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89)
- 2023(13492)
- 2022(11409)
- 2021(10471)
- 2020(8754)
- 2019(20112)
- 2018(20117)
- 2017(38441)
- 2016(21493)
- 2015(24034)
- 2014(24088)
- 2013(23641)
- 2012(21441)
- 2011(19165)
- 2010(19025)
- 2009(17187)
- 2008(16628)
- 2007(14350)
- 2006(12584)
- 2005(10961)
- 学科
- 济(82881)
- 经济(82788)
- 管理(57038)
- 业(55549)
- 企(45128)
- 企业(45128)
- 方法(38507)
- 数学(33260)
- 数学方法(32898)
- 农(24150)
- 学(22234)
- 中国(22211)
- 业经(19356)
- 财(18469)
- 地方(17190)
- 农业(16292)
- 理论(14204)
- 贸(13963)
- 贸易(13956)
- 制(13576)
- 易(13467)
- 和(13424)
- 环境(13104)
- 技术(12939)
- 务(11692)
- 财务(11623)
- 财务管理(11605)
- 教育(11490)
- 划(11335)
- 发(11115)
- 机构
- 大学(304119)
- 学院(301937)
- 管理(117628)
- 济(112136)
- 经济(109586)
- 研究(104792)
- 理学(102764)
- 理学院(101526)
- 管理学(99488)
- 管理学院(98989)
- 中国(73780)
- 科学(70987)
- 京(65671)
- 农(59953)
- 所(54599)
- 业大(53368)
- 研究所(50691)
- 财(48376)
- 农业(47405)
- 中心(45781)
- 江(43779)
- 范(41161)
- 北京(41137)
- 师范(40692)
- 财经(39812)
- 院(38063)
- 经(36252)
- 州(35406)
- 技术(33335)
- 师范大学(33045)
- 基金
- 项目(217360)
- 科学(168849)
- 基金(156212)
- 研究(152479)
- 家(139845)
- 国家(138702)
- 科学基金(116823)
- 社会(93589)
- 社会科(88457)
- 社会科学(88432)
- 省(85602)
- 基金项目(84028)
- 自然(79185)
- 自然科(77275)
- 自然科学(77251)
- 自然科学基金(75848)
- 划(73280)
- 教育(69588)
- 资助(63532)
- 编号(61613)
- 重点(49495)
- 成果(49247)
- 部(46469)
- 发(46429)
- 创(44809)
- 课题(42849)
- 科研(42140)
- 计划(42134)
- 创新(41823)
- 大学(39360)
- 期刊
- 济(119700)
- 经济(119700)
- 研究(83556)
- 学报(59014)
- 中国(55641)
- 农(54571)
- 科学(51565)
- 大学(43170)
- 管理(41072)
- 学学(40867)
- 农业(37805)
- 财(34564)
- 教育(33793)
- 技术(24620)
- 融(20658)
- 金融(20658)
- 业经(20360)
- 业(20008)
- 经济研究(18654)
- 财经(18580)
- 图书(16612)
- 科技(16519)
- 业大(16450)
- 问题(16133)
- 版(15996)
- 经(15758)
- 林业(14889)
- 资源(14744)
- 理论(14028)
- 技术经济(13912)
共检索到4256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梅焕 朱志梅 曹明明 王春杰 谢艳
【目的】揭示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植被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土壤-植被系统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毛乌素沙地东南缘陕西榆林地区沙质草原地带沙漠化程度明显的区域为研究区,在野外调查和图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序列方法,将沙漠化过程分为非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35%)、潜在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25%~35%)、轻度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15%~25%)、中度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5%~15%)、重度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土壤 植被 相关性 耦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梅焕 姚顽强 曹明明 朱志梅
【目的】分析沙漠化过程中,不同沙漠化阶段共有种植物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旨在为沙漠化防治中植被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毛乌素沙地东南缘,采用植被动态学中群落的空间序列方法,以植被盖度为依据,将沙漠化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非沙漠化、潜在沙漠化、轻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在每个阶段选取3个1m×1m的样方,采集沙漠化共有种植物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牛心朴子(Cynanchum komarovii)的叶...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共有种植物 抗氧化酶 抗逆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永梅 杨改河 冯永忠
气候变化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演化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毛乌素沙地的气候变化及其对沙漠化的影响,利用近45年(1961~2005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毛乌素沙地4个典型旗县(鄂托克旗、乌审旗、榆阳区及盐池县)的气温、降水量、气温与降水量的关系、年大风累计日数及蒸发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20世纪70~80年代气候发生了重要变化,气温回升较快,降水量和气温变化具有同步性,大风日数逐渐减少,蒸发量下降,这些气象要素的变化有利于沙漠化逆转;该地区气候空间差异很大,东南部地区的气候条件较西北部地区优越。依据文献记载,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总体趋势及不同地区的空间差异与本文研究所得的气候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结论相...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气候变化 沙漠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广才 黄利江 于卫平 马晖 王涵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showed the sandy vegetation on the south edge of Maowusu Sandy Land is a transitive type from grassland to desert,and can be divided into 19 vegetation sub-type belonging to 5 vegetation types.The process of vegetation succession can be divided into 4 phases...
