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68)
2023(6826)
2022(5280)
2021(4956)
2020(3887)
2019(8880)
2018(8760)
2017(16466)
2016(8747)
2015(10199)
2014(10050)
2013(9842)
2012(8910)
2011(8189)
2010(7927)
2009(7393)
2008(7380)
2007(6327)
2006(5745)
2005(5525)
作者
(24474)
(20555)
(20405)
(19691)
(13149)
(9625)
(9182)
(7997)
(7989)
(7242)
(7107)
(6817)
(6714)
(6581)
(6526)
(6454)
(6160)
(5924)
(5911)
(5497)
(5292)
(4991)
(4923)
(4634)
(4632)
(4622)
(4469)
(4270)
(4120)
(4075)
学科
(43320)
经济(43277)
管理(21184)
(20504)
中国(16890)
方法(16485)
数学(15063)
数学方法(15009)
(14558)
企业(14558)
(12091)
(10231)
贸易(10223)
(10073)
业经(9264)
(8187)
(8046)
(7833)
农业(7721)
地方(6906)
(6872)
银行(6866)
(6832)
(6699)
发展(6604)
(6596)
(6584)
(6542)
金融(6541)
环境(6363)
机构
大学(130672)
学院(127166)
(64934)
经济(64093)
研究(52308)
管理(45124)
中国(40941)
理学(38479)
理学院(38031)
管理学(37536)
管理学院(37302)
(28771)
科学(28399)
(26920)
(25949)
研究所(23682)
经济学(22444)
财经(21947)
中心(21885)
(20382)
经济学院(20231)
(19481)
北京(18971)
(18783)
(17303)
(16863)
师范(16741)
财经大学(16539)
科学院(16157)
业大(16018)
基金
项目(84286)
科学(67925)
基金(64792)
研究(62674)
(57182)
国家(56802)
科学基金(48002)
社会(43919)
社会科(41786)
社会科学(41779)
基金项目(32962)
(28296)
自然(28212)
教育(27784)
自然科(27634)
自然科学(27628)
自然科学基金(27183)
资助(26476)
(25227)
编号(23011)
中国(20599)
(20576)
国家社会(20421)
重点(19566)
成果(19285)
(19252)
教育部(17938)
(16989)
人文(16512)
课题(16330)
期刊
(70289)
经济(70289)
研究(44260)
中国(26646)
科学(19408)
(19332)
学报(19114)
(18975)
管理(18119)
大学(15250)
学学(14182)
农业(13197)
经济研究(13141)
(12946)
金融(12946)
教育(12122)
财经(11869)
(10484)
(10465)
问题(10183)
世界(10168)
技术(9919)
国际(9714)
业经(9265)
(8199)
技术经济(6613)
经济问题(5948)
现代(5885)
统计(5696)
资源(5602)
共检索到1987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赟鹏  
毛泽东领导中国工业化道路经历了三次大的历史转换。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3年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代表中国工业化道路由向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转向苏式社会主义; 1956年至1957年"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工业化道路主体自觉的形成; 1958年之后,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进一步转向,开始呈现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化趋向。在此历史转换过程中,主旋律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不懈探索,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于秋华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在中国工业化方面有诸多论述,主要包括中国工业化的目标是要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工业化的主体是国家及其国有企业、工业化的重点是要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毛泽东工业化思想对中国工业化道路选择有着深刻影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以及一系列政府政策的思想渊源。毛泽东工业化思想为新中国的全面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对中国实现工业化目标的长期性估计不足,过急过快的目标要求反而造成"欲速则不达"。
[期刊] 求索  [作者] 颜同林  
在1950年代共和国文学体制之下,诗人毛泽东设想在古典与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的计划具有不可替代的规约和实践品格。新诗走向民族化、大众化、歌谣化,从语言到思想层面均得到社会与诗人们的普遍认同与推行,新民歌运动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在"诗人毛泽东"影响下的新诗发展道路,是特殊时代与文化下的产物,呈现新诗道路曲折向前的内在规律,具有巨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曹晓丽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条曲折的历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其中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失误,但他仍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闪光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邓小平和毛泽东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关系。我们在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回顾毛泽东的艰辛探索,必将促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曹前满  
自毛泽东领导的建设时期,就强调区域平衡、城乡统筹。因我国工业发展滞后,实行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追赶,现代城镇体系按先大城市后小城镇的序列发展。伴随工业化推进是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形成。基于两个转型时代的城乡统筹发展瓶颈和机遇的分析,指出构建我国新型城镇化必须考虑到农村对城市生活服务需求,发展地域的中心城镇,向农村辐射城市功能;创造出良性的经济生态;构筑地域生活圈、经济圈乃至文化圈作为承载地域经济循环、生产集约、环境友好、文化保存的载体,实现地域自立性经济成长。
[期刊] 求索  [作者] 肖贵清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果,开启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进程。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认识,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历史经验;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经济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和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失误。分析和研究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应当充分肯定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深入分析和研究探索过程中正确与失误的两个方面,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评价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地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焦存朝  董大伟  
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其历史观经历了一个从唯心到唯物的转变。文章认为,这一转变的实现,既有情感品质和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的引导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其社会实践基础。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伍山林  李宗圆  
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针对我国国情并且借鉴列宁和斯大林的工业化思想以及苏联工业化经验,毛泽东提出以"三个并举"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化思想体系。基于首重安全和兼顾发展的战略逻辑,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凭借这一战略,我国到改革开放前建立了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效率偏低和结构失衡等问题。这种战略逻辑分析有助于理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工业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有助于把握将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战略方向,有助于说明为什么要对学术界关于工业化战略的一些评论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再评论,有助于理解习近平"两个不能否定"的科学论断和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与力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焦晓云  
文章基于建国后毛泽东对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对"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五计划时期、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等不同时期我国城镇化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梳理,报告了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数量由69座增加到191座、城镇化率由10.64%增加到17.92%的成果。通过历史研究和归纳分析,得出只有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城镇化才是可持续的城镇化、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是客观规律等历史经验,也得出了城镇化发展遭遇挫折的主观原因是对城镇化问题不能达成共识、客观原因是不尊重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直接原因是
[期刊] 求索  [作者] 乔惠波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制定的新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是以战略目标、战略安排和战略措施为主体的战略体系。这一发展战略实现了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是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带有赶超性质的现代化战略。毛泽东现代化发展战略是我国总体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处于总体发展战略中的探索和起步阶段,为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畏  李正心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是毛泽东提出的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也是对待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原则。作为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如何教导我们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教育,这些思想对当前和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建设有什么启示和指导意义?本文拟作初步探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进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革命的一生建树了多方面开创性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就其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政权之基、建制之功、探索之果。毛泽东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秦仁山  
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方面,如何看待“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这是人口学界几年来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我认为不应该贬低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口思想上的历史地位,不能抹煞“毛泽东人口思想”(泛指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伟大贡献。以下从历史、理论两方面作些初步说明。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谭安洛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情报的作用,其理论与实践都渗透、包含着深刻而全面的情报思想。一、关于情报的基础作用情报是认识、决策、科研等方面的基础,毛泽东的思想和行为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1.决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这是人所共知的名言,它道出了情报以及准确、全面、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