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18)
2023(4789)
2022(3378)
2021(3016)
2020(2335)
2019(5170)
2018(5417)
2017(10461)
2016(5930)
2015(6840)
2014(7081)
2013(6531)
2012(5820)
2011(5158)
2010(5326)
2009(4758)
2008(4842)
2007(4434)
2006(4013)
2005(3895)
作者
(16775)
(14070)
(13891)
(13399)
(8919)
(6651)
(6355)
(5443)
(5441)
(4971)
(4808)
(4756)
(4661)
(4569)
(4383)
(4372)
(4318)
(4144)
(4116)
(4059)
(3698)
(3488)
(3385)
(3254)
(3170)
(3160)
(3115)
(3096)
(2864)
(2841)
学科
(26827)
经济(26792)
(15145)
管理(14080)
(11328)
企业(11328)
中国(9236)
(8771)
业经(7067)
方法(6774)
地方(6130)
农业(6015)
(5716)
(5636)
数学(5412)
(5343)
数学方法(5340)
(5144)
(5040)
教育(5011)
发展(4577)
(4568)
(4118)
金融(4117)
产业(4063)
(4050)
贸易(4045)
(3896)
银行(3884)
(3881)
机构
大学(83964)
学院(83511)
(34222)
经济(33484)
研究(31075)
管理(28777)
理学(24411)
理学院(24142)
管理学(23650)
管理学院(23511)
中国(22154)
科学(18600)
(18055)
(15894)
(15683)
(15231)
研究所(14427)
(13621)
中心(13597)
业大(12426)
(12317)
师范(12191)
财经(12076)
农业(11880)
北京(11564)
(11291)
(10946)
(10742)
经济学(10701)
师范大学(9794)
基金
项目(54462)
科学(42543)
研究(41526)
基金(38374)
(33738)
国家(33430)
科学基金(27912)
社会(26459)
社会科(24899)
社会科学(24894)
(21410)
基金项目(19799)
教育(19243)
(17881)
编号(17410)
自然(16687)
自然科(16322)
自然科学(16320)
自然科学基金(16032)
资助(15204)
成果(15196)
重点(12652)
(12632)
课题(12536)
(12006)
(11142)
国家社会(11051)
(10903)
创新(10486)
发展(10378)
期刊
(41072)
经济(41072)
研究(26119)
中国(18544)
(16030)
学报(14086)
教育(13308)
科学(12433)
(11466)
大学(11063)
管理(11000)
农业(10696)
学学(10204)
(8308)
金融(8308)
技术(7041)
业经(6992)
经济研究(6259)
财经(6142)
问题(6060)
(5557)
(5339)
国际(5006)
(4674)
世界(4662)
图书(4551)
(4514)
(4435)
论坛(4435)
职业(4180)
共检索到1310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国华  
毛泽东、刘少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新中国建立之际都特别关注中国的合作化事业。但是 ,他们的合作化发展战略思想存在着三大不同 :刘少奇主张优先发展消费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 ,免除商人的中间剥削。而毛泽东偏爱生产合作社 ,几乎不提或很少提到消费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 ;刘少奇主张先机械化后合作化 ,而毛泽东则主张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毛泽东主张立即全面实行合作化 ,消灭个体经济和富农经济 ,而刘少奇认为全面推行合作化的时机并没有到来 ,不能立即消灭个体经济和富农经济。他们产生不同意见的原因有三点 :①对合作社的具体内容和前提条件理解不同 ;②对农民阶级特性认识不同 ;③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性质的认识不...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闻博  张森林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从中国落后的农业国国情出发,着眼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的建设、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农民社会地位和生活面貌的改变,具有丰富和深刻的历史意蕴;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建设的思想基础,对于我国当代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加速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缩小城乡差别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丽荣  
本文将刘少奇的过渡思想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了比较研究,发现两者不仅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历史命运也大体相似,在实践过程中都很快中断了。作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考察。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高峻  
毛泽东与邓子恢关于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分歧及其原因探析高峻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针对我国农村旧的社会经济制度所进行的一项伟大的生产关系变革。作为这一运动的领导者,毛泽东是决策者和设计师,邓子恢是得力的执行者和主要负责人。在共同领...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建波  叶淏尹  金芙杰  
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包括对农业合作化的作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道路以及农业合作化与机械化的关系等方面的深刻阐述,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宝贵财富。文章试图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进行归纳,指出优缺点,对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查有梁  
毛泽东和邓小平教育思想之比较查有梁 系统科学中的整体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系统只有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邓小平强调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他说:“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刺思想,而...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良永  
对毛泽东、邓小平的科学发展思想加以梳理与比较研究,总结其中作为科学发展观理论基石的共性内容,分析其中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并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若干启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秦仁山  
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方面,如何看待“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这是人口学界几年来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我认为不应该贬低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口思想上的历史地位,不能抹煞“毛泽东人口思想”(泛指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伟大贡献。以下从历史、理论两方面作些初步说明。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谭安洛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情报的作用,其理论与实践都渗透、包含着深刻而全面的情报思想。一、关于情报的基础作用情报是认识、决策、科研等方面的基础,毛泽东的思想和行为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1.决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这是人所共知的名言,它道出了情报以及准确、全面、客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灿全  贺岩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民生思想的核心,具体内容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对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殿平  
刘少奇同志关于供销合作社的性质、宗旨及办社原则的论述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合作社经济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 ,供销合作社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必须从政策、法律等方面为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毅武  
刘少奇是我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和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组织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刘少奇曾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的真知灼见,形成了极富特点的社...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王毅武  
刘少奇是我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和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组织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刘少奇曾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的真知灼见,形成了极富特点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历史地熔为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而且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仍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费菊瑛  
刘少奇建国初期的经济思想 ,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经济建设部分在脉络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 ,重新认识刘少奇经济思想理论 ,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焦晓云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清末和民国时期,教育思想是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救亡、思想解放与启蒙和教育救国的环境中萌发,在中西方文化的浸染、熏陶乃至碰撞、渗透、融合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他批判继承了明末清初颜元的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然而根据现实斗争的需要又有所发展,所以青年毛泽东教育思想和颜元实学思想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上有同也有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