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70)
2023(5839)
2022(5107)
2021(4851)
2020(4295)
2019(9966)
2018(10160)
2017(19388)
2016(10723)
2015(12114)
2014(11973)
2013(11509)
2012(10361)
2011(9307)
2010(9461)
2009(8551)
2008(8111)
2007(6953)
2006(6034)
2005(5249)
作者
(32148)
(27122)
(26732)
(25427)
(16948)
(12913)
(12117)
(10669)
(10254)
(9585)
(9284)
(9240)
(8834)
(8433)
(8427)
(8284)
(8127)
(8100)
(7783)
(7586)
(6773)
(6644)
(6511)
(6123)
(5994)
(5992)
(5949)
(5815)
(5447)
(5392)
学科
(44141)
经济(44114)
方法(25900)
管理(24825)
(24356)
数学(24017)
数学方法(23477)
(19238)
企业(19238)
(11383)
(10842)
中国(9661)
业经(8070)
理论(7709)
(7629)
(7515)
贸易(7510)
农业(7393)
(7290)
地方(6938)
环境(6200)
(5722)
技术(5713)
(5552)
(5283)
土地(5169)
(5128)
银行(5083)
(5029)
金融(5028)
机构
学院(147141)
大学(146817)
管理(57155)
(56296)
经济(55167)
理学(50089)
研究(49620)
理学院(49499)
管理学(48036)
管理学院(47804)
中国(36506)
科学(35413)
(31726)
(31473)
业大(28680)
(26123)
农业(25205)
研究所(24443)
(23137)
中心(23013)
(21888)
北京(19527)
财经(18745)
(18600)
(18411)
师范(18332)
技术(17676)
农业大学(17392)
(17131)
(16926)
基金
项目(108011)
科学(84072)
基金(78666)
(71699)
国家(71222)
研究(71122)
科学基金(60225)
社会(43821)
(43321)
自然(42715)
基金项目(41752)
社会科(41740)
社会科学(41728)
自然科(41721)
自然科学(41715)
自然科学基金(40952)
(36691)
教育(34276)
资助(33743)
编号(27640)
重点(25074)
(23046)
计划(22364)
(22357)
(22282)
科研(21531)
创新(20898)
成果(20655)
科技(19852)
大学(19461)
期刊
(54907)
经济(54907)
研究(36412)
学报(30006)
中国(28695)
(27405)
科学(26920)
大学(22354)
学学(21426)
管理(20282)
农业(18576)
(16797)
教育(15121)
技术(14381)
(10780)
统计(10483)
(9709)
金融(9709)
(9426)
经济研究(9426)
业经(9348)
业大(8945)
财经(8737)
林业(8736)
决策(8586)
资源(8212)
科技(8102)
(8037)
技术经济(7773)
(7548)
共检索到2071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财  查天山  贾昕  刘鹏  李成  
【目的】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灌木油蒿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快速、准确、连续地获取油蒿群落LAI,获取长期连续的LAI数据对研究生态系统过程与环境变化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采用原位连续监测和野外试验的方法,于2013和2014年每年4—10月使用LAI-2000冠层分析仪定期测定油蒿群落LAI,同时利用太阳辐射传感器和光量子传感器测得的辐射数据计算地面观测NDVI(NDVI_(ground))并获取同期遥感MODIS NDVI(NDVI_(MODIS))。用LAI数据分析油蒿叶面积群落指数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妍  吴波  卢琦  贾子毅  刘广峰  
通过对油蒿群落组成与特征的分析,发现油蒿群落占优势的科依次为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藜科;油蒿群落物种组成的生态-生活型特征明显,如地面芽植物较多,多年生草本植物所占的比重较大,旱生植物占重要地位,沙生植物占优势等.采用TWINSPAN分类方法将油蒿群落划分为5种类型:油蒿+沙米群落,油蒿+虫实、沙米群落,油蒿+以沙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油蒿+杂类草、禾草群落,油蒿+以中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沿油蒿+沙米群落到油蒿+以中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盖度逐渐增大,物种组成逐渐增加,群落分布的地貌类型从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向固定沙地演变,可以认为是油蒿沙地植被的正向演替过程,即油蒿沙地植被的恢复过程.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珊  查天山  贾昕  吴雅娟  白玉洁  冯薇  