关键词:
植被类型 植被演替 毛乌素沙地 植物群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常学礼 鲁春霞 高玉葆
论文从植被的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两个方面研究不同沙漠化阶段科尔沁沙地植物种多样性与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在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阶段,植物种多样性和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的关系与多样性指数计算的基本单位有关。研究结果显示:①依据一年生、多年生和灌木等生活型为划分标准的功能多样性,在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和流动沙丘阶段与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最密切,关联系数分别为-0.534、-0.574和-0.431。以豆科植物、C3植物和C4植物为划分标准的功能多样性,在半固定沙丘阶段与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最密切,关联系数为0.722。②在不同的沙漠化阶段,生活型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呈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沈渭寿
毛乌素沙地飞播植物的演替,可分为3个时期或阶段。第1阶段为飞播植物群落阶段;第2阶段为飞播植物+天然植物或飞播植物+油蒿群落阶段;第3阶段为天然植物群落阶段或油蒿群落阶段。从各阶段所能维持的时间或演替的速度来看,毛乌素流动沙地飞播以后,飞播植物占优势的阶段最大不超过20年,飞播植物群落阶段和飞播植物与油蒿共同占优势的时间最大不超过35年。也就是说,35年以后,天然植物油蒿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而飞播植物仅作为伴生种存在。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飞播植被,演替阶段与速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晓娟 廖超英 刘莉丽 孙长忠 吕丽霞 孙文艳
【目的】研究不同植被对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沙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及当地脆弱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0-05在毛乌素沙地,选择海拔、坡向、坡度相近的30年踏郎、30年花棒、30年花棒×踏郎、40年樟子松、15年河北杨、20年杏树林地为研究对象,以流沙地为对照,对7块样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通过最小显著差异法(LSD)评价样地之间有机质含量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显著性。【结果】在林龄相同的情况下,花棒×踏郎0~5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生物学指标均高于纯林;河北杨0~5cm土层土壤细菌数和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伟鹏 吴发启 雷金银 赵龙山 于小玲
【目的】对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机械耕作措施(免耕秸秆覆盖(SM)、免耕留茬(NT)、翻耕覆膜(FM)、传统翻耕(CT))的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基于6年的试验基础,选取13项反映土壤肥力的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将13项土壤肥力指标归纳为3个公因子,分别为潜在供肥因子F1、有机质因子F2、生物活性因子F3,计算各耕作措施的综合得分,并且用春玉米产量来验证评价结果。【结果】(1)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肥力质量得分大小变化趋势为翻耕覆膜>传统翻耕>免耕留茬直播>免耕秸秆覆盖,与春玉米产量变化趋势翻耕覆膜>免耕留茬直播≈传统翻耕>免耕秸秆覆盖基本吻合,评价结果可靠有效。2)...
