是政治领导,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人民群众不断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既要坚决反对空头政治,也要反对没有坚定政治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徐向艺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经济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序的艰难任务。”这是对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理论的高度评价。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欧阳玉  
教育理论界在讨论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和本质特征,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出发点以及毛泽东同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前后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的异同点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如果对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作动态的、辩证的考察,上述理论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桂文  
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的探索,其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改革等几个方面。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留给后人以深刻的历史启迪: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以人民利益为宗旨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变革生产关系,进行制度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保证。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张二震  
十九大报告就当前世界经济的总体判断、格局的演变、机遇挑战、中国的方略都提出了新思想、新理论、新部署。总体判断是,和平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客观规律。目前出现的逆全球化的趋势,不是全球化本身所带来的,而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出现了问题。我们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曹晓丽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条曲折的历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其中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失误,但他仍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闪光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邓小平和毛泽东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关系。我们在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回顾毛泽东的艰辛探索,必将促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卫兴华  
毛泽东关于革命与建设的理论,贯穿着两个要点:一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二是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提出通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将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联系起来。根据我国的国情,从发展生产力和增进人民利益出发,在各个历史阶段,都重视利用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中,毛泽东区分了不同经济成分的不同社会性质,重视和强调社会主义国营(国有)经济的领导作用。毛泽东的这些经济思想,起着承上(马恩列理论)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用,对我国当前的经济理论与实践,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皓  杨宁  
毛泽东对七七事变的性质、态势和应对作出严谨的研判。他指出,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从此开始全民族抗战,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阶段。他提出,依据七七事变态势调整战略策略,以孙中山三民主义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国共两党共同纲领,将全国性抗战发展为全面抗战;以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口号,以建设民主共和国为策略,确保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在毛泽东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不但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确保抗日战争走向胜利。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枬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的进一步阐发和实践,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这一理论宝库。而且推动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步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起了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秦宏毅  
毛泽东从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对新中国农业发展规律进行了可贵地探索。他提出了变革是农业发展的动力、必须以集体化带动机械化、农民是农业建设的主体力量、农业必须为工业服务的观点,反映了新中国农业建设的起点和环境条件。
[期刊] 求索  [作者] 罗嗣亮  
新中国成立后,在实现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毛泽东开始思考和探索如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他认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认识到中外文化在价值上的完全平等和在现实上的发展差距,树立健全的文化心态,并从国力、内容、人才、组织等方面完善相关条件;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中国文艺精品、中国文化知识和技艺等为主要传播内容;需坚持“自己讲”和“别人讲”相结合,不“强加于人”,实事求是宣介中国文化,讲清楚民族特色背后的共通道理等基本原则。毛泽东致力于探索一种文化传播与政治宣传相结合、兼具和平性和人民性的对外文化工作模式,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今天留下了诸多启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吴学海   毛亦兵   吕广厚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经过打击投机资本的斗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胜利,在我国以公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社会和以统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经营管理机制被确立下来。但是,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党所面临的全新课题。由于所有制改造没有经验,遗留两个基本问题,还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解决。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是不是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式?还可以不可以保留和发展一部分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二是,全部社会经济生活是否都在计划体制下生产和消费?还需要不需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如果说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