冠层导度(g_c)是影响植物蒸腾和光合作用的重要参数,对环境变化敏感。本研究利用涡度相关法于2015年5—10月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的潜热和显热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并同步观测空气温度(T_a)、相对湿度(RH)、光合有效辐射(PAR)、土壤含水量(VWC)、降雨(PP)等气象因子,结合Penman-Monteith的冠层导度逆转方程,了解g_c时间动态与变异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蒿群落g_c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5—8月)g_c达到峰值的时间比秋季(9—10月)早约2 h,约在10:00左右达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郑婧  佘维维  白宇轩  张宇清  秦树高  吴斌  
【目的】通过研究氮素和水分添加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优势植物叶片性状的影响,探讨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功能群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为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背景下荒漠植物群落的响应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典型植被群落油蒿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2年(2015—2016)0 kg N ha~(-1) yr~(-1)(N0)60 kgN·ha~(-1) yr~(-1)(N60)氮添加;自然降水(W0),增加20%降水(W20)、增加40%降水(W40)水添加的野外控制试验,测定优势植物种油蒿和赖草叶片的比叶面积(SLA)、碳、氮、磷(C、N、P)含量。【结果】1)氮添加显著增加土壤中的无机氮含量;水添加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水氮交互作用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土壤含水量都没有显著影响。而土壤速效磷含量比较稳定,在各处理下均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2)油蒿SLA在氮素和水分添加下显著增加,而交互作用效应不明显;赖草SLA在氮素和水分单独添加下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而水氮交互作用对其存在显著影响。3)氮添加对油蒿和赖草叶片C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显著增加了N含量、C∶P、N∶P,降低了P含量和C∶N。水添加对赖草的C、N、P及其化学计量比无显著影响,而显著增加了油蒿叶片N和P含量,降低了C含量、C∶N、C∶P和N∶P。水氮交互作用对油蒿叶片N含量和C∶N有显著影响。【结论】氮素和水分添加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优势植物油蒿和赖草叶片性状均有明显影响,氮素对叶片性状的影响比水分添加的影响更为显著。2种不同功能群植物,对氮素和水分添加的响应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适应策略,油蒿的叶片性状对氮素和水分添加的响应较为敏感,趋向于资源快速获取与利用的策略,而赖草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从而体现出保守的资源利用策略。在未来可能增加的氮沉降和降水情景下,油蒿群落的物种组成可能会由于2种植物不同的资源利用策略变化而发生变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牟钰  贾昕  郑甲佳  黄松宇  原媛  白宇轩  秦树高  
【目的】明确油蒿枯落物分解速率对增温的响应,有助于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毛乌素沙地典型灌丛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养分循环。【方法】应用开顶箱模拟增温,以自然状态为对照,结合分解袋法,研究增温对毛乌素沙地油蒿枯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模拟增温降低了枯落物分解速率。(1)自2017年5月起至2017年10月实验结束时,增温处理下,油蒿枝条和叶片枯落物质量残余率分别为91.07%和71.73%,而对照处理下,分别为86.08%和60.74%;(2)不同时段不同处理条件下不同种类的枯落物分解速率不同,各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交互作用;(3)Olson负指数模型结果表明,在模拟增温条件下,油蒿枝、叶枯落物的分解系数k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4)增温对枯落物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没有影响。【结论】增温可能减缓干旱半干旱区植物枯落物分解,并且温度对枯落物分解的抑制作用与分解时间和枯落物类型有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董雪  刘明虎  李新乐  辛智鸣  郝玉光  孟阳  张景波  
[目的]研究油蒿的种子大小和比叶面积对不同增雨处理的响应,探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揭示油蒿植物功能性状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机制和演变趋势。[方法]根据内蒙古磴口县多年平均降水量,在植物生长季5-9月设计4个增雨梯度(25%,50%,75%和100%),对天然油蒿灌丛进行增雨试验,利用Winseedle种子和针叶图象分析软件系统,对比了油蒿种子表型形态特征和比叶面积对降水增多的响应,同时通过相关分析研究了油蒿种子大小与比叶面积的关系。[结果]不同增雨量对油蒿种子长度、宽度、体积、表面积及千粒重均有显著影响,在100%增雨处理下种子各性状指标达到最小值,其中种子宽度、体积、表面积与增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种子长度和千粒重与增雨量呈显著负相关(P 0.05)。不同增雨量对油蒿比叶面积的影响差异性显著(P 0.05)。[结论]降水增加后油蒿种子会先增加后减小来适应环境变化,通过油蒿种子、比叶面积两大植物功能性状组合对增雨量处理响应的研究体现了荒漠植物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生存策略和适应机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梁椿烜  马景永  杨睿智  吴雅娟  田赟  贾昕  查天山  杨林  