关键词:
土壤肥力质量 耕作措施 因子分析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体久 琚存勇
该文以鄂尔多斯地区毛乌素沙地地面调查样地为例,探讨了以标准化植被指数NDVI与土地类型为参数,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估测植被盖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线性模型相比,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估测植被盖度,总体相对精度基本保持不变,代表空间精度的单个样地正确预报能力提高2%。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胡尔查 王铮 李梓豪 李卓凡 董大伟 宝虎 高润红
[目的]研究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探寻科学合理的沙地生态修复模式及近自然植被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毛乌素沙地4种典型人工林(Ⅰ:樟子松人工林;Ⅱ:杨树人工林;Ⅲ:沙柳人工林;Ⅳ:小叶锦鸡儿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人工林林下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及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并进一步探讨二者间的关系。[结果]4种人工林林下草本植物种类由多到少依次为小叶锦鸡儿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杨树人工林>沙柳人工林,其中,菊科、禾本科、豆科植物种类较多,占总植物种类的65.39%。4种人工林林下草本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不同人工林表层土壤pH值、有机质、有效磷、水解性氮和颗粒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樟子松人工林土壤pH值显著低于其他3种人工林,乔木林土壤有机质、水解性氮含量高于灌木林,灌木林土壤有效磷含量比乔木林高,4种人工林土壤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差异。影响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土壤因子为有机质、有效磷、pH、水解性氮以及粒度成分。[结论]毛乌素沙地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组成和土壤理化性质具有差异,不同人工林对林下植物多样性无显著影响,有机质、有效磷、pH、水解性氮为影响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强 孙向阳 王涵 黄利江
研究了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的盐池沙地土壤的持水特性,采用张力计和压力膜法测定了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并用y=ax-b(y为土壤容积含水量,x为土壤吸力)模型进行了拟合,效果较好。进一步研究了土壤的供水性和各类有效水含量。结果表明,持水性、供水性和有效水含量由表层到下层是逐渐降低的。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水分特征曲线 有效水含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钱洲 俞元春 俞小鹏 高捍东 吕荣 张文英
飞播造林作为沙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重要手段,在沙漠化治理工程中得到广泛运用。以内蒙古自治区毛乌素沙地飞播造林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植被恢复年限样地植被恢复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结果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盖度、植被密度、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长,植被恢复前5 a,植被盖度年增长为5.87%,物种密度年平均增长量为8.20株/m2,植被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达到295.33 g/m2、579.00 g/m2。经过17 a的植被恢复,植被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达到963.83 g/m2、1 741.67 g/m2;0~10cm土壤的砂粒含量由94.90%下降到57.95%,粗粉粒...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广才 于卫平 刘伟泽 王富伟 黄利江 张德龙
从群落数量结构与干物质生产方面对刘家窑头流域赵家塘不同治理措施下的植被恢复效果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林草复合措施植被恢复效果最好,灌木林地植被恢复优于乔木林地,杨树纯林地效果较差;草方格固沙能使植被迅速恢复;喷撒化学固沙剂对迎风坡植被恢复的效果较为显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鑫 刘新月 母艳梅 刘鹏 贾昕
【目的】探讨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长期趋势特征和年际波动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利用2001-2020年的MODIS MOD13Q1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TIMESAT3.3软件中利用动态阈值法提取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指标,包括生长季开始日期(SOS)、生长季结束日期(EOS)和生长季长度(LOS),分析SOS与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的时间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偏相关性分析法探究其与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1)物候指标的多年均值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异:SOS平均在第(140±15)天(儒略日),从西到东以及从北向南逐渐提前;EOS平均在第(291±6)天,从北向南逐渐推迟;LOS平均在(151±18) d,从西到东以及从北向南长度逐渐延长。(2)物候指标在研究期内整体趋势:SOS呈现提前趋势(0.58 d/a);EOS呈现推迟趋势(-0.25 d/a);LOS呈现显著延长趋势(0.83 d/a)。物候长期趋势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异,总体上由西向东逐渐变慢。(3)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SOS、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都受同样的气象因子影响。毛乌素沙地S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都与季前第一个月的温度与降水呈负相关,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都与季前第一个月的温度与季前累计降水呈正相关。【结论】随经度和纬度的增加,毛乌素沙地SOS与LOS分别呈现提前和延长的趋势。SOS的提前和EOS的推迟导致LOS呈现延长的趋势,且西部区域LOS延长的速率高于东部区域;SOS与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在降水较多的中东部地区主要受温度影响而分别提前和推迟,而在降水偏少的西部地区,SOS和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主要受降水影响而分别提前和推迟。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植被物候 长期趋势 年际波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娅坤 秦树高 张宇清 张举涛 邵艳莹 高岩
【目的】监测沙区区域植被物候,并确定植被物候与气候要素的关系,对理解沙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利用1982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数据,通过高阶曲线拟合的方法提取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包括生长季开始日期、结束日期和长度,分析其时间变化和空间特征,并利用偏相关性分析法确定其与气象因子(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毛乌素沙地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集中在第96~144天,生长季结束日期集中于第280~300天,生长季长度介于135~195 d。从东到西生长季开始日期逐渐推迟,生长季长度逐渐缩短,生长季结束日期没有明显变化。在过去34年中,毛乌素沙地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和长度分别呈现显著提前和延长的趋势,分别为0.54和0.94 d/a,生长季结束日期呈现推迟趋势,但该趋势并不显著。毛乌素沙地植被的生长季开始日期主要受2—4月的平均气温影响,结束日期主要受8—10月的累计降水量的影响。【结论】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生长季的提前和延长,这对该区域植被恢复与荒漠化的逆转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