【目的】基于半经验半理论的Priestly-Taylor模型(PT)估算蒸散发(ET)时,主要依赖于精确确定该模型系数α在特定研究区内的适宜值,本研究就该模型系数α的适用性进行了本地化研究,以便更准确地估算干旱半干旱区的蒸散发。【方法】在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毛乌素沙地的一个生长季内,采用涡度协方差技术并结合气象数据信息,监测研究区典型油蒿灌丛地的水、热交换传输过程,以分析PT模型系数α的季节变化特征并确定其本地化估算参考值。【结果】在季节变化过程中,实际PT模型系数α整体变化较明显,展叶期内α系数呈单峰型变化趋势,完全展叶期和叶变色期内的α系数变化不明显;日均α系数最大值为0. 66,最小值为0. 03,全生长季α系数均值为0. 23。油蒿生长季内α系数与冠层导度和饱和水汽压差呈对数正相关;土壤含水量(30 cm处)以及叶面积指数与α系数均为正相关关系。在季节变化过程中,PT模型常规系数α=1. 26确定的蒸散量(ET1. 26)估算值以及根据逐日温度和2 m高度处风速资料计算的PT模型系数α=0. 50确定的蒸散量(ET0. 50)估算值均显著大于实测蒸散发。改进的PT模型系数的本地化推荐适宜值为0. 23,并且通过修正后的PT模型估算ET与实测值之间存在较好的一致性,线性斜率为0. 72,R2为0. 57。【结论】因此,修正的PT模型显著提高干旱半干旱区植被蒸散发估算精度,为区域植被水文过程模型提供支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莉  秦树高  张宇清  吴斌  冯薇  刘军  白宇轩  佘维维  
为进一步探究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内结皮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了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未受干扰和移除处理下的土壤水分入渗、蒸发及含水量状况。结果显示:1)两种结皮均对土壤水分入渗具有抑制作用,移除两种结皮后,土壤水分初渗速率、稳渗速率以及累积入渗量均显著增大(P0.05),而苔藓结皮对土壤日蒸发量的影响在模拟蒸发前期表现为抑制(第15天),后期表现为促进(第615天),但对总蒸发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3)总体来看,地衣结皮覆盖区040 cm土层含水量高于地衣结皮移除区,而苔藓样地规律则相反。从不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温国胜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Sabinavulgaris群落分布区内随机选择24个臭柏灌丛,测定臭柏灌丛边缘匍匐枝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上的年生长量,并且在各个臭柏灌丛的边缘和中心设置小样方,测定小枝密度、枝下枯枝长及气体交换特征,研究毛乌素沙地臭柏群落景观的结构、功能及动态。结果表明:①毛乌素沙地臭柏群落以10.2cm.a-1的半径生长量向外扩大,群落扩大的速率在年度间差异较大,在各个方向上差异较小。②臭柏群落的扩大速率随地下水的下降而减小。③群落景观的边缘效应明显,群落边缘比中心有较大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图3表3参1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岳延滨  赵泽英  彭志良  黎瑞君  李莉婕  冯恩英  孙长青  
【目的】研究辣椒叶面积增长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建立辣椒干物质生产模型,为辣椒数字化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试验资料构建基于生理发育时间的辣椒叶面积模型,并将该模型与干物质生产模型相结合,构建辣椒干物质生产动态模拟模型。【结果】利用完全独立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辣椒叶面积模型的RMSE值在10%~20%,干物质生产模型的RMSE值在20%~30%。【结论】叶面积模型模拟效果较好,干物质生产模型模拟效果一般,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山宝琴  贺学礼  
为了进一步研究蒿属植物系统分类及植物适应极旱生环境的机理,运用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毛乌素沙地12种蒿属植物叶的解剖特征。结果表明,12种蒿属植物的叶片分等面叶和异面叶两种类型,叶表皮细胞形状为长条形和不规则型,垂周壁式样为平直、弓形、浅波状和深波状;气孔器以不规则型为主,仅有1种为环列型,保卫细胞椭圆形或圆形,隆起,气孔排列方式为平列型和散乱型,气孔指数差异较大。12种蒿属植物叶片具有明显的强旱生植物结构特征,如叶面积显著缩小,表皮毛发达,角质膜厚,栅栏组织极为发达并具环栅结构,维管束多且具维管束鞘,气孔器密集,均生于表皮细胞水平下面,孔下室较大等。12种蒿属植物的叶解剖特征表现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岳延滨  黎瑞君  冯恩英  李莉婕  彭顺正  孙长青  
为给辣椒生产中氮素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选用3个辣椒品种(‘黔辣10号’‘黔椒5号’‘中椒6号’)基于5个氮素水平(N0~N4:0.00、51.75、103.50、155.25和241.50kg/hm2)小区试验数据,定量分析了不同氮素水平下辣椒叶面积指数与生理发育时间的动态变化,构建了辣椒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模型,并量化了模型参数与氮素水平间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辣椒叶面积指数随生理发育时间呈单峰曲线变化,随氮素水平提高先上升后降低。辣椒叶面积指数变化速率随生理发育时间整体呈单峰曲线变化;2)采用分段函数模拟辣椒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检验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均在0.95以上,相对根均方差(RRMSE)均<20%,模拟效果较好;3)模型参数PD_(Thalf)表征叶面积指数峰值出现的时间顺序,与氮素水平呈线性正相关,其余参数与氮素水平呈二次回归函数关系;4)辣椒最大叶面积指数和平均叶面积指数随氮素水平提高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本研究构建的辣椒叶面积指数动态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具有更强的生物学意义和一定的实用性,可为辣椒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军红  吴波  贾子毅  崔利强  李禾  张素红  杨文斌  高达布希拉图  
在毛乌素沙地采用样线法调查了油蒿植冠下生物结皮分布状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蒿植冠下生物结皮厚度分布不均匀,生物结皮厚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距油蒿根部20 cm处,厚度值为0.84 cm,20 cm处向外生物结皮厚度呈环带状降低,距离每增加10 cm生物结皮厚度平均下降约0.07 cm。东南方向上生物结皮分布半径长于其他3个方向,西北方向生物结皮分布半径短于其他方向;距油蒿根部相同距离处东南方向生物结皮最厚,西北方向生物结皮最薄。油蒿植株下生物结皮的分布与枯落物的分布关系密切,枯落物是影响油蒿植株下生物结皮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枯落物的分布又受到油蒿植冠形态和当地风况的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军红  徐义萍  王文鑫  何季  彭炜峰  
为探索毛乌素沙地油蒿植冠下表层土壤结构与土壤稳定性的关系,分析了油蒿植冠微环境下土壤粒径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表明:油蒿植冠下表层土壤机械组成以砂粒为主,占总质量的81.51%,其次是粉粒,占16.66%,粘粒含量最少,占1.83%,有机质平均含量4.52 g/kg,总氮平均含量0.19 g/kg,受油蒿植株形态结构特征等因素影响,油蒿植冠下表层土壤不同方向、同一方向不同距离处土壤颗粒组成及养分状况存在差异;油蒿植冠下表层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介于1.694至1.876之间,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砂粒、粉粒的相关性不显著,与土壤有机质、总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微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颗粒单元,其含量及组成与土壤抗侵蚀性密切相关,在对油蒿群落进行恢复重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油蒿植冠微环境下表层土壤粒径特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鹏  贾昕  杨强  查天山  王奔  马景永  
【目的】探究毛乌素沙地半干旱区典型油蒿灌丛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速率特征,揭示土壤温湿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以期为预估半干旱区土壤碳排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宁夏盐池选取典型油蒿群落,采用切根法剖分土壤呼吸组分,于2014年4—10月利用自动气室法对切根处理与对照样地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连续观测,采用指数方程拟合土壤呼吸组分对土壤温度的响应,并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温度响应函数残差(观测值/预测值)与土壤含水率间的关系。【结果】在日尺度、自养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时间(11:00)早于土壤温度最大值出现时间(15:00),而异养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时间基本与土壤温度最大值出现时间一致;在生长季中期(6—8月),土壤总呼吸速率,自养呼吸速率和异养呼吸速率的温度敏感性(Q10)分别为1.51,1.40和1.88;自养呼吸速率对温度的响应受水分的影响,当土壤含水率小于8%时,土壤温度仅能解释自养呼吸速率季节变异的36%(Q10=1.10),自养呼吸速率的温度响应函数残差随土壤含水率升高而增加(R2=0.59,P0.65);自养呼吸贡献率(自养呼吸速率/土壤总呼吸速率)在日尺度上存在中午降低的现象;在季节尺度,RA/RT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在5—8月平均为54%,9—10月平均为69%。【结论】在日尺度,自养呼吸速率受土壤温度的影响较小,而异养呼吸速率主要受土壤温度调节;在季节尺度,异养呼吸速率主要受土壤温度调节,其Q10高于自养呼吸速率;而自养呼吸速率对温度的响应受水分的调节,其Q10随土壤含水率升高而增大;自养呼吸贡献率在日尺度与季节尺度的动态变化很可能来源于呼吸组分对环境因子的差异